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的家庭不講道理,一流的家庭不爭對錯

2020-11-05 天天閱讀



希望我們都能在情理交融的家庭下慢慢長大、變老,也為下一代營造出優秀的原生家庭環境。

01


家,該不該講理?


網上看到一則問題:


你是什麼時候對父母感到失望的?


有個回答說:


大概是從他們不講道理開始的吧。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情況:


孩子犯了錯,你第一時間不是去尋問原因,了解事情的經過,而是選擇呵斥孩子。


孩子對某件事的看法和你自己的觀點完全相反,你覺得孩子的想法有問題,好說歹說想幫他糾正過來,說服他站在自己觀點的這一邊。


孩子被你要求不允許看手機、看電視,哪怕有時的作業要求需要用到電子設備,你也將信將疑,直言孩子撒謊。


……


以上這些場景,一旦孩子開始反駁,原來平和的家庭就會瞬間被點燃成一個戰場。


我遇見很多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最委屈的不是父母沒有成就,也不是父母工作太忙沒時間陪伴,而是有些父母,真的太不講道理了。


習慣性雙重標準,時常性偏愛苛責,只要聽到反駁聲就會用家長的權威來壓制孩子……現實中,這樣的父母並不在少數。


有很多人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情的地方。


但所謂沒規矩不成方圓,家就是一個方圓,方圓之內必得有規矩的存在,而規矩,就是「理」。


這個「理」,是說話的分寸,也是做事的底線。


哪怕是血緣相融的親人之間,也得有「理」在,才會家庭和睦,興旺發達。



02


家庭和睦的前提,是「情理交融」


《金牌調解》節目裡看過這樣一對夫妻。


鄒女士很愛丈夫林先生,但結婚30年,不僅把丈夫逼得深夜離家出走,還把兒子逼得四年不回家。


她很委屈,把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丈夫。


林先生很無奈,說鄒女士經常動輒暴怒。常常因為很小很小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這些年來,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妻子稍不滿意,下場就一個字——鬧。


有次丈夫想給兄弟送幾百塊錢的禮物,鄒女士覺得兄弟不仁義,就不該往來,丈夫不同意,鄒女士就不依不饒,覺得丈夫不尊重自己,非鬧得最後都聽她的。


這段婚姻中,一家三口都過得很壓抑。丈夫、兒子覺得鄒女士性格太極端,控制欲太強烈,逼得人喘不過氣。


而鄒女士卻覺得丈夫不理解她的需求,也從不主動體貼和包容她。


類似這樣的婚姻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普遍,只是程度或輕或重罷了。


男人怨女人不講理,女人怨男人不懂情。


雙方都認為得不到該有的尊重,可雙方也只顧慮了自己的感受。


調解員最後說了一句話,讓人感觸頗深: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但不意味著可以對親人無理取鬧,不講道理。


它的真正意思是,要多講情,把理放在情裡面,情理交融,用「情」去讓家人知道理在哪裡,用溫和的方式帶著對方到道理這一邊來。


深以為然。


家就好比一輛車,講理就是踩剎車,講情就是踩油門。


如果一輛車光有油門,路上很容易出事故,如果一輛車光有剎車,去不了任何地方。


只有油門和剎車配合,情理交融,「家」這輛車才會越開越穩,越開越遠。



03


情理交融的關鍵,是「不爭對錯」


「情理交融」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


無論是對父母、對孩子、對伴侶,我們都很難做到像對待外人一樣是非分明。


總是習慣性對家人苛責、要求太多,這也是人之本性,人啊,就是忍不住對最親近的人任性。


而很多時候,打破一個家庭和諧的常常是一件因我們「任性」而起的小事,破壞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的也還是那些細碎、不以為意的小事。


越是對小事置之不理的家庭,越是容易矛盾頻頻。


其實要想緩解因小事而導致的家庭紛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不爭對錯。


《我們仨》中記錄過這樣一件小事:


楊絳和丈夫錢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因為一個法文的發音吵了一架,兩人說了很多傷感情的話,後來楊絳去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公斷,最後結果是楊絳贏了。


可楊絳雖然贏了,卻很不開心,出國的興致也被破壞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把對和錯看得太重了。家人之間,你對了又如何,錯了又如何?


