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得了罕見病:5年才能確診,10年就能花掉100萬

2020-12-22 每日經濟網

多位受訪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僅國家加大扶持罕見病的力度,而且社會對罕見病的關注度也有了較大提升,藥企、學者、醫生都在積極「抱團」築起罕見病的防護牆。

疼痛,疼痛,無法忍受的疼痛……

冰冷的房間內,陳婉能做的只有咬緊牙關。昂貴的藥從輸液瓶中緩緩滴落,給她帶來了一點慰藉。

從被確診為卟啉病至今,已經有兩年時間,但回想起那種毫無預兆、毫無間歇的疼痛,陳婉依然覺得恐懼,「痛得吃不下東西,還會一直嘔吐」。

卟啉病是一種罕見病,有多罕見呢?卟啉病的發病率只有五萬分之一,全中國的患者僅有6000名左右。但是,這種病主要的「救命藥」——人血紅素卻沒有在國內上市。這並非個例,「無藥可醫」、「負擔不起藥費」,是罕見病患者及親屬面臨的無奈現狀。

這種局面有望在不久後改變。3月1日起,國家正式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物和4個原料藥減稅。多位受訪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僅國家加大扶持罕見病的力度,而且社會對罕見病的關注度也有了較大提升,藥企、學者、醫生都在積極「抱團」築起罕見病的防護牆。

困局一:平均確診時間需要5年

接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時,陳婉正在家中休息。儘管距離上次發病已經過去了快一個月,但回想起那種疼痛,陳婉還是會感到恐懼。

據陳婉描述,卟啉病每次發作會持續3到5天。因為疼痛難忍,她每隔5個小時就要打1次杜冷丁,然後小睡一會兒,如此反覆。「痛得吃不下東西,還會一直嘔吐。」

因為家人有醫學背景,陳婉算是罕見病中的「幸運兒」。2016年首次發作後,她就被確診為卟啉病,病情得到了及時控制。

卟啉病,是一種因血紅素合成中缺乏某種酶或酶活性降低引起的一組卟啉代謝障礙性疾病。初發症狀是肚子痛,然後漸漸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但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有相似性,大多數患者需要輾轉很多科室、尋找不同醫生,才可能被確診。

在全國,像陳婉這樣的患者約有6000名。通過病友群或就診,陳婉遇到了不少病友,同一種疾病、同樣的無助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在她認識的病友中,有些人花了很長時間檢查才被確診,還有些人則是動了大手術才知道。對許多罕見病患者而言,確診過程非常艱難,誤診的概率也很高。

罕見病發展中心創始人黃如方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我國仍有將近60%的罕見病患者沒有被診斷出來,他們至今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國內外對罕見病的平均診斷時間為五年。

為了關注更多罕見病患者,黃如方在2013年成立罕見病發展中心,截至目前,該中心發起成立的罕見病網絡組織已超過50家。在他看來,罕見病確診時間長並不意味著醫生水平不夠,主要是因為罕見病患者少。而醫生在臨床上見得少,自然就不太了解,「罕見病在醫學領域是比較頂尖的議題,很多還沒有被醫生所了解,如果醫生沒有見過這個病,就很難診斷出來」。

2018年初,由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與香港浸會大學等聯合發布的《2018中國罕見病調研報告》顯示,仍有33.3%的醫生承認自己只是聽說過罕見病,但不太了解;甚至有1.1%的醫生從未聽說過罕見病。

美國醫學會醫學遺傳學學會臨床遺傳學家、金域醫學首席科學官於世輝則坦言,雖然罕見病種類多,但發病率都很低,這也導致罕見病的診斷困難重重。有數據顯示,一名罕見病患者平均要看5~10位醫生,確診時間需要5~30年,誤診率接近一半。而且罕見病通常病情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精神負擔。

圖片來源:攝圖網

困局二:病確診了,有藥治嗎?

被確診是罕見病後,患者接下來需要面對更多的未知狀況,比如能否找到匹配的藥物對症治療。

陳婉所在的卟啉病群體中,只有部分患者適合使用高糖療法控制病情,其餘的人只能尋求人血紅素治療。萬強的妻子在2014年因肚子疼痛難忍入院,後來被確診為卟啉病。當時他的妻子還懷著孕,第一次住院時採用了高糖療法,後來又發病兩次,輸高糖已經沒有效果了。

還有一種辦法是輸人血紅素。但國家對血液製品的監管相當嚴格,這種藥並未在國內上市,「只能花高價找人想辦法」。對人血紅素的購買過程,萬強描述得十分隱晦,只說是通過關係人的介紹買到了兩組人血紅素,後來又買過三四次。通過這些「救命藥」,他的妻子保住了性命,但萬強回憶,每一次的購藥經歷都「不堪回首」。

