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的轉折」英漢語是最應該超前學且不需要依賴課內的科目

2020-12-13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英語學習如果只是依靠學校教的那點,那麼很多家長就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低年級的時候,幾乎感覺不太到孩子多麼努力過他們就能夠考高分甚至是滿分都不是問題,但是隨著年級升高,孩子們開始聽不懂聽力題了,讀不懂閱讀題了,語法上也開始依靠「蒙」了……

今天我們聊一下英語學習,算是我這個《三年級的轉折》專題第一篇關於英語學習的分享。

這篇文章的內容不「雞血」,目的不是為了講學習方法,而是為改變一些對應於學習的認識——方法只有在我們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起到足夠好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把「英語」當成是一門「學科」對待的,在我看來這樣的認識儘管也沒錯,但是會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一些無謂的阻力,而且還會嚴重的影響我們的學習效率。

比較常見的學習方法也可以說是我們傳統的學習方式就是以背單詞和背課文為主,稍微好點的還會注重發音,比如跟著音頻去讀,但是絕大多數學生、家長都是比較「怕麻煩」的,所以這個環節大都會省略掉。

一般的小學(非私立)三年級的時候一周英語課在不佔課的情況下也就是2-3節課,除非孩子的班主任是英語老師,否則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周往多了說3個課時加起來2個小時,而這個過程中老師絕對是不可能只是講課的。畢竟作業、學習態度、紀律等等很多時間其實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出於直接的學習過程中的。

所以英語學習如果只是依靠學校教的那點,那麼很多家長就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低年級的時候,幾乎感覺不太到孩子多麼努力過他們就能夠考高分甚至是滿分都不是問題,但是隨著年級升高,孩子們開始聽不懂聽力題了,讀不懂閱讀題了,語法上也開始依靠「蒙」了……

這不是個例,也不是當下才有的問題,而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問題!

其實在我看來儘管我們的「英語考試」是「應試」不假,但是「英語」本質上其實是「語言」,這麼說可能不太好理解,那麼我們就說說「漢語」吧。

漢語學習體現在「學」上其實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來自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孩子從小開始說話起,他其實就在不斷的學習漢語,無論孩子學習的是不是方言文化,但是在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上都會不斷地在生活中得到的提高。

而另一方面的學習則是在學校裡完成了,這裡會有比較系統的「語言教學」和「文學素養培養」。儘管這兩個方面有部分家長也能夠做到,但是大多數家庭是很難做得專業的。

語文考試本身也是比較「應試」的,它會考察一些基礎知識,文學知識這些往往需要靠記憶完成的內容,但是同樣它還會考察我們的文學素養以及表達能力以及文字運用的能力。

而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沒:對比同樣是「語言」的學習,其實我們的英語學習已經算是非常簡單的了!但是如果我們借鑑漢語學習的方式來輔助孩子進行英語學習,效果會怎樣呢?

很多人不是一直都抱怨「我孩子看了那麼多書,為什麼作文、閱讀還是很差?」(PS:這個問題我會在語文專題中詳細分析原因以及提出解決辦法)

那麼同為語言的「英語」,我們有多少人能夠做到讓孩子多讀呢?

事實上,除了讀課本之外,很多家庭的孩子可能連一本英語繪本都沒看過……

所以這些年我們看到了英語教育機構在不斷地轉型——低齡化、語言化、趣味化……

尤其是在學前和小學低年級階段,大多數的英語教育機構絕對不再是以「應試」為主要的教學方式,而是從孩子的興趣、聽、說、讀等方面去培養孩子。

說得直白點賣的已經不是「課」了,賣的其實就是一個「語言學習環境」——在這裡,孩子們將通過「英語思維」、「語言學習」的特點來進行啟蒙教育。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了很多孩子他們年齡並不大,但是他們可能不會拼寫多少英語單詞,也不太懂多少語法,但是他們卻可以進行一般的英語交流,而且還能夠讀得懂一些英文讀物……

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其實就是英語學習方法的變化,而本質上則是父母們對於英語學習認識的轉變——不要把它當成一門科目學習。

我家在教育的問題上屬於父母認識比較早一些的家庭,動手也比一般的家庭稍微早一些,這點大家可以通過我過去寫的一些文章內容看得出來。但是唯獨在英語學習上我是真的有些後悔的!

