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逃債假借別人名義開公司!法院:判刑

2020-11-03 天津津南法院

轉自:中國法院網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



一家公司有兩個「老闆」

一位姓胡,一位姓王

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老闆?

近日,永康的胡某因假借他人名義開辦公司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以此來逃避執行,所得收入錢款後仍未履行還款義務,致使生效裁判無法執行,依法被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

胡某是永康市法院兩起民間借貸執行案件的被執行人。2014年,他因借貸糾紛被訴至法院,法院判決其歸還借款共計300餘萬元及利息。

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後,法院組織胡某與申請執行人於2015年達成和解,每月歸還3萬元。但胡某按照和解協議履行了三年多後,就不再繼續履行,也不向法院申報財產。2018年,法院依法對其採取司法拘留強制措施;拘留期滿後,其仍拒不申報財產,也未履行剩餘款項。


與此同時,申請執行人向法院反映,胡某原先辦的公司變更了法定代表人,他懷疑被執行人用這種方法來繼續做生意,所得收入卻不用於還款,以此規避法院執行。


那麼

胡某到底是真老闆還是假老闆?


法院初步調查發現,胡某原先開辦的某公司現已改名為某工貿公司。工商登記上,公司的法人代表從胡某變更成了王某。


但兩個公司的廠房、設備都在同一個地址,公司員工也還是同一批。面對調查,新公司的兩個「老闆」卻說辭迥異。


胡某稱自己不再是公司老闆了,平時只負責協調公司與外部的行政關係,諸如各種檢查、環保、安全等。

王某則稱,自己是被胡某聘請來當車間主任的,主要負責技術領域。2017年,胡某告訴王某,自己被法院拉進了黑名單不能再成立公司,需要借用王某的身份成立新的公司。於是,王某成了新公司「掛名」的法定代表人。此外 ,新公司實際均由胡某管理,王某對公司的利潤、納稅情況、股權分配等均不太知情。


兩位「老闆」說的截然相反

到底誰才是真的老闆?


在進一步調查中,該公司的某監事稱:新公司由胡某「控股」,明面上的法定代表人王某實際只是公司的員工。公司背後的生產和資金流向由胡某一手操控。公司每年都產生不少利潤,但很多資金都不經過公司帳戶。


除此之外,公司財務等人的證言均與王某、監事等人的陳述相互印證。


而常年與公司有生意往來的客戶也表明,胡某一直以「公司老闆」的身份與他們做生意,貨款往來也都是經過其指定帳戶,該帳戶並不在胡某名下,但由其掌控。



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2017年12月,胡某利用王某的身份註冊了以王某為掛名法定代表人的某工貿公司,該公司由胡某實際操控。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間,公司均有採購原材料、配送產品、發放工資、繳納稅款等正常經營活動,胡某有收入但並未還款。


案發後,胡某已向申請執行人歸還所涉兩案中的剩餘執行款及利息,該兩案均已結案,申請執行人對胡某表示諒解。


法院認為,被告人胡某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被告人胡某在審查起訴階段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且自願認罪認罰,依法從輕予以處罰。本案所涉執行款已全部履行完畢,且申請執行人對胡某表示諒解,故對被告人胡某酌情予以從輕處罰。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決。


法官說法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構成要件之一是行為人須有拒不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行為。其中,拒不執行的前提是有能力執行,實質是以各種手段逃避、抗拒執行,或者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至於其手段是否暴力、形式是公開還是秘密,均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本案中,被執行人胡某拒不申報財產、在拘留期滿後仍拒不申報;同時,使用他人的身份證,借用他人的名義開辦公司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以「轉移」生產經營收入所得、「隱藏」自身真實的履行能力,以此來躲避執行,致使法院生效裁判無法執行,屬於「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之一,損害了司法權威。