如今,萬強已經算卟啉病的「半個專家」。據他介紹,目前卟啉病不能治癒,人血紅素和高糖只能暫時緩解痛苦。在無藥可治的情況下,卟啉在體內的累積會導致患者出現四肢神經乃至大腦神經麻痺,嚴重的會導致癱瘓甚至死亡。

「我已經知道有4個人因為治療不及時死亡了。」萬強說,其中有個上高二的女孩,突然有一天就發燒了,然後不停地看病,診斷是卟啉病,看病花了不少錢,後來雖然用上了藥,但發現比較晚,最後感染去世了。

可用藥物過少,是當下中國罕見病患者最受困擾的問題,但海外代購未經批准進口的藥品屬於違法。在國際確認的7000多種罕見病中,僅5%的疾病存在有效治療藥物。

根據罕見病發展中心與IQVIA聯合發布的《中國罕見病藥物可及性報告2019》,截至2018年12月,在我國發布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121種罕見病中,74種罕見病「有藥可治」,即在歐盟、美國有藥物針對這74種罕見病適應症的藥獲批上市,但面臨「境外有藥、境內無藥」的仍有21種罕見病,佔比約28%。

困局三:有藥了,卻吃不起

無藥可治讓人失去希望,有藥可治是幸運的,但患者又可能吃不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有些原本條件並不差的家庭,夫妻兩人都有不錯的工作,但孩子得病後,存款沒了、房子也賣了。有些家庭為了買藥,還要找親戚鄰居湊錢,或者去慈善機構、政府求助,靠企業贈藥維持。

大家心裡都明白一個道理,沒錢就買不了藥,沒藥就治不了病。

對於妻子的治療費用,萬強的心裡也沒底,因為每輸一次人血紅素至少要一萬多元。而且卟啉病的發病時間並不固定,有時候幾個月發作一次,有時候一個月發作幾次,治療不及時還會引發多種併發症。萬強粗略計算,從2014年底到現在,治療費用超過了100萬元。

但記者在採訪中接觸後發現,很多罕見病需要每天接受藥物治療。小胖威利罕見病關愛中心林主任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小胖威利的治療藥物是重組人生長激素,但該藥物沒有寫入小胖威利適應症,所以沒有納入國家醫保,「一個70公斤的成年小胖每天費用約300多塊錢,一年十多萬,一輩子就是四五百萬,如果有其他併發症費用更高」。

根據IQVIA全球研究院的報告,以藥品的銷售價格為計算基礎(不考慮醫保支付),2017年美國罕見病患者在單種藥物治療上的年花費中位數值是4.6萬美元,374個在市罕見病藥物中80.5%的藥物治療費用大於6000美元/年。

七色堇罕見病聯盟創始人、遺傳學博士歐陽笠認為,常見病藥物和罕見病藥物的研發投入差不多,但是對應的患者數量相差太多,分攤到每個患者身上的資金就非常高。

價格昂貴又需長期服藥,對罕見病患者來說實在負擔沉重。近年來,國家力圖通過將罕見病藥品納入醫保目錄來為患者「減負」。罕見病發展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在國內上市且有罕見病適應症的55種藥物中,29種藥物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涉及18種罕見病。但同時,仍有涉及21種罕見病的26種藥物,尚未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不過,已納入醫保目錄的罕見病藥品還面臨很多困境。據林主任介紹,以小胖威利為例,雖然進入121個罕見病目錄,但只有湖南省、青島市等為數不多的省市納入了地方醫保。歐陽笠建議,商業保險是一種較好的保障方式,在美國99%的罕見病患者通過以商業保險為主的方式獲得治療;澳大利亞則通過「救生藥品基金計劃」來保障酶缺乏症患者的治療所需。

北京鼎臣管理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史立臣認為,罕見病納入醫保需要一步步進行,根據各地的實際經濟情況,即醫保支付能力,分地區、分病種逐步納入,「醫保費用總量在一段時間之內相對確定的情況下,納入的疾病種類越多,支付的比例越小」。

(文中陳婉、萬強皆為化名)

