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農業強國,大家通常會想到美國,一望無際的廣闊平原、全機械化的大農場,僅佔美國人口2%的農民卻養活了3億美國人,糧食、水果等農產品還大量出口,是世界第一大農業出口國。
不過美國農業也並非沒有對手,比如同樣地廣人稀的俄羅斯。俄羅斯面積比美國大,伏爾加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糧倉,西伯利亞更有著廣袤無邊的黑土地。
俄羅斯農業出口的強項是小麥,2019-2020年農業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俄羅斯小麥出口量為3600萬噸,繼續排名世界第一,而歐盟和美國的小麥出口量分別為2700萬噸和2350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俄羅斯今年受疫情影響降低後的出口量。2017-2018農業年,俄羅斯小麥出口曾達到4045萬噸。
比起美國和俄羅斯,中國雖然國土面積也很大,但土地資源卻差了很多。中國西北大片荒漠,西南又是高山,而且內地多丘陵,適合糧食大量產出只有東北和華北平原,江蘇、浙江這些我們認為的「魚米之鄉」實際上糧食不能自給。
但今年,中國農業卻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甚至隱約有了挑戰美俄農業的跡象。其中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中國的疫情控制,在全世界來說最有成效。中國疫情在4月初已經基本結束,雖有個別反彈但不影響大局,反觀美國確診人數已超260萬,近13萬人死亡,俄羅斯確診人數也達到63萬。
疫情對農業生產和產品流通會造成巨大衝擊,美國很多農場主迫於無奈大批銷毀農產品、傾倒牛奶。此消彼長之間,中國農業贏得了一些機會。
二是中國農業正在逐步擺脫過去的舊模式,與網際網路的聯繫日趨緊密,新的產銷模式讓農民收入增加,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也運用的越來越多。
比如說銷售,在傳統模式裡農產品從田地到消費者,要經過收購商販、中轉站、農貿市場、商超等多個環節,消費者買的貴,農民也掙不了多少錢。而現在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進入農業後,農民與消費者之間只隔了一個物流,產銷效率大大提高。
拼多多經常與各地政府合作,組織「市縣長直播」,為當地農貨代言。從湖北秭歸的臍橙到廣東雷州的荔枝,從新疆喀什的巴旦木到吉林四平的大米,全國農貨都被盤活起來。從2月到6月四個月的時間,拼多多助農專區已成交超過2億單,推動130多個特色農產區產品走向全國。
此外,近日拼多多還與中國農大合作,舉辦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全球選拔農業科技專家,與國內頂尖農人一起比賽在昆明種草莓。目前大賽已進入決賽階段,包括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屯特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眾多博士在內的科技人才,將運用人工智慧、機器算法、物聯網等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的智慧農業方案。
可見中國農業已有了很大改變。新的產銷模式讓農民的收入更高、生產積極性更強,農民不再是一個不賺錢的職業,更多新農人會加入其中;科學技術融入農業,現代化生產不再遙不可及,中國農業的未來不會比美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