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從文藝復興後期到當代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古希臘、古羅馬的柱式(從左至右:希臘多立克柱式、塔司幹柱式、羅馬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混合式柱式),被廣泛應用於古典主義建築中。柱式結構從上至下為: 1.簷口 2.簷壁 3.額枋 4.柱頭 5.柱身 6.柱礎

  古典主義建築:大英博物館

  巴洛克建築:德國茨溫格宮局部

  現代主義建築奠基之作:德國包浩斯教學樓

  後現代主義建築:德國斯圖加特國家美術館

  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風格

  文藝復興後期,屬於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思潮開始消退,其創造性能量開始分化,向兩個方向發展或延伸。一個方向似乎是「叛離」的方向,後來被稱為「巴洛克」的方向,17世紀以後形成「巴洛克」風尚。另一個則是古典主義方向。「巴洛克」一詞始於葡萄牙語barroco,即「不合常規」,特指各種外形有瑕疵的珍珠。「不規則」「怪異」是對這種風格的貶義形容。這是一股幾乎涉及所有文化藝術領域的審美風尚,首先興起於精神比較奔放的南歐與中歐,以義大利、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等國為盛,後波及俄羅斯、拉美一帶。古典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法國對這股潮流是抵制的,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侵染。

  巴洛克不遵循文藝復興的「理性」原則,而強調個性的張揚。它在美學上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追求動勢。為此建築師喜歡運用曲線造型、曲體穿插和渦旋形立柱等手段,裝飾性繪畫也採用相應的風格;其二是追求空間的開闊和視線的暢達;其三,追求華麗,為此裝飾成了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四,追求綜合的藝術效果,與第三點有關,即把多種藝術門類諸如雕刻、雕塑、繪畫、壁畫等,或者作為裝飾,或者作為陪襯,恰到好處地布設在建築內外,琳琅滿目;其五,追求戲劇性效果,即從二元對立的哲學思維出發,通過強烈的甚至是反差性對比,在建築造型和裝飾中透露出一種諧謔的、令人驚異的甚或冷嘲熱諷的審美情趣。

  巴洛克的重要建築多見之於教堂建築。早期的巴洛克建築首先出現在義大利。其代表作是羅馬的耶穌會教堂,它使用雙柱和不同形狀的山花以及頂部兩側的雙渦旋,背離了文藝復興的傳統。巴洛克盛期的大型建築代表作當推聖彼得大教堂的廣場,它由左右兩排弧形柱廊合成一個直徑198米的巨大橢圓形。廣場中間豎立著一座25.5米高的整石方尖碑,碑的左右各有一座噴泉,柱廊頂部的女兒牆上排列著96尊聖徒和殉難者雕像。廣場由一段臺階過渡到聖彼得大教堂,使二者成為一體。這樣就造成一種宗教意象:上帝站在臺階上擁抱他的聖男聖女們。這是技術與藝術、宗教與美學的絕妙結合,是巴洛克時代最傑出的建築師兼雕塑家貝爾尼尼的曠世傑作。難怪當年歌德沿著廣場兩排壯麗的柱廊漫步的時候,覺得「仿佛在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

  義大利以外的巴洛克建築一般要晚於義大利半個世紀,比較典型的多在德奧地區,主要表現在宮廷和宗教建築。德國最重要的巴洛克建築是宮廷建築,首推被稱為「萬宮之宮」的維爾茨堡宮。它建於1729年至1744年,由建築師E·諾伊曼會同義大利、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等國各類藝術家共同協作設計而成。它是凹字形平面造型,由一座主殿、兩個翼殿以及一座花園組成。主殿中心三層,左右配殿二層。中心包括大廳和教堂;前者裝飾金碧輝煌,後者更華麗非凡,其波浪形立柱、曲面、曲線完全是非理性的組合。樓梯間宏大的天頂繪畫系威尼斯畫派畫家提坡埃羅的罕見傑作。

