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聯句腳平仄規律:傳統規則的瑕疵

2021-02-19 TheStoryTeller

關於長聯句腳的平仄規律,前人已經總結出一些規則,它們在官方和民間幾乎已達成共識,並且廣泛運用於當今的對聯創作之中。然而出於原則問題,經過很長時間反思和猶豫之後,我還是決定對前輩們的理論提出質疑,同時提出自己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這些質疑和看法,都是建立在閱讀了許多對聯、以及同一些前輩大佬討論交流的基礎之上的,相信不會是無稽之談。當然其中可能會存在一些我沒有說清楚的地方,和一些顛覆部分人認識的論斷,有任何疑問都期待大家隨時提出討論。但如果你所有言論的參考資料只是一本《聯律通則》的話,那就謝絕抬槓了。

我想儘量具體地提出質疑和看法,包括我的思考過程。在此期間有許多前輩、朋友、同學、小夥伴都給過我不小的幫助:幫忙查閱古籍、提供分類總結材料、對我的看法提出認同、甚至有些不經意卻激發靈感的言辭,趁此機會也對大家表示感謝。

關於句腳平仄規律,目前比較流行的有三種說法:馬蹄格、朱氏規則和李氏規則。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問題。下面一一來說一下。

馬蹄格又叫馬蹄韻,是由當代對教學泰鬥餘德泉先生總結提出的,應該算目前基層對聯界認同最廣泛的一套規律了,特別是在中國楹聯學會頒布的《聯律通則》中提到「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後,更是被部分以通則為指導的理論派奉為圭臬。

按馬蹄格的規定,對聯句腳平仄從後往前,應該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不斷交替,形如馬蹄,以上聯為句腳例,如:

一句:仄

兩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

又,有「馬蹄格變格」的說法,即末尾兩句連仄,前面依舊按照兩兩平仄交替,如:

……

三句:平仄仄

四句:平平仄仄

五句:仄平平仄仄

六句:仄仄平平仄仄

……

餘先生這套規律,是在研究過大量對聯之後得出的,其理論基礎應該是古代「賦」這種文體中存在的「平頂平、仄頂仄」現象。然而可惜的是,這並不是一套普適規則,特別是以標點斷句三句以上的對聯,不符合這套規律的對聯比比皆是,如大明湖鑑亭聯:

水木湛清華,金焦而外,又益名區,卻憶向歲經營,江右風流賢太守;

春秋多佳日,簿領餘閒,偶來遊眺,猶記故鄉仿佛,濟南瀟灑大明湖。

寫到這裡,需要提出一點的是,我們都知道孤例不證,而對於篤信馬蹄格或者《聯律通則》的選手而言,也許我舉再多的例子他們也覺得只是對聯卷帙中的滄海一粟,甚至可能拿出現當代某些徵聯作品來反駁。這種情況一度也讓我對寫出自己的看法有了些猶豫,不過最後我還是選擇了向自己妥協,他們要說就說吧——我想研究和討論的,或者選作參照的,是清民時期的對聯作品,說這段時期是對聯歷史上最為輝煌、成就最高的時期應該沒有異議。所以例子我不舉太多,能說明問題就行,有疑問的選手,可以先放下你手裡的《聯律通則》,把《楹聯叢話》看一遍再說。

好了言歸正傳。對所謂「馬蹄格正格」以外,句腳連仄的「馬蹄格變格」,我只想說這完全是誤人子弟的扯淡,初學者斷不可以此為據。雖然古聯中偶有此格之作,然而仔細分析無一不是特殊情況。句腳平仄,特別是末尾兩句,一般而言是不同的——這個觀點我將在接下來的討論裡詳細指出,這裡暫時按下慢表。

朱氏規則出自吳恭亨《對聯話·哀輓二》:

憶予垂齠時請業於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聯法,問句法多少有定乎?曰:「無定。昌黎言之,高下長短皆宜,即為聯界示色身也。」又問:「數句層累而下,亦如作詩之平仄相間否?」曰:「非也。一聯即長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腳皆平聲,後一句落腳仄聲,對幅反是,此其別也。」

