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政治強人時代:衰二代的急轉直下

2021-02-13 喻以流年

秋,七月,甲午,魏立高貴嬪為皇后。尚書令高肇益貴重用事。肇多變更先朝舊制,減削封秩,抑黜勳人,由是怨聲盈路。

前面,我們已經花了六篇文章的篇幅來介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但卻沒有解釋一個重要的問題:

  孝文帝的改革,

 是否是導致北魏滅亡的罪魁禍首?

 

孝文帝身後三十多年,北魏即陷入分裂,此後,朝政被權臣所掌握,直至滅亡。因此看起來,似乎就是孝文帝的改革導致了北魏滅亡。

 

但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覺

 

從孝文帝駕崩,到六鎮之亂爆發,這其中一共經歷了二十五年。這二十五年間,北魏政局急劇敗壞。也正是因為這些年的荒政,北魏喪失了重大戰略機遇、軍事實力遭受巨大損失,朝政敗壞、內部矛盾激化……因此種種,六鎮之亂,才最終演化為北魏滅亡的先聲。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將以上、下兩篇文章的篇幅,來介紹北魏從孝文帝死後到六鎮之亂爆發前的這段歷史。

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孝文帝元宏因病去世。同年,十七歲的太子元恪繼位,是為宣武帝

 

宣武帝繼位時,有個天然的缺陷:他當太子的時間太短了,只有兩年時間。

這意味著,北魏傳統上對於太子的嚴格教育,可能在他這裡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

 

北魏從第二代君主明元帝開始,對太子的培養就是朝廷的大事。而且,從北魏幾代皇帝的實際表現來看,這種教育是成效卓著的。自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他們都可以稱得上是合格的君主。

聯繫他們的鮮卑人背景,再對比一下五胡十六國時期其他胡人對於繼承人的培養模式,那麼北魏的成績可以稱得上是一騎絕塵了。

 

但偏偏,到宣武帝這裡卻出了點意外。

 

前太子元恂,因為反對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而被廢。之後,元恪是作為二子補位,才成了太子。而且,只當了兩年太子,便繼位成了皇帝。

 

在入主東宮之前,元恪可能並沒有怎麼入父親的法眼,因為史料中僅有的父親對於他的誇讚,很像是事後補記的;而且,他自己也沒有參與朝政的經歷。

很有可能,元恪的童年就是自由生長的,只不過是到了十五歲時,天上突然掉下個大餡餅,正好砸到他頭上。

 

但問題是,十五歲的人,如果已經有了一定的世界觀,那麼再想糾正是很難的。這一點,元恪在後來的用人上體現得尤其明顯:

他特別喜歡重用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而不能像他的父親孝文帝那樣恢宏大度,不計前嫌,量才錄用。

 

他都喜歡用些什麼人呢?

 

外戚。

 

尤其,是在看到輔政大臣名單以後,就更加堅定了他信任外戚的決心。

 

孝文帝在病逝前,曾經給宣武帝指定過六個輔政大臣,這當中,元氏宗室佔了四個

 

但面對著這些自家長輩,宣武帝的態度卻是:

   防 備 。

 

第一個被搞的,是孝文帝的堂叔父、宣武帝的堂叔祖父、任城王元澄

 

元澄是孝文帝時期的重臣,當初在遷都一事上,孝文帝最先將內心想法透露出來的對象就是他。而且此後,在一系列的漢化改革中,元澄都是孝文帝的主要助手。

 

但就是這麼重要的一個人物,在宣武帝年間卻毫無作為。

 

他是六個輔政大臣中最先被罷免的一位,雖然之後屢次復出,但得到的都是刺史一類的地方大員。元澄的目標明顯不在於此,他希望的是能回到朝中再掌機樞,因此,只能一再以母喪辭職,想要留在洛陽等待機會。

 

但他等來的卻是越來越惡劣的政治環境。後來——尤其是在彭城王元勰被害死以後,他只能整日飲酒作樂,生怕步元勰的後塵。一直到宣武帝去世,元澄才再次出仕。

 

