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禮拜儀式及慶典活動中教堂音樂有何特點?

2020-12-11 騰訊網

當時天主教教會中流行的觀點是,建造和裝飾教堂是烘託上帝的威嚴和高貴

,所以也應在教堂音樂中體現這種對主的崇敬心情。這種想法與強調感官印象的天主教文化是完全一致的。費勒雷爾強調說,主要是洋溢的情感,使音樂在其獨特的表現形式中,在表現救世主和對主的崇敬中得到發展。

▲滴血大教堂內部精美的馬賽克壁畫,十分驚豔

對此他寫道:「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教堂音樂,它的意義不再僅僅有別於世俗音樂-這當然也符合特蘭託宗教會議的精神,而是以新出現的交響樂形式來取代教會的康塔塔,並賦予禮拜之外的形式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從教皇通諭發布後至19世紀早期的天主教教堂音樂

不過,早在17世紀的早期,就出現了對音樂世俗化這一現象的批評,並就這個問題在多次宗教會議上討論。人們尤其指責「musicatheatralis」,一種模仿歌劇的音樂的不斷侵入。有鑑於此,教皇本尼狄克十四世於1749年頒布了通諭。

在此,教皇是以特蘭託宗教會議為依據發表他對教堂音樂的看法。當然這份教皇通諭也帶有他那個時代的烙印。

這一通諭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維也納古典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創作教堂音樂的基礎

。明確了可以使用管風琴和管弦樂器,但強調使用它們必須符合特蘭託宗教會議的決議。使用教堂音樂的主要目標是使祈禱更好地進行。

因此對器樂有所限制,認為它本身不該佔有太大的比重,它的任務在於「增強話語的表達力和擴大聲音效果」,信徒們的內心情感應該通過教堂的器樂得到加強,並將民眾「由此從民眾音樂的效果中」引到「宗教生活的意義中去」。因此,聲樂的比重必須加大,要以理解詞義為主,不應為強烈的器樂聲所淹沒。

在基督降臨節期間的星期日、齋戒日、做安魂彌撒和舉行葬禮時,必須儘可能地放棄使用器樂

。對教堂音樂來說,關鍵是要喚醒教徒們的宗教情感,重要的是劃清與歌劇和交響樂的界限。因此作曲家們有義務維持儀禮經文的完整性。

禮拜的尊嚴——按照通諭的基本思想——在對崇高的救世主的敬仰中得到了體現。通過採用相應的音樂這一藝術手法,教徒們的虔誠被進一步喚醒

。在這一過程中,重要的是信徒們懷著滿心的喜悅來接受教堂音樂。對此費勒雷爾寫道:「合乎時代潮流的時髦風格因此也在這種教堂音樂中獲得了它的意義。它在18世紀的教會交響音樂中得到了體現。在場面奢華的禮拜和感受藝術的過程中,人們經歷著對上帝的敬仰和對他的祈禱。彌撒和禮拜儀式(Offizium)發展出其偉大的形式。」

豪華的禮拜儀式和由管弦樂器伴奏的教堂音樂

與時代精神相一致,在舉行許多不甚張揚的彌撒的同時,也舉行奢華鋪張的重大禮拜儀式

。根據1749年的通諭,在1750-1810年間用於教堂的、由交響樂隊伴奏的古典教堂音樂佔有決定性的地位。儘管在啟蒙運動時期針對使用器樂的彌撒的嚴厲批評不絕於耳。約瑟夫二世甚至提出限制器樂,由他頒布的具有啟蒙思想的公告,對用管弦樂器伴奏的教堂音樂採取了極為嚴厲的態度。

在約瑟夫二世執政後期,用管弦樂器伴奏的彌撒得不到廣泛的支持

。但是卻因它受到民眾的歡迎,而仍然不斷地舉行這樣的彌撒。約瑟夫二世於1790年去世。此後,用管弦樂器伴奏的教堂音樂有了「明顯的復甦」。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

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地區,當時出現了許多為彌撒譜寫的曲子

。比如由約瑟夫·海頓、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寫的許多作品;出現在德勒斯登的由揚·迪斯馬斯·澤倫卡、約翰·阿道夫·哈塞、約翰·戈特利布·瑙曼寫的曲子,以及在曼海姆由伊格納茨·雅各布·霍爾茨鮑爾和弗朗茨·克薩韋爾·裡希特創作的作品。