因為我們的失誤,使得孩子在英語學習上嚴重滯後了其他科目學習。

其實我們提出學英語的時候還是比較早的,應該是在孩子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就提出了,那個時候孩子上的是私立幼兒園,幼兒園本身也教點簡單的英語,孩子學習興趣還是挺好的,所以就考慮要不要報個班什麼的。但是三個認識導致了當時我們沒有做出這樣的決定:

1、我們認為英語學習會跟拼音學習衝突,所以認為不用太著急,最好等拼音學完了再學英語;

2、我們認為當時的英語機構都是那種像上課一樣的教學模式,孩子太小去了肯定不適應——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只是這麼認為但是根本就沒去體驗過。

3、我們自認為自己英語也說得過去,所以自己教就行了。

然而現實啪啪打臉了,儘管我們多少也教過孩子一點——主要其實就是認識單詞,但是顯然這種學習當孩子的興趣過去了之後就很難維持下去。

事實上還是我們太輕視了,經驗還停留在「英語靠背」上,所以認為晚點學也沒關係,而另一反面又由於我們過於重視數學和語文的學習,此消彼長之下導致我們的英語學習嚴重之後了很多孩子。

再後來,因為接觸到了很多父母、孩子之後我們才意識到自己耽誤了孩子,這才開始重新重視起來的。

其實後來我想明白一個事情——英語學習其實是最應該「超前」學的科目,因為學習它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年級」限制!

它不同於比如說「數學」這種需要循序漸進的科目。嚴格來說一個高中詞彙、語法放在小學學甚至是幼兒園學也沒有任何的問題——我們的語文學習何嘗不也是這樣呢?詩詞、文言文、現代文、名著……所有這一切我們壓根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級」、「順序」。

另一方面我們也都知道,英語這個科目在未來會對一個學生的學習帶來怎樣的影響,討論要不要學已經沒意義了,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學。

很多地方的小學生是從三年級才開始學英語的,而那些一年級起點的地方其實對於英語學習的要求也往往是非常低的。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孩子在這段時間正是其語言最敏感時期,所以如果能夠住抓住這個機會,那麼必然會給孩子未來整個英語學習帶來極大的好處。

父母懂還好說一些,如果父母對於英語本身也不是很懂得話,那麼該如何學呢?

預告一下下篇文章的內容:我將從聽、說、讀等幾個方面提出「零門檻」的學習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存在這種問題的父母。

三年級的轉折:「三年級現象」跟「超前教育」沒關係

三年級的轉折:數學是一門你最容易判斷失誤的「簡單」科目

「三年級的轉折」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父母可以這樣嘗試改變

「三年級的轉折」奧數要不要學?什麼情況下可以學,怎麼學?

等開學後,網上學習結束,如何避免學生以學習為由繼續玩手機?