這段話裡,吳恭亨首先向老師請教了「句法」的問題。這裡的「句法」,按照老師的回答來看,似乎是說一個句子的字數,朱老師引用了韓愈《答李翊書》中的句子來回答,原文是「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意思是說文章只要氣勢到了,句子長短和聲調高下都無所謂。句中聲調高下因氣勢達到而變得不重要,似乎又給對聯中散文句式添加了註腳——不過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我們今天要關注的是接下來的問題,吳恭亨接著問老師句腳是否應該像作詩一樣平仄相間,朱老師回答說,一副對聯,就算上聯有十句,前九句都要以平聲結尾,最後一句以仄聲結尾,對句相反:這是對聯和詩不一樣的地方。

按照朱老師的說法,對聯的句腳平仄就成了這樣(還是以上聯為例,下聯相反):

一句:仄

兩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

十句: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

朱老師這種論調,對部分聯作確實適用,但說寫到十句還是這樣,就有點誇張了——是的,私以為朱老師提出十句應該是誇張的說法,因為一般而言對聯不會寫到那麼長。朱老師想說的可能是,上聯除末句句腳以外全是平聲,下聯除末句句腳外全是仄聲。當然這種觀點也是片面的,反例很多,如田金楠題漁浦書院長聯:

峒蠻訌漢,土酉嘯明,中更李唐趙宋,上下古今二千年,禽獮草薙,汔無寧時,日月曾幾何,弦歌詩書,蓋四海承平久矣;

澧水帶前,太華屏後,遠環龍寨天門,蜿蜒磅礡數百裡,鱗錯虯蟠,湊此堂宇,乾坤茲一洗,將相文武,與諸君深造期之。

這聯分析起來還有些複雜,但是放這作為反例還是能夠說明問題的。

李氏規則應該是明代文學家李開先採用並推廣的,其定義是無論對聯有多少句,句腳始終保持平仄不斷交替,即:

一句:仄

兩句:平仄

三句:仄平仄

四句:平仄平仄

五句:仄平仄平仄

六句:平仄平仄平仄

……

稍有對聯閱讀的同學應該會想到,有符合這個規律的對聯,但是比例不多。舉個例子吧,如李彥章題西邕書院正學堂:

儒館闢邊城,漸戶多弦誦,士勵廉隅,快養人材為世用;

郡齋鄰講院,喜公暇論經,夜深聞讀,不忘書味似兒時。

四個句子,上聯句腳平仄平仄,下聯句腳仄平仄平,看似符合李氏規則,不過我覺得嚴格說起來應該不是李氏規則——先賣個關子,等我們建立一個新的「句」的概念,你也許就同意我的看法了。

好啦,大概就說這麼多。今天咱們回顧了三種主流句腳平仄觀點,並且提出它們都存在不嚴謹的地方,都不是普適規律,都不宜直接作為指導對聯創作的不二法則。那麼有沒有能夠嚴格遵守來指導創作的規則呢?不太好說。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算是提供一種思路吧,不一定完全正確,但相信值得和大家一起推敲分析。

文章最後,從《楹聯叢話·廨宇》和《對聯話·題署三》中各選十副對聯附上。這兩個章節都是書中我比較中意的部分,選取其中三分句及以上的十副對聯放這,大家可以用以上三種傳統規則去檢驗一下,看看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

清代兵部對聯

凌銓

為機務總其成,按日具題,子細上塵乙覽;

與戎曹分厥任,經年繕寫,辛勤下協寅恭。

奉天府大堂對聯

梁上國

勉力為之,正人心,厚風俗,實惟根本;

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訓迪,勿懈功夫。

滿漢士紳贈彭浚聯

名魁天下,化振陪都,本壽考作人,真教玉樹琪花,陸離珊網;

兩度來遊,一塵不染,藉文章造福,佇看蘭芽桂蕊,次第瑤階。

湖南貢院大堂對聯

陳宏謀

矮屋靜無譁,聽食葉蠶聲,敢忘當年辛苦;

文星光有耀,看凌雲驥足,相期他日勳名。

明遠樓

李漁

矩令霜嚴,看多士俯仰低回,群囂盡息;

襟期月朗,喜此邦江山人物,一覽無遺。

中州延和門

呂坤

青帝布陽春,鬱鬱蔥蔥,生氣溢沙隨之外;