相關焦點

  • 罕見病,你了解多少?
    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宣布,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以加強我國罕見病管理,提高罕見病診療水平。《消除罕見病患兒診斷壁壘調查結果和建議報告》也於近日發布。2018年5月,國家5部門聯合發布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共涉及121種罕見疾病,並從今年3月1日起,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參照抗癌藥,對進口環節按3%徵收增值稅,國內環節可選擇按3%簡易辦法計徵增值稅。
  • 提高罕見病診斷水平(健康焦點)
    我國罕見病患者超過2000萬人,每年新出生的罕見病患兒超過20萬。罕見病不只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罕見病診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日前,本報記者走近罕見病患者群體,記錄了他們的真實生存狀況,提出了加強罕見病診治的建議,希望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 她用了30年確診,創立中國HAE患者組織:罕見病患者的孤獨,我懂!
    結果很遺憾,還是沒有確診。但其實當時已經檢查出了補體C3/C4,C4嚴重偏低,這是HAE確診的一項重要指標,遺憾的是當時醫生不知HAE這種罕見病。」 後來的2~3年裡,有一次去南昌某三甲醫院複診,醫生跟我說:」我們已經做過了最全面的檢查,沒有查出大問題,說明就不是特別嚴重的病。」
  • 你買的保險,含罕見病責任嗎
    其發病概率只有萬分之一,所以被列為罕見病。 其治療藥物有三種: 【諾西那生納注射液】(常用):一針69.7萬元人民幣; 【一次性治療藥物Zolgensma】:定價為21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60萬元); 【終身治療藥物Spinraza】:第一年價格為75萬美元,之後每年價格37.5萬美元;
  • 寶寶得了罕見病 多學科專家齊「號脈」
    兒保專家姜志紅副主任通過仔細檢查,發現小星面容特殊,眉毛濃密且相連,鼻梁塌陷,結合豐富兒科經驗,懷疑與一種罕見病——德朗熱症候群有關。該病大多由基因突變引起,且目前無較好治療辦法。於是,在為患兒安排進一步基因檢測後,姜志紅副主任將這名患兒的特殊病情匯報給了內分泌學科學術帶頭人姜宏衛副院長。
  • 罕見病!小胖威利症候群作怪,青島14歲男孩240斤重
    2014年夏天,漸凍症「冰桶挑戰」風靡一時,人們也認識了罕見病這一疾病。其實罕見病並不罕見,全世界目前已經確診的有7000種以上,約佔人類疾病的10%。罕見病患者中國有大約1000萬名罕見病患者,山東省總量預計在100萬以上。2月24日,山東省罕見病防治協會、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聯合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舉辦「吶罕十周年」國際罕見病日大型倡導及義診活動,數十名國內知名醫學大咖現場為患者服務。「這孩子確診的晚了,已經錯失了最佳治療機會。」
  • 絕望和希望 | 罕見≠不見 關愛罕見病從了解開始
    罕見病離你我並不遙遠,只要有生命的傳承,就有發生罕見病的可能。2月28日世界罕見病日,金鷹955電臺和湖南省遺傳學會共同舉辦了《關注罕見病・讓愛不罕見》的公益呼籲活動。2011年開始,賀賀患上了一種怪病,她連上臺階這種簡單的動作,做起來都很困難,為什麼?不知道!於是,她輾轉於北京的各大醫院檢查身體,但就是沒有找到病因,更沒有辦法有效治療。
  • 罕見病的用藥之難:「買不起、用不上」問題何解?
    數據顯示,男性患者平均生存期較對照人群縮短20年,女性患者則縮短約10年。目前我國確診的法布雷病患者僅有300餘人。患者人數少的背後,也意味著企業缺乏新藥研發的動力。因而導致法布雷病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無藥可用的。不過對於許多罕見病患者來說,有藥也並不意味著幸運。因為他們面對的是高昂的費用。
  • 專訪北大醫院丁潔 | 不罕見的罕見病:更多孩子本可儘早確診
    面對二兒子很可能也需要換腎才能活下來的現實,這位父親徹底崩潰了。一位身材健碩的北方大漢,就這樣趴在診室的桌子上大哭不止,嘴裡不停的說:「我再也沒有腎能給老二用了!」多年來,丁潔一直忘不掉這位父親大哭的場景。後來的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孩子的母親是致病基因攜帶者。「如果大兒子能夠儘早確診,二兒子很可能有機會避免患病,但現在來不及了。」丁潔感慨的說。
  • 男孩患罕見病「懷孕」10年 11歲身高僅1.15米
    我兒子他不是怪物,更不是「豬八戒」,他只是一個得了罕見病的孩子啊!很多人問我們,求醫十年,負債纍纍,到底值得嗎?我說值得,在孩子出生時,我們沒有給他一個好身體,那麼我們就要努力,還他一個好身體。媽媽況靈無奈的說著。  好不容易得知移植可以救他,但移植後的一系列嚴重併發症,況靈在反思,她不知道讓兒子做移植到底是對還是錯,如果不做移植,兒子現在不會躺在ICU裡讓自己擔驚受怕。
