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好通脹預期離不開需求側配合

2020-12-25 同花順財經

近期,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業開工的越來越多,但是餐廳開業的仍然稀稀落落。點外賣,報價也著實不菲。當然,在疫情防控期間,普通消費者對物價變動普遍抱有理解的態度。

但是,對於通脹預期管理來說,這個問題才剛剛破題。2月10日公布的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4%,為逾8年後首次「破5」。而本次疫情對物價的衝擊,更多將體現在2月份數據中。

從更大範圍來看,隨著日本、韓國和義大利等更多國家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正常的全球市場供應受阻日漸明顯,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日趨嚴峻,而廣大居民的食品、日用品等剛需依舊存在,一旦突發性需求上升,將推動短期價格上漲。

顯然,在這個疫情窗口期,供給側的穩定、商品供給和物流服務的穩定才是通脹預期管理的著力點。我們不應該去盲目擴大資金流,放大需求側的需求效應,擾動供給側的穩定。

不過,隨著國內疫情有所緩解,地方工作重心開始逐步轉向經濟發展,各地重大項目建設紛紛按下「快進鍵」。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至少11個省份發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總投資金額接近30萬億元。為此,昨日A股市場上,掀起以水泥建材、工程機械等板塊為首的基建股漲停潮。

和之前依靠「鐵公基」的傳統投資模式區別,A股市場還出現了「新基建」概念。「新基建」包括了5G、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等等。但是,如果在短期內這些動輒數萬億元的投資清單得到落實,那麼需求效應將會大大增強。

無疑,這對當前尚不穩定的商品供給和物流服務構成新的挑戰。超常規的需求,必須以超常規的供給來匹配,否則將會以價格的大幅波動來調整供需。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包括商品供給、物流服務等遠遠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時,一旦需求側出現無序和一窩蜂大量湧現,將給通脹預期管理帶來大難題,屆時擾動的不只是供給側,更會進一步推升民眾的物價上漲預期。

