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父母的偏心,算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很少會有人公開地說,但事實上又普遍存在。出身於多子女家庭裡的孩子,往往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感覺。
隨著二胎家庭的增多,以後因為父母偏心而引發的家庭矛盾,恐怕會愈發常見,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並給予更多關注。
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
江西景德鎮的一個10歲女孩因和姐姐鬧矛盾,覺得父母偏心,便準備跳樓輕生。視頻裡,媽媽跪地求孩子原諒:
「我會改的,媽媽現在已經改了好多了。」
「你也知道,媽媽平時就是聲音大一點,其實脾氣沒什麼的,哪天有好東西我不是寵著你的?姐姐有的你也有。」
媽媽不停地解釋,但孩子坐在陽臺邊緣背對著父母,一直沒有說話。
萬幸的是,消防員趁小女孩不備將其救下,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
樹苗心理專家金醫生認為,小女孩走到這一步,絕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一定是受到不少的委屈。而從孩子媽媽的話裡,也能發現偏心的情況的確存在,而她自己也意識到了,並試圖改變。
美國加州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都承認自己更偏愛某一個孩子。
主觀上來說,大部分父母都想一碗水端平,也知道偏心對孩子不好,但往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前述的調查中,研究人員同時也發現: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更偏愛老大。
心理學家弗蘭克·蘇洛威認為,這是一種刻在人類基因裡的生存和繁衍策略。在其所著的《天生反叛》一書中,他解釋道:「父母偏愛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後代,因為這些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來,把家族的基因代代相傳下去。」
老一輩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其實就根源於此。
那麼,「老大」出生時能獨享各種資源,在有了弟弟妹妹後,又可以憑藉著「老大優勢」來繼續贏得父母的偏愛,後面出生的其他孩子該怎麼辦呢?
為什麼在生活中,父母偏愛其他孩子的情況也很多?
其實,「老小」也有獲得父母關注的辦法,那就是展示自己的柔弱和需要被照顧感。
因為心理學家們也發現:父母會偏愛那些更會「鬧騰」的孩子,而較少關注性格好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喝」。
而且,當孩子弱小的時候,也的確需要父母給予這個孩子更多照料和關注。在二胎家庭裡,父母對「老小」投入的精力更多,就屬於這種情況。
另外還有一個導致偏心的因素,就是長得是否像父親。對於父親而言,他們會更偏愛長得像自己的孩子。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長得像,就更確定孩子是自己親生的。
上面這三點,部分解釋了父母偏心背後的心理機制。但不管父母偏心的原因是什麼,也不管承認與否,父母的偏心都瞞不過孩子的眼睛,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是難以估量的。
在微博上,有一個很熱門的話題:「父母可以偏心到什麼程度?」
隨手翻一翻網友們的評論,讓人心疼:
@努力賺錢der小餅乾:「我媽媽從小就偏愛我姐,我高考完那年因為時間很充裕所以學著做飯 經常做飯給爸媽吃,有一天我姨媽來我家做客,我去廚房幫忙做飯,我炒的菜端到桌子上我媽說這是我姐做的,見人就誇我姐勤快孝順,說我不懂事,其實我真的真的比我姐孝順多了。」
@豬兔子不在啊:「和弟弟同一天生日,生日當天,沒有禮物,沒有蛋糕,沒有長壽麵,甚至連一句生日快樂都沒有,晚上十二點,他們回來了,我問他們去幹嘛了『去給你弟弟過生日了』」
@環遊世界的風:「我弟弟簡直就被父母寵上天,用我媽的話來說就是沒生到兒子比死還難受!而我和我妹呢,我媽經常說的話是你們兩個算什麼東西……」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於他的感受被另一個人看到。」
對於那些被偏心的父母忽視的孩子,在親子關係中被關注和認可的存在感,是極為稀缺的,他們渴望,卻始終無法得到。
樹苗心理專家金醫生強調:尋找存在感,就是人需要和他人建立關係,從中獲得自己的位置並被認可。如果孩子的這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無法在家庭中找到內心歸屬,會對他的身心健康產生各種影響,並造成傷害。
在二胎家庭中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會因此變得膽小而自卑,並為了討父母的歡心而刻意地假裝乖巧懂事。久而久之,往往會形成低自尊的「討好型人格」,為人處世都缺少個人自主性,一輩子都在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而活著。
另一些孩子,則會因為父母的冷漠,而走上極端,通過種種叛逆行為,來獲得博父母的關注,最後可能以悲劇收場。
這樣的故事,我們在社會新聞裡,還見的少嗎?
而對於那些被偏愛的孩子,往往會仗著父母的寵愛,變成一個蠻不講理的「小皇帝」,養成傲慢、自私的性格。
在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很多非常自我、情商很低的人,其實都是在家裡被父母從小寵到大的「巨嬰」。他們無法融入和適應社會,也不受別人的歡迎,未來的人生也難免有更多波折。
樹苗心理專家金醫生提醒:很多父母生二胎的初衷,是為了給孩子找個伴,讓他們小時候不孤單,長大了也可以相互扶持。但父母的偏心舉動,卻會成為孩子們反目成仇的導火索,被冷落的孩子不免遷怒於受寵的孩子,當他們長大後,也往往會遠離原生家庭,減少和家人的接觸,以此來撫平自己童年的傷痛。
對孩子公平,不是買同款衣服、同款書包,給一樣多的零花錢。
而是父母真正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稟賦,懂得他們真正需要什麼,並給予相應的滿足。
如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所言,「明智、成熟、有愛心的父母所持有的觀念會考慮到家庭中每位成員的感受和需求。」
舉個非常有名的例子:
民國的著名思想家梁啓超共有九個兒女,每個孩子都非常出色,被譽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九個孩子,現在的父母想都不敢想,但梁啓超卻能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滿滿的父愛。
他給每個孩子都取了愛稱,大女兒叫「大寶貝」,三女兒叫「司馬懿」(原名梁思懿),對小兒子則稱「老白鼻」(英文老baby的諧音)。
長子梁思成結婚時,梁啓超說:「你們如果在教堂結婚的話,老大就可以用我的全名,表示你以長子的資格繼承我全部的人格和名譽。」
在給次女梁思莊的信中,他寫道:「寶貝莊莊,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
這一份份父愛背後,是看見了每個孩子的成長和需要。
當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獨特的愛,獲得了認可和肯定,在家裡擁有自己的位置,又怎麼會害怕父母的愛被奪走呢?
在某種意義上,偏心是無法被徹底治癒的人性弱點,但我們也不必陷入某種決定論,更不能因為父母的偏心是一種在進化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機制,就將其合理化,認為「存在即合理」。我們承認而不迴避偏心的存在,並找出其科學解釋,是為了直面事實,並為此改變。
畢竟,人類和動物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人可以通過內省來超越自身的動物性本能。
「喜歡內省的人由於能夠覺察到自己內心的動機、感受和想法,所以很容易從內心的源頭入手,深度調整自己。內省的人能覺察自身的陰影面,所以也能更有意識地處理這些感受。能夠學會內省,這不僅僅是解決個人問題的捷徑,也會幫助我們成為更完善的人。」
——《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家》
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學會內省;為了孩子,我們必須學會內省。
希望這個世界上,偏心的父母能少一點,懂孩子愛孩子的父母能多一點。少一起出於偏心的悲劇,多一個親子教育的佳話。
關注孩子的真實需要,讓他們獲得陪伴和關注,變得自信而有愛,並願意把愛分享出去。這將會是我們為人父母的最大成就。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樹苗心理】
歡迎大家搜索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