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重複行為」是否要幹預?

2020-09-17 真愛幼幼全日制早教

有過養育寶寶經歷的寶爸寶媽們都曾遇到過,一個故事講過了一遍又一遍,寶寶依然很喜歡聽;看過的繪本,依然經常拿起來看;用手將積木擺到另一塊積木上,再不斷地拿起、放下,如此重複不下十多次。那麼小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重複的行為呢?這種一成不變的行為會不會影響到寶寶的身心發展呢?

蒙特梭利說過「重複是寶寶的智力體操」,寶寶在與周圍物體的反覆接觸中,興趣中心逐漸從自身的動作轉移到動作的對象,這個時候他喜歡重複某個動作是很正常的,說明寶寶對自己動作產生的效果發生了極大的興趣,而且也是他認識事物因果關係的開始。寶寶的各種能力就是在這樣的親身體驗中學到的。他在感覺,在思索,在體驗,這才是他的最佳狀態,媽媽千萬不要阻止或者打斷,可以在一旁仔細觀察,寶寶到底要體驗什麼。

一、寶寶的重複行為到底有什麼意義?

1. 為引起父母的注意

很大的原因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愛。一些寶寶一天到晚拿著同一本書讓父母念給他聽,其實他們並不乎書中是什麼內容,他們想要表達的真正意圖是:「請你時刻注意我,愛我!」

寶寶從重複行為中獲得關注,父母也在寶寶的這種重複要求中理解寶寶的內在需要。因為在這種親子互動過程中,父母更容易通擁抱、撫摸、語言、親吻,讓寶寶體驗到我們的關心和愛!

2. 在重複中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吸收、學習

小寶寶們的接收和理解能力比較弱,他們需要在重複中不斷地學習。有些細心的父母或者替寶寶做成長記錄的父母會發現:寶寶的重複行為總會在持續一段時間後的某天,出現了學習上的躍進。也許他突然會抓住物體、會說出哪句話、唱出哪首歌,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會翻身了……在親子共讀中,這種 「突然」發生的學習躍進,也會在他不斷地要求成人重複閱讀的行為後出現。父母所提供的,如蓋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寶寶可順著這框架,不斷地以自己的速度添加土和磚,並在發展成熟之際展現出來。所以,他們一定會在重複中以行動或語言來表示,他已經獲得某項能力。

二、家長需要怎麼做?

雖然寶寶喜歡成人一再地讀某一本書給他聽,但若要成人不厭其煩地照做,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當你在某天、某時,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寶寶遭受被拒絕的挫折時,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哦。

1.你只須慢慢地、一頁頁地翻書中圖片給寶寶看,對寶寶的問題簡短回答。只要一會兒功夫,寶寶通常就會失去往下再看的興趣,但卻不會失去明天再次閱讀的興趣。

2.當你察覺到寶寶還想要繼續讀下去時,可在念完書時,趕緊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選擇一個其他事情做。

3.可反問寶寶:「你從書上看見了什麼?」或請他們自己「念」給你聽。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寶寶可以自己嘟噥嘟噥、煞有介事般地念起書來。把被重複要求的對象轉回到寶寶身上,他們大可在一讀再讀後,自行決定結束該次的閱讀。

4.直接誠懇地告訴寶寶:「媽媽累了,現在不想再念。」大人誠實地向寶寶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是尊重寶寶的一種表現。

