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以色列建起「城市集體農莊」 通過教育改變生活

2020-12-23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8月9日報導美媒稱,以色列城市興起集體農莊。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8月2日報導,在這座沙漠城市的中心,這個穿著毛邊短褲和涼鞋的小夥子按下一棟不起眼的公寓樓的安全密碼,躍上三階樓梯,宣布:「這就是我們的集體農莊。」

把集體農莊建在「開發鎮」

以色列標誌性的集體農莊是以農業為主的綠色社會主義合作社,幫助開墾了建國前的以色列,並且劃定了這個國家的邊界。

然而,在這個所謂的「城市集體農莊」,16名成員住在這裡的四套公寓裡,包括帶孩子的成員;另外14名成員住在不遠處的另一幢樓裡,還有少數人住在附近的公寓裡。他們不僅「共享」生活空間,而且分享一些財產,收入歸集體所有。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使命:為自己建設富裕的集體生活,並且是在以色列所謂外圍地區的低收入、服務水平低下的城市環境裡做到這一點,目標是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特別是通過教育手段。

穿毛邊短褲的尼爾·薩博2005年幫助創辦了這個集體農莊。他說:「對我來說,重要的是過充滿意義的生活,感覺我正在做改變現狀的事,而我就是在這裡做的。同樣重要的是,我帶著這些夢想,和朋友們一起去實現。」

報導稱,在過去20年裡,以色列各地建立了大約220個城市合作社,其中有些採取了集體農莊和共享經濟公社的形式,有些採取了個人或家庭的形式,他們經濟獨立,但生活在同一幢公寓樓或同一個街區裡,把自己視作一個整體。

這些合作社區大多位於所謂的「開發鎮」,遠離以色列中部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些城鎮被視為該國的落後地區,對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來說並不明顯具有吸引力。但是,越來越多加入這些合作社的人說,他們選擇生活在這些街區和城鎮,恰恰是因為在那裡,他們可以對以色列社會產生最大的影響力。

從教育入手致力改造社會

薩博在特拉維夫郊區的奧諾鎮長大,他走過自己所在的集體農莊大樓寬闊的屋頂平臺,上面擺滿了種著草藥和西紅柿的盆栽——這也許是對最初的集體農莊運動的起源表達的唯一敬意,該思想不僅植根於集體平等生活,也植根於耕作土地。

報導表示,薩博的集體農莊是「自由以色列」運動的16個農莊之一。「自由以色列」組織的成員畢業於「以色列工作學習青年聯盟」,後者創立於1924年,是社會主義導向的大型青年運動。「自由以色列」的工作重點是當地學校的教育,但也包括對高危青年的教育和對成年人的職業培訓。

資料圖:約旦河西岸城市希伯倫郊區的一處猶太人定居點(新華社)

吉拉德·佩裡是「自由以色列」運動的領導人,本身也是一個教育集體農莊的成員。

佩裡說:「今天的集體農莊非常宜居,有漂亮的遊泳池和很高的生活水平,棒極了。但是,如果你現在談到……開拓,那體現在街區、在學校、在於更新對屬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意義的認識。」他說,加入城市集體農莊的人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依戀感——他們的個人生活和作為社會一分子的生活是一體的」。

貝爾謝巴的一幢高層公寓樓裡生活著一個17年前建立的社群——「卡瑪」。它已經從住在不同公寓的單身青年發展成為15個有孩子的家庭。

這些成年人大多是教育工作者或社會工作者。安息日晚餐是一起吃的,每周都會開會討論問題並相互通報生活中的最新情況,成員們創建了自己的儀式歡迎社群裡出生的孩子和慶祝小學開學,他們都為緊急基金捐款以幫助有需要的成員。他們的公民項目包括創辦貝爾謝巴的第一所合作社幼兒園。

訓練有素的社會工作者貝拉·亞歷山德羅夫說,她八歲從拉脫維亞來到貝爾謝巴的時候,根本不打算生活在這裡。她說:「我以為以色列是個從樹上往下掉香蕉和椰子的地方,可我來到這裡,看到一個有吸毒者和街頭垃圾的可怕社區,我想盡辦法要離開。」

但她幾年前聽說了「卡瑪」,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分享了安息日的節日餐之後,產生了興趣,最終加入了這個組織,並且接任了城市合作社體系「國家與城市」的負責人。

