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宇 界面新聞副總編輯、界面商學院院長;毛盾 界面商學院研究員;劉林 界面商學院高級研究員;蔣悅 界面商學院研究員
自1995年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成立以來,城商行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銀行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層級。目前,全國共有135家城市商業銀行,總資產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佔比從2003年的5.3%升至13.2%。
城商行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風險也在不斷累積。一方面,脫胎於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天然植根於地方經濟,其主要服務的中小微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差,而且,在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時,難免受到地方政府政策壓力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異地展業、表外業務和同業業務興起擴張,大量資金繞開監管,投向高收益高風險的領域,也容易帶來流動性危機。
本輪金融監管加強以來,部分城商行風險有所暴露,不過,整改後,城商行風險管控水平明顯改善,但是,新冠疫情爆發後,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首當其衝,城商行不可避免會受到負面衝擊,在此背景下,城商行的風險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目前,城商行的信息披露大多不夠及時也不太規範,而且央行和銀保監會等監管機構也沒有向公眾公開城商行風險狀況的具體評估結果,為此,界面商學院利用公開數據,編制了城商行風險評價指數,試圖跟蹤和監測城商行的整體及個體風險。該指數主要參考銀保監會CAMELS+風險評估體系,選取了40家城商行作為樣本。
城商行風險評價指數顯示,2020年上半年,受宏觀經濟大幅下滑影響,城商行整體風險水平有所上升,但風險尚未完全暴露;各城商行之間風險水平分化程度有所收斂,但較兩年前顯著加大;東北地區城商行風險水平最高,但上半年受影響較小;不同規模城商行風險水平都有所上升,但規模較小的城商行風險上升幅度較大;上市城商行整體風險水平低於非上市城商行,但風險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
「城商行風險評價指數」涵蓋宏觀風險、資本充足風險、信用風險、盈利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共五大項17個指標,其中財務槓桿倍數、成本收入比、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不良貸款比例四項指標設置為反向指標。城商行風險評價指數越高,意味著風險越低。
與銀保監會CAMELS+風險評估體系相比,由於城商行管理風險及外匯管理風險模塊相關數據無法從公開途徑獲取故未將其納入,但我們新增了宏觀風險模塊,試圖從城商行所在省市區經濟增長態勢的角度對其風險予以前瞻性評估。各項指標權重的設置主要參考CAMELS+中指標之間的相對比例關係,並對同質化和相關性較強的指標減少相應的權重分配。
本報告樣本的選擇充分考慮了數據獲得性(5期數據完整度高於90%)、銀行代表性和銀行影響力,最終選取了40家城商行作為樣本,樣本城商行總資產額均在800億元以上且對不同區域均有覆蓋。數據採集時間為2018年上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頻率為半年。
各項指標數據處理方式為歸一法標準化處理,對於少量缺失數據參考歷史趨勢及樣本總體分布情況予以補充。
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在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後,金融監管環境不斷趨緊,以各銀行總資產規模作為權重計算的城商行風險評價綜合指數從2018年上半年的67.74,上升至2019年年末的70.56,意味著城商行整體風險在過去兩年有所下降。但2020年上半年城商行整體風險上升,城商行風險評價綜合指數從2019年末的70.56降為67.15。
從分項風險評價指數的變化來看,整體風險之所以在2020年上半年出現上升,主要是由宏觀風險顯著上升引起的。2020年上半年,宏觀風險評價指數的變動最為劇烈,從2019年年末的82.93大幅下降至39.54。其他四個分項風險評價指數中,信用風險、盈利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評價指數有微幅上升,資本充足風險評價指數與上年末基本持平,這意味著風險尚未完全暴露。
