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坡改梯工程
「十二五」期間,水土保持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按照水利部黨組的要求,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體系,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紮實開展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搞好以規劃為主的頂層設計,夯實基礎性工作,深化水土保持改革,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貫徹水土保持法取得新進展。一是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2011年3月1日,修訂後的《水土保持法》正式頒布實施,2014年,水利部聯合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制定出臺了全國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管理辦法及標準。目前全國有27個省(區、市)修訂了省級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或條例,有18個省(區、市)出臺了省級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管理辦法及標準,各地制定修訂配套文件近3000件,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更加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二是認真履行「兩項行政許可」職責。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落實進一步強化。「十二五」期間,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共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13萬個,累計開展執法檢查近6萬次,檢查生產建設項目3萬多個,完成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3萬多個。三是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不斷提升。2009-2015年,水利部分兩批在全國組織開展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活動,通過完善配套法規體系、增強機構履職能力、規範行政管理行為,系統提升水土保持依法行政能力,有1195個縣通過驗收,達到監督能力建設標準。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行行業監督管理職能,有關部門各負其責,齊心協力共同防治人為水土流失,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共投入人為水土流失防治資金近7000億元,防治人為水土流失面積近6萬平方公裡,減少水土流失量近7億噸。
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間全國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6.55萬平方公裡,治理小流域2萬餘條,實施坡改梯2000多萬畝,修建骨幹和中型淤地壩2000餘座,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1000多條,實施生態修復面積10餘萬平方公裡,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五年來國家繼續加強長江上中遊、黃河中上遊、丹江口庫區及上遊、京津風沙源區、西南巖溶區、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在全國700多個縣實施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累計安排水土保持中央投資240多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兩倍多,完成水土流失重點治理面積6.58萬平方公裡,坡改梯559萬畝。在重要水源區和城鎮周邊地區,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防治面源汙染、改善人居環境、保護水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凡是經過水土流失治理的地區,都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草覆蓋率普遍增加10-30%以上,平均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近4億噸,黃河潼關站2011-2014年平均輸沙量僅為1.78億噸。治理區特色產業得到大力發展,每年增產果品約40億公斤。
水土保持改革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間,水土保持改革不斷深化。一是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2012年水利部制定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實施細則》,按照科學引導、積極扶持、依法管理、保護權益的原則,對民間資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在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扶持,民間資本投入逐年增加,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建立。據統計,「十二五」民間資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達200億元以上。二是進一步完善水土保持補償費制度。水利部聯合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先後印發了全國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管理辦法及標準,從國家層面規定了水土保持補償費的徵收、繳庫、使用管理的程序和要求,明確了水土保持補償是功能補償。三是根據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神和水利部關於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對國家立項審批權限下放的生產建設項目,堅持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和設施驗收權限同步下放,杜絕出現「取消下放審批不同步」的現象。四是進一步規範水土保持中介服務管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兩項中介服務不再作為強制中介,由市場自主選擇。將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評審和設施驗收技術評估兩項中介服務轉為我部委託開展的技術性服務,服務費用由中央財政支付並納入水利部部門預算。五是進一步精簡項目前置審批。根據水利部精簡前置審批手續、規範中介服務、實行網上並聯審批實施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不再作為企業投資項目核准的前置條件,與項目核准及其他行政審批實行並聯辦理。六是進一步優化水土保持方案和驗收審批兩項行政許可的程序和工作流程。實現水土保持方案和設施驗收審批事項由水利部行政審批受理中心統一受理,公開服務指南,制定審批細則,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
水土保持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十二五期間,水土保持規劃、監測、信息化、科技支撐等基礎工作整體推進,取得明顯成效。