同時在鄉村,特別是在修道院裡,也有著大批的音樂人

,他們運用少量的聲樂或器樂知識,而且常常是運用民間歌曲的曲調,創作了所謂的田園彌撒曲(missae rurales)。

今天,眾多修道院使用的教堂音樂,已經被像羅伯特·明斯特爾這樣的音樂研究人員發掘出來。比如上巴伐利亞的塞翁和韋亞恩修道院、下巴伐利亞的福倫巴赫修道院和士瓦本的奧託博伊倫修道院等。

這些資料表明,海頓、莫扎特在當時的音樂創作上僅是少數的幾個代表而已

▲德國巴伐利亞本篤會修道院

這種音樂形式特別受到奧地利修道院的推崇

,重要的中心,正像弗裡德裡希·W.裡德爾所指出的那樣,是奧地利恩斯河上遊的克雷姆斯明斯特和下奧地利的格特魏格。古典教堂音樂的扛鼎之作,正像雷希特·胡貝特·翁弗裡希特所說的那樣,是「約瑟夫·海頓在1796-1802年間創作的平和舒緩晚禱曲」。

禮拜之外的教堂音樂和教堂歌曲

18世紀時,除了彌撒以外,還舉行禮拜之外的教堂慶典活動

。這裡尤其要談一下清唱劇。在德意志這塊土地上,為天主教創作清唱劇的,有在那不勒斯學習過的薩克森人約翰·阿道夫·哈塞,有創作《貝圖利的自由》(La Betulia liberta)的沃·阿·莫扎特和創作《基督在橄欖山》的貝多芬。這些創作的巔峰是約瑟夫·海頓於1798年創作的《創世記》和1801年譜寫的《四季》。除了推動清唱劇的發展之外,當時還重視康塔塔、男女對唱和宗教器樂曲的創作。

有著特別重大意義的一首教堂音樂曲子,是在17和18世紀出現的《我們讚美上帝》

(Te Deum laudamus)。早在15世紀晚期,人們就在重大活動,比如聖誕前夜的慶典中,演唱感恩讚美詩合唱曲。到了16世紀,這支合唱曲成為除萬聖節以外的所有盛大祈禱和宗教活動的高潮;在巴洛克時期,又構成宮廷中舉行感恩祈禱時的重要部分。這樣,感恩讚美詩合唱曲就發展成為絕對的帶有政治性的音樂作品,在加冕、宣誓就職、歡慶勝利和慶祝和平、主教和修道院院長接受聖職、統治者接待來訪客人、宮廷舉行教會慶典等場合演唱或演奏。

▲中世紀國王加冕場景繪畫

感恩讚美詩合唱曲在加冕儀式上扮演著重大的角色,所以引得眾多的作曲家們都來譜寫相應的感恩讚美詩合唱曲

。在演奏這個莊嚴的教會曲子時,通常使用喇叭和鼓、弦樂器和通奏低音,大多是歐巴管和圓號,以及四種聲樂合音。感恩讚美詩合唱曲受到諸侯們的喜愛,以至於許多新教的國王和俄國女沙皇卡塔琳娜二世也讓人創作類似的音樂作品。

在啟蒙運動期間,教會歌曲尤其得到推崇,但同時卻嘗試著讓其完全合乎時勢,按照啟蒙的思想作相應的改革

。當時尤其推動德意志彌撒曲和德意志彌撒歌曲的創作,比如由米夏埃爾·海登譜寫的彌撒曲。其間,即1776年,奧地利正式出版了一本歌曲集,裡面收有流傳甚廣的感恩讚美詩合唱歌曲《偉大的主啊,我們讚美你》。1777年,巴伐利亞出版了歌曲集《供做禮拜用的聖歌》。1781年,薩爾茨堡大主教編寫了一本歌唱集,由米夏埃爾·海登於1790年年出版。

Fellerer,Karl Gustav:Musikalische Gottesdienstgestaltung.In:Ders.,Geschichte II, S. 129ff. ; Massenkeil, Günther:Die konzentrierende Kirchenmusik. In:Fellerer, Geschichte II, S. 92ff. .

