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朋友在外聚餐,為了杜絕浪費,將沒吃完的飯菜打包回家,這是提倡的文明就餐方式之一。但嚴格地說,「剩菜打包」是不得已之策,再說,打包回家的飯菜,最後是不是真的沒有浪費,這一點也是存疑的。重要的是,打包回家的菜品,如果保管處理不當,也極易受到細菌汙染,危及人的身體健康。
所以,文明健康的最佳就餐方式是餐前適量點菜,踐行「光碟行動」,而不是餐後打包。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吃不了剩下飯菜要打包呢。
問題就出在點餐環節。在外就餐,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朋友聚會,都會有一個由頭,衝著高興而聚,飯菜自然講究豐盛,有檔次,有的把有人請客稱之為「吃大餐」。所以,拿起菜譜,都會往多裡點,找好的點。
以下幾種情況可能導致餐後剩下飯菜。
1、盲目點餐。點餐時,面對豐富的菜餚,這也想嘗嘗,那也想嘗嘗,不知不覺中點多了,這樣盲目點菜的結果,就是最後吃不了剩下,出現打包的情況。
2、不會點餐和太會點餐也容易出現剩飯剩菜。有的人並不經常在外就餐,沒有點餐經驗,每種菜品的分量、口味並不清楚,這種「隨便點」的結果只會導致剩下飯菜。而有點餐經驗的食客,又特別注意菜品的搭配,冷與熱、葷與索、家常菜與特色菜,追求完美的結果自然在數量上就會多了。
3、講排場思想作怪。主人點餐時,往往受到一種思想支配,寧可多點,不可點少了顯得寒磣。特別是朋友在一起聚餐,點少了擔心失了面子,總是儘可能多點一些。有時客人也會客氣一番,提醒別點多了。主人往往回答:「吃不了打包」。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剩飯剩菜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合理點餐,每次「光碟」,既避免餐後打包,又避免剩飯剩菜處理不當帶來的對健康的擔憂呢?
首先,要注重培養節約意識。健康文明節儉的餐飲消費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的。平時,我們要注重培養餐飲消費的節約意識和節儉習慣,自覺踐行「光碟行動」,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其次,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有研究認為,八分飽是吃飯的最好狀態,也是最健康的。我國民間就流傳著許多不飽食的諺語:「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脾胃」;「每餐八成飽,保你身體好」。如果平時我們有這些適當限制飲食的理念,就可以在外就餐時,控制數量和分量,不會造成餐後剩飯剩菜的情況。從健康的另一個角度看,現在大家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不少專家都在提倡不吃或少吃剩飯剩菜。研究結果表明,餐後打包的食物,也存在諸多健康隱患。所以,在外用餐,適量點餐,每次「光碟」,就不會造成浪費,也不會有健康方面的擔憂了。
第三,自覺踐行「杜絕浪費」的用餐文化。餐後剩飯剩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講面子、搞攀比、擺闊氣的心理作怪造成的。請客就餐時,生怕失了面子,讓別人笑話。如果一個聚餐就摻雜這些低俗的東西,那麼「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只是一句空話。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