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son老師點評:
層雲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北美商學院MBA學生。
典型的職業路徑,典型的管理諮詢面試準備過程,甚至連碰到的困惑和瓶頸也非常典型。
所幸的是,層雲通過自我審視和梳理,發現自己之前的所謂「總結」實際上更像一個零散的錯題本,更多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真正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和提煉。
想要知道層雲是如何突破瓶頸、收穫心儀offer的?請閱讀文章。
文章目錄
準備階段:從自信到慌亂
瓶頸階段:從慌亂到平靜
面試實戰:如願以償
關於case一些思考
最後的話
在諮詢行業的面試準備中,許多同學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case水平快速提升
↓
逐漸放緩
↓
知道有問題卻怎麼也無法寸進
如何突破最後的瓶頸往往是最後決定能否闖過面試的關鍵。
只是,在親身經歷之前,我沒有料到「突破瓶頸」這個四個輕巧的字,對我來說意味著一個怎樣艱難的歷程。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在面試前的最後一段時間裡堪堪突破這個瓶頸,拿到Bain offer的。
作為北美商學院MBA,我的求職之路相對比較明確,綜合考慮了自身背景、興趣、國內發展前景、recruiting機會等方面,我認為自己比較適合諮詢行業。MBA第一學期各種不同公司的event也更加堅定了我的選擇,於是從秋季入學後10月份開始我就正式啟動了國內MBB的申請準備工作。
我從不同的渠道了解了大量的信息,包括且不限於MBA學長學姐,學校職業發展中心,MBB內的本校畢業生,以及Welson老師的「Career Express」公眾號等。
通過交叉比對我發現有許多共通的要點,比如case重質量而不是那麼的重數量,case做完需要記錄和反思,不能亂套框架要根據不同的case針對性調整,要有結構化思維,要找有經驗的人做case,等等。
因為啟動的相對早,並且因為集中精力申請MBB中國區,不太需要networking,我充分利用了許多同學還沒有進入casing模式的空檔,跟學校的coach以及在諮詢行業實習的MBA二年級學長姐們做了不少的case。
在11月的時候我就已經積累了不少自認為很有用的心得,也能在部分case中表現得相當亮眼,甚至隔那麼幾個case就會出現一個做到哪怕曾在MBB實習的學長學姐也挑不出太多毛病的地步,為此我甚至有些沾沾自喜。
然而,12月中旬假期開始的時候,我覺得事情有點不太對。按自己的預測,這個時間點我應該所有case都能做的不說絲滑,但至少也能相對順暢地出結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我在mock的第34個case中甚至從頭到尾完全沒能抓住關鍵點,沒能找到問題的核心,更不要說解決問題了。這個事件一度對我打擊很大,有那麼一兩天我一遍遍地回憶自己是怎麼搞砸這個case的,然後擴展到我之前沒有做好的所有case。
我不停地問自己,似乎也只有那麼一部分的case我能做的很好,那如果正式面試的時候面試官給我那些我沒能做好的case type,我能順順噹噹地做出來嗎?
那時候我給出答案是否定的,而越是自我否定,越是心慌,直到最後一度陷入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情況。
就在我近乎絕望的時候,我想起自己一直在看的Career Express公眾號,想起了Welson老師。跟老師一個case做下來(是我本以為很擅長的typical case type),老師直接就指出了我的問題所在:經驗總結不成體系,在試圖用一套框架對付所有問題。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不對啊,我可從來沒有試圖去背過那些框架書,這些東西可是我自己總結的,咋成了硬套框架了?