重複動作能幫助寶寶積累豐富的感覺印象,有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寶寶在不斷重複的遊戲動作中,將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的儲存,增加對物理世界各種物體、各種環境的認識,這些都奠定了日後進一步認知發展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科普|如何幹預星孩的重複刻板行為?
    幹預刻板行為有利於改善患兒及家庭的生活質量。按行為特徵可以將重複刻板行為分為兩組,即容易發現的低水平RRB和複雜的高水平RRB。前者包括刻板行為、自傷行為;後者包括強迫行為、儀式化行為、行為同一性、狹窄興趣。
  • 科普|如何幹預星孩的重複刻板行為?
    幹預刻板行為有利於改善患兒及家庭的生活質量。按行為特徵可以將重複刻板行為分為兩組,即容易發現的低水平RRB和複雜的高水平RRB。前者包括刻板行為、自傷行為;後者包括強迫行為、儀式化行為、行為同一性、狹窄興趣。
  • 刻板行為一定都要幹預嗎?到底要怎麼處理刻板行為?
    以上的行為都是常見的刻板行為!而刻板行為也是我們大多數孩子都會有的一種不自覺、不受控的行為。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什麼是刻板行為以及應該怎樣幹預刻板行為。重複的刻板行為是自閉症兒童的主要症狀之一,但有「重複性行為」的孩子,不一定是自閉症孩子。
  • 寶寶哭鬧要幹預嗎?專家:最好放手
    寶寶哭鬧要幹預嗎?專家:最好放手 當寶寶放聲大哭時,別急著抱他們,這絕不是狠心,這是對寶寶們最好的愛。依據英國華威大學學者在《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研究稱,讓新生兒到18月個大的嬰兒「放聲大哭」不會對他們的發育和依戀關係產生影響。
  • 自閉症孩子的刻板行為如何科學幹預?
    有時候,重複的活動會表現在咬自己、撞頭、抓撓等,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自傷行為。這類行為更多是對憤怒、痛苦或是遇到困難時的一種反應。有的孩子遇到困難或是生氣時就會出現咬自己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自傷行為也可能成為孩子在無事可做時的一種重複的習慣,如果孩子出現自傷行為是一定要及時幹預的。
  • 寶寶這些被誤解的行為,家長不要過多幹預,以免「多管閒事」
    因此,作為家裡備受寵愛的成員,寶寶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家人的心。但對於寶寶來說,並不是大人所有的關心都會有助於寶寶的成長,甚至有的時候,反而還會因為家人的過度幹預而影響到寶寶健康發育。所以,為了讓寶寶能夠健康成長,我們在照顧他的時候,在這幾點上要學會「冷眼旁觀」。
  • 寶寶吃手指,要不要幹預?
    說起寶寶吃手,很多家長擔心吃手很不衛生,寶寶會因此受到細菌或病毒的入侵。因此,從寶寶第一次開始吃手就應該幫他糾正,想方設法阻止他或她把手放進嘴裡。可寶寶們會鍥而不捨地吃手,甚至用哭鬧來表達他們的不滿。到底要不要對吃手進行幹預呢?
  • 「象芽塔學院」特殊兒童行為幹預技巧
    行為幹預(behavioral intervention)是介入並人為中斷某行為發生、發展的自然過程,力圖消除或改變該行為的幹預方式。廣泛應用於臨床兒童心理研究及教育實驗。一般程序是選定幹預目標、評價目標行為現狀、擬定幹預方案並實施、評價目標行為的改變。
  • 「象芽塔學院」特殊兒童行為幹預技巧
    常見的行為有自我刺激及重複性行為,如前後搖擺身體,原地轉圈,重複開關門或任何可開關的家具或用品,不聽指令,重複聽音樂,看電視;固執行為,如固定飲食,固定的日常慣例,一定要走同樣路線到某一地方,無法接受改變,
  • 嬰幼兒睡眠問題行為幹預家長小組招募
    這些多與家長不恰當的養育方式有關,可以在專業指導下,通過系統的行為幹預得到有效改善。一站式解決寶寶睡眠問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睡眠專家團隊將依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免費為寶寶提供詳細的睡眠、氣質類型、認知發育及社會-情緒發展評估,並開展行為幹預的家長小組指導,一站式解決寶寶睡眠問題!
  • 刻板行為,怎樣幹預才有效?
    孤獨症譜系孩子最主要的特徵之一是狹隘的興趣和重複行為我們家長可以採取強化來幹預孩子的行為,將孩子轉向其他的刺激。 情況一:當孩子的刻板行為發生時如果在要求孩子從特定物體上轉移注意之前,刻板行為就存在了,那麼轉移刺激的幹預應首先阻斷這一刻板行為。