再次提醒,任何絞盡腦汁、自作聰明試圖逃避執行的行為,最終都逃不過法律的懲罰。

相關焦點

  • 最高法院案例|假借投資託管名義,進行資金拆借,所籤合同無效
    假借投資託管名義,進行資金拆借,所籤合同無效——當事人籤訂委託投資、國債託管協議,符合資金借貸合同基本特徵的,屬於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應為無效。法院認為:①案涉國債託管協議對雙方此前的委託投資協議進行了調整,其真實意思是科技公司以托管國債形式向證券公司提供2億元資金,期限一年,證券公司以支付「債券託管使用費」名義向科技公司支付使用該筆資金對價。補充協議約定「債券託管使用費」由證券公司預先支付,並未改變國債託管協議確立的雙方權利義務關係基本內容。
  • 打秋風究竟如何解釋,為假借各種名義,向他人索取錢財?
    在《知否》第3集中,當明蘭母親去世,姨媽為明蘭未來著想,假意把明蘭帶回老家撫養,在與當家大娘子哭訴過程中稱:「這位媽媽嘴巴好厲害呀,口口聲聲說我是來打秋風的了?」意為其姨媽來盛府為敲詐錢財。「打秋風」究竟如何解釋為「假借各種名義向他人索取錢財」?
  • 遇到惡意逃債,債權人該怎麼辦?
    而且由於很多借錢行為都屬於民間借貸,雙方之間沒有籤訂明確的借款合同,因此導致債務在討回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下面來為大家介紹如何應對債務人惡意逃債……1、逃債一般的方法是怎樣的 (一)「脫殼」逃債> 1、是指通過公司分立形式,惡意侵害債權人利益以達到逃避債務的目的,脫殼逃債並不能真正逃避債務。
  • 三亞一男子假借朋友租車公司名義詐騙客戶租車押金 已被刑拘
    目前,涉嫌假借朋友租車公司名義,詐騙客戶租車押金的高某已被刑拘,案件正進一步辦理中。12月11日9時許,三亞市公安局天涯分局鳳凰派出所接到遊客顧先生報警,他被「某租車公司員工」高某詐騙2000元租車押金。
  • 假借瓷磚公司名義走私近200萬支香菸?陶瓷人驚了!
    走私香菸逃稅近60萬澳幣 23歲華裔學生參與其中 今年9月,一名當年年僅23歲的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華裔學生被法官作出下達12個月的保釋令,保釋金1000澳幣的刑罰,因假借瓷磚公司名義走私約76萬支香菸。
  • 三亞一男子假借朋友租車公司名義詐騙客戶租車押金 已被刑拘-三亞...
    目前,涉嫌假借朋友租車公司名義,詐騙客戶租車押金的高某已被刑拘,案件正進一步辦理中。12月11日9時許,三亞市公安局天涯分局鳳凰派出所接到遊客顧先生報警,他被「某租車公司員工」高某詐騙2000元租車押金。經警方詳細了解,高某與該公司負責人是朋友,但他與公司並無關聯,高某疑似偷用合同和協議,私下以租車公司的名義向客戶租車收取押金,自己則通過免押金方式向其他租車公司要車。
  • 一男子假借公司名義賒購菸酒八萬餘元被起訴
    被告在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工作期間,於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陸續以公司名義在原告經營商行賒購菸酒等商品多次。經核實用於公司購買的商品公司已全部結帳,剩餘8萬餘元系被告私自購買,經原告多次向被告催討未果。原告認為,被告以公司名義購買商品用於己用且長期拒不支付貨款的行為侵害了原告正當權益,故訴至法院。
  • 儋州一男子惡意逃債「假離婚」,為爭房產將前妻告上法庭
    儋州男子張杰為了逃債,與妻子黎華「假離婚」。辦理離婚手續後,兩人仍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後兩人因房產發生糾紛,張杰將前妻告上法庭,請示法院依法確認儋州市某小區某棟1604房歸其所有,並依法判令被告協助其辦理涉案房屋過戶手續。近日,儋州法院依法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張杰的訴訟請求。
  • 創業為什麼要成立公司?能用別人名義開公司嗎
    公司就不一樣。在法律的眼裡,公司是公司,股東是股東,一般情況下兩者的關係是完全獨立的。公司欠的外債,股東只需要以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公司沒錢的話,賠不起就賠不起了,走破產程序就好了。公司相當於是創業者的一道防火牆。創業失敗,即使外債纍纍,也不會禍及自己家庭的資產。
  • 公司資不抵債,能否追加股東為執行對象?
    但前幾年資金鍊斷裂,導致現在一直都在逃債要債中度過,員工也遣散了。原因是很多貨款的付款期限拖得很長,而且到期不付。其中最惡劣的一個公司開在廣州,2015年他們收到我公司100萬元貨物後拒不出具驗收合格證明,但是卻全部投入使用,起訴後我們雖然拿到勝訴判決,但這個公司也只是其他單位的承包人,名下幾乎沒有資產。所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後一直沒有實際執行到位,案件被迫終結。
  • 奇葩說:所謂的為你好不過是假借名義而已!
