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D型號名稱中的「D」來自漢語拼音「電子」—diànzǐ,該型機於2015年12月18日首飛成功,三天後中國公開了其試飛照片。
中國現在對發動對外戰爭毫無興趣,但中國軍力的穩步發展確實改變了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平衡。殲-16D之類的戰機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很有興趣開發專用型號戰機,這種戰機為中國提供了全方位的空中作戰能力—一如美國空軍的做法。
美國海軍EA-18G「咆哮者」(Growler)電子戰飛機是為數不多的電子戰飛機之一,它的任務是幹擾和摧毀敵方雷達,以防敵人的防空飛彈擊落己方作戰飛機,這一任務又稱「防空壓制」(SEAD)。現代空軍要想對裝備有強大防空系統的敵方實施打擊,必須擁有有效的SEAD作戰能力。
「咆哮者」是F-18「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改型,比之前基於運輸機或攻擊機的空中幹擾平臺速度更快、機動性更強、有效載荷更大,這使得「咆哮者」能攜載更多的打擊武器,與它們要保護的戰鬥機保持步調一致,可以更加靠近敵方的防空系統。
中國的工程師也基於類似的理念,但根據中國的需要改裝出了自己的「咆哮者」。
殲-16D改裝自雙座版殲-16戰鬥攻擊機,殲-16戰鬥機的性能大致與美國F-15E相近,這種俄羅斯蘇-30戰鬥機的改進型戰鬥機換裝了新型航電設備,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這是當前戰鬥機雷達中類型最先進的雷達,雖然中國在高性能噴氣發動機方面的能力遭人質疑,但它設計和生產先進電子產品的能力卻毋庸置疑。這可能獲益於其飛速發展的民用電子產業。
殲-16D拆除了原有的30毫米機炮和紅外傳感器—它不是一架格鬥戰鬥機,加裝新型機身天線和保形電子戰艙,機頭雷達罩經過改裝,換裝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最重要的變化是加裝了新型翼尖電子吊艙,這與EA-18G「咆哮者」翼尖吊掛的ALQ-218電子吊艙類似。這些電子設備可以分析探測到的雷達波頻率並將這些雷達定位,這些數據可用來對敵方雷達進行幹擾、鎖定並最終摧毀敵方雷達。
這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一切,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詳細介紹其最新戰鬥機性能的傳統,接下來是發揮自我分析能力和猜測能力的時刻。
如果殲-16D整合安裝有阻塞式幹擾設備和反雷達飛彈,其作戰效能將大大提高,很有可能殲-16D的翼下和機腹可吊掛兩到三具幹擾吊艙,每具吊艙針對不同的雷達頻段進行了優化,這些幹擾吊艙可能也會採用有源相控陣技術。
殲-16D即使搭載了全部可用的電子戰設備,它的12個外掛點中仍有6個可掛載武器。中國生產三種類型反輻射飛彈(ARM),可遠距離鎖定和攻擊敵方雷達。CM-103飛彈的射程為100公裡,其90公斤彈頭的攻擊精度足以摧毀海上和地面目標。另一種飛彈是與俄羅斯Kh-31P類似的飛彈,即「鷹擊-91」,射程稍遠,也可反艦。第三種飛彈是從PL-12對空飛彈改型而來的LD-10ARM飛彈。殲-16D可攜帶殲-16雙座戰鬥攻擊機的絕大部分武器系統。
中國還試飛了另一種國產雙座殲轟-7「飛豹」攻擊機改裝而成的電子戰飛機。中國空軍和海軍中有約240架該型戰機,它擁有遠程作戰能力,最大飛行時速1.75馬赫,可攜載約10噸彈藥,其中包括反雷達飛彈。其基本型和改型的殲轟-7A都曾被拍到吊掛阻塞式幹擾吊艙的照片,吊艙內裝有多功能干擾發射機,但是「飛豹」並沒有集成式的電子戰設備,因此性能比專用電子戰飛機相對受限。
中國還擁有多架大中型飛行速度較慢的電子戰飛機,這些飛機可提供電子幹擾支援,這些飛機包括幾十架運-8GX和運-9GX電子戰飛機,均裝備電子幹擾設備和其他電子戰設備,還有轟-6發展而來的轟電-6電子戰飛機。最新的「翔龍-騰龍(Soaring Dragon)」無人機也可當做戰術電子幹擾機使用。
中國還可研發與殲-16D相近的艦載型電子戰飛機,中國兩艘航空母艦上的殲-15「飛鯊」戰鬥機採用的就是這樣的設計路線,對雙座型殲-15SD進行改裝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由於這兩艘航母採用滑躍起飛方式,導致對殲-15的有效載荷限制較大。目前還不清楚研製艦載型的殲-16D可能性有多大。
中國的區域拒止戰略眾所周知,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眾多的飛彈系統。中國在什麼情況下會遭遇敵人的防空系統呢?可能在臺灣海峽派上用場,日本也有可能,雖然可能性不大,但它對付的首要目標毫無疑問是美國海軍的水面艦艇,後者配備了SM-2、SM-6和「海麻雀」防空飛彈,美國海軍和其盟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海軍艦艇的「宙斯盾」系統可互相協作,應對這樣的敵手才顯示出殲-16D的價值。
有觀點認為殲轟-7掛載「鷹擊-91」並輔之以電子戰飛機將是「宙斯盾」艦的有力對手,雖然光靠對雷達進行幹擾並不足以保證在與防空系統的對抗中取勝,但幹擾確實降低了雷達的探測和跟蹤距離,在此前提下一群小飛機和小飛彈完全有可能擊敗配備有「宙斯盾」防空系統的龐大艦隊。
如喜歡這裡的文章,歡迎點擊「轉發」或「喜歡」或「在看」,你們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六分儀上的地球
微信公眾號:LFYSD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