而彭城王元勰的遭遇就更加悲慘了。

 

元勰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宣武帝親叔父,年少時即有令名。成年後,他盡力輔佐兄長,孝文帝到晚年時甚至跟他說:如果我的兒子不堪輔佐,那你可以取而代之。

 

孝文帝在去世時,曾想指定元勰為首輔,但元勰覺得自己離權力太近了,很危險,因此竭力推辭。

 

等到孝文帝去世後,宣武帝恪於形勢,還是給了元勰任命,指定他主持政事。但兩年後,宣武帝親政,很快就同意了元勰的辭呈。

 

之後,元勰曾經短暫的出仕,但也只是在前線作戰,而不願意摻和朝廷的政治鬥爭。

 

到永平元年時,元勰三十五歲,已經在半隱退中渡過了八年時光,但命運還是沒有饒過他:京兆王元愉起兵造反作亂,雖然後被平定,但宣武帝在高肇的蠱惑下,開始懷疑元勰也參與其中。

 

某日,宣武帝召元勰等親王入宮赴宴。當時,元勰的王妃李氏正要生產,因此他推辭不去。但中使幾次催促,元勰不得已,只能在與李氏訣別後,登車赴宴。

 

車至宮門,牛踟躕不進。中使再三催促,元勰步入宮中。

 

宴後,元勰被毒殺於宮內。次日,屍體被運回王府,理由是醉死。

 

史載,李妃號哭,言曰:「高肇枉理殺人,天道有靈,汝安得良死!」

 

這個高肇,即是宣武帝年間敗壞朝政的罪魁禍首。

 

高肇出身於外戚,是宣武帝的親舅舅。宣武帝的母親死得蹊蹺,因此宣武帝對於這個舅舅格外照顧,並逐漸在照顧之外,進一步開發出了舅舅的新技能:

  排斥宗王

 

在皇帝看來,宗室們離皇位太近,並不安全;外戚是強烈依附於自己的,他們才最好用。

 

如今彭城王元勰已死,任城王元澄已被排擠出局,剩下的幾個王爺在宣武帝或明或暗的暗示和威脅下,也都逐漸淡出了朝政。但順利親政的宣武帝自己並沒有多少執政能力和經驗,所以在國家大事上,他基本都是靠幾個親信和外戚高肇指導。

 

這樣的環境,給宗室們帶來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因為害怕被宣武帝身邊的這些宵小構陷,孝文帝之弟、宣武帝之叔、鹹陽王元禧決定謀反,但事情敗露,元禧被殺。

 

可這反過來又加重了宣武帝對於宗室的不信任,他繼續向著宗室手起刀落——而這把刀,正是舅舅高肇。

 

此後,折在高肇手上的,先後有孝文帝之弟、北海王元詳被殺;孝文帝之子、京兆王元愉逼反被殺;孝文帝之弟、彭城王元勰毒殺;並且,他還與孝文帝之子、清河王元懌當眾發生過爭吵。

 

此外,高肇打擊的另一個目標群體,是位高權重,但不歸順於自己的人。比如,度支尚書元匡就是典型。

 

宣武帝和高肇在處置了幾位宗室以後,宗室噤若寒蟬,只有遠支元匡是個例外。元匡對高肇反感至極,曾經一度做好了棺材,準備冒死進諫,諫後即自殺,以激起眾怒。

 

但元匡最終沒有機會這麼做。高肇在得知了元匡的謀劃後,在某次朝議中故意激怒元匡,元匡當庭指責高肇如趙高一般指鹿為馬。

 

御史中丞隨即上奏,說元匡辱罵宰相,應該處以極刑。宣武帝倒是還沒有那麼不明事理,但元匡也因此被降職。

 

總之,凡是位高權重的或者離皇位近的,都成了打擊對象。

 