黃堂流德澤,融融液液,太和在梁苑之西。

中州寶成門

呂坤

萬寶告成,合耕夫織婦,白叟黃童,年年歌大有;

五徵來備,看東舍西鄰,南村北疃,處處樂同人。

浙江藩署聯

權衡江海,司牧名邦,時時思裕國澤民,何暇論湖光山色;

黜陟幽明,承宣庶績,念念存戴高履厚,更須持茹檗嘗冰。

惠州豐湖書院

宋湘

萬間廣廈庇來新,問秀才老屋深燈,他日幾逢賢太守;

百頃平湖遊者眾,看後學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惠州豐湖書院

宋湘

關心一郡衣冠,在諸公鼛鼓三年,敢言勞苦;

回首十弓榛莽,見多士琴書四壁,得忘由來。

(以上《楹聯叢話·廨宇》)

南京勝棋樓

閔益

湖本無愁,笑南朝遞起群雄,不及佳人獨步;

棋何能勝,為北道誤投一子,致教此局全輸。

南京勝棋樓

佚名

人喚莫愁,湖喚莫愁,天下事愁原不少;

王宜有像,侯宜有像,眼中人像此無多。

南京勝棋樓

薛時雨

山溫水膩,風月常存,幾人打槳清遊,倩小妓新弦,翻一曲齊梁樂府;

局冷棋枯,英雄安在,有客登樓閒眺,仰宗臣遺像,壓當年常沐勳名。

南京勝棋樓

孫文川

賭墅付傳聞,嘆青史成堆,千古河山棋一局;

爭墩笑多事,看畫梁依舊,半湖煙雨燕雙棲。

南京勝棋樓

劉焞

明月幾時有,更上層樓,問棋子聲中,誰操勝算;

美人猶未來,且搖小艇,向藕花香裡,自遣閒情。

莫愁湖中山王毅勇侯像

周家祿

兒女不知愁,南朝金粉,北地胭脂,何事幹卿,寂寞一池吹水皺;

將相本無種,舊廟雞鳴,新祠虎踞,其人不死,淋漓大筆寫圖看。

梅園

華文川

歷長廣溪曲曲清流,一水迴環,入室又通香雪海;

與東西山遙遙相對,片帆時渡,滿船合載洞庭春。

浙江西湖南高峰

田汝成

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路;

一樓俯看群山,佔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

綿山介之推祠

王執中

主辱臣憂,當在外從亡,一飯已經肝膽碎;

功成身退,問諸君食祿,千秋留得姓名無?

屈賈合祠

左輔

親不負楚,疏不負粱,愛國忠君真氣節;

騷可為經,策可為史,補天浴日大文章。

(以上《對聯話》)