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出臺了我國首部《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我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六部委,歷時4年多編制完成了《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並於2015年10月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正式實施。該規劃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發展藍圖和重要依據,也是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的行動指南。《規劃》系統分析了我國水土流失防治現狀和趨勢,以全國水土保持區劃為基礎,以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為主線,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為重要依據,提出了全國水土保持區劃、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和全國水土保持工作的總體布局和主要任務。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紮實推進。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掌握了全國土壤侵蝕的面積、分布與強度及其動態變化,為全國水土保持規劃編制和國家水土保持宏觀決策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完成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二期工程建設,建成了175個監測分站和736個監測點,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主要水土流失類型區的監測網絡系統。印發《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啟動實施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項目,按年度發布國家水土保持公報,全國已有26個省(區、市)持續發布水土保持公報。
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制定了《全國水土保持信息化規劃(2013-2020年)》、《全國水土保持信息化實施方案》、《全國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2015-2016年實施計劃》。依託國家水利信息骨幹網、公共網絡通信資源,初步建成了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網絡,實現了水利部、流域機構和省級的信息傳輸。建成了全國水土保持普查、重點防治區動態監測、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規劃等資料庫,省級以上水土保持資料庫數據總量達到100TB。開發了包括監督管理、項目管理和監測等內容的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初步構建了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平臺。
水土保持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水土保持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了一批水土保持科學研究試驗站、國家級水土保持試驗區和土壤侵蝕國家重點試驗室。開展了「黃河上遊沙漠寬谷段風沙水沙過程與調控機理」等國家「973」計劃項目,「長江上遊坡耕地整治與高效生態農業關鍵技術試驗示範」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水蝕地區坡面水土流失阻控技術研究」等公益性專項研究。在坡面土壤侵蝕機理、流域侵蝕產沙機制、區域水土流失過程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總結推廣了以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利用為主的水土保持實用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明顯增強,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水土保持技術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間,根據水土保持工作發展需求,進一步修訂完善了水土保持標準體系表,建立了涵蓋綜合、建設、管理三大標準類別、14個功能序列,共53項的水土保持標準體系。編制、修訂了《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範》、《水土保持調查與勘測規範》等國家標準和《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監理規範》、《水土保持規劃編制規範》等10多項行業標準,現行有效水土保持標準達51項,基本構建了符合我國國情和水土保持工作需要的技術標準體系,為水土流失的預防、治理和監督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國際合作與交流力度不斷加大。為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在水土保持領域的技術合作與學術交流,成功搭建海峽兩岸水土保持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推動籤署了《海峽兩岸水土保持學術交流框架協議》事宜。世界水土保持學會設在中國,我部歷時四年開展了世界水土保持學會登記工作,並已正式獲得民政部批覆,取得了獨立的法人資格。世界水土保持學會創辦了《國際水土保持研究》期刊(英文,季刊),以開放獲取模式發行,這是水土保持領域唯一由中國主辦的全英文期刊,目前已出版8期,為全球水土保持科技、教育和管理人員搭建高質量的交流平臺。
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工作開創了新局面。「十二五」期間,全面啟動以「五個一」為重點的深化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行動,水土保持宣傳教育走進了千家萬戶,全社會水土保持公眾意識明顯提升。一是宣傳教育手段和形式不斷創新。充分利用報刊、網絡、微信等媒介,以及知識競賽、知識講座等方式,不斷加大水土保持宣傳力度。製作了《我們家園的水土保持》、《走出坡耕地之困》、《治理流失之痛》等一批水土保持電視作品和公益廣告,舉辦各類新水土保持法培訓班、講座1000餘期,印發水土保持法圖解30萬套,在各類媒體上刊發新法宣傳報導2萬餘條。我部編制的《水土保持讀本(小學版)》入選「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成為各地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教育的課程資源。二是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工作取得突破。目前全國共建成104個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24個全國中小學水土保持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已成為各地開展中小學生水土保持教育、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教育實踐基地。三是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創建工作穩步推進。為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水利部開展了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創建工作,五年來共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60個,很好地發揮了典型樣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導示範帶動作用。四是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進黨校正式啟動。水利部開展了加強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推進水土保持進黨校試點工作,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推進,目前寧夏固原、山東臨沂等62個地市已將水土保持納入地方黨校課程,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