  德國另一座巴洛克傑作位於易北河岸藝術名城德勒斯登,叫茨溫格宮。其最精彩的一筆是所謂「王冠大門」,是由古希臘粗重的多立克柱式元素加上巴洛克華麗雕飾以及洛可可偏愛的蔚藍色色調,表現出巴洛克的鮮明特徵。它也因此成了洛可可建築的先兆。

  奧地利的巴洛克代表作至少也有兩處,即維也納的聖卡爾教堂和多瑙河畔的梅爾克修道院。前者以標有螺旋形浮雕的柱塔、橢圓形的中堂與穹頂以及豐富的、動勢強烈的壁畫與雕塑,標示出它鮮明的巴洛克風格。後者內部的豪華裝飾和豐富壁畫以及穹頂和塔頂的造型特徵等,都使這座宗教建築成為巴洛克建築的寶貴遺產。

  巴洛克建築之風吹到東歐和西歐已是18世紀中期,出現了俄國聖彼得堡的冬宮與英國的霍華德城堡和聖保羅大教堂等巴洛克建築,但不久都被改成了巴洛克與局部古典主義的混合體。巴洛克的「青壯年」時期大約持續了一個世紀,即17世紀,此後就開始式微了,它演變成一種叫「洛可可」的風格。它不像巴洛克那樣粗獷有力,而是傾向柔弱;線條比較纖細,習慣用弧角,愛好蔚藍色和粉紅色,亦喜裝飾,但過於繁複。它最優秀的代表作是德國波茨坦的「無憂宮」,這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遺產,是唯一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洛可可建築。

  自17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在古典主義佔統治地位期間,幾乎所有的歐洲藝術史家都認為巴洛克藝術包括建築違背了文藝復興的傳統,因而不予肯定。直到1886年終於有一位瑞士藝術史家沃爾夫林挺身而出,說:我經過對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的深入研究,認為恰恰是巴洛克繼承了文藝復興的「藝術創造精神」。可謂一語中的,振聾發聵!它為巴洛克的歷史地位正了名,並為其在20世紀的復興揭開了序幕。

  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古典主義建築興起於17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其尾聲直到20世紀30年代。第一階段的思潮持續了一百來年,這一時期主要強調繼承文藝復興諸經典建築師們的理念和理論,如阿爾柏蒂、維尼奧拉,尤其是帕拉提奧。他們從「唯理性」出發,認為建築和一切藝術均須有像數學一樣明確的規則和規範。法國古典主義建築理論家布隆代爾認為「美產生於度量和比例」「古典柱式給予其他一切以度量規則」。這是古典主義建築綱領性的指南。因此古典主義建築師在建築設計中均以古典柱式為構圖基礎,強調軸線,講究對稱、諧調、比例以及主從關係,注重端莊等。溫克爾曼所說的「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似乎是古典主義者的最高美學追求。

  巴洛克的興盛依賴於教會勢力的強盛,所以其最輝煌的建築多見之於教堂;古典主義的繁榮則由於王權勢力的擴張,因為古典主義強調的理性、秩序、規範等等正符合統治者的需要,故古典主義的建築多見之於王宮、劇院、銀行、交易所等權、錢顯赫部門。法國的王權在歐洲大陸是比較突出的。17世紀後半葉義大利巴洛克最熱鬧的時期,正值法國路易十四國王當朝時期。路易十四是歐洲最煊赫的統治者,自稱「太陽王」,而且在位長達72年。他愛好文藝和建築,親自參與和欽定各文藝領域具體條規的制訂,所以法國成了古典主義的大本營。羅浮宮的改建拒絕了貝爾尼尼的設計方案,其東立面也就成了古典主義建築典型的一例。巴黎的凡爾賽宮是路易十四親自主持建造的,古典主義無疑是它的主要格調。但這位王者畢竟還是經不住巴洛克這位「妖女」的誘惑,讓人塞進了不少巴洛克的東西——作為王宮亮點的那座華麗鏡廊是姓「巴洛克」的,其龐大的後花園也離開了幾何結構原則而吸收了巴洛克元素。

