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9日報導美媒稱,以色列城市興起集體農莊。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8月2日報導,在這座沙漠城市的中心,這個穿著毛邊短褲和涼鞋的小夥子按下一棟不起眼的公寓樓的安全密碼,躍上三階樓梯,宣布:「這就是我們的集體農莊。」
把集體農莊建在「開發鎮」
以色列標誌性的集體農莊是以農業為主的綠色社會主義合作社,幫助開墾了建國前的以色列,並且劃定了這個國家的邊界。
然而,在這個所謂的「城市集體農莊」,16名成員住在這裡的四套公寓裡,包括帶孩子的成員;另外14名成員住在不遠處的另一幢樓裡,還有少數人住在附近的公寓裡。他們不僅「共享」生活空間,而且分享一些財產,收入歸集體所有。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使命:為自己建設富裕的集體生活,並且是在以色列所謂外圍地區的低收入、服務水平低下的城市環境裡做到這一點,目標是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特別是通過教育手段。
穿毛邊短褲的尼爾·薩博2005年幫助創辦了這個集體農莊。他說:「對我來說,重要的是過充滿意義的生活,感覺我正在做改變現狀的事,而我就是在這裡做的。同樣重要的是,我帶著這些夢想,和朋友們一起去實現。」
報導稱,在過去20年裡,以色列各地建立了大約220個城市合作社,其中有些採取了集體農莊和共享經濟公社的形式,有些採取了個人或家庭的形式,他們經濟獨立,但生活在同一幢公寓樓或同一個街區裡,把自己視作一個整體。
這些合作社區大多位於所謂的「開發鎮」,遠離以色列中部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些城鎮被視為該國的落後地區,對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來說並不明顯具有吸引力。但是,越來越多加入這些合作社的人說,他們選擇生活在這些街區和城鎮,恰恰是因為在那裡,他們可以對以色列社會產生最大的影響力。
從教育入手致力改造社會
薩博在特拉維夫郊區的奧諾鎮長大,他走過自己所在的集體農莊大樓寬闊的屋頂平臺,上面擺滿了種著草藥和西紅柿的盆栽——這也許是對最初的集體農莊運動的起源表達的唯一敬意,該思想不僅植根於集體平等生活,也植根於耕作土地。
報導表示,薩博的集體農莊是「自由以色列」運動的16個農莊之一。「自由以色列」組織的成員畢業於「以色列工作學習青年聯盟」,後者創立於1924年,是社會主義導向的大型青年運動。「自由以色列」的工作重點是當地學校的教育,但也包括對高危青年的教育和對成年人的職業培訓。
資料圖:約旦河西岸城市希伯倫郊區的一處猶太人定居點(新華社)
吉拉德·佩裡是「自由以色列」運動的領導人,本身也是一個教育集體農莊的成員。
佩裡說:「今天的集體農莊非常宜居,有漂亮的遊泳池和很高的生活水平,棒極了。但是,如果你現在談到……開拓,那體現在街區、在學校、在於更新對屬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意義的認識。」他說,加入城市集體農莊的人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依戀感——他們的個人生活和作為社會一分子的生活是一體的」。
貝爾謝巴的一幢高層公寓樓裡生活著一個17年前建立的社群——「卡瑪」。它已經從住在不同公寓的單身青年發展成為15個有孩子的家庭。
這些成年人大多是教育工作者或社會工作者。安息日晚餐是一起吃的,每周都會開會討論問題並相互通報生活中的最新情況,成員們創建了自己的儀式歡迎社群裡出生的孩子和慶祝小學開學,他們都為緊急基金捐款以幫助有需要的成員。他們的公民項目包括創辦貝爾謝巴的第一所合作社幼兒園。
訓練有素的社會工作者貝拉·亞歷山德羅夫說,她八歲從拉脫維亞來到貝爾謝巴的時候,根本不打算生活在這裡。她說:「我以為以色列是個從樹上往下掉香蕉和椰子的地方,可我來到這裡,看到一個有吸毒者和街頭垃圾的可怕社區,我想盡辦法要離開。」
但她幾年前聽說了「卡瑪」,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分享了安息日的節日餐之後,產生了興趣,最終加入了這個組織,並且接任了城市合作社體系「國家與城市」的負責人。
對她來說,成為「卡瑪」的一員有一種深切的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