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是全球最知名的投資人之一,尤其以科技初創公司投資出名,只是近年以來,他似乎已經失掉了自己的魔力。事實上,孫正義迄今為止最讓人稱道的手筆依然是投資雅虎日本和阿里巴巴,而這些都是距今近二十年的事情了。
知情人士透露,在遭遇了投資者持續的抵制和反對之後,軟銀終於痛下決心,要了結自己表現不佳卻備受爭議的衍生產品交易了。
孫正義是全球最知名的投資人之一,尤其以科技初創公司投資出名,只是近年以來,他似乎已經失掉了自己的魔力。事實上,孫正義迄今為止最讓人稱道的手筆依然是投資雅虎日本和阿里巴巴,而這些都是距今近二十年的事情了。
2000年,當時孫正義在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中國英語教師身上押下了2000萬美元賭注,而這位教師就是馬雲。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時,當初的2000萬美元變成了500億美元。
可是,孫正義近年來的科技投資,卻再也未能重現那樣的成功。雖然幾年前匯聚全球財源成立了願景基金,幾乎顛覆了整個科技風險投資生態系統,但是至今年第三季度結束時,願景基金投資組合的總體價值只有764億美元,不過略高於750億美元的淨投資額度而已。
在科技板塊多年以來持續大牛,科技IPO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這樣的表現顯然不如人意——事實上,單單在WeWork和優步這兩筆重量級投資身上,基金就虧掉了177億美元。這樣的表現不但損害了孫正義的名譽,也對軟銀的股價造成了消極影響,而孫正義幾個月前悄然出售阿里巴巴股份,正是為了籌資償還債務,以及回購股票來提振價格。
幾個月前,軟銀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地成立了SB Northstar部門,開始從事公開市場股票交易,甚至是衍生產品交易,而該部門還有三分之一所有權歸屬於孫正義本人,所有這些都讓其問世之初就一直伴隨著各種爭議,而軟銀的投資者,乃至於孫正義身邊的管理層成員也多次表示了質疑和不滿。
在第三季度當中,他們大力度下注衍生產品交易的做法更造成了37億美元的損失,於是其命運也只能是黯然退場了。
由於這筆出乎預料的重大虧損的緣故,孫正義遭遇了投資者的持續反彈。面對這樣的局面,軟銀被迫決定,讓「納斯達克鯨」上岸——雖然他們還將繼續利用近期出售資產所得的800億美元投資美國大型科技股如亞馬遜、Facebook等,但是衍生產品交易將告一段落。孫正義將坐視手中數以億計的期權到期,而不再維持倉位。
截至9月底,這一交易部門總計購入了近170億美元的美國科技公司股票,還投資了34億美元用於購買股票衍生產品。因為大部分衍生產品都是短期的,其中90%預計都將在12月底之前到期。股票投資方面,軟銀持有的科技重倉股如下。
說起來,軟銀投資者對孫正義離奇古怪的公開市場操作感到不滿,這早已不是第一次了。9月間,軟銀進軍衍生產品交易的消息剛剛爆出,股東們就高度不安起來,使得軟銀的市值短期內就縮水了170億美元之巨。
股東們的擔心是合乎情理的:軟銀本來是以看準初創科技公司,大膽押注做長線而知名的,但是現在卻去公開市場上興風作浪,尤其是搞起了衍生產品交易,這是合乎理性的選擇嗎?他們還批評孫正義在這些交易當中公私不分。一位軟銀員工甚至對媒體明確表示:「我們不該做日間交易者。」
「我們實在無法理解,孫正義這樣一位長期投資者為何會對看漲期權價差如此感興趣。」傑富瑞分析師戈雅(Atul Goyal)在11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當中推測,這也許是因為孫正義其實並不是真正理解這些衍生產品和相關交易策略的本質,而事實上,交易的真實表現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
還有投資者質疑Northstar的高度槓桿式架構,該部門使用保證金貸款,甚至利用軟銀持有的那些上市公司股票做抵押去獲取交易所需資金。比如10月間,軟銀就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做抵押,舉債60億美元。
最後,管理結構也是不少投資者擔心的對象,因為Northstar實質上是讓孫正義具備了通過這一交易部門從軟銀套取貸款,然後還可以分取交易利潤33%的能力。
「他製作了一個『黑箱』,自己可以從中獲取33%的利潤,還將其稱作是一個資產管理部門,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這部門用的可是軟銀的資金。」 Astris Advisory分析師吉布森(David Gibson)直言不諱地批評道,「從新時代企業管理的視角看,這種執行長可以獲取一個部門33%利潤的事情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當然,孫正義也曾經試圖為自己和其投資計劃辯護。11月間,他表示,這是為了將軟銀龐大的現金儲備投入有效使用,還說衍生產品交易的規模相對於公司總體資產只是個「微不足道的零頭」。截至9月底,軟銀持有的期貨和期權的公平值大約為34.3億美元,只相當於2920億美元持股總量的1.2%。
這些頭寸包括長期46.9億美元的看漲期權、-12.6億美元的看空期權。軟銀還具體解釋了這些衍生產品交易能夠對公司稅前利潤造成的影響。股票價格上漲30%,將使得Northstar的看漲期權增值140億美元,而看空期權損失57億美元。相反,股價下跌30%將使得看漲期權損失43億美元,而看空期權獲利12億美元,但算總帳,這依然是一筆難以忽視的損失。看上去,最讓投資者擔驚受怕的,正是這下跌的可能性。
從這個角度說來,如果「納斯達克鯨」一直賺錢,問題倒也好說。可是麻煩在於,這個爭議纏身的交易部門還摔了跟頭。事實上,在公開市場上,軟銀魔力不再,第三季度當中,他們遭受了28億美元的衍生產品虧損,幾乎抹殺了上一季度的全部利潤。結果就是,在截至9月30日的六個月時間當中,該部門的利潤只有100萬美元多一點,考慮到同期內大部分科技股票都狂飆突進的背景,這樣的成績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雖然有消息人士透露,交易業務的利潤表現第四季度有所改變,但是在總體選舉的變數逐漸塵埃落定,新冠病毒疫苗前景日益明朗的大背景下,市場內涵的波動率已經大幅降低,衍生產品交易想要賺到大錢,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
消息源還披露,雖然今年早些時候在疫情爆發,股價暴跌情況下做出進軍公開市場的決定確實是孫正義本人的意思,但是現在,「來自投資者的壓力和一些關鍵同僚的反對已經讓他改變了想法」,只是要徹底結束這一業務依然需要時間,因為這現在已經變成了這位億萬富翁的「面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