Fellerer,Karl Gustav:Die Enzyklika,Annus qui" des Papstes Benedikt XIV. In: Ders.,Geschichte II,S. 149-152

相關焦點

  • 在中世紀及巴洛克時期,神聖羅馬帝國教堂音樂的主要特點
    引言17和18世紀時,天主教會因其繁多的聖禮儀式,因而有著各種各樣的教堂音樂。不僅過去的聖樂還在繼續使用,而且還大力地推動同時代的音樂發展。當時(現在也如此),音樂「在形式上和表達方面都是禮拜儀式的一部分」。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與城市的基礎學校有何特點?
    然而,這些規定的作用在特裡爾選侯領地邦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與其他地方一樣,主要問題也在於財政匱乏及教師質量低下。在這裡,讀、寫和宗教知識同樣是教師職業的基本技能。這種職業的收入相當差,教師們必須有副業,如在教堂打雜,如領唱或伴奏,或者做些零碎的協助組織活動的工作,以便養活自己和家人。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福拉爾貝格建築學校及小型教堂建築團隊的情況
    由於天主教統治地區時常興修各類教堂,因此在短時間內,神聖羅馬帝國各地就湧現出了一批技術高超的建築師、畫家、雕塑師等工匠群體。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丁岑霍弗爾兄弟,以及阿薩姆一家和韋佐布倫人團體。今天,咱們再來說說另外一些同樣不應被忽視的建築者及團體。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之後克拉蘇在徵戰波斯的貴霜帝國的戰役中戰死,凱撒和龐培之間不久也因為爭奪權力而決裂,最終凱撒擊敗龐培,成為唯一的終身獨裁官,確立了羅馬帝國的雛形和基礎。 之後屋大維將雷必達踢出權力圈,並且和安東尼兵戎相見,最後獲得了勝利,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在他統治時期,羅馬真正進入了元首制的帝國時期,他本人也被稱為"奧古斯都"(神聖偉大),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奧古斯都大帝。這就是羅馬帝國的由來。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一些典型小教派的傳播情況及文化特點
    它成立於1535年,是再洗禮派中的溫和派。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這個教派遭到天主教和新教邦君的雙重鎮壓,因而成員數量較少。門諾派主要活動在德意志的西北部和北部,特別在埃姆登(從1530年起)、阿爾託納(1601年起),克雷菲爾德、艾得河畔的腓特烈施塔特、漢堡和選帝侯國普法爾茨。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新教領地與帝國城市的基礎學校有何特點?
    引言眾所周知,神聖羅馬帝國在17至18世紀的突出特徵是領地邦國的眾多和文化的多樣性,因此,教育領域中的差異性也具有重要意義。安東·興德林不無理由地提到「天主教與新教傳統中的教育競爭體系」。顯然,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在「教派分化的過程」中出現或形成的各類學校和大學,直到19世紀都帶有分裂教派的特徵。
  • 查理曼稱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塑
    早在1964年李祖訓先生出版《神聖羅馬帝國》之時,便對此有所說明。他說:「在史學界中,對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年代有公元800年和公元962年兩說。」李祖訓先生本人採取了後一種說法,「神聖羅馬帝國從公元962年開始建立」。①其實,在民國時期,就以962年說最為流行,偶有800年說者。
  • 古羅馬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教堂建築?它們的特點有哪些?
    他幾乎重新統一了原羅馬帝國的大部分領土,經濟力量也非常充裕,文化上則熔古希臘、羅馬和東方的成就於一爐。社會上層的生活十分奢華,為他們服務的工藝美術的水平很高,裝飾藝術空前發達。公元520-532年,城鄉平民發生了暴動,在君士坦丁堡,他們焚毀了元老院、公共浴場、大柱廊、皇宮的一部分以及整個索非亞大教堂。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與城市的高級學校有何特點?
    引言以中世紀的、主要以大教堂和修道院學校為主的拉丁學校為基礎,在17至18世紀出現了中級學校或較高級學校。在新教區域和帝國城市中,城市貴族議事會在承擔學校領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相應地,在天主教區域內,修士團,特別是耶穌會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的數量分布和社會結構情況