對她來說,成為「卡瑪」的一員有一種深切的充實感。

相關焦點

  • 以色列集體農莊告別 「大鍋飯」
    基布茲是以色列特有的一種集體農莊,其創建者最初的夢想是把基布茲建設成一個人人平等、不分貴賤的社會,大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財產公有。基布茲運動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為以色列的建國和經濟振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集體農莊這種形勢已經很難適應現代社會,大多數基布茲開始改革,逐步走向私有化。
  • 集體農莊華麗轉身成為現代農業公園
    而今,這個農莊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華麗轉身,正搖身成為一座現代農業公園、農民幸福樂園。□本報記者羅向明生態移民移出「飛地集體農莊」  走進好穠人有機農莊,核心景區洪湖邊的一塊綠地上,龍泉公交公司員工在進行安全生產培訓拓展活動。「團隊培訓拓展是新上馬的項目。」
  • 走進以色列
    依靠猶太人的智慧和努力,也藉助德國戰爭賠款和美國猶太人捐助(例如著名的柴斯菲爾德家族),以色列快速發展為中東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和民主國家,成為全球的科技大國和軍事強國,在農業、醫學、教育上的成就都不可小覷。以色列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國家,可耕種面積才4000平方公裡,相當於三分之二個上海。
  • 5·23相約紅星集體農莊有機櫻桃採摘季
    北京市南郊農場紅星集體農莊櫻桃採摘季於5月23日正式開園,採摘季將持續至6月中旬。南郊農場紅星集體農莊主打紅色文化和農事教育,遊客在採摘櫻桃之餘,還能感受紅色文化,了解農事科普知識。據了解,紅星集體農莊有機櫻桃園佔地近200畝,共種植了8個品種,美早、早大果、黃蜜、紅燈、雞心、烏克蘭、黑珍珠、先鋒。入園遊覽門票60元,採摘價格60元/斤,零售價格80元/斤。活動中,為了致敬疫情期間英勇奉獻的醫務工作者們,南郊紅星集體農莊為採摘的醫務工作者,醫護人員憑有效證件免入園門票。
  • 美媒:五角大樓新高官指控蓬佩奧等人收取以色列遊說團體錢財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五角大樓人事動蕩尚未平息,美媒又挖出了新料:其中一名新任高級顧問不止一次提出,美國支持以色列是受「以色列遊說」資金影響。 他還指控稱,國務卿蓬佩奧等重要官員因為支持以色列而變得「非常非常富有」。
  • 以色列駐華使館舉行招待會
    本報訊 記者周青報導:以色列駐華使館日前在北京舉行招待會,慶祝以色列國獨立70周年。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陳曉東應邀出席招待會,並同以駐華大使何澤偉就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何澤偉在致辭中回顧了70年前80萬猶太人為重回故土、重建國家付出的艱辛努力和以色列國獨立後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並通過短片展示了以色列過去70年所取得的成就。他同時表示,以色列與中國在發展建設上有著同等輝煌的成就,十分感謝中國在兩國關係中作出的積極努力。
  • 蘇州市姑蘇區白洋灣街道金築社區:微縮版「農莊」織出城市田園夢
    「我們社區有個『天台農莊』,我們想將農莊裡的水果蔬菜用自己擅長的編織作品展現出來,讓更多人來關注我們的城市農莊。」近日,在蘇州市姑蘇區白洋灣街道金築社區活動室裡,琳琅滿目的蔬菜瓜果編織作品吸引眾多居民駐足觀看。這些好看又「好吃」的編織品,出自一群編織達人之手。
  • 《中國第一集體農莊》-旅遊過年好去處!
    如今的集體農莊以及那裡的朝鮮族鄉親們又怎樣了呢?過年啦!去看一看吧! 到了1951年的春天,根據省委《關於鞏固、提高和發展互助合作組織的意見》,農場黨委決定成立集體農莊,並於當年2月19日,宣告全國第一個集體農莊正式誕生。選舉金白山為農莊主席,李再根為農莊副主席兼黨支部書記。
  • 樺川星火村從集體農莊變身風情小鎮
    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小康生活的新畫卷,「星火」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裡是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誕生地,也是中國農業合作化經營、三江平原水稻種植的發源地……」鄉黨委書記南楠深情地介紹「星火」光榮的創業史和滄桑巨變。
  • 以色列教育探秘