相關焦點

  • 三年級的轉折:數學是一門你最容易判斷失誤的「簡單」科目
    這篇文章是我《三年級的選擇》專題的數學超前教育篇,本文的內容對於普通學生及其父母來說要求較高,可以看看但是不建議輕易嘗試。但是對於那些孩子本身對數學有興趣且成績還不錯的學生來說,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學業有一定期待和比較長遠的規劃(比如已經考慮到了中考、高考甚至是專業方向的問題),那麼建議反覆看一下。
  • 從小學六年級提前學初中課程普遍現象談談超前教育不可怕
    孩子是從三年級開始自學課內數學(三年級之前是我帶他提前預習),到四年級結束的時候他自己自學完了小學階段的課內數學,完事兒經過幾個月的測試、鞏固,於是從四年級末他開始了自學初中數學。我這裡所謂的「自學」是指這個學習的過程我不再過多的幹預,只負責答疑。
  • 教育部再次叫停幼兒園「小學化」:超前教育的危害,小學三年級才爆發
    許多家長表示:「幼兒園是可以不教的,但請學校對一年級新生認真一點,不要輕舉妄動,這是不是間接地逼家長報課外班呢?」「幼兒園什麼都不教,上小學進度又太快,孩子們根本不適應。或建議大班開始慢一點有點過頭好。還是說,初一的學習進度不要太快。「幼稚園不允許教書,小學一年級在開學前幾天就開始組詞,問問孩子們都是天才嗎,直接默認你都應該都會」,「那小學一年級就要留出足夠的時間教拼音、識數!」
  • 讓孩子接受超前教育,你是認真的嗎?
    「超前教育」的字眼,也出現在了官方文件裡。但這也會讓孩子在上課時,因為已經學會了知識,而缺乏求知的欲望,甚至養成不專注的不良習慣。等上了二年級,孩子的「老本」吃完了,加上學習欲望不強,習慣不好,學習會越來越吃力,越來越糟糕。
  • 一個無辜的學科「英語」,他們在罵你
    楊老師感興趣的倒不是體育考不考,抑或分值高不高,而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指出「既然體育(或美育)要變為主科了,是不是應該降低一下原本主科中考那些不重要的學科,給孩子們減減負,譬如英語」。什麼「英語中考不考了」,「英語高考不考了」,「大學不考四六級了」,這樣的論調會甚囂塵上,甚至於有一些人這時候會出來「搞個大新聞」把英語大罵一遍,引人圍觀。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些觀點是否公允,值得一駁。觀點一英語教育,目前不但超前,而且泛濫。
  • 2歲上了10個培訓班:幼兒超前教育的危害,二年級後才真正爆發
    朋友家的娃才2歲,已經報了早教、美術、唱歌、啟蒙閱讀……前前後後加起來,上了不少於10個培訓班。我問朋友:「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給報這麼多班?」她有些無奈:「沒辦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啊!」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會不由自主地加入雞娃隊伍。培養孩子本身沒有錯,但很多父母把還不滿3歲的孩子推向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教班、親子班,真的合適嗎?所謂的「起跑線」也被一再提前。
  • 「最新」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
    非常時期,能不出門,儘量不要出門!下面切入正題。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各位同學在家能夠結合課文內容,提早預習。第五課 守株待兔第六課 陶罐和鐵罐第七課 鹿角和鹿腿第八課 池子與河流口語交際 該不該實行班幹部輪流制習作 看圖畫,寫一寫
  • 小學三年級如何度過,平時每天該做什麼?
    親們,有好多家長最近在問語文三年級應該怎麼複習,要做些什麼,我在這裡大致的說一下,這樣大家在陪伴孩子度過轉折期時會比較清晰。(數學應該也可參考)1.【每課一總結】(以概括為主)三年級開始重點培養他們概括理解思維習作等能力,目前概括主要內容是學習的重點,課堂上都會給他們搭建支架,層層遞進,但課堂上時間有限,回家可以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動筆寫下來。課後題也是上課解決的任務之一,很多孩子說沒問題,但寫下來就濃縮成精華了,動筆複述一遍效果會更好,也為接下來答閱讀題打好基礎。
  • 【日語實用課堂】「けど」除了用於轉折,還表示什麼?
    在日劇中,日本人在說話的時候經常會在語句中加個「けど」,那麼他們說「けど」的時候到底想表達什麼呢?
  • 贏了一年級,輸在二年級,小學語文超前學習的後果在三年級出現
    超前學習的問題,看似為家長減輕了輔導的負擔,又能讓老師對你刮目相看。但它帶來的學習後果,往往是家長想不到的。一年級的時候,家長確實很輕鬆,輔導作業也不難。可是到了二年級,突然發現孩子不會學習語文,甚至連字也寫不好了。等到升入三年級,遭遇到了「三年級現象」,孩子的成績一下跌入了低谷,家長慌了神,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呢?