而且,這位高肇不只是皇室子弟的粉碎機,還是風氣惡化的始作俑者。史書記載,太和年間清正的政治風氣,到宣武帝年間已經變得結黨營私,腐化墮落,髒髒不堪。

這一切的背後,罪魁禍首正是高肇。

 

朝政之外,宣武帝一朝在戰場上的表現,就更不如人意了。

 

我們前面講淝水之戰時,專門解釋過淮河對於南方政權的重要意義——傳送門:《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簡而言之,就是對於淮河的爭奪,是南北大戰的重心所在。

 

從東晉建立到陳滅亡,伴隨著南北雙方在實力差距上的變動,邊界也在沿著淮河南北不斷變動。

 

南朝進入北方的極限,是在宋武帝劉裕時期,曾經到達過山東半島一帶。但是,隨著元嘉北伐失敗,北魏太武帝一度突入到了長江北岸,雖然後來撤回,但此後劉宋實力大損。

 

宋明帝時期,也就是北魏獻文帝時期,因劉宋在戰爭中大敗,南朝在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喪失,雙方沿淮河對峙。

 

我們在講孝文帝時曾經提過,遷都洛陽以後,孝文帝的重心一直都放在戰爭上——這些戰爭的焦點,就是對於淮河南岸的爭奪,只不過戰果不盡如人意。

 

如今宣武帝繼位,繼續與南方在此廝殺。終宣武帝一朝,與南梁爭奪淮河流域的戰爭一共持續了七年。第一階段,是北魏主動出擊;第二階段,則由南梁挑起。

 

當時,北魏偶然在四川一帶取得優勢,攻入成都指日可待。南梁救援不及,只能在東線擴大戰爭規模,以此來牽制魏軍,防止其支援西線。

 

但宣武帝的最終選擇,卻是放棄支援西線,傾重兵於東線。

結果,大敗而歸。

 

在此戰中,北魏喪失兵力二十餘萬,失去了自太武帝以來七十年對南方的軍事優勢。

 

至於西線的局面,則又是一番扼腕痛惜。

 

梁天監四年,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梁益州境內發生內亂,部分將領向北魏納降,北魏於是派尚書刑巒前去接收。

 

當時朝廷正在東線用兵,因此想著刑巒此去,也無非就是給梁國製造點混亂。但沒料到,刑巒竟然做出了一篇大文章:

 

年初,刑巒出兵;到了年中,即已攻下劍閣。

 

劍閣歷來是成都的北方門戶。當年曹魏滅蜀,鍾會率大軍而來,便是被姜維阻於劍閣之外。鄧艾是從陰平小道繞過劍閣,才到達了成都城下。

 

如今,北魏形勢大好,不只刑巒所部已攻入劍閣,涪城也已經被北魏軍隊包圍,斷絕了梁國軍隊的救援之路。一旦能攻下益州,北魏對南方的優勢就將更進一步。

 

勝利來得如此突然,刑巒因此上書,希望朝廷能派給他兩萬援軍,這樣他就能進佔益州。

 

但朝廷竟然拒絕了這個提議。

 

也正是在同時,梁國因無法支援成都,便在東線發動攻勢,企圖緩解西線的軍事壓力。

 

最終,得不到援軍的攻蜀軍隊撤出了蜀中,北魏永遠失去了從上遊對南朝造成壓力的機會。

 

而除了以上這些因能力不足而導致的亂局外,宣武帝的運氣也不大好。

 

北魏在道武帝開國之初,為了防止其他部落插手拓跋氏內部事務,設立了「立子殺母」的殘忍制度。以保證在與其他部落聯姻的同時,不讓其他部落有幹涉本族事務的提供可能——尤其,是在少主年幼之時。

 

如今隨著時間推移,拓跋氏的北魏已經越來越強大,其他部落也已經紛紛沒落。在這種情況下,再維持這個殘忍的制度,變得毫無意義。

 

但是,沒有意義的制度,卻不意味著一定能夠被革除。「子貴母死」再怎麼說也是祖制,雖然已經沒有任何人受益於這項制度,但這頂大帽子就是它的保護傘。

 