  • 早產兒要早期幹預 究竟幹預什麼?
    早產兒要早期幹預!究竟幹預什麼?(親貝網qinbei.com配圖) 究竟什麼是早期幹預? 早期幹預是指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它用於發展偏離正常或可能偏離正常的5-6歲以前的小兒。通過這種措施,可望使這些兒童的體格、運動、智力、語言、行為能有所提高,或趕上正常兒童的發育。 而早產兒的早期幹預是以促進早產兒各個能區的發展並規避其發育風險為首要目的一種療育手段。
  • 行為幹預五步走
    文章很長,但都是精華,請大家好好學習,學透吃透以後,能解決居家幹預中的很多行為和情緒問題。要幫助孩子改變不正確的行為或暴力行為,首先要做的不是看問題行為本身,而是要找到什麼是正確的取代行為。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內在的意義,是孩子與旁人溝通的一種方式。
  • 寶寶為什麼會吃手手,家長到底要不要幹預呢?專家給出科學的答案
    但也又媽媽認為,孩子吃手並不是什麼好習慣,畢竟小手每天都要接觸各種東西,上面充滿了細菌。那麼究竟,寶寶為什麼會吃手手,家長到底要不要幹預呢?首先,寶寶吃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吮吸反射:小嬰兒天生就有吮吸反射,這種反射甚至可成為判斷新生兒大腦健康與否的指標。
  • 如何看待和處理重複刻板行為,聽聽研究者怎麼說?
    刻板重複行為真是非常有趣而難解的話題。它作為自閉症人群的行為表徵之一,可能比社交溝通行為的提升難度要更大。大家別灰心,我們可能需要正確認識這些行為,先來看看研究是怎麼說的。這也就意味著,社交行為的改善很可能不會造成刻板重複行為的隨之改善,要想減少刻板重複行為,需要有針對性的處理辦法。
  • 寶寶被誤解成「惡習」的10種行為,過度幹預,反倒「多管閒事」
    只想著用粗暴的方法幫寶寶改變,這叫馴服,不叫教育。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寶寶是會出現一些「壞習慣」,但這些壞習慣實際上只是我們認為不好的事情,其實對寶寶來說卻不一定是壞事。而且是寶寶發育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在不該幹預的時候過度幹預反而不利於寶寶發育。這些壞習慣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孩子在撒嬌還是有扁平足 了解清楚是否需要配矯正鞋進行幹預
    孩子在撒嬌還是有扁平足 了解清楚是否需要配矯正鞋進行幹預2020/12/23 17:23:17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寶寶還小的時候,媽媽能很輕易地抱起孩子,但寶寶長大了很多,媽媽可能就抱不起寶寶了,可孩子還撒嬌著喊腳累腳疼要抱抱,這就太難為媽媽們了
  • 出現扁平足症狀,是否要穿矯正鞋幹預,一起看下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爸爸媽媽的心,左看右看都可愛,所以即使有時候孩子的行為異常,家長往往也不能及時發現,但這卻有可能影響到寶寶的健康。如孩子走路「外八」像旱鴨,沒走幾步,就太累,這可能是由於足弓的結構發育不良,或損傷、勞累導致扁平足了。
  • 寶寶成長的10種探索行為,常被父母當壞習慣,過多幹預反而有害
    其實,這不一定是你們認為的壞習慣,之所以每個寶寶都要經歷一遍,很可能是長大的一種體現,身體的基本需求。是的,很多時候,父母的過度幹涉反而對寶寶有害,好心辦壞事了。父母好好分辨,寶寶的這些行為不是「壞習慣」以下寶寶成長的這10種探索行為,常被父母當做壞習慣,了解後需要你別再粗暴幹預了,科學引導最重要。1歲前愛吃手這時寶寶靠吮吸感知世界,這也是他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舒緩煩躁與疲憊情緒。
  • 寶寶吃手不應該過度幹預?家長了解這些,寶寶才能用嘴巴探索世界
    寶寶每天要接觸很多的環境刺激,如果有吃手的習慣,會有更多的細菌進入體內的。其實,寶寶吃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孩子要長牙了,因為覺得長牙不舒服,而選擇用吃手的方式來緩解,也有可能是孩子餓了,通過吃手的方式來安撫自己。但是對於小月齡的寶寶來說,這很可能是寶寶的口腔敏感期特有表現。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給予重視,但是卻不應該過分的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