  • 在讀正價課用戶超過100萬,「斑馬AI課」認為教育行業的核心是解決「背猴子問題」| 36氪專訪
    猴子就是責任,背猴子就是「誰來為這件事負責」。2020年之前,「2-8歲教育」還是一條很多大公司不關注的賽道。當大家還在K12的戰場激戰正酣,2020年初,猿輔導旗下品牌「斑馬 AI 課」實現了單月營收過億。
  • 臺大勾勒「未來大學」圖像:最快2022年起,學院不分系
    臺大提供臺灣大學舉辦「未來大學高峰會」,綜合教學館錢思亮紀念講堂裡擠滿聽眾,從教授、逃課的大學生,到年紀最小的初中三年級自學生。他們都想知道,由校長管中閔帶頭宣示、大力支持的「未來大學」,如何推動「空白學程」、「流浪學習計劃」、「校友保固計劃」等改變,培植出與時俱進、開創未來的人才。
  • 怎麼說「押金」和「定金」?【商務英語單詞輕鬆學·第59課】
    我們購買商品,又或者是公司與公司之間高額的訂單,也會時常需要涉及到定金。注意,「定金」不等同於「訂金」,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商家有權不退「定金」。但是「訂金」一詞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界定,經過雙方協商,可以要求退還部分或者全部。
  • 「最新」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
    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各位同學能夠結合課文內容,提早預習。這是第八單元的單元主圖,我們一起看一看單元主圖上的文字。首先是人文主題:「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僅是開心的笑聲,還有許多的思考。」
  • 孩子成績下滑又叛逆,可怕的「三年級現象」,父母如何幫娃度過?
    小學三年級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一年 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年級現象,明明以前學習成績很優異,結果到了三年級成績下滑。 不光父母很煩惱,孩子也跟著上火,常常會有叛逆表現。
  • 從「點線面」看「得到」:三種角度,三個問題
    本文作者將從三個角度看「得到」,主要表現為三個問題,即:「得到」怎麼提供省時間的知識服務?訂閱專欄停更後能否發揮「餘熱」?為什麼文章取消了「標註」功能?從「面」看「得到」:它怎麼提供省時間的知識服務?「得到」的核心價值是省時間的知識服務。一方面,「得到」抓住了信息豐裕背景下時間的稀缺性,為用戶省時間就是為用戶創造價值;另一方面,「得到」完全融入了時間碎片化的場景中,逐漸成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戶通過「得到」獲得省時間,高質量的知識服務,逐漸形成一種依賴,這種依賴,這種獨特的用戶群體是「得到」產品的獨特之處。
  • 亞太自主學習白皮書:臺灣學生常在凌晨上線提問,最不會的是數學
    亞洲自學科技品牌Snapask(時課問),首度公開《2020亞太區自主學習白皮書》,分析來自港、臺、星、馬、印度尼西亞、日、韓等7個市場,1至12年級共約400萬用戶,發現臺灣學生在晚上9點以後、甚至凌晨上線提問的比率,較他國高,開夜車讀書的情況普遍,最常提問的科目是數學。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 在讀正價課用戶超過100萬,「斑馬AI課」認為教育行業的核心是解決...
    猴子就是責任,背猴子就是「誰來為這件事負責」。文 | 靜婷 苑伶2020年之前,「2-8歲教育」還是一條很多大公司不關注的賽道。當大家還在K12的戰場激戰正酣,2020年初,猿輔導旗下品牌「斑馬 AI 課」實現了單月營收過億。
  • 「經驗分享」一年級用這些閱讀工具書課內外拓展(上)
    本次我們不是針對學生自主閱讀的書目,而是討論教師能夠採用,能配合教材在日常教學中實現課內外拓展的一些書。由於不同的班級學情不同,以下書籍不含推廣,只做分享,大家可自行辨別。一年級上期由於剛進入小學,學生的識字水平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同時,在這學期需要同時完成拼音、生字等教學任務。
  • 人之初,「性」本善
    最激烈的討論集中在:是否應該給小孩詳細講解生殖器結構;父母性行為的過程是否有必要出現在教材裡;過早地講到同性戀是否會影響小孩的性取向。文|劉璐編輯|趙涵漠 一堂性教育課教師盧新晨這節課要給孩子們講月經和遺精,在這座低矮教學樓的二樓教室裡,除了牆上那面流動紅旗,最耀眼的恐怕就是盧新晨手裡那幅卡通子宮結構圖了。「這是什麼?」,盧新晨指著一個部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