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最後3天,華為公司CEO任正非馬不停蹄走訪了上海交通、復旦大學和東南大學。印象中,這是任正非近五年來首次走進中國知名高校的校園。
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好奇,76歲的任正非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點選擇校園行?為什麼是上海和南京的這3所985高校?
這是一則消息,也是一則不平常的消息。現在的中國需要的就是企業與科研的結合,高校與名企的技術和人才對接。如何把學術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如何把高校畢業生儘快融入企業?我覺得任總此行,鋪就的是一條企業壯大之路,築就的是一架研企結合之虹,謀劃的是一個招攬人才計劃。
任總在參訪上海交大時表示,當前科學技術發展非常之快,希望大學像「燈塔」,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希望華為與交大有更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培養更多的人才,為產業發展做出貢獻;共同發現創新機遇,並儘快轉化為真正的產業成果;雙方合力為國家關鍵領域、世界技術領域關鍵問題的突破做出貢獻。
一語破萬的,話中自有讖。站在「國家關鍵領域、世界技術領域關鍵問題的突破」制高點上,我們新時代的高校,我們新時代的企業,我們新時代的人才,應該如何選擇、如何築夢、如何臥薪嘗膽?打破關鍵領域的技術壁壘,如何攀登世界技術領域高峰,如何培養和造就突破性的技術人才?這就是「把高校的使命喻燈塔,把企業的生命喻燃燒」之所在。
1.「燈塔」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
任總此次高校之行,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學像」燈塔「。是啊,」燈塔「不但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歷經風雨而不忘責任,寒暑消長而不失方向。每一所大學在學術研究上,都應該有獨佔一隅的」燈塔「式成果;每一所大學在人才培養上,都應該有引以為傲的」燈塔「式基地。高校應該大興學術研究之風,高校應該培養國家突破性技術人才。學風正,人才興,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才亮堂。
2.「號角」能激勵衝鋒,也能奪取陣地。
任總曾是一名軍人,他深知」號角「就是衝鋒的道理,更深知衝鋒可以奪取陣地,衝鋒可以佔領制高點。沒有戰鬥,就沒有勝利。軍人的情懷,曾經鍛造了他所領導和原始創業的華為企業的「工匠精神」;軍人的意志,曾經讓他敢於面對美國的制裁。商場如戰場,如何能不進攻。商鬥如戰鬥,如何能不重視人才。技術克,核心得,中國的每一個企業才能無敵。
3.『土地「能激情燃燒,也能光芒萬丈。
《生死連》這部電視劇,武十三雖然出身貧寒,是一名如假包換的「剃頭匠」。但是,當時由於國弱導致的外敵入侵,科技不行導致的難防戰艦利炮。家仇國恨,很多像武十三一樣的黎民百姓,在冀中平原上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冀中的土地在燃燒,冀中的人民在憤怒。最後,靠堅強的毅力與強大數倍於我的敵人肉搏近戰,同歸於盡。這說明沒有強大的科技作支撐的國家,積貧積弱,易遭侵略。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只能是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那個年代,革命先烈靠鮮血染紅土地,奪取勝利。而如今,覺醒的大地,我們萬丈豪情,必將在高校和名企有效結合的旗幟下,光芒萬丈,碩果纍纍。血染紅,志燃盡,中國的每一次機遇必將勝利在望。
2019年9月,復旦大學與華為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隨後,在新工科各領域開展科研人才生態合作。首次訪問復旦的任總,金句頻出——「我們帶來客戶現實的需求,你們帶來科學的理想。現實和理想結合,就是執行的戰略」。「你們做得很高,我們的應用很低。我們希望可以把工業化與你們的成果結合起來」。「很高興在復旦看到願意坐冷板凳的人。」