但是隨著老師的講解我恍然大悟:還是總結不到位的鍋。有限的那麼幾次做的很棒的case我都用的這個框架,那麼得到正反饋的我不自覺地把這個框架當成了一個分析基礎,在這套體系之上來「針對不同case修改」,不出問題才怪。
Welson老師不僅指出了問題所在,而且進一步給出了一套結構化的解決方案。根據老師的指導和安排,我重新開始按照不同類別梳理自己已經做過的case,然後發現自己之前的所謂「總結」實際上更像一個零散的錯題本,更多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真正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和提煉。
根據新的方法,我花了兩個星期整理出了一本80頁的筆記和一版速查手冊,開始connecting the dots。而在後續跟同學練習的一兩個明顯比較困難甚至是罕見的case中,我注意到自己變得能夠很快地抓住問題的核心要點,這時我就明白,我應該走對路子了。在接下來的複習中,我的信心慢慢積累,逐漸能夠平靜地看待即將到來的面試。
在實際的MBB面試中,雖然現在回想起來發現case的脈絡其實都有跡可循,但是在面試的時候,我屢屢被面試官「不按常理出牌」震驚到。
萬幸的是,之前準備的筆記和手冊有足夠多結構化的模式,使我能夠在短時間內提煉問題的本質並找到對應的解決思路。基於此,我才能在這樣一個緊張的環境下強壓著內心的不安,一點點解題,甚至某些時候還能稍微注意表述的結構化,提問時要注意的要點之類的細節。
儘管我沒能從面試官那裡得到多少正面反饋,面試完也一度惴惴不安,但事實證明我多慮了。在每一家面試的公司,我都成功進入了final round,最後成功拿了Bain的Offer。
接到電話的那一刻,我突然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前幾周近乎絕望的情緒一下子變得那麼的遙遠而不真實。
我很慶幸自己當時沒有放棄,也很慶幸自己能遇到Welson老師,得到了近乎改變命運的指點。
相信讀到這裡的各位應該已經對Career Express公眾號分享的各種經驗和注意事項已經相當熟悉(不熟悉?強烈建議先看公眾號的歷史文章,比如面試失敗7宗罪)。在這裡我補充兩個可能值得大家思考的點:
1. 反思Case,實際上要反思什麼?
大家都知道case完要花時間反思,但是不同階段反思的點會不一樣。
在剛開始做case的階段,這個反思可以直接一點,譬如考慮自己本次的某個不太好表現的原因,以及下次如何做的更好。
但是,隨著練習數量的增加,逐漸熟悉一個case「應該有的表現」大概是什麼樣之後,一定要從頭開始提煉總結一套自己的case方法論。這個階段絕大多數在case中犯的毛病幾乎都可以歸結為因為候選人「大腦慌亂的拼命想思路、想接下去該幹什麼」而導致沒有注意力分配給諸如與面試官溝通、結構化思考和表達答案等這些細節。
一套可以應對所有情況的方法論可以幫助你節約思考的時間,從而將注意力分配到如何更好地表現自己上。根據我的經驗,做了30個左右的case的時候,我已經大體上接觸過了所有case類型,這時候就應當開始總結方法論了。
2. 臨場心理抗壓怎麼建設?
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質上和上個問題一樣:有方法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這句簡約而不簡單的話,是Welson老師反覆跟我強調的。
在case面試的過程中,對絕大部分人來說,知道自己此時此刻在做什麼,接下來要做什麼,以及這些步驟怎麼和解決最終問題相關聯,是自信的最重要來源。
有了自信,在場上就比較容易頂住面試官的壓力(是的,他們會故意給壓力,來觀察你的反應);而就算沒自信,照著自己的步驟一步步往下做這件事也可以起到兩個很有益的效果:
會忙於解題,忘記自己慌神這回事;
不管自己是不是不自信,外人看起來這個人很自信。
而有了這兩點,只要非case的部分不太差,基本就足夠讓一個人脫穎而出了。
回望自己的整個流程,我突然發現,其實準備case interview這件事實際上並沒有太多的運氣成分,更多的是如何尋找一個正確的方法論並努力實踐,而最後的結果近乎水到渠成。
所以,懷有諮詢公司夢想的小夥伴們,不要惴惴不安,just do it!發現某些做法走不通,那麼就改換另外一些方法;自己想不出辦法的時候,記得及時向他人求助。
希望更多的小夥伴們能夠突破瓶頸,拿到自己心儀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