還在孝文帝時,就有很多人希望能夠革除這一制度。冊立廢太子元恂之時,孝文帝希望能免除其母林氏之死。但當時由於馮太后不同意,最終還是將林氏賜死,追贈皇后。

 

如今到宣武帝這裡,在太子元詡被冊立時,這個問題又一次被提了出來。此時宣武帝對朝政已經能夠完全掌控,也不再懼怕有什麼反對力量藉機生事了,於是便順勢廢除了這項制度。

 

也就是說,北魏一百五十年以來,太子元詡的生母胡氏,是唯一從這項殘忍制度中逃出生天的人。

 

然而世事就是這麼無常,在宣武帝去世後,太子元詡繼位,這位胡氏得以聽政,是為胡太后。正是這位胡太后,用自己的後半生精彩演繹了一個禍亂朝政的女主是怎麼給一個國家帶來無窮災難的——這恰恰是當年道武帝在創設這項制度時,心心念念想要避免的情況。

 

宣武帝想要放飛一隻和平鴿,不想手一揮放出的卻是一個女巫師。

 

他以為自己施的是善政,殊不知親手埋下的,卻是導致北魏迅速衰落的種子。

 

這位胡氏,全稱宣武靈皇后胡氏,死後被追諡為「」——好祭鬼神曰靈,取其執政期間,洛陽城大修佛寺之意。

而且她的問題還不止於此,北魏真正的禍亂,都應該歸結到她的身上——這部分內容,我們下一篇再繼續。

 

梳理完宣武帝的一生,你會發現他其實也並無大惡,歷史上比他差的皇帝多了去了。如果再結合「雅性儉素」的個人品格,那麼這個皇帝似乎都不能算是什麼壞皇帝。

 

然而,評價一個人,不能只從他自身的行為來分析,還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與時代

 

如果宣武帝是某個大一統朝代的中期帝王,那麼他的所作所為,也就是中平之主的水準。但是,既然歷史把他放在了南北徵戰、胡漢融合的大背景之下,那他的個人才能、用人方略、格局視野,就都是有重大缺陷的。

 

他重用高肇,導致朝政敗壞,諸王離心,太和年間的政治風氣被完全破壞;在對待益州的問題上,他沒有遠見卓識,放棄了重大戰略機遇;在東線與梁國的戰爭中,又是他的決策,使得國家遭受了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而且,他和他的父親孝文帝相比,還有一個明顯的氣質差異:兩人動靜殊異

 

北魏早期的君主,都有自己領兵出徵的記錄,且習慣於巡行四方,這與其塞外民族的習性相關。即便到了孝文帝時期,出徵的記錄相對減少,巡行也是依舊的。

 

但是到了宣武帝這裡,他卻越來越退回到深宮之中。剛繼位時,他還多次謁拜父親的長陵。但幾年以後,史料中便再沒有關於他謁陵的記錄了。

至於巡行,宣武帝在有生之年,只有兩次巡行地方的記錄,這與他的先祖們決然不同。

 

而且,終宣武帝一生,都沒有領兵出徵的記錄。

 

這種「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確實很符合漢人皇帝的理念。但是再跟他的父祖們對比一下,展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卻是一個久居深宮的帝王形象。

 

而且,還不是像四爺一樣的那種勤政帝王。結合他任用親信,導致朝政敗壞,縱容高肇,拼命剪除宗室的過往,他更像是一隻躲在背後操縱朝政的禿鷲,陰鷙而狠辣。

 

《魏書》寫到此,皮裡陽秋的做了一句評價:「臨朝淵默,端嚴若神,有人君之量矣。」——看上去是在誇,其實是在諷刺宣武帝不親政事,疏遠大臣。

 