  約一個世紀以後,隨著對古希臘羅馬建築遺址的深入發掘和研究,古典主義者獲得了更豐富的實物依據,重新強調尊重古典的原創性,於是興起了一股「新古典主義」的思潮。在堅持理性原則、堅持柱廊法式的前提下,採用新的材質,把古典形制的建築建得更精緻、更漂亮,從而使建築更具古典神韻。如巴黎萬神廟,其柱廊、山花都是古典樣式的,但它把中間那個鼓座加高了,這就使整個建築更秀氣、更精神了。後來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步了它的後塵,取得不俗的效果。巴黎的雄獅凱旋門、柏林的布蘭登堡門、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等都是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經過在歐洲兩百年的發展,把古典美推進到極致,這是它的歷史貢獻。但它把這種美的形態和法則當作永恆不變的金科玉律而加以壟斷,使之僵化,這就有悖人類的創造天性了,此後一場浪漫主義的颶風,把它吹襲得搖搖欲墜。

  浪漫主義建築風格

  古典主義曾建立了藝術學院,以規範和捍衛它的美學原則,故人們曾以「學院派」為榮。但正如席勒所說,「理性要求統一,自然要求多樣」,所以古典主義的絕對化必然引起反彈。事實上,自18世紀末、19世紀初起,這股反彈的思潮就開始萌動,這就是波及各個文學藝術領域的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者崇尚自然,厭惡工業化對自然的破壞,緬懷中世紀的田園,愛好奇想,追求神秘和異國情調,所以中世紀的哥特建築引起他們的懷念。當然他們並不是要像古典主義者那樣嚴格將前人的風格當作楷模,而是吸收哥特建築的某些要素,比如峭拔的造型、直插雲天的氣勢等。19世紀中後期,浪漫主義聲勢擴大,形成一股追慕中世紀哥德式建築的潮流,出現了不少帶有這種建築符號的官府、學校和教堂等建築。

  由於英國是整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運動的中心,所以浪漫主義建築主要流行於英國及至盎格魯-撒克遜地區。位於倫敦的英國國會大廈是浪漫主義風格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其次是倫敦泰晤士河上的塔橋。教堂建築有倫敦的聖吉爾斯大教堂,學校建築首推美國耶魯大學的古堡式校園建築,特別是其圖書館和法學院堪稱典型。浪漫主義在歐洲大陸的中心是德國。德國的中世紀城堡本來就多,而且德國的浪漫派文學有濃重的中世紀情結,所以建築中也表現出這股復興思潮。近年來名聲大振的那座位於阿爾卑斯山的新天鵝石堡和柏林市中心那座毀於二戰炮火的哥德式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在19世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手段的進步,由於多種建築語言和美學元素的參照,就孕育了折衷主義的建築思潮,出現了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這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和擷取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追求屬於自己的風格,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的美。

  折衷主義建築在19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主要陣地。而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折衷主義建築最典型的代表作是法國的巴黎歌劇院,這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義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當時歐洲各國建築有較大影響。巴黎的聖心教堂,它高聳的穹頂和厚實的牆身呈現出拜佔庭建築風格,兼取羅曼建築的表現手法。

  羅馬的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建築,是為紀念義大利重新統一而建造的,它採用了科林斯柱廊和古希臘晚期的祭壇形制;芝加哥的哥倫比亞博覽會的建築樣式則模仿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建築的風格。顯然,折衷主義建築缺乏自己的美學標記,所以很難留下時代遺產。

  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發軔於19世紀中期,一個世紀以後又發展為「後現代主義」,至今餘波未歇。這一歷久不衰的思潮波湧是一次思想革命運動,也是一次美學革命運動。它不僅涉及哲學、人文科學,更席捲文學藝術各個領域,包括建築藝術。