願捱十年冷,不誤潛心研。高校還應該是潛心研究學術的場所,沒有科研成果的高校是很難想像的。而且,光有科研成果還不能算是真正形成了生產力。這種科研成果,甚至很高端的成果,更需要儘快地與企業結合形成力量,攥成拳頭,伸成柄劍。把結合的力量,變成執行的力量,變成應用的力量。而這個過程中,就不能缺少願意長年坐板凳潛心研究學術的人。
1.「冷凳」能夠磨礪人,也能成就人。
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能夠把自己的一生交給學問和研究的人,才是真正的「學術大家」。能夠受得十年苦,只為一朝成果出。那些所謂的「冷板凳」,那些所謂的「虛名利」,對於潛心研究學術的人來說,只不過是過眼煙雲。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相信冷板凳能夠磨礪人,也能夠成就人。
2.「需求」能夠感召人,也能塑造人。
需求是動力,需求是源泉。任何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解放,都離不開人類強大的需求推動,只有需求才能催生出豐富多彩的成果。需求還是一種無形的感召力量,以需求的名義,匯聚各方精英,領聚多路人才,眾人拾柴,堆築科研殿堂。所以,需求能夠最大限度的塑造人,成就人。
3.「成果」能夠匯聚人,也能造福人。
成果是目標,成果是力量。任何科研成果,最終還是要形成生產力,形成核心競爭力。只有這種以強大科技作支撐,形成的強大力量,形成的各種利器防盾,才能夠造福社會,才能夠提高國家競爭力,才能夠有效防禦外敵的入侵。而這種安寧祥和,也是另一種造福人民。所以,科技與企業的結合,能夠最限度的「結出成果,創造碩果」。
任總在和東南大學的專家交流中,他把前沿科學比作「黑屋子」,把大學教授比作一顆顆珍珠。他希望大學都能成為燈塔,照亮大學生們的前行之路。教師努力去做火花,點亮孩子們的科研之路。
幽幽「珍珠」光,弱明更暗香。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我們有時不但要負重前行,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也是在黑暗中求進。如果把科研的未來比作一個黑屋子,這就需要有願意坐「黑屋冷凳」的人,也需要有「適時點亮火花帶來曙光」的人,更需要「高舉火炬猶如燈塔給人航向」的人。說的就是高校和教授在指引大學生們前進、探索的作用和意義。
1.學業需引正,點撥值千金。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血氣方剛,他們學業勤奮,但是他們更需要學校的培養,教授的傳幫帶。在求知的道路上,他們有時候會迷霧重重;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有時候又會面臨困難和挫折。這個時候,就需要教授的點撥,就需要學校引導。而這種及時、適時、應時的教育培養過程,這種率先、親為、榜樣的感染影響過程,對於學業求進過程中的大學生們,是彌足珍貴的。
2.學術需風正,清朗九宵重。
而在大學校園裡,應該是風清氣正的高潔之地,應該是潛心研究學問的高雅之所。沒有學術造假,沒有師德師風下滑,沒有論資排輩,沒有故意刁難。讓大學生們真正感受到學校的正力培養,讓大學生們對自己的導師充滿愛戴。老師帶著學生勤奮攻讀,學生助力導師全力科研。一個互助互愛的大學校園,才是一個清朗有為、成果豐碩的好大學。
3.建樹需能正,正向任爾東。
研究成果轉化為企業能力,需要及時和企業聯姻的正能引力;學術理論和實踐結合,需要學以致用的正引定力;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需要全社會關愛和需求作為激勵動力。民生也好,國防也罷;核心技術也好,打破壟斷也罷。都需要科技人才,都需要大學精力,和一流企業的良序結合,才能不懼壟斷、不懼封鎖,而且自由自在地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結引:鋪高校企業之路,築華為融研之夢。搭建大學生畢業就進名優企業橋,這是祖國和人民的需要,更是世界疫情未控、經濟整體下滑情況下,打破技術壟斷,衝破技術壁壘,解決大學生就業,盤活企業,激發高校科研動力,大興學術研究之風的契機、良道。
歡迎關注@家國子華心經教育,謝謝您的置評建議。
原創不易,侵權必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