封面來自Mika的專輯《The Boy Who Knew Too Much》

相關焦點

  • 極簡對聯規則:三句話15個字,輕鬆掌握對聯規則(含平仄對照表)
    但是我發現,其中有不少的朋友雖然對的很歡,卻對對聯的基本規則,特別是平仄規則並不怎麼清楚。當然,其中有一部分朋友是願意學習平仄規則的,但可能一下子沒找到學習的地方。也有一部分人覺得,我只要對得高興,句子意境有了就行,現代人誰還在乎那些平仄規則啊。對於後面這一部分人,我想說的是,既然你說是在對聯,那總得給對聯一些尊重,按照對聯的規矩來吧。
  • 【詩詞學堂】對聯中的平仄格式
    只要抓住全聯句腳的總體安排、聯句所在位置的句腳平仄、聯句字數的多少和聯句的節奏這四個方面,就可以解決了。把全聯的句腳從總體上安排妥當這是第一步。把全聯的句腳從總體上安排,就是要按馬蹄韻在對聯句腳上的平仄運用規則和格式來安排。這就要求一副對聯在進行創作時,每邊寫幾句,每句句腳的平仄如何合馬蹄韻,都要有通盤的考慮。務必使寫出的對聯,句腳不打破馬蹄韻的平仄規律。
  • 詩詞學堂|對聯中的平仄格式
    只要抓住全聯句腳的總體安排、聯句所在位置的句腳平仄、聯句字數的多少和聯句的節奏這四個方面,就可以解決了。把全聯的句腳從總體上安排妥當這是第一步。把全聯的句腳從總體上安排,就是要按馬蹄韻在對聯句腳上的平仄運用規則和格式來安排。這就要求一副對聯在進行創作時,每邊寫幾句,每句句腳的平仄如何合馬蹄韻,都要有通盤的考慮。務必使寫出的對聯,句腳不打破馬蹄韻的平仄規律。
  • 楹聯詩詞知識 | 對聯的平仄
    有爭論,有人主張應用古四聲,因為 自古以來就是古四聲,應該承接傳統;有人則認為應用新四聲,理由是文 學應為現實服務,語音變了,對聯也應隨語音變。中國楹聯學會頒布的《聯 律通則》(修訂稿)第八條指出:「判別聲調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詩 韻》舊聲或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今聲『雙軌制』,但在同一聯文中不得混用。」 這是非常正確的,所以得到幾乎所有聯界人士的贊同。
  • 唐詩中的平仄有什麼規律?
    到了格律體完全成熟之後,才會出現按照平仄格律亦步亦趨的寫詩方法。這其中按照今天的標準,也還有大批的「半律體」的唐詩存在。那麼,唐詩中的平仄有什麼規律?我們知道平仄是近體格律詩才需要使用到的音調劃分規則。
  • 對聯的平仄
    》規定:對聯「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什麼是平仄?對聯為什麼要講究平仄?對聯應該怎樣講究平仄?本文就這些最基礎的問題做一些探討。      一、什麼是平仄?對聯為什麼要講究平仄?所謂平仄,是對漢字聲調的表述。字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
  • 評析一幅對聯,繼續學習聯律規則
    不才對各位的支持心存感激,因此萌生了繼續與大家一起學習研究楹聯寫作規則的想法。近日,不才因機緣巧合,偶得一幅對聯。試借評析此聯以解釋更多的屬對規則及技巧,也希望能藉此機會與對楹聯學問感興趣的宗親們共同學習,互相促進。有一點必須向各位說明的是,本文是上一篇文章的續作,因此不再重複解釋那些基礎的聯律詞彙。如果沒有看過我上一篇文章而對本文部分規則、詞語不解者,敬請點擊移步瀏覽。
  • 關於含重字自對句式的平仄安排
    在制訂了上述統計規則後,筆者對四位聯家的聯集進行了甄別、分類和統計,結果分列如下:  一、李開先《中麓山人拙對、續對》  李開先作品中共找到含重字句中自對兩例,其中:  1、前後分句字句相對、句腳平仄也相對的一副,佔50%;  2、上下分句字句相對、句腳平仄相同而不是相對的一副,也佔50%。
  • 詩詞的平仄入門
    我把五、七言平仄交替的規律,總結為「兩字單一拍」,即在平平仄仄或者仄仄平平的交替中,是按照兩個字為一個節拍的,而其中總有一個字是單獨成拍的。希望我這種比較科學的提法會有助於大家對平仄交替的形象理解。這也正是古人總結的平仄活用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三四六分明。對於五言句式來說,就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細細想想,一三五,正好是每一拍的前一個字,不是節奏點,二四六正好是每一拍的後一個字,恰好是節奏點。掌握了平仄交替的規則,下面說說對句(或詩的下句)的平仄使用規則。對句雖然有規則,但是不能死記硬背,而是要找出其中的規律。
  • 古代的平仄和今天的平仄有什麼不同?
    古代的平仄和今天的平仄有什麼不同?平仄是漢字的聲調劃分。這本書針對格律詩把四聲中的「平」和「上去入」聲分為平仄兩部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平仄來源,也是南宋末年劉淵《平水韻》的底子。所以平仄的概念是在四聲上進行簡化,方便理清格律規則的情況下產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平聲中,平直不變的稱為「陰平」,緩慢上揚的稱為「陽平」。
  • 對聯的平仄格律和對仗
    (五)平仄相諧:即指上下聯中,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具體要求將在後面章節單獨講。(六)內容相關:即上下聯所表述的內容或表達的意思要相關聯,如同螺絲和螺帽,要相互吻合。一,先結合第四點「節奏相應」和第五點「平仄相諧」,來講講對聯的平仄和格律。
  • 對聯的平仄、對仗、修辭、運典,隱藏著豐富的詩詞規律,妙趣橫生
    如: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聲——祝允明十二