  這股思潮的興起有它的歷史必然性,直接原因是科學技術所推動的生產力的發展和歐洲王朝傾覆所引起的思想解放及人的審美意識的變遷。工業化的出現帶來了嶄新的建築材料,如水泥、玻璃、鋼鐵等。同時,科學的發展導致了諸如「結構力學」等相關技術理論的更新。從美學方面看,當時的復古主義和折衷主義傾向以及歷史建築,特別是洛可可的堆積式的裝飾風尚使人厭倦。再從功能方面看,隨著神權的削弱、君權的失勢與資產階級的興起,教堂建築、宮廷建築、貴族官邸等建築不得不讓位於商業建築、金融建築、工礦建築、文化教育建築等等。於是,一股既意味著美學革命又包含著技術創新追求的思潮開始湧動。如果說1851年英國為首次世博會建造的玻璃「水晶宮」是它的最早標誌,那麼1884年以流派形式在布魯塞爾出現的「新藝術運動」,則意味著這股思潮已經以運動的形式開始崛起了。

  現代主義建築結構更複雜也更科學,但在美學上的要求卻是去繁從簡。當時甚至有人發出「裝飾是罪惡」的責難。與之相呼應,「少即是多」的口號也隨之而生。所以,現代建築的造型在興起階段都要求與功能緊密結合,順應抽象美的時代大趨勢,追求一種簡潔而符合形象邏輯性的美:平頂、潔面,採用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不要裝飾性的線腳甚至浮雕,儘量吸收視覺藝術的新式美等等。現代主義風格在高潮時期的中堅流派是以格羅皮烏斯為代表的德國「包浩斯學派」。格羅皮烏斯是個既面向大眾又不降低美學追求的建築大師,他主張功能、技術、藝術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他主持的包浩斯建築學院集中了多位世界級藝術家。他的建築設計新穎、漂亮,藝術含量很高,多件建築設計都成為經典之作,如德國法古斯鞋楦廠、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乃至他本人的私人住宅等,尤其是其設計的包浩斯建築學院的教學樓堪稱現代建築的典範和奠基者,已成為現代建築中最年輕的三項「世界遺產」之一。

  現代主義建築公認的代表者有四位,除格羅皮烏斯外,還有德國的密斯·凡·德羅、法國的勒·柯布西埃和美國的賴特。

  密斯·凡·德羅就是「少即是多」的倡導者和踐行者。這句話體現在設計上就是精巧的框架結構和「流動的空間」,即用輕便的建築材料分割室內空間,根據需要隨時變換;拋棄作為承重功能的磚牆,代之以玻璃這一新材料。他以簷口深挑的手法減輕傳統建築的沉重感,並讓骨架外露。在此,他的設計思想與中國傳統建築具有某些相通之處。

  勒·柯布西埃,瑞士裔法籍建築師,其名言是「房屋是居住的機器」。他自學成才,還成了詩人和畫家,後來與格羅皮烏斯等人一樣具有面向大眾的社會擔當精神。他的藝術想像力豐富、思想先鋒,他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獨具個性。他的小型建築設計一般都有底層的獨立支柱、屋頂花園、橫向長窗、自由立面等特點。最完整體現其設計特色的是薩沃伊別墅。除聞名遐邇的法國朗香教堂外,他還有不少傳世名作。他的理論代表作《走向新建築》也影響巨大。

  賴特,美國建築師,還是有哲學見解的作家,1918年曾來過中國。其建築設計帶有深切的人文關懷,以經濟、實用為原則。他的建築作品四分之三都是住宅建築,既面向下層居民緊迫的居住問題,又高度重視與自然環境和美學的結合。他的藝術傑作「流水別墅」,在一塊最寬處不足12平方米的山體上背崖臨溪,驚險而又安穩,是作者「有機建築」之典範。賴特的公共建築設計的代表作當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遠看像個倒立的彈簧形巨型雕塑,富有韻律感。各展廳盤旋而上至六層,參觀者可自上而下沿挑廊遊動,走完130米路程後落腳在中庭休憩。

