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如果只是依靠學校教的那點,那麼很多家長就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低年級的時候,幾乎感覺不太到孩子多麼努力過他們就能夠考高分甚至是滿分都不是問題,但是隨著年級升高,孩子們開始聽不懂聽力題了,讀不懂閱讀題了,語法上也開始依靠「蒙」了……
今天我們聊一下英語學習,算是我這個《三年級的轉折》專題第一篇關於英語學習的分享。
這篇文章的內容不「雞血」,目的不是為了講學習方法,而是為改變一些對應於學習的認識——方法只有在我們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起到足夠好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把「英語」當成是一門「學科」對待的,在我看來這樣的認識儘管也沒錯,但是會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一些無謂的阻力,而且還會嚴重的影響我們的學習效率。
比較常見的學習方法也可以說是我們傳統的學習方式就是以背單詞和背課文為主,稍微好點的還會注重發音,比如跟著音頻去讀,但是絕大多數學生、家長都是比較「怕麻煩」的,所以這個環節大都會省略掉。
一般的小學(非私立)三年級的時候一周英語課在不佔課的情況下也就是2-3節課,除非孩子的班主任是英語老師,否則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周往多了說3個課時加起來2個小時,而這個過程中老師絕對是不可能只是講課的。畢竟作業、學習態度、紀律等等很多時間其實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出於直接的學習過程中的。
所以英語學習如果只是依靠學校教的那點,那麼很多家長就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低年級的時候,幾乎感覺不太到孩子多麼努力過他們就能夠考高分甚至是滿分都不是問題,但是隨著年級升高,孩子們開始聽不懂聽力題了,讀不懂閱讀題了,語法上也開始依靠「蒙」了……
這不是個例,也不是當下才有的問題,而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問題!
其實在我看來儘管我們的「英語考試」是「應試」不假,但是「英語」本質上其實是「語言」,這麼說可能不太好理解,那麼我們就說說「漢語」吧。
漢語學習體現在「學」上其實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來自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孩子從小開始說話起,他其實就在不斷的學習漢語,無論孩子學習的是不是方言文化,但是在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上都會不斷地在生活中得到的提高。
而另一方面的學習則是在學校裡完成了,這裡會有比較系統的「語言教學」和「文學素養培養」。儘管這兩個方面有部分家長也能夠做到,但是大多數家庭是很難做得專業的。
語文考試本身也是比較「應試」的,它會考察一些基礎知識,文學知識這些往往需要靠記憶完成的內容,但是同樣它還會考察我們的文學素養以及表達能力以及文字運用的能力。
而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沒:對比同樣是「語言」的學習,其實我們的英語學習已經算是非常簡單的了!但是如果我們借鑑漢語學習的方式來輔助孩子進行英語學習,效果會怎樣呢?
很多人不是一直都抱怨「我孩子看了那麼多書,為什麼作文、閱讀還是很差?」(PS:這個問題我會在語文專題中詳細分析原因以及提出解決辦法)
那麼同為語言的「英語」,我們有多少人能夠做到讓孩子多讀呢?
事實上,除了讀課本之外,很多家庭的孩子可能連一本英語繪本都沒看過……
所以這些年我們看到了英語教育機構在不斷地轉型——低齡化、語言化、趣味化……
尤其是在學前和小學低年級階段,大多數的英語教育機構絕對不再是以「應試」為主要的教學方式,而是從孩子的興趣、聽、說、讀等方面去培養孩子。
說得直白點賣的已經不是「課」了,賣的其實就是一個「語言學習環境」——在這裡,孩子們將通過「英語思維」、「語言學習」的特點來進行啟蒙教育。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了很多孩子他們年齡並不大,但是他們可能不會拼寫多少英語單詞,也不太懂多少語法,但是他們卻可以進行一般的英語交流,而且還能夠讀得懂一些英文讀物……
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其實就是英語學習方法的變化,而本質上則是父母們對於英語學習認識的轉變——不要把它當成一門科目學習。
我家在教育的問題上屬於父母認識比較早一些的家庭,動手也比一般的家庭稍微早一些,這點大家可以通過我過去寫的一些文章內容看得出來。但是唯獨在英語學習上我是真的有些後悔的!
因為我們的失誤,使得孩子在英語學習上嚴重滯後了其他科目學習。
其實我們提出學英語的時候還是比較早的,應該是在孩子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就提出了,那個時候孩子上的是私立幼兒園,幼兒園本身也教點簡單的英語,孩子學習興趣還是挺好的,所以就考慮要不要報個班什麼的。但是三個認識導致了當時我們沒有做出這樣的決定:
1、我們認為英語學習會跟拼音學習衝突,所以認為不用太著急,最好等拼音學完了再學英語;
2、我們認為當時的英語機構都是那種像上課一樣的教學模式,孩子太小去了肯定不適應——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只是這麼認為但是根本就沒去體驗過。
3、我們自認為自己英語也說得過去,所以自己教就行了。
然而現實啪啪打臉了,儘管我們多少也教過孩子一點——主要其實就是認識單詞,但是顯然這種學習當孩子的興趣過去了之後就很難維持下去。
事實上還是我們太輕視了,經驗還停留在「英語靠背」上,所以認為晚點學也沒關係,而另一反面又由於我們過於重視數學和語文的學習,此消彼長之下導致我們的英語學習嚴重之後了很多孩子。
再後來,因為接觸到了很多父母、孩子之後我們才意識到自己耽誤了孩子,這才開始重新重視起來的。
其實後來我想明白一個事情——英語學習其實是最應該「超前」學的科目,因為學習它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年級」限制!
它不同於比如說「數學」這種需要循序漸進的科目。嚴格來說一個高中詞彙、語法放在小學學甚至是幼兒園學也沒有任何的問題——我們的語文學習何嘗不也是這樣呢?詩詞、文言文、現代文、名著……所有這一切我們壓根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級」、「順序」。
另一方面我們也都知道,英語這個科目在未來會對一個學生的學習帶來怎樣的影響,討論要不要學已經沒意義了,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學。
很多地方的小學生是從三年級才開始學英語的,而那些一年級起點的地方其實對於英語學習的要求也往往是非常低的。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孩子在這段時間正是其語言最敏感時期,所以如果能夠住抓住這個機會,那麼必然會給孩子未來整個英語學習帶來極大的好處。
父母懂還好說一些,如果父母對於英語本身也不是很懂得話,那麼該如何學呢?
預告一下下篇文章的內容:我將從聽、說、讀等幾個方面提出「零門檻」的學習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存在這種問題的父母。
三年級的轉折:「三年級現象」跟「超前教育」沒關係
三年級的轉折:數學是一門你最容易判斷失誤的「簡單」科目
「三年級的轉折」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父母可以這樣嘗試改變
「三年級的轉折」奧數要不要學?什麼情況下可以學,怎麼學?
等開學後,網上學習結束,如何避免學生以學習為由繼續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