    許多人把猶太人稱為「智慧的民族」或者「書的民族」,就是因為他們比其他民族更重視知識的學習,更重視教育。以前對猶太民族以及猶太教育了解甚少,通過《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這本書了解了猶太人聰明、智慧的內在原因,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啟示。
  • 蘇聯時代的集體農莊,小姑娘手拿農具,幹勁滿滿
    歷史上,蘇聯重工業實力雄厚,農業也可圈可點,其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就要數集體農莊了。圖為1929年,蘇聯一個農村的樣子,幾棟房屋前面,一些農民聚集在一起嘮嗑。一位農婦手持叉子,正在清理村莊內的乾草。在1929年的時候,蘇聯集體農莊開始大量出現。
  • 穿越70年,新中國的第一個集體農莊現在什麼樣?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就是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 樓房鱗次櫛比,街道乾淨整潔,花壇也打理得十分精緻,鋪著草坪的門球場綠意盎然,幾名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星火村村民正在悠閒地揮桿擊球……
  • 國安生態農莊:啟航有機生活 樂享田園之美
    面對南陽高品質農產品旺盛的市場需求,以及休閒觀光鄉村遊升溫紅火,中信國安城主動出擊,創造性地提出並踐行「N+2+1」全新人居模式,分別在鴨河工區和臥龍區建立了一個農莊,號稱「北園」、「南園」,打造高端的社區農莊。1月23日,一行r人先後走進國安南都農業莊園(簡稱「北園」)和國安蘭溪生態農業莊園(簡稱「南園」),體驗他們用心為業主提供的高端鄉村生態遊,解讀其高品質農莊生活的尊享服務。
  • 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現在過上了電影裡的日子」
    走進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只見樓房整齊,街道乾淨,花壇精緻,還有鋪著草坪的門球場。要不是村門口立著的高大牌坊和周邊星羅棋布的7495畝稻田,幾乎看不到農村的痕跡。
  • 第七屆林兆華邀請展開幕劇《兄弟姐妹》:帶你走進蘇聯集體農莊裡的...
    (原標題:第七屆林兆華邀請展開幕劇《兄弟姐妹》:帶你走進蘇聯集體農莊裡的複雜人性)
  • 「建築界」以色列柏林理工學院的大門,通過綠色長廊將城市與校園...
    以色列柏林理工學院用「門」作為連接城市和校園的城市平臺提供了新的含義。這種連接是通過一座橋梁完成的,該橋梁充當了兩個未交匯的現有長廊之間的聯繫。項目名稱:以色列柏林理工學院的大門景觀位置:以色列設計公司:Schwartz Besnosoff Architects該項目簡介旨在規劃位於以色列海法的Technion(IIT-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新入口。
  • 解讀以色列系列:以色列的復國曆程-1-那些猶太復國運動的先驅們
    就像筆者上兩篇文章所描述的那樣,繼首任以色列王掃羅王之後,第二任大衛王統一了巴勒斯坦地區,他建立的王國,連同他的小兒子所羅門王時期,是猶太人最為榮光的時期,這個時期時間並不長,一百年左右。這之後,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猶大王國和以色列王國,然後兩個國家分別遭受滅國之痛。再往後出現過短暫的80年中興時期,即哈斯蒙尼王朝(馬卡比王國)時期。
  • 四川小金:蘋果共享農莊木欄裡餐廳正式營運
    4月18日,小金縣沃日鎮木欄村「農博+」小金蘋果共享農莊木欄裡餐廳正式營運。去年,沃日鎮木欄村在成都市新津縣的對口幫扶下,通過整合扶貧資金1800餘萬元,利用蘋果林的閒置資源,建起「農博+」小金蘋果共享農莊。
  • 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一派田園風光,美不勝收
    紅紅的太陽東升,草原上吹著春風,拖拉機在來回奔騰,男女莊員一齊勞動,一齊歌唱,各顯其能…… 這是1952年6月24日《松江日報》在《星火——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這一報導中的開篇語,描繪出一幅歡快、熱烈的勞動場景。
  • 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樺川縣星火鄉:全國文明村鎮大米曾入選國宴
    好環境,改變了生態。稻田鴨生長正旺。改變思維,走農業現代化之路是星火的法寶。星火朝鮮族鄉是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的誕生地,是中國農業合作化經營的發源地。星火朝鮮民俗園裡民風淳樸,傳統特色美食,米酒、米腸、狗肉、大醬湯盡情展現生活的美好。星火村「新中國第一集體農莊村史館」不僅收藏了集體農莊的創業歷程,還有未來的展望和星火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