  除以上四位經典大師外,如果還有第五位他們的同時代人值得一提的話,那就非芬蘭的阿爾瓦·阿爾託莫屬了。他是人情化、地域化建築的提倡者,也是城市規劃和家具設計大師。

  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思潮從發軔到高潮再到退潮恰好一個世紀,但那股推動它的能量並沒有消歇,而是轉型為一股新的思潮繼續往前運動了。這個交替發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創並引領現代主義潮流的那一代傑出精英已是強弩之末的時候,新的一代正血氣方剛。由於現代人的審美意識的變遷大大加快,他們已不願步前輩的後塵,相反,覺得前輩那種審美風範令他們厭倦。須知,後現代建築的舉旗人物文丘裡早在學生時代就向聲譽正隆的、曾提出「少即是多」的大師密斯·凡·德羅發出挑戰了,宣稱「少是乏味」。後來他的追隨者們都認為,現代主義同行們將千百年來的建築裝飾風尚一擼到底,赤裸裸的鋼筋水泥讓人感到冷冰冰,喪失了人性化,因此他們要在建築設計中尋回傳統建築中那些被現代主義建築丟掉的東西,儘量加入某些傳統建築的元素或符號,以使居住者留住傳統的溫馨記憶。

  「後現代」建築擁有一批有實力的理論家,他們互相補充,彼此豐富。美國的文丘裡是他們的領軍人物。其早期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1966)很有代表性,他宣稱:「我喜歡建築要素的混雜,而不要『純淨』;寧願一鍋燴,而不要清清爽爽;寧願要歪曲變形的,而不要『直截了當』的;寧願要曖昧模糊,而不要條理分明、剛愎而無人性、枯燥和所謂的『趣味』……」和其他文學藝術門類的「後現代」思維一樣,後現代建築解構建築本體的所有固定要素,另起爐灶。其他理論家如菲利普·詹森和查爾斯·詹克斯都有較大的影響。後現代建築創作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建築師詹姆斯·斯特林和美國建築師弗蘭克·蓋裡。

  斯特林的建築代表作是德國斯圖加特的國家美術館。它將新舊各種建築符號和元素雜燴於一鍋,從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到當代的波普藝術無所不包。但其最突出的視覺衝擊力是那動勢極強的、向後傾斜扭曲的翠綠色玻璃幕牆與造型規整的、煥發著花崗石的柔和色調的古典立面並置在一起。而這正是歐洲17世紀巴洛克與古典主義對峙的寫照,是對一種嘻嘻哈哈與一本正經互相組合的「滑稽模仿」。這其實是一種巴洛克手法,具有詼諧幽默的審美情趣。此外,整個建築色調明快、線條流暢,具有一種形式美的效果,1984年竣工以來獲得廣泛好評。1982年,斯特林榮獲國際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茨克獎。

  蓋裡是美籍猶太建築師,其代表作是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它坐落於畢爾鮑厄市的一條河邊,設計者使用許多貼了鈦合金的不規則雙曲面,組合成一座正昂首疾駛的船形意象。作者捨棄幾何肌理,曲面滾動起伏,充滿張力。陽光經由玻璃天窗射入中庭,經過鈦金屬的反射作用,營造出一派「將帽子扔向天空的一聲歡呼」的歡樂氛圍。這座建築風格新穎獨特,它見證了這位建築師非凡的藝術想像力,為「後現代」建築爭得了很高榮譽。

  此外,有幾個特例須說明一下,即西班牙建築師高迪的米拉公寓和聖家族教堂以及丹麥建築師伍重設計的雪梨歌劇院。高迪的兩件天才建築均產生於現代主義前期(米拉公寓竣工於1912年;聖家族教堂始建於1883年,迄今未竣),屬於「超現代」建築,亦可歸入超前的「後現代」範疇。雪梨歌劇院設計於1957年,竣工於1974年,屬於「後現代」早期傑作。關於這幾項建築物的劃時代成就,筆者在《中外建築二美說》一文中已有論述(見《光明日報》2012年11月30日《文薈·專題》版),此不贅述。這裡只想指出一點,即這幾座建築加上前述格羅皮烏斯的包浩斯學院教學樓,新世紀以來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一列入「世界遺產」。這充分說明國際社會對人類建築智慧的這些現代成果是充分肯定的。

