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背後的善與惡

2020-08-22 興興愛雜談

這幾天大家都在討論張玉環26年後沉冤昭雪的案子。26年遲到的正義,雖然遲到了但是還是來了。

張玉環一家

張玉環能夠沉冤得雪,離不開家人的堅持和努力。在這26年裡,9778天,數百封申訴信,張玉環大哥的堅持不懈,前妻宋小女的不肯放棄,還有宋小女的現任丈夫的無條件支持。沒有他們,張玉環可能不會等到今天。可能這輩子都不能回到家看一眼年邁的母親和孩子。

張玉環出獄後還沒來得及適應這日新月異的環境變化,就把聞訊而來的一些「陌生人」打擾的家無寧日,甚至有些人只是聽到消息之後來拍張合影的。不止這樣,還有很多人不相信張玉環是無罪的,認為他要是無罪的話當年為什麼會有認罪的口供,他出來只是因為疑罪從無,甚至有的人只是單純的覺得張玉環長得像兇手而覺得他就是兇手的。據了解當年張玉環之所以認罪是因為遭到了刑訊逼供,最讓他受不了的是放狼狗咬他,另一個是帶飛機銬。飛機銬是什麼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也不會想知道,但是張玉環能把它和放狼狗咬他並列我想也不會是什麼輕鬆的刑罰。


被媒體打擾的張玉環

因為遭受了這些,張玉環才不得不認罪!如果因為這個就認為張玉環就是有罪的,實在是太蒼白無力了。而更誇張的就是那些因為張玉環長得兇就認為他是殺人兇手的,實在是可笑至極。一個因為一樁冤案白白損耗了26年青春的男人,難道你指望著一個失去26年青春出來之後連手機,空調都不會用的他天天慈眉善目,和藹可親,悲天憫人嗎?難道他心裡不會有一絲憤恨嗎?難道還想讓他笑呵呵地說一句:沒事,我不在乎嗎?

誠然,張玉環的心中是有一絲恨的。但是我覺得他最大的恨不是當年刑訊逼供的人,不是判決他的人,更不是這個社會。而是恨他不能在父親走的時候陪在身邊,恨在母親年紀大的時候不能侍奉在前,恨妻子獨自支撐這個家的時候他沒在身邊幫著分擔,更恨孩子需要父親陪伴成長的時候他自己卻在冰冷的監獄裡。

張玉環前妻宋小女

很多時候艱難困苦不足以將我們擊倒,可是我們自己卻先堅持不住了,倒在地上,喪失了毅力和勇氣。痛苦和失敗是一個人的財富,儘管所有的人都不希望擁有這筆財富,然而一旦擁有了這筆財富,利用它將會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張玉環時隔26年能重見光明,難道不是一個奇蹟嗎?誠然有愛他的家人為他奔波勞碌,還有堅信張玉環沒罪的正義律師王飛,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張玉環沒有被痛苦失敗這些負面情緒擊倒,才感染了身邊的人,共同創造了這個奇蹟。

正義律師王飛


一毫之惡,勸君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張玉環出獄之後,有人爆料國家或許會賠償700萬,正是因為這筆賠償,讓有些人調侃張玉環這26年的牢坐得很值,而且還說對方都快成網紅了,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而且還有一部分人給這篇文章點讚。我是不理解這個發文的人是怎麼想的。難道人生最好的青春就值這些錢嗎?難道本應孝敬父母的26年就值這些錢?難道本應一家四口其樂融融的26年就值這些錢嗎?沒有經歷同樣絕望的境遇,就不應該大放厥詞。這樣的人不應該有人認同。這樣的人可以說就是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最後,希望儘快抓到當年血案的兇手,還被害者家屬一個公道,他們是最無辜的。也還張玉環一個真正的自由。只有這樣質疑張玉環是兇手的聲音才會消失,張玉環才是真正的「出獄」

生活裡最大的悲劇不是失敗,而是一個人已經習慣失敗。把這句話送給張玉環,希望他能積極生活,把逝去的時光儘量彌補回來。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也送給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希望大家都幸福快樂。