回溯報告覆蓋的全部五期數據,本輪金融防風險成效顯著。城商行的資本充足水平有明顯上升,資本充足風險評價指數從2018年上半年的63.46上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68.05,流動性風險評價指數從42.46上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60.77,盈利風險評價指數從57.58上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62.37。
2020年上半年,有90%的樣本城商行風險評價指數出現下降,即風險相對2019年末上升。
在整體風險評價指數下移的同時,城商行之間的離散情況也有所收縮,標準差較上年末出現下降。不過,相比2018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的樣本標準差上漲近40%,表明城商行間分化程度加大。
從2020年上半年各城商行風險評價指數的分布來看,分布區間總體下沉,自2018年以來首次出現風險評價指數在50以下的城商行(兩家,佔比5%),與2019年末相比,在50-60之間的城商行數量沒有變化,仍然是兩家(佔比5%);在60-70之間的城商行數量從2019年末的12家增加到25家,佔比上升至62.5%;與之相對的是,在70-80之間的城商行數量大幅減少,從2019年末的23家減少為10家,佔比下降至40%;超過80的城商行數量從2019年末的2家降為1家。
在40個樣本城商行中,有19家位於東部地區、8家位於西部、7家位於中部、6家位於東北。
2020年上半年,不同區域城商行的風險均出現上升,但表現各異。西部地區城商行風險評價指數較上年末下降6.5%,但仍然達到70.1,在四大地區中最高;東部地區下降5.3%,也高達68.4,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地區稍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降幅為4.8%;東北地區降幅最小,僅為1.2%,但風險評價指數只有60.2,與其他幾個區域差距較大。
樣本城商行按照總資產規模可以歸為五類,其中,總資產規模在5000-10000億元的城商行數量最多,有10家,佔25%;3000-5000億元的次之,有9家,佔22.5%;10000億元以上的有8家,佔20%;2000-3000億元的有7家,佔比17.5%;2000億元以下的最少,有6家,佔比15%。
對比不同規模城商行的風險評價指數可以發現,相對於上年末,今年以來各規模等級的風險評價指數都出現下降,即風險水平出現上升,但變化程度並不一致。特別是總資產規模在2000-3000億元之間的風險評價指數下降最多,從2019年末的75.41下降至69.32,降幅為8%;2000億元以下的次之,從70.99下降至65.95,降幅為7%;5000-10000億元與10000億元以上的下降幅度相對較小,降幅接近4%。
在40家樣本城商行中,有27家已經上市。總體來看,上市城商行總體表現優於非上市城商行,在五個觀察期中,上市城商行的風險評價指數均高於非上市城商行,二者的差距在今年有所擴大。2020年上半年,上市城商行風險評價指數為67.58,比非上市城商行高出3.08點,較上年末擴大0.14點,較上年同期擴大1.57點。
目前上市的27家城商行(上交所10家、深交所4家、港交所13家)是40家樣本城商行的主體,其總資產佔40家樣本城商行總資產的86.2%。
上市城商行各期風險評價指數均高於平均水平。分項來看,上市銀行在信用風險把控及盈利分項上有相對明顯的優勢,但是在流動性管理上,上市銀行落後於其他樣本銀行。
從27家上市城商行風險評價指數的表現來看,西部的三家銀行最高,從高到低依次為西安銀行、貴州銀行和重慶銀行;最低的三家依次是甘肅銀行、哈爾濱銀行和錦州銀行。
與2019年末相比,杭州銀行進步最大,上升了13個位次,南京銀行次之,上升了12個位次,北京銀行位次下降最多,達10個位次。與2019年6月相比,徽商銀行和南京銀行上升幅度最大,均為13個位次;江西銀行位次下降最多,為18個位次。
2020年上半年,城商行盈利風險、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評價指數不降反增,資本充足與信用風險評價指數保持穩定,這可能受益於今年以來國務院、央行、銀保監會發布的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與流動性的一系列政策,但是,宏觀經濟下行的風險並未完全反映到一系列監管指標上。
城商行的總資產規模大並不意味著風險管控水平高,在宏觀環境惡化時,儘管不同規模城商行風險水平都有所上升,但規模相對較小的城商行風險上升幅度較大。
上市城商行的風險評價指數明顯好於非上市城商行,在大環境惡化時,這種差距進一步加大。監管層或可考慮提高非上市城商行的信息披露標準,以此倒逼非上市城商行提高風險自律水平。
此外,隨著城商行風險狀況不斷分化,防風險政策下一步可以考慮加強針對性,對東北和中部地區的部分城商行進行重點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