而接下來就寫得很不客氣了,「而寬以攝下,從容不斷,太和之風替矣。」——以寬待下,從容得過了頭,太和年間的良好風氣就這麼給毀了。

回看南北朝的歷史,漢化確是歷史的必然,融合也確是歷史的必然。但是,這個使命是不是一定要由鮮卑拓跋氏來完成,這是要靠元氏自身努力的

 

而從實際表現來看,宣武帝元恪並沒有很好地完成這個歷史使命

 

這種沒有完成,特別的讓人惋惜。因為這不是他一輩人的功業,而是近百年來數代人的積累與傳承,但到他這裡卻被斷送掉了。

從道武帝開國以來,北魏歷代君主或快或慢,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到了孝文帝時期突然提速,眼看就要迎來最後的輝煌。

 

但偏偏就是在這樣的好趨勢裡,兩個偶然性事件的出現——宣武帝的才具不足與胡太后的禍亂朝政,就戛然截斷了整個進程。

自此,北魏前面一百多年來的上升趨勢戛然而止,急轉直下。

 

此後,你在這個王朝中將很少再能看到進取和奮發,留在史書上的,只有勾心鬥角的齟齬與苟且,直至一步步走向滅亡。

 

宣武帝自己沒有做亡國之君,這只是因為他運氣好,在位十幾年即便病逝,所以沒有看到自己治下的衰退進程繼續進行下去,也沒有等到矛盾積聚並爆發的那一天。

他把這個「任務和使命」,交到了北魏的下一任掌舵者——胡太后手上。

 

北方民族融合、孕育更強大政治體的過程,並未因此就終結,但是,元氏卻從此失去了站在時代潮頭上的機會。

 

這正是歷史有趣又殘忍的一面,它把偶然藏進必然之中,讓你扼腕嘆息,不能自已。

 