    ,因為那是長輩、因為都是為你好!是的,每當我的三姑六婆個個說起這件事情的統一理由就是:「你年齡也不小了、我們這是為你好!」說到底我們所有單身同學都知道,但凡家裡長輩教育我們什麼,不管對還是不對,出發點肯定是為我們好的;可有的時候,各位長輩所謂的為你好真的就是好的嗎??
  • 被曝假借名義辦雙證班,一教育機構怒斥報警,華政:確未允許
    日前,上海高頓教育被曝假借華東政法大學商學院名義開設CFA(註:特許金融分析師)&FRM(註:金融風險管理師)金融雙證實驗班。涉事雙方說法不一,針對此事,9月1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高頓公司公關人員處獲悉,高頓教育是在開設的CFA課程內設置了一部分FRM課程。記者獲悉,高頓用此舉進行雙證宣傳並未經華政校方允許。9月15日,華政多名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華政商學院與高頓確有CFA項目上的合作,但與高頓無任何雙證合作。
  • 假借領導名義在南安行騙!這下栽了!
    本想假借政府機關名義為自家「貼金」2020年8月20日9時許,南安市公安局詩山派出所接到轄區西上村村委會報警稱:「有一名外地人打著鎮裡領導的名義
  • 夫妻假離婚真逃債!借60萬不還!法院:有證據仍負連帶責任
    一、基本案情李剛與王全原來是同事關係,同為天津某建築公司員工裝修期間,王全及劉小倩均向該公司付款。2.物業公司保潔證明,房屋在6月份裝修完畢後,王全及劉小倩夫婦即居住於此。3.證人孫月君證實,2017年春節前,其至王全位於涉案房屋的家拜年送年貨,由劉小倩接待。 4.涉案房屋系王全、劉小偉2015年共同購買,以王全名義辦理了房屋抵押貸款,貸款期限30年。
  • 中國鐵塔:某些公司以5G通信建設為由假借我公司開展經營_通信世界網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日前,中國鐵塔對外公開聲明,現有某些公司或個人(以下簡稱「該等第三方」)以「深圳歐倫思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恆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廣東訊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名義,以5G通信建設為由,假借中國鐵塔合作方身份開展洽談租用市政公共設施或業主共用設施等經營活動。
  • 經開案例:原告以融資租賃名義變相收取高額利息,法院這麼判
    兩者系截然不同的合同類型,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存在民間借貸出借人假借融資租賃的名義變相收取借款人的高額利息的行為,對此,人民法院應當依據查明的案件事實,按照基礎法律關係審理。典型案例李強與錢來也公司於2017年10月8日籤訂一份《汽車融資租賃合同》,約定李強以其自有的大眾牌小汽車以15萬元的價格賣給錢來也公司,錢來也公司購買車輛後返租給李強使用,租賃期限為
  • 男子以公司名義借款 法院稱入誰的帳戶誰還錢
    男子以公司名義借款 法院稱入誰的帳戶誰還錢 >   公司法人李某以公司名義與他人籤訂協議借款20萬元,其中19萬元入公司帳戶,1萬元卻進了自己腰包。
  • 深圳:「誠實且不幸」債務人可免未清償債務,惡意逃債將終身追責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月底,在深圳登記設立的商事主體已達329.8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123.6萬戶,佔比為37.5%。除此之外,深圳還有大量自我僱用的商事主體以微商、電商、自由職業者等形式廣泛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由於個人破產制度長期缺失,這部分商事主體一旦遭遇市場風險,需要以個人名義承擔無限債務責任,無法實現從市場有序退出和再生。
  • 最高法院案例|個人掛靠經營者,無權以掛靠公司名義為他人擔保
    個人掛靠經營者,無權以掛靠公司名義為他人擔保——個人以掛靠公司的名義為他人提供擔保情形下,僅有公司公章而無公司決議,不足以認定專業貸款機構構成善意。法院認為:①張某掛靠在開發公司名下,從事土地開發項目,但就案涉擔保事宜,開發公司不僅未授權張某為羅某借款向小額貸款公司提供擔保,且事先並未獲悉此節事實,故依法應認定張某以開發公司名義與小額貸款公司籤訂案涉保證合同行為系無權代理
  • 假借租車之名實施詐騙 幾名被告被判刑三到十一年
    12月18日,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法院刑庭審結了一起假借租車之名實施合同詐騙的案件。2019年9月至10月期間,周某某、潘某,劉某某、胡某及鬱某某多次到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等地,通過與車輛租賃公司籤訂租賃合同的方式騙取車輛,再將車輛銷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