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製作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校服。
大洋網訊 20世紀70年代學生的校服是怎麼樣的?學校是如何進行入學考試的?學生們的課外演出又是什麼情形?這些鮮活的史料皆可以在佛山一小的校史館中尋得答案。
昨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實地走訪這個校史館,得知佛山一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的佛山書院。即便從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學校「佛山高等小學堂」算起,該校的歷史也已超過百年。
「寶物」陸續被發掘出來
佛山一小校史館內珍藏了從檔案館以及退休教師、校友手中徵集到的史料照片,比如1947年報紙刊登的有關學校籌建開學的報導,其中透露,當時的工程預算全部來源於救濟款和贊助。
當時的報導還顯示,為了幫助學校籌建開學,有公司免費為學校代裝電燈,也有當地名人送來教具、圖書,均反映出佛山當地崇文重教的傳統。
佛山一小在藝術界最出名的校友無疑是曾慧和梁玉嶸。佛山一小校長羅秋霞告訴記者,曾慧和梁玉嶸都是國家一級演員,曾慧是著名粵劇花旦,梁玉嶸是粵曲平喉演唱家,2009年7月,梁玉嶸還被學校聘為名譽校長。
校史館裡掛的一張1971年夏天棉三廠小學表演《沙家浜》的照片中就有還是小學生的曾慧,她在裡面飾演了一個角色。
校史館裡還陳列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學生所穿的校服。「這幾套校服也有故事。」佛山一小副校長李英濤告訴記者,當年的校服已經沒有人保留了,當時任該校校長的張箭明憑著記憶畫出了設計圖和當年的校徽,終於還原了幾十年前的學生校服。
隨著該校史料的整理,更多的「寶物」陸續被發掘出來。「前不久我們整理檔案才發現,1952年佛山一小搬到豐勝街(現為建新路)時徵地的地契憑證。」羅秋霞稱,今後將有更多的關於該校的史料在校史館展出。
當年入學也要面試
「籌辦校史館是想讓更多的校友了解母校的歷史,校史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學生了解學校的歷史,才能更好地了解學校的內涵。」羅秋霞說。
據介紹,校史館籌集到的史料、檔案勾起許多老校友的回憶,據曾就讀於佛山一小前身中正小學的吳桂嫻老人回憶,當時學校門口有兩棵參天的木棉樹,是佛山書院落成時所植。
還有校友回憶稱,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佛山一小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去讀的,學生們入學前需要參加筆試和面試,通過後才能成為一小的學生。面試時無外乎是問這幾個問題:家住在哪裡?會寫數字嗎?能分辨形狀嗎?雖然是幾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對於還未進入校園的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入學後,書費、作業本費等加起來需要交3元。
「那時學校全是平房,地方小,課室少,每個班級要輪流上課。我們以前有甲乙丙丁4個班,通常在課室上完語文課,就要騰出教室給下一個班上課,我們就到外面的操場上音樂課。」佛山一小1966屆畢業生黎瑞嫻回憶稱。
佛山一小更名記
佛山一小最早的源頭可追溯到嘉慶七年(1802年)的佛山書院,地點位於當時的佛山豐寧鋪衙旁街分府署左,也就是如今佛山三中初中部的所在地,梁啓超等曾在這裡學習。
1904年,佛山書院改為佛山高等小學堂,次年附設初等小學,為兩級小學堂,教學內容擴大至國文、算術、歷史、地理、圖畫、音樂等。至此,舊式書院升格為現代意義上的學校,迄今已有113年的歷史。
此後,佛山高等小學堂改過多個名字,包括南海縣立第一師範講習所、南海縣第三高等小學校、南海縣立第二小學、南海師範附屬實驗小學等。
「佛山市第一小學」的名號出現在1949年11月。1952年,佛山一小搬至豐勝街(現為建新路),與佛山市第四小學合併,採用了佛山一小的名字。
隨著時代的推進,佛山一小的改名經歷還在繼續,先後由工廠接辦學校,更名為防修小學、棉一社小學、棉三廠小學。
1971年,學校恢復「佛山市第一小學」的名稱至今。
佛山百年老校知多少
佛山一中歷史老師黃永強對佛山教育史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在目前已有的統計中,佛山有多所學校已有近百年歷史。比如佛山市鐵軍小學,它曾是一所全日制實驗小學,前身是於1920年創辦的季華兩等女子學校。為紀念革命烈士陳鐵軍,1991年7月1日改名為佛山鐵軍小學。佛山市第九小學前身是由著名骨傷科醫生李廣海先生於1946年創辦的柵溪民校。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佛山五區中,校史超過百年的中學至少有5所,其中辦學歷史最長的是順德區的容山中學,創建於1808年;其次是南海中學,始創於1907年;順德區第一中學、佛山一中、三水中學的辦學歷史距今則分別有106年、104年、100年之久。
文/廣報記者陳昕宇
圖/廣報記者陳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