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當過一天老師卻「桃李滿天下」。走上街頭,迎面而來一張張陌生又熟悉的新鋼面孔,常有人拉住他尊敬地稱一聲「萬老師」、「萬校長」或「萬書記」。
——他沒有當過一天老師卻了解他的學生。談起當年那些調皮的新鋼孩子,他這樣告訴記者:「有的學生基礎差就去後山玩,以為沒人知道,其實我全知道。」
——他沒有當過一天老師卻愛著每個孩子。剛調到中學時,學校缺老師,他就到處求人當老師:「看著這些新鋼孩子每天沒人管,全像放野鴨子,我很著急。」
他,就是新鋼中學文革後的第一任校長萬德輝。
輾轉找到萬老才知道,老人家今年已經82歲高齡了,但依然是印象裡的老樣子——一頭整齊向後梳的銀髮,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電影裡「人民教師」的典型形象。
1934年7月,萬德輝出生在南昌,一家人靠小買賣生活。
想讀書,卻交不起學費。那時的南昌街頭,常能看見一個叫萬德輝的小少年,每天放學後滿大街跑賣報紙:「賣報嘞,賣報嘞,一份報,兩分錢……」
老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就那樣真實地發生在萬德輝老人的少年時代。
青少年時代求學的不易,像是萬德輝人生的一個註腳,使得他後來在新鋼中學為每個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看上去那麼自然而然。
經歷了「文革」,一切百廢待興。據新鋼中學校史記載,「1975-1976年,學生無心上課,老師無法教學,教學秩序和教學管理十分混亂。」
正是這年12月份,新鋼黨委決定,將時年42歲的萬德輝從河下鐵礦調入當時的新餘鋼鐵廠職工子弟學校中學部任書記兼校長(後任書記)。
一幹就是8年。200多名教職工,2000多名學生……撥亂反正後,國家很快恢復了高考。作為新鋼職工子弟學校中學部的負責人,早已「不惑之年」的萬德輝每天著急上火:「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這些孩子等不起,我們要負起責。」
——學生情況參差不齊。很多基礎太差的學生上課聽不懂,留在教室上課就做小動作、打瞌睡,走出教室是成群結夥逃學到後山上去玩。
——最糟的是老師奇缺。「文革」才剛結束,教師政治地位不高,很多讀過師範的人都不願意來教書。算起來,一個蘿蔔一個坑都填不滿。
(新鋼中學後山舊址)
(新鋼中學校園一角)
40年後的今天,萬老依然真切地說:「看到這麼多學生沒老師,每天像放野鴨子,我很著急……只要願意來學校,高中畢業我都收。」在新鋼的支持下,由新鋼當時的設計院設計、修建部施工,學校幾次擴建食堂、新建教學樓、學生宿舍樓和教師家屬宿舍。
(新鋼中學高三教學樓)
分班教學,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目的就是解決學生情況參差不齊的現狀。1978年,宜春地區決定江鋼、新鋼、良礦三所中學定位地區重點中學。同年,學校開設重點班。根據學生情況和考試成績,將學生分為幾檔。針對學習成績好些的學生,選派出能力強些的老師進行重點培養。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的當年,中學部三名應屆畢業生考取大專院校。最為輝煌的是1980年高考。新鋼中學校史這樣記載:「教師作風轉變,學風、校風轉變,教育工作打了一個翻身仗。」
這一年,新鋼中學高考升學率比1979年翻了一番,出現了其校史上第一個「清華生」。考上大學的學生有46名,其中重點26名,本科11名,大專9名。
其中,韓國華摘取宜春地區文科狀元桂冠,名列全省第七名;曾湘濤以當時新餘縣理科狀元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高能物理專業……
他們都是新鋼的孩子,生在新鋼、長在新鋼的「鋼二代」。
2008年,新鋼中學舉辦40年校慶之前,萬德輝幾乎將其任職期間與新鋼中學有關的所有老照片,一併送給了學校。
在新鋼中學的校史館裡,一張張泛黃又翻拍的老照片已經在歲月中一天天斑駁、模糊。
一代代像萬德輝一樣的老教師,卻深深印刻在一代又一代新鋼人的記憶中。
(前排右五,戴黑框眼鏡的就是時年43歲的萬德輝)
午睡過後望著窗外徐徐的秋風,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是少了趴在課桌上休息的課間?還是少了講臺上溫聲和氣講課的老先生?當從新鋼中學、新鋼小學附近走過,看著放學後少年們青春活力的背影,當與滿頭白髮的老教師擦肩而過的剎那,你是不是又仿佛回到了念書時候的純真與淳樸?
教師節雖然已過,
但我們對師長的尊敬愛戴之情請不要停止。
文章經允許,轉載自新鋼傳媒微信公眾平臺(xgcm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