  • 罕見病: 今天很殘酷 明天很美好
    一時間各路人士紛紛傾囊相助,然而從長遠來看,民間捐助只能解決部分罕見病患者無力負擔治療費用的當前局面,科研技術與臨床水平的發展才能真正為罕見病患者帶來治療的希望。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罕見病會議上,來自全球各地罕見病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
  • 1半男童身上起紅疹化療近1年 確診為罕見病
    媽媽照顧點點 本報記者 陳飛波攝1歲半的點點(化名)身上出的紅疹子,被確診為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症,這種病發病年齡越小,累及的器官越多,預後越差。點點的病情,需要化療。記者了解到,點點5個月大時,一次發燒,父母發現他背上、腹部起了很多小紅點,腹股溝、腋下等處還有些潰爛。家住榆林市清澗縣李家塔鎮的點點父母,先後帶他來到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和榆林市兒童醫院接受治療,但病情不減反而加重。在西安市兒童醫院和交大二附院,點點最終被確診為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症。
  • 罕見病離你有多遠 預防:加強對新生兒疾病篩查
    2013年,他離開堅守了23年的講臺。如今他全身僵硬,只有眼珠子可以動,頑強的他通過轉動眼珠子,使用特殊設備打字,在網上發帖鼓勵病友。去年年底,本報關注了此事,讀者們在同情的同時,也被他的精神所深深觸動。而安溪鳳城鎮上山村47歲的潘瓊豔,2012年4月份開始覺得手無力,最後同樣被確診為漸凍症。
  • 罕見病保障機制落地路在何方?
    經濟學人智庫在《無聲的苦難:亞太地區罕見病的認知與管理評估》報告中指出,受訪的500位調查者(醫護)認為,診斷是罕見病領域中最巨大的挑戰。其困難點在於如何正確又迅速地找出真正原因——大部分的情況中,病人要經過數年、看過多位醫生才能獲得確診。不只是法布雷病患者,其他罕見病患者的確診同樣充滿波折。
  • 【廣而告之】貧困家庭中的疑似罕見病患者免費確診啦!
    民間公益需要您!您的每一次轉發,也許會讓更多的弱勢群體從中獲益!在省民政廳福彩基金的支持下,我會特困家庭重病助醫示範項目已經開展三個月了,根據工作安排,我會將從10月24日起,幫助已經向我們求助或未求助的疑似罕見病患者確診(注意:本次只幫助未確診的疑似罕見病患者進行確診,本次幫扶不包括治療)費用:本次確診費用由平頂山市義工聯合會負擔
  • 2歲時被確診黏多糖罕見病 她的骨骼和肌肉一點點變形萎縮
    「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吃上藥,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一起上體育課!」5月15日是國際黏多糖日,杭州10歲女孩樂樂是一名黏多糖病(黏多糖貯積症)患兒,她無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樣慢慢長大,隨著病情進展,骨骼和肌肉發育受到影響,最終無法行走,後期只能依靠輪椅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用上專門「特效藥」。
  • 「花15萬買一份重疾險,得了癌症自己還倒貼5萬,憑什麼?」
    「花15萬買一份重疾險,得了癌症自己還倒貼5萬,憑什麼?」交了15萬塊,得了癌症才賠10萬,算起來自己反倒虧了5萬。這是什麼情況,不是說買保險就是為了避免損失嗎,為什麼反倒虧了5萬?01案例情況2008年3月,從事油漆工工作的蔣某,考慮到身體健康問題,便想著為自己購買一份保險,在朋友的介紹下,他找到了當地一家知名保險公司,通過對自己需求的分析,業務員向他推薦了一份「性價比」非常高的返還型重疾險,保費一年1萬五,交15年保30年,在此期間如果出險,可以得到10萬元的保險賠償金
  • 你不了解的「罕見病」
    人醜還沒錢,你不單身誰單身?對吧! 說句題外話,是之前看到過的一篇關於分析單身狗的文章中的觀點(之一)。據說人類的進化本身,就是一個優勝略汰的寫照。觀點中談到早期的人類也是能力取勝。只有能力者才能夠獲得交配資格,來繁衍後代,(這個確實有點兒像動物世界)以保持優良基因的傳承。競爭上崗。換到當今社會同理。雖然觀點有點兒偏激和主觀。
  • 「一針70萬,一滴7000塊」:難以抵達的罕見病救命藥
    哲哲2018年2月出生,約1年後,包傑發現兒子出現了肌肉萎縮、運動困難、抬手抬頭困難、便秘等問題,經常三四天才能排便一次,必須用藥物輔助。▲SMA患兒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受訪者供圖26歲的南昌人郭佳妮8個月大時被發現走路異常,3歲在北京確診為SMA-Ⅱ型。
  • 中國目前有20萬漸凍人 90%人存活不超過5年
    專家指出,「漸凍人症」的發病率在十萬分之一,屬於世界罕見病,目前還無法根治,有一半人會在3年內死亡,90%的人存活不超過5年。專家呼籲,目前我國約有20萬「漸凍人」,期望能有更多的力量來關心和幫助「漸凍人」等罕見病患者,用大家的愛心熱心去融化「漸凍的心」。■本報記者項丹平一桶桶冷水當頭澆下,全身瞬間「哆嗦」一下。近日,來自美國的「冰桶挑戰」風靡全球,並迅速澆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