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七屆林兆華邀請展開幕劇《兄弟姐妹》:帶你走進蘇聯集體農莊裡的複雜人性)
第七屆林兆華邀請展開幕劇《兄弟姐妹》:帶你走進蘇聯集體農莊裡的複雜人性
作為第七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開幕大戲,俄羅斯著名戲劇導演列夫·朵金執導的舞臺劇《兄弟姐妹》日前在天津大劇院上演,並獲得好評。專家認為,該劇不僅呈現了衛國戰爭以及戰後蘇聯時期的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相互交融卻又衝突的故事,也反映了集體農莊生活中農民的艱苦處境、複雜人性和心靈愴痛。
該劇劇照
該劇講述衛國戰爭時期以及戰後蘇聯北方一個名叫「新生活」的集體農莊,人們用盡全力相互扶持、捨己為公、犧牲自我來共同解決面對的災難的故事。
今年73歲的朵金作為歐洲戲劇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等多個獎項得主,自1988年起,就將這部戲劇帶到歐洲14國進行巡演。
他介紹,全劇包括形形色色的40餘個角色,在8小時的演出中濃縮了一個民族在戰火摧殘下的時代變遷以及講述了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相互交融卻又衝突的故事。
該劇劇照
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劉文飛介紹,該劇由朵金改編自蘇聯小說家費奧多爾·阿勃拉莫夫的長篇小說《普裡亞斯林一家》。
「這部作品在中國被譯為《普裡亞斯林一家》,由《兄弟姐妹》《兩冬三夏》《十字路口》《房子》四部小說組成,其前後出版時間延續了30多年。後來人們經常用第一部小說 兄弟姐妹 的名字作為整個小說的名字,而最終朵金先生統一改編時,用 兄弟姐妹 作為戲劇的名字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普裡亞斯林一家》四部曲作者費奧多爾·亞歷山德羅維奇·阿勃拉莫夫
《普裡亞斯林一家》四部曲
雖然原著寫於半世紀前,但戲劇作品《兄弟姐妹》並非隔絕於當代觀眾的老舊之作。自1985年首演以來,《兄弟姐妹》作為「彼得堡小話劇院」的代表作之一,曾於2000年在林肯藝術中心藝術節上演出。
該劇劇照
「如果說《兄弟姐妹》是一部史詩劇,那麼不僅在於它所表現的歷史範疇的廣度和它所具有的思想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它所揭示的人與歷史、人與政治、人與現實、人與他者的相互紐結、彼此制約、不斷演變、持續牴牾的共生關係。」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副所長宋寶珍說,該劇表現了農民的貧困、苦惱、傷感、麻木、怯懦、自私、堅韌、頑強等等各個層面的生命質感,而不是一味地展示低沉幽怨的生活片段。
該劇劇照
朵金曾先後在列寧格勒青年劇院、列寧格勒國立戲劇、音樂與電影藝術學院等前蘇聯時期的重要藝術學院求學,曾執導過數十部舞臺作品,被業界認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傑出的傳承者。「戲劇表演是舞臺上的藝術,通過戲劇可以思考問題,幫助我們脫離孤單,讓我們快樂。」他認為,戲劇通過探討深刻的社會、人性問題,帶給觀眾一種心靈的空間,既能夠給人以共鳴,又能讓人去改變自己。
該劇導演列夫·朵金
「該劇透過北方農村一個艱難度日的蘇聯集體農莊的故事,讓觀眾看到了個人生命的欲望與集體主義的洪流是如何在對駁中彼此交融衝突,在共同的軌道、共同的期待和共同的苦難面前,觀眾將目睹新世界誕生的陣痛和舊世界死亡的痛苦。」
北京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高音認為,致力於小說舞臺化的朵金在劇場復活了阿勃拉莫夫的三部曲,並以獨有的舞臺洞察力讓我們再一次理解俄羅斯人,理解俄羅斯大地。
記者:白瀛、徐舟、周潤健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第七屆林兆華邀請展開幕劇《兄弟姐妹》:帶你走進蘇聯集體農莊裡的複雜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