  (作者:葉廷芳,系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本版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從文藝復興後期到當代: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之二
    後現代主義建築:德國斯圖加特國家美術館   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之一   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風格   文藝復興後期,屬於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思潮開始消退,其創造性能量開始分化,向兩個方向發展或延伸。
  • 天天動聽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
    截至2014年12月31日,SATII 滿分448人,AP 滿分196人。---諮詢電話:88906699--文藝復興建築(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德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
  • 希臘式、哥德式、巴洛克、洛可可……西方建築風格一覽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它們環繞在我們周圍,並以一種深遠微妙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模式。當我們走進或經過建築時,它能深深地喚起我們的記憶、感觸、心聲和聯想。由於西方建築尤其是一些大教堂過於宏偉,外表雕飾的也極其美麗,並且有許多雕塑精品的裝飾,給許多人的直覺是西方古建築的風格好像有點相似又分辨不出來。今天我們對西方的建築風格做一下整理。
  • 布洛瓦城堡,本身是哥德式的,但具有濃鬱的文藝復興風格
    布洛瓦城堡,本身是哥德式的,但具有濃鬱的文藝復興風格羅亞爾河畔的梭羅訥地區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叫肖蒙特。這裡如詩如畫,景色秀麗迷人,被評為全世界最適合漫步的十大地點之一。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昂布瓦瑟家族的查理最先開始重修城堡,從1466年修到1475年,直到查理臨死時還沒有修好。查理的兒子接了父親的班繼續對城堡進行修復,他得到了叔父(當時為紅衣主教)的幫助,工程又從1498年起持續到1510年,才終於竣工。這一長期的修復工程使肖蒙特城堡在保留原有整體結構和堡壘要塞功能的基礎上,融入了當時開始盛行的文藝復興風格。
  • 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作品展(組圖)
    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作品展於3月5日至6月16日在義大利羅馬的義大利總統府斯庫德列展廳舉辦,展覽內容分為宗教題材和人物肖像,觀眾可欣賞到《天使報喜》《花神》等提香經典名作。新華社記者 許逆之  5月14日,在義大利總統府斯庫德列展廳,一名參觀者在提香作品展上參觀提香經典名畫《花神》。
  • 帥氣的不同的哥德式和文藝復興藝術
    歐洲哥德式產生於十二~十三世紀初,當時的新宗教建築室內以豎向排列的柱子和柱間尖形向上的細花格拱形洞口、窗口上部火焰形線腳裝飾、卷蔓、亞麻布、螺形等紋樣裝飾來創造宗教至高無上的嚴肅神秘氣氛。早期裝飾特點為尖形的拱、菱形的穹隆和複雜的裝飾。採用彩色玻璃與壁畫。此外,還採用複合裝飾線腳為拱券,黑色的大理石與淺色的石灰石相配合的裝飾手法。
  •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作品賞析,文藝復興時畫家及代表作品欣賞
    我反對這種說法,對西方世界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宗教信仰在西方是佔據著他們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藝術,歸根究柢可以說是一種人的宗教藝術,而不是封建制度下教會的宗教藝術。這一點要首先明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技法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寫實傳真為首務,開創了基於科學理論和實際考察的表現技法,如人體解剖和透視法則等。在風格和技法上更注重色彩的協調和自然,不拘一格。
  • 哥德式建築風格是什麼樣的?它的代表作是什麼?
    哥德式建築風格(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世界上有很多有名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是經過歷史的沉澱到現在,它們都是一個國家歷史的代表建築物的象徵,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哥德式建築的圖片,希望能對喜歡哥德式建築的朋友有所幫助。
  • 西方建築,什麼是哥德式建築?
    藝術與建築(哥特藝術,中世紀藝術運動;哥德式建築;哥特復興式建築(新哥德式);大學哥德式;高維多利亞哥德式)。上圖-《亞琛祭壇》由晚期哥德式匿名畫家大師創作浪漫主義(英國文學體裁的哥德式小說或哥德式浪漫主義)。
  • 西方美術欣賞