    引言17和18世紀時,在神聖羅馬帝國裡生活著眾多的屬於小教派的團體,從猶太人、人數較少的基督教團體、操法語的胡格諾派,到「吉卜賽」人和其他的社會邊緣人群。由於篇幅有限,今天筆者就先和大家談談關於猶太人的一些知識。
  • 神聖羅馬帝國宮廷文化的特殊領域——宮殿及園林建築的主要特點
    眾所周知,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君主的象徵性中心、統治的工具和擴大影響的圈子,宮廷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實現這樣的目的,君主們大力發掘藝術和科學領域,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宮廷文化。 在當時的帝國內,建造宮殿成為一股浪潮,不僅大的邦國,而且一些中等邦國和小邦國,只要財政上許可,也都大興土木。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女子中等學校、大學和高等學校的基本情況
    在17及18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域內,屬於新教的女子中學非常少,大多數是在18世紀的最後30年才建立起來,而在天主教區域內,各種各樣的以女子教育為主的婦女學校團體一直在進行工作。這些學校招收的學生涉及普通的和貧窮的社會階層。
  • 神聖羅馬帝國的教士階層:教會選帝侯、封侯主教、副主教與神父
    引言 在前一篇文章裡,筆者已經介紹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貴族、市民、農民和下層民眾的情況。今天就專門來說說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教士階層。由於各種教派並存,以及在地位和職務上的巨大差異,教士的情況千差萬別,呈現出不同教派教會的不同特點。
  • 神聖教堂婚禮儀式初級指南
    越來越多的年輕新人希望在教堂舉辦一場莊嚴又浪漫的婚禮。在莊嚴的氣氛中走入神聖的殿堂,許下一生的諾言。 目前,基督教堂只對基督信徒開放舉行婚禮,而天主教堂特準對所有新人開放,今天,小編就為新人介紹一些教堂婚禮的小知識。
  • 索菲亞教堂,被上帝撫摸過的神聖教堂
    當我們談論哈爾濱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冰城,五顏六色的冰燈已經成為哈爾濱獨一無二的名片,如果你再裝飾這張名片,那一定是索菲亞教堂,建於沙俄時期的東正教堂已經成為哈爾濱獨特的歷史記憶,在一個聽起來有點冷的城市,索菲亞教堂突出了一點熱。
  • 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就確認了《大特權》的合法地位
    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就確認了《大特權》的合法地位歡迎來到百家號夕陽獨幕。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就確認了《大特權》的合法地位。當然,希爾是正確的,這個腓特烈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取得什麼成就,他也因此被人詬病。他的土地被鄰國侵佔,甚至連他的首都維也納也落入匈牙利國王之手。他與弟弟更有活力和魅力的阿爾布雷希特爭吵。考克斯在其特有的自信、動人的人物描述中對比了二人。「腓特烈冷漠、遲鈍、吝嗇。阿爾布雷希特則顯得坦誠、歡樂、活潑,平易近人而又彬彬有禮,大方開朗。
  • 在上海有「神聖」存在嗎?一個中國大都市的宗教和精神地理
    他們具有創造性的禮儀會聚集年輕人和老年人一起參加音樂活動、節日慶典及朝聖。另外,在佛教寺廟工作的志願者通過宗教活動常常可以彌補人們在職業生涯中所感受的挫折,並從中尋回因泛濫的個人主義而被動搖的社會倫理。宗教領導人和信徒採用的策略通常是尋求一個平衡點:與官方當局的必要性合作和保證信友團體使命所必需的獨立程度。該平衡點的確定可能會隨時間而變化。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逛廟指南:不是所有教堂都叫church
    1、ChurchChurch有教堂、禮拜的意思,一般指平民做禮拜、婚禮禱告的鄉村、村鎮教堂,也是舉行宗教儀式和活動、提供宗教服務的場所,規模有大有小。最著名的Church是以色列聖墓大教堂。教堂分為復活教堂、宏偉的長方形的受難教堂和巖石上的十字架。整個教堂光線幽暗,神聖莊嚴,裝潢法器貼金披銀,精緻氣派,古老的壁畫充滿了濃濃的宗教氣息。中心大廳的石碑象徵聖城耶路撒冷城,無數的基督信徒們都會跪在 「塗油禮之石」邊親吻被耶穌血染紅的石板並祈禱。
  • 天主教教堂建築的等級!
    教堂是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特指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伊斯蘭教進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般稱為清真寺,猶太教從事宗教儀式和其它活動的場所中文亦稱猶太教堂或猶太會堂;而天主教的教堂另稱為「天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