如果得不到嘉獎和鼓勵,反而落得滿身抱怨或是不痛快,這樣的計較和爭執就會成為破壞家庭和諧的導火索。


但不爭對錯並不意味家裡的所有事都可以糊裡糊塗,而是別讓家庭的氛圍總是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在80%的家庭小事上,多用「情」,少用「理」,不爭對錯,能讓就讓。在20%的家庭大事上,多用「理」,少用「情」,尊重對方的表達,心平氣和達成一個共識。


下面總結了3條注意事項,或許對家庭和諧有幫助。


  • 1、為人父母不要倚老賣老,切忌擺出一副長輩的樣子說教,既沒有效果還容易被嫌棄。


兒女的事由兒女自己去決定,父母的作用是輔助孩子長大,而不是代替他們長大。


多給孩子提供有幫助的建議,少給他們滿足自己控制欲的命令。


  • 2、為人子女切記懂得尊重父母,哪怕父母說的話邏輯不通、毫無幫助,也不要對著父母大吼大叫,或是表現出極端不耐煩的態度。


父母的心是敏感的,並且年紀越大越敏感。


什麼是孝順,首先要主動地「孝」,多關心愛護他們,其次要「順」,就是順著他們的脾氣、想法去和他們相處。


哪怕你內心不認同,也不要當面表示出來。其實真正做選擇時的決定權一直把握在你的手裡,父母給的建議始終都是建議。


  • 3、為人伴侶要做好三個字:容、讓、陪。也就是包容、忍讓、陪伴。


多包容伴侶身上的缺點,畢竟後半輩子,你是在和對方的缺點相處。


多忍讓伴侶的脾氣,誰都有脾氣,且會對最親近的人發脾氣,如果伴侶一發脾氣,你的脾氣也上來了,家又怎能不變成火山呢?


多陪伴伴侶,哪怕工作忙,也要抽出時間和伴侶相處,你們是要一起陪伴到老的人。很多夫妻之所以最後鬧成離婚,就是因為陪伴少了,對日常小事的容忍度也因此降低了。



04

常常聽到一句話:


最高級的炫富,就是家庭和睦。


的確如此。在和睦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性格、脾氣、教養終究是不一樣的。


三流的家庭不講道理,一流的家庭不爭對錯,希望我們都能在情理交融的家庭下慢慢長大、變老,也為下一代營造出優秀的原生家庭環境。

相關焦點

  • 李玫瑾:一流父母「找方法」,三流父母「講道理」,孩子差距明顯
    ,因此頻頻出錯卻不自知。面對這種每個家庭養育孩子時,都會出現的問題,父母不同的做法,能夠決定孩子的高低。有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總喜歡嘮嘮叨叨給孩子講一堆,自己認為非常有用的大道理,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孩子根本不聽甚至還會頂撞自己;孩子也很委屈,認為父母太古板老套無法溝通。
  • 家庭最好的風水: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不爭對錯,不翻舊帳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幸福的家庭,從來不爭對錯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幸福的家庭都有共同之處就是不爭對錯不與父母爭孔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意思是,如果和父母意見不同,要溫言細語地規勸,如果勸了幾次父母不聽,就順其自然,不必非要爭出個對錯。梁啓超是個孝子,既要照顧父親,又要兼顧維新事業。彼時家中常有客人來往,梁啓超的父親對於禮數十分挑剔,維新派的作風常惹得他不滿。梁啓超無法拒絕客人上門,又不願意惹父親生氣,於是想辦法為父親闢出一處單獨的居室。
  • 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三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卻專心做好三件事
    這種並不能取得很好效果的教育方式其實是三流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原教育部副司長傅國亮先生曾經對家庭教育有過這樣的描述:家庭教育的特點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的關鍵,優秀的父母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
  • 孩子犯錯,三流父母發脾氣,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對策很高明
    執筆:王筱銘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小孩子由於天性好玩,再加上是非觀、道德觀等都還沒有建立起來,會經常犯錯,有的家長會直接採取吼罵的方式,有的會為了娃健康而使用講道理的方法,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容易讓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不僅容易讓他們缺乏安全感,還很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因此變得自卑。
  • 一流大學抓學術,二流大學抓衛生,三流大學抓紀律,真的有道理嗎
    最近恰逢高考志願填報時期,勘察家在和一些家長聊天的過程中,聽到有些家長說到一流大學抓學術,二流大學抓衛生,三流大學抓紀律,那麼現實情況真的是這個樣子嗎?對於這一問題的答案,我認為並不是像這位家長說的這個樣子。
  • 最好的家風: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不爭對錯,不翻舊帳
    就在她出門後不久,天空中風雨大作,雨水穿過窗戶,把沙發,以及丈夫放在沙發上的電腦,淋得溼透了。兩人回到家,看到客廳狼藉一片,傻眼了。發生這樣的情況,相信很多人都會責備對方。可丁當的丈夫看了眼後悔不已的妻子,不僅沒有責怪,反而低聲安慰:「沒關係,剛好我的電腦也舊了,重新換一臺好了。」
  • 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不爭,是人生大智慧!01不爭對錯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她說我對,他錯。這次爭吵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人常說:感情中沒有對錯。在我看來,不是感情中沒有對錯,而是不要在感情中爭對錯。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
    儘管家庭僅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之一,但無疑是最巨大、最醒目的。很多人都已成年,但是他們在生活裡依舊無法獲得安全感。長期被父母忽視的孩子,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總在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太宰治的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道盡了孩子們的心酸。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你是幾流的?
    點擊上面免費訂閱,為你打造專業的精品閱讀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中國大多數家長,首先是孩子的保姆。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如果他自己沒有擺脫的意識,很容易庸庸碌碌一輩子。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
  • 三流的母親做保姆,二流的母親做教練,一流的母親做…
    三流的母親做保姆,二流的母親做教練,一流的母親做…近日,一位學霸寫萬字長文自曝拉黑父母多年、12年春節不回家,且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過度關愛」三流的母親做保姆,二流的母親做教練,一流的母親什麼樣?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
    儘管家庭僅僅是沉珂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之一,但無疑是最巨大、最醒目的。30多歲的沉珂,她在生活裡依舊無法獲得安全感。長期被父母忽視的孩子,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總在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太宰治的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而一流的父母這樣做
    > 中國大多家庭的中心首先是孩子為王,他們含辛茹苦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膳食營養,健康保障等生活層面的照看照料上,滿足於孩子在飲食健康,服飾玩具用品娛樂等方面的需求。這種保姆式父母也就是對孩子的成長缺乏長期系統全面的規劃,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如果他自己沒有擺渡的意識很容易碌碌無為一輩子。
  • 一流父母當榜樣 三流父母當保姆
    大部分中國家庭,都覺得孩子比另一半更重要。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親子關係應該擺在次要位置。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小學放暑假,媽媽說:「小孩子自己出去玩多危險啊,在家待著吧」;初中寒假時,媽媽說:「還有那麼多作業,玩什麼啊?」高中時,媽媽說:「馬上高考了,你還敢出去玩?
  • 一流父母當榜樣,三流父母當保姆
    大部分中國家庭,都覺得孩子比另一半更重要。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親子關係應該擺在次要位置。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終於我們考上大學了,媽媽說:「怎麼不出去玩呢?」我說:「我找誰玩啊?」最近這個網上流傳的段子,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大包大攬」的習性及惡果。有言道:「一流的父母當榜樣,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三流的父母當保姆。」心理學者武志紅提出了「巨嬰」概念:很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 三流媽媽省錢,二流媽媽拼命賺錢,一流的媽媽有原則地教育孩子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中國大多數家長,首先是孩子的保姆。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如果他自己沒有擺脫的意識,很容易庸庸碌碌一輩子。打之前要把道理講清楚,怎麼做是對,怎麼做是錯,怎麼錯就怎麼打。其實教孩子什麼方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接受好的規矩,形成好的習慣,樹立好的目標,這是根本。打是打不出來這些的,但必須通過打。打和講道理一樣重要。」時間會證明,這種教練式的教育方式,雖然讓孩子看起來比同齡人獲得了更多的技能,進入了更好的大學。
  • 三流的母親做保姆,二流的母親做教練,一流的母親做....
    ,二流的母親做教練,一流的母親什麼樣?另一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感情做足了,等到孩子渴望我們講一些東西的時候,家長再把道理點出來。一定是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孩子才會主動說:「媽媽,那我該怎麼呢?」這個時候一個小道理過去,才有可能實現帶給孩子的一種引導能力。
  • 不要和這種人講道理,越講道理,越講不清道理
    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講道理。一、這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和無賴之人講道理。無賴之人從來都喜歡無理取鬧,無論跟他們說多少道理,他們都無道理可言。知乎上有個問題:怎麼與不講理、素質低的人吵架才能贏?有個高贊回答:永遠不要和他們爭辯,因為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與他同一水平,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 三流媽媽親自陪,二流媽媽買網課,一流媽媽做這件事提高語文成績
    開學了,我們都要面對這樣的學習問題,有人說三流媽媽都會親自輔導,每天認真陪學。而劉媽媽只會買網課,花錢給孩子進行教育投資。那麼一流媽媽會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語文成績呢?孩子帶著沉重的囑託來上學,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上課聽講,怎麼才算認真。二流的媽媽依舊以報補習班為主,暑假報完、開學再續課,孩子一路奔波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究竟補習了什麼?家長不知道,孩子更不知道,反正去補習就對了。只有一流的媽媽,才會把開學作為一個儀式感傳達,告訴孩子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這個情已經失去了教育的價值另一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感情鋪墊。任何層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給被教育者傳達教育者本身的真實的內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