歡迎點擊文末的

「閱讀原文」試試看

或者返回後臺輸入

數字「0」解鎖新技能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川普時代的強人政治
    光明網訊(記者秦超 整理)8月25日下午,文化縱橫「一期一會」主題沙龍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段德敏,在北京新華書店總店,以「新政治家的登場——從川普談起」為題,對川普時代的美國國內政治形勢等問題進行了解讀。
  • 原創:強人的政治文化指導作用
    性格強,個性強,能力強,不管你是什麼方面的強人,你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這個知識體系不是說你不想建立你就沒有的,比較弱勢的人也有,每個人都有,但是明白自己有這個體系和不清楚自己的體系什麼樣,是兩回事。
  • 油政風雲 強人政治第一篇,沙特王子的進擊
    鴻網認為國際油價打開上升通道的前提之一是全球原油市場的主要產油國的領導人日益明顯的強勢執政風格;這是這輪油價上漲不同於以往周期的最大區別:政治訴求同石油經濟相交織,改變了國際原油市場的傳統邏輯。從今天開始,鴻網原油將開啟【油】政風雲系列專題——原油世界的強人政治。
  • 思想 超凡魅力:強人領袖的神話
    但當前的政治家們大多不符合人們對領袖的想像,「歐巴馬總統更像一位筋疲力盡的法學教授,而不是2008年震撼人心的競選明星」。牛津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阿奇·布朗認為,這沒什麼不好,不該渴望被具有超凡魅力的領袖來領導。「人們有一種誤解,以為傳統意義上的強人領袖是最成功、最令人敬佩的領袖。實際上,領袖積累的巨大權力往往會為重大的錯誤、災難乃至流血事件鋪平道路,集體領導的優勢被忽視了。」
  • 巴爾扎尼:從庫區強人到「一枕黃粱」
    新華社巴格達10月30日電(天下人物)巴爾扎尼:從庫區強人到「一枕黃粱」  新華社記者魏玉棟 程帥朋  伊拉克庫德自治區(庫區)主席馬蘇德·巴爾扎尼10月29日宣布,11月1日任期結束後,不再尋求延長任期以及連任。
  • 92歲馬哈蒂爾「強人歸來」,馬來西亞政治版圖將被如何改寫
    在選舉中殺出重圍的元老馬哈蒂爾勝選次日便出任總理,隨後連出重拳:精簡上屆政府設立的政府機構、調查前總理納吉布涉貪案、替換前總檢察長、赦免前政敵安瓦爾、宣布取消消費稅、表態稱多年沒去中國訪問並期待再次訪華……一系列動作令外界驚呼「強人歸來」。這位馬來西亞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政治強人,在內政和外交上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
  • 強人政治回歸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冷戰結束後,自由主義曾短暫在世界佔據優勢,我們當時並不擔心,因為我們沒有注意到,威權主義逐漸恢復力量,發出聲音,構成了自由主義最持久和最強大的挑戰。我們認為自由主義戰勝了蘇聯政權,從某種意義上,這麼說沒有錯,但自由主義並沒有在後蘇聯時代的俄羅斯獲得勝利。
  • 《白色強人》:終於打開視野的TVB
    2019年6月10日,《白色強人》正式開播,總長度25集。至筆者停筆時,《白色強人》已更新至15集,劇情中的重要勢力已悉數登場,主要矛盾也已盡數凸顯。《白色強人》更像是一種在微妙時刻的嘗試,它不再試圖用傳統的愛情戲碼打動觀眾,甚至也不太想塑造令觀眾印象深刻的經典角色,它用超過劇情半數的醫療鏡頭來展示這一職業的種種面向,又用「醫療改革」這一話題將病人、醫生、政要、商人盡數裹挾其中,在這種集集有反轉、處處有矛盾的劇情裡,所有角色都被時代洪流拍打至扁平,成為ta所代表的立場,而不是ta本人。
  • 如何與強人牛人打交道
    強人牛人,他們有自己的人際、人脈圈子,大多數也是和他們對等的,都是一些牛人·強人。學會怎樣和強人打交道,特別是和資源特別豐富的強人打交道,強人牛人,他要是隨便哪裡幫助一下,起碼能幫很大的忙。與強人牛人第一次的見面,或者是通過別人介紹,或者是通過某次活動,或者是礙於別人的面子,但要是自己不懂事,不能為別人帶去價值,甚至只想著沾別人的光,佔別人的便宜,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嗎?別人打從心裡不願意和 你這樣的人交往,不敢和你打交道,更加不可能和你有進一步的接觸,更加不要說,和強人成為朋友,合作,幫忙,又從哪裡談起他願意去幫助你,又怎麼可能會讓你藉助他的力量·他的資源來幫助你。
  • 命運的禮物,小議《強人》
    《強人》是司馬翎後期作品,不但筆法嫻熟,故事精彩,也開始對課題產生思考。一、個性化的對命運思考命運可以說就是人生課題,不同於莎士比亞《麥克白》,以及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的故事,這些是以命運為主題的作品。而《強人》開篇就指出了「不能解釋不能預知」即命運,這是司馬翎對命運的理解。對於這個理解是否構成了對「命運」這個課題的定義呢?恐怕見仁見智,所以還是把司馬翎的思考,當作是對命運這個課題的理解,是自定義。
  • 後安倍時代,日本政治格局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後安倍時代的日本政治格局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日本將如何處理與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新版防衛大綱》即將出臺,其主旨要解決三個問題,即飛彈防禦問題、經濟安全問題和後疫情時代的安全環境。8月,安倍首相在國會臨時會議後接受記者採訪時留下「為確保遏制力,提出新對策是必要」的發言後轉身離去,自民黨政治夙願的實現交到了下一代繼承人的手上。日本要在短時間內得出一個相對妥當且能夠真正提高自身飛彈防衛能力的替代方案實屬不易。
  • 《抖音》強人鎖男什麼意思什麼梗? 把直的折彎的學問了解一下
    《抖音》強人鎖男什麼意思什麼梗? 把直的折彎的學問了解一下時間:2020-07-20 18:16   來源:咖綠茵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強人鎖男什麼意思什麼梗?把直的折彎的學問了解一下 我們在抖音上總是能看到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短視頻,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當然了,我們還可以在抖音上看到更多的是各種各樣不同的梗,這些梗我們總是能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那麼抖音強人鎖男是什麼   原標題:《抖音》強人鎖男什麼意思什麼梗?
  • 【政治傳播】龐金友:面對大變局時代的政治傳播:革新、議題與趨勢
    :大變局時代; 政治傳播; 「後真相」政治; 身份政治; 國家極化當今時代正遭遇百年未有的多維度、全方位、深層次的大變革。經濟格局的顛覆性發展,政治秩序的結構性變遷,文明衝突的局部性爆發,信息技術的革命性升級以及價值觀念的根本性扭轉,為當代政治傳播勾畫了問題場域,預置了核心議題,描畫了避無可避的時代底色。極端政治的流行、身份政治的崛起、政治話語權的轉移、「後真相」政治的蔓延、國家極化的出現,使多元化、極端化、交互性、時效性和不確定性成為大變局時代政治傳播的基本趨勢。時代規定政治,政治統攝傳播,傳播映射時代。
  • 你是左腦強人還是右腦強人?測試一下你是用左腦還是右腦的方法
    是左腦強人還是右腦強人呢? 怎樣鍛鍊左右腦 有人會問,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的左右腦一起進步,發展更均衡呢?一個超級簡單的方法! 1、右手豎起大拇指朝上,左手豎起食指指向右手。
  • 參考智庫舉辦「'後安倍'時代日本政治及外交走向分析」主題研討會
    「『後安倍』時代日本政治及外交走向分析」研討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相關專家,共同就「後安倍」時代日本政治及外交走向等議題進行研討。與會學者認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辭職對日本政治衝擊巨大,但不至於造成日本政壇結構性變化:日本政壇仍將保持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出現較大在野黨可能性不大;自公聯合執政格局仍將保持穩定。
  • 未必吧,強人到哪都是強人,跟地方關係不大
    但是我個人感覺其實一個人混的好不好和地方關係不是很大,強人到哪都是強人,和所在地方關係確實不是那麼密切,但是如果要說一點關係都沒有,當然那也不是的,多多少少在一線城市的話是會給予你的幫助要多一些的,但是如果說成功的因素就取決於所在的地方,那我覺得這個肯定不是的。我們中國有句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這句話已經表明一個人的成功不取決他的出身。
  • 形勢急轉直下!泰國抗議者下達最後通牒:要求總理3日內下臺
    泰國示威組織給出的解釋是:巴育一直霸佔總理席位,多年來一直糾纏於貪汙腐敗和政治內鬥中,在新冠防疫期間工作失責,讓國家和民眾承受巨大損失和壓力。 形式急轉直下,泰國內亂的背後黑手又是美國? 從曼谷反政府集會到巴吞旺路口的聚集抗議,再到10月21日的總理府萬人遊行。
  • TVB視後倒戈拍ViuTV劇,胡杏兒產後復出演性治療師
    此外,曾經在《踩過界》中與王浩信搭檔廣受好評的李佳芯,也疑似以內政治風波從被力捧變成雪藏,多部劇集的戲份被刪走,無線TVB現在可以說是亟需捧出一批新的當家花旦來。說到離巢的視後胡杏兒,自從去年二胎出生後,一直也有在社交媒體上活躍著分享動態,最近也是成功復出接到新的劇集。
  • 俄軍為什麼要重建蘇聯時最負盛名的列寧軍事政治學院?
    李三萬摘要:列寧軍事政治學院是蘇聯時代最負盛名的軍事院校,主要培訓中級政治工作軍官。蘇聯解體後一度取消,但最近俄羅斯又恢復了列寧軍事政治學院,這是為什麼呢?列寧軍事政治學院是蘇聯時代最負盛名的軍事院校,主要培訓中級政治工作軍官。蘇聯解體後一度取消,但最近俄羅斯又恢復了列寧軍事政治學院,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