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祭祀是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生活裡的一件大事。天子除了祭天還要祭祖,在明清天子祭天在天壇,祭祖在太廟。而普通老百姓祭祀也有專門的地方,叫做宗祠。今天我們來說說尋常百姓家的宗祠。
五鳳樓式祠堂大門
在西周古人就有嚴格的祭祀制度,《禮記王制》中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祭祀是要分等級的,天子和老百姓是不一樣的,來百姓只能在家裡的正房中央擺上祖先的神主祭祀。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出現了家廟,也就是私家之廟。
祠堂享堂
直到宋代朱熹在《家禮》中說,士庶之人供奉祖先的地方稱為祠堂,並且為士庶之人所建祠堂做了一些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普通人家在正房的東面建立祠堂,在祠堂之中供奉高祖、曾祖、祖、禰(mi)(父)四位祖輩,但是到了民間老百姓,有的就沒有那麼講究,直接供奉了很多先輩。當然還有很多大的宗祠不建在正房的旁邊,一般會請風水先生則風水好的地方建,也有很多宗祠會建在村落的中間。
宋代大儒朱熹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初,命人制《大明集禮》,規定了祠廟祭祖的禮制。基本上是遵從朱熹在《家禮》中的規定,是規定了不同身份的人供奉的祖先的多少,比如官僚大夫可以供奉四神主,普通老百姓只能祭祀祖、父兩代祖先。
祠堂龕室
說道祠堂就不得不說說祠堂的基本布局,一般的祠堂由正門、享堂(大廳)、寢殿(龕室)三部分組成,享堂是族人舉行祭祀禮的地方,寢殿也叫龕室,是平常擺放祖先神主的地方。有的祠堂還會設有接待賓客的回樓,甚至有的祠堂在祠堂兩邊的廂房開設義學,以供子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