來源: 證券時報網

相關焦點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這些都離不開內需的支撐,離不開消費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需要。供給和需求總是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一個能夠自發和及時實現供求平衡的市場,是健康和高效率的市場。近幾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有效激發和激活了市場需求,也催生和創造了新的市場需求,真正形成了供給創造需求的良好局面。
  • 英媒:美國和歐元區的通脹預期差值擴大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金融時報》6月24日報導,美國和歐元區的通脹預期數值差已創新高。美國通脹預期,也是我們熟知的均衡通膨率,是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國債型通貨膨脹債券(Tips)之間的差異來測量的,大致為2.27%。與之相反的是,德國10年的通脹預期減少到1.34%,美國和歐元區有0.93的差距。
  • 中信證券明明: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分別對應社會經濟循環的起點和終點,二者發力點並非完全相同,供給側改革更加注重優化生產結構使其匹配終端需求,而需求側改革則反之,重點在於優化國內需求結構並擴大內需潛力,但二者也並非完全割裂,現實中往往相互影響。需求側改革會引起新一輪的通脹強周期嗎?
  • 通脹預期升溫 「金髮女孩」漸行漸遠
    通脹預期升溫 「金髮女孩」漸行漸遠 時間:2018年05月14日 08:01:38&nbsp中財網   近一個月來,美元指數與美債收益率罕見同步上行,深層原因並非美聯儲升息,而是通脹預期升溫  美元指數與美債收益率罕見同漲背後一定有更深層次的經濟基本面因素,那就是通脹預期。數據顯示,自2017年末以來,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漲幅明顯強於通脹保值債券(TIPS)收益率漲幅。所謂「通脹保值債券」,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掛鈎的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債券,可幫助債券投資者屏蔽通脹風險。國債收益率與TIPS收益率之差即TIPS利差,反映了投資者通脹預期。
  • 加強「需求側管理」的重點和方向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構建新發展格局,既要從供給端發力,也要從需求端著手。
  • 一切通脹仍是貨幣現象——致美國終將到來的通脹
    但本次不同,「很多人花錢,但沒人收錢」,財政刺激導致需求旺盛,而供給端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承壓,與戰時有相似度,所以通脹壓力很大。總而言之,我們認為目前市場可能存在兩個核心的預期差:一是市場可能低估了財政刺激對於需求的拉動作用;二是市場可能低估了公共衛生事件對經濟生產端的衝擊。這兩個因素將成為未來通脹超預期上行的原因。
  • 同學說丨淺談當下通脹預期和市場估值
    其中滯脹衰退和地域資本衰退伴隨通脹。全球經濟、金融的供給需求的此消彼長在疫情期間異常混亂。但即便當下疫苗問世、普遍預期經濟復甦,對原油和天然氣遠期價格的預期仍難樂觀,而由食品、煤、鐵、銅等商品導致全球滯脹的可能性不高。地域資本衰退有可能在個別拉美、非洲和南亞國家發生,但從阿根廷和尚比亞的案例來看還難以傳導至全球主要經濟體,僅局限於國家風險。
  • 國家定調「需求側管理」背後:擴大內需,有哪些攔路虎在掣肘?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決策層特別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央首次提及「需求側管理」。  個中深意,耐人尋味。  1  說到需求側管理,必然繞不開供給側改革。
  • 需求側改革改什麼?
    原創 劉紅權 通信信息報在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中,中央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按照官方說法,這是為了配合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以期更好地平衡國民經濟。今年12月16日至18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兩次中央重要會議都強調了「需求側」,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 券商晨會精華: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白酒還有上漲空間嗎?
    今日券商晨會精華: 中信證券: 需求側改革更加注重國內需求結構的均衡優化,與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基建等需求刺激政策具有本質區別。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這次政治局會議文件上出現「需求」一詞的頻率較高,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是否與今年國內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增速低於預期有關?
  • 今日券商晨會精華: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白酒還有上漲空間嗎?
    今日券商晨會精華:中信證券:需求側改革更加注重國內需求結構的均衡優化,與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基建等需求刺激政策具有本質區別。在需求側改革的政策思路下,我國通脹或將維持在相對溫和的水平,PPI快速上行的概率不高。對於宏觀政策而言,綜合考慮防風險、降成本、惠民生等政策目標,預計後續貨幣政策將延續當前穩健中性的政策基調,財政政策也將延續積極態度,但方向上更加注重就業、收入等民生領域。
  • 工信部印發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指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把電力需求側管理作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電力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3.11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的有效性 effectiveness of IDSM  簡稱有效性,指用能單位對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各項策劃結果的實現程度,即實現預定目標及滿足相關需求側管理規範要求的程度。
  • 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 當務之急是增加老百姓收入
    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會議進一步明確,以擴大內需和強化科技這兩大戰略作為穩增長的支撐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開好局。會議再度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與12月11號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相呼應。
  • 國君消費 | 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內需
    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針對需求側改革,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摘要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引發大家熱議。
  • 李奇霖: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我們這篇文章,聚焦在「需求側改革」上。需求側管理、加大逆周期調節這些提法,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在政治局會議層面上,提「注重需求側改革」,應該是首次。回想下2015年年底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一開始市場並沒有很在意,因為覺得不容易落地。
  • ...經濟學家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當務之急是增加老百姓收入
    會議再度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與12月11號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相呼應。什麼是需求側管理?為何要強調需求側管理?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是什麼關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專訪。
  • 對話洪灝:美國通脹預期已經起來了,人民幣未來會保持升值
    對於有些人認為GDP增速低於市預期的看法,洪灝強調,不必太糾結於預期數據本身,疫情期間的變量有很多,因此對經濟增速的預期產生本身就是有瑕疵的。「對於做市場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看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增速的邊際修復速度,另一個是對未來經濟的展望。」
  • 一周經濟評論|需求側管理,擴大消費是重要落點
    一周經濟評論|需求側管理,擴大消費是重要落點大眾日報記者 王學文2020-12-21 06:25:59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需求側管理,擴大消費是重要落點2020-12-21來源:大眾日報 02版□ 王學文12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