    A、20世紀初西方繪畫由表現走向再現B、20世紀初西方繪畫由再現走向表現C、西方現代繪畫拋棄了形D、西方現代繪畫回到人的主觀4【多選題】下列中屬於永字八法的是(ABCD)。A、他是偉大的英國畫家B、是巡迴展覽畫派的領袖C、是印象派的創始人之一D、是20世紀後期的繪畫大師3【判斷題】繪畫欣賞的兩個層次是內容層次和形式層次。
  • 關鍵詞:建築、語言、法律,漫談羅馬文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
    而西方世界也是,雖然希臘的藝術還有民主政治理性主義都給西方社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甚至可以這樣說當代世界的人文學科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希臘。但是弔詭的是,對於近代西方的思想發展影響最大的,卻是我們認為文化成就一般的羅馬。
  • 淺析古希臘的建築哲學,天然結合,文藝復興的搖籃
    在歐式幾何誕生後,運用到建築上首先就是在外觀上符合一種嚴格的歐幾裡得幾何圖案的標準,表現為對稱和完美的切線和嵌合,這種幾何學的完美圖案運用到建築中卻是將藝術復刻到了現實中,由此這也對雕刻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這也是古希臘形成鮮明的寫實派雕刻風格的原因。
  • 建築風格分類大全 建築風格有哪些
    不管是裝修或建築,都很容易涉及一個問題,就是風格,如果建築或是家居裝修,風格統一協調可以給人自然舒適的感覺,若是混亂不清,那就看著彆扭不自然,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建築風格的分類情況,看看建築風格有哪些:建築風格分類:
  • 法國旅遊:香波堡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建築領域內的一次巔峰之作
    法國旅遊:香波堡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建築領域內的一次巔峰之作雨果紀念館Maison de Victor Hugo19世紀法國文壇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維克託·雨果自從1832-1848年的16年時間裡,一直與自己的妻子和4個兒女同居住在孚日廣場6號,
  • 歐洲中世紀:希臘傳統建築,做了這些改革,影響到現代的建築風格
    百家原創作者:三五聊歷史今天小編跟大家一起去看看希臘的建築到底做了哪些改變。首先,新古典主義風格是歐美建築的主導風格,它也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最突出的風格。活潑高雅兼具個人主義色彩的洛可可風格被當作典型的貴族風格而受到排斥。
  • 西方有文藝復興古建築,華夏有中國園林幾千年,園林網雲平臺!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寫的是陶淵明的寫意人生,以景抒情,短短幾個字引人入勝,恍惚美景就在我們眼前,如果這兩句不能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意境,那他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肯定能然你感觸到一代大詩人的生活觀,東晉詩人陶淵明是
  • 中西方古建築風格之比較
    中國的古建築形制和風格基本延續到了當下,在一些鄉村、偏遠地區,仍然可以看到飛簷、馬頭牆、迴廊與立柱式的建築物,其中中軸線的設計理念也被廣泛應用於當代的建築設計中,形成了很好的傳承。比如,北京的中華世紀壇就是延續中國古建築的理念建設的,極具古典韻味。另外,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也是典型的中國式建築,帶有濃鬱的中式風格。
  • 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已經有了現代西方服裝的影子
    文藝復興之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已經有了現代西方服裝的影子。Dolce&Gabban杜嘉班納2013秋冬系列,被公認很好地再現了文藝復興之巴洛克風情的金碧輝煌。相對法國時裝業對全世界的改變,腦藝復興創造了近代文明的義大利,卻因為戰敗,文化影響力局限在一隅,只好沉湎在文藝復興的榮光裡。
  • 哥德式建築、羅馬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如何分辨歐洲建築風格?
    教堂有著鮮明的羅馬式建築風格——拱頂和厚實的墩柱營造出教會牢不可破的氛圍;陽光只能透過狹窄的窗戶照得內部影影綽綽,傳達著神秘與超世的意境。:巴黎 布拉格文藝復興式建築 關鍵詞:比例均衡 古典柱式文藝復興式風格講求工整、古典的比例,另一大特點就是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 一周觀展指南丨上博看董其昌丹青寶筏,南博展義大利文藝復興
    如果說南京博物院正在呈現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西方美學,那麼上海博物館則正在闡釋董其昌承前啟後的東方審美。上海博物館的「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方興未艾之時,「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則又把2018年的年關展覽推向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