碼字不易,感興趣的朋友點個關注,更多精彩等著您

相關焦點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們普遍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是怎麼想的?
    那當代中國著名的葉瀾教授就指出關於人性善惡的問題,我們寧可取非善非惡說,那我們看他是怎樣認為的。(五)非善非惡說從一個靜態角度來分析,一個人的人性不能夠做出善和惡的極端的判定。那就比如說我們面對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怎麼可以鑑定他是善還是惡呢?
  • 人性是什麼?人性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善」其實並不是指空和無知.因為它的儒學含義並不在此.在儒學和哲學上說.「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義在於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趨勢永遠都是向善的.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永遠別低估人性的惡,別高估人性的善,更別高估自己的人際關係
    人性很複雜,永遠別低估人性的惡,別高估人性的善,更別高估自己的人際關係。心理學家曾說人有兩種基本本能,一種是自我保護,一種是傳宗接代。這樣的人性,其實和動物沒有區別,可是人和動物又是不同的。不同在於,人具有理性,具有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 在懸疑暗黑的音樂劇《變身怪醫》中,反思人性善與惡
    《變身怪醫》開場合唱《假象》,「每當夜幕降臨,人們摘下面具,藏在恐懼背後,才是真的自己,都是偽裝,一切都是假象」回憶創作這首歌曲的過程,弗蘭克記得十分順暢。音樂劇的編劇萊斯列•布裡克斯是英國人,他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專家,當編劇把劇本交到弗蘭克手中,他坐在鋼琴前,旋律自然而然就流淌在琴鍵上。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 | 廖曉煒
    [2]如此一來,性樸、性善兩說在《荀子》中似乎都能找到相應的文本根據。那麼,即便人性中含有惡的成分,荀子的性惡論作為一全稱判斷在邏輯上也是不周延的。[3]然而,荀子素以論理謹嚴著稱,何以其論人性會如此混亂?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荀子言性惡非「以惡說性」,亦即並非從價值的角度將人性的全部內容判定為惡。那麼,荀子言性惡的理論旨趣究竟何在?
  • 人性與人生 |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首先,人有善性。神的屬性是愛、光、聖、義,人既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就有這些屬性,所以人雖然墮落了,但裡面多少仍有一點神的善性。其次,人有惡性。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西方的有些文化顯示人性本惡說。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站得住腳呢?我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持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小到什麼時候可以過馬路。可以說在各種的生活狀態下無處不存在規則甚至是法律對我們的行為規範的制約。
  • 【人性與人生】第四五問 儒家說「人性本善」,法家說「人性本惡」,聖經如何看人的本性,性善或性惡?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需要用法治管束人,限制人的行為。聖經則向我們揭示,人是善惡二性彼此相爭的個體。 善惡二性  首先,人有善性。神的屬性是愛、光、聖、義,人既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就有這些屬性,所以人雖然墮落了,但裡面多少仍有一點神的善性。其次,人有惡性。
  • 什麼是人性,正確認識人性,善用人性規律
    人性的話題總是沉重的,但又無法迴避。人性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惡的展現,不在於人,而在於環境。所謂的好人,在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惡念,甚至做壞事;所謂的壞人,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善念,甚至做好事。
  • 《密室逃生》人性是惡還是善,幸運兒真的是命運安排嗎
    六個身份不同,但又都是意外事故的倖存每一次的幸運背後都是意外,每一次的意外又都赤裸裸的拷問人性。其實傑森的意外和幸運最具典型性,他可以自己製造幸運,人性之惡害了別人,也會自食其果。為了逃出密室,傑森一直是最積極的那個,也是最自私的那個。在人性面前,選擇生死的面前,每一個人的選擇都直接影響著身邊的人,你死我活藏在每一個人內心。都說,不要去考驗人性,人性禁不起考驗。
  • 荀子「性惡說」與西方「人性惡」有何區別?
    與儒家學派主流的「性善論」不同,荀子相信人性本惡。在紮根儒學的基礎上,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政治觀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荀學思想,成為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性惡》有言:「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性而已,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
  • 人性向善也趨惡,這份不確定給教育帶來了什麼?
    古今中外,無論私學還是官學,學校向學生所傳授的一切內容,都離不開人性假設。我國古代私塾有三種人性假設:孟子的「性善論」,提出良知是天賦的道德觀念;荀況主張人性有「惡」,指出「惡」的程度由後天環境和教育決定;第三種假設的代表人物鬼谷子,側重道家的出世,認為善惡由入世的範圍來決定。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唐朝詩人韓愈的說法很深刻
    而韓愈關於人性的看法,因為他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唐朝的佛教人性論,繼而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荀子性惡、揚雄性善惡混說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人性分為「三中下」三種類型。韓愈曾經發表過這樣一段議論: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 武漢解封,我們該怎麼做,從心理角度解讀人性的善與惡
    從心理角度說,人性的一些善與惡也開始重啟,人們懷揣著各種複雜的心理,去應對武漢解封,也應對武漢人歸來。人性一直是硬幣的兩個方面,對立共存,美與醜交織,善與惡並存。本文試著從心理角度解讀武漢解封後的人性表現和發展。
  • 路西法效應:看清人性中惡的一面
    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大體有以下六種說法,性本善,性本惡,無所謂善惡,有善有惡,善惡混,無善無惡。●孟子主張性本善。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在生活過程當中,可能表達出仁義禮智來,原本就是因為人本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荀子主張性本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是惡的。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善惡是相對的,人性也有這相對的兩個方面,人性惡則造成惡性循環,人性善則形成良性循環,優劣不待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惡,西方是建立在個體與個體關係之間的一般思維,個體不惡會受欺負,人性善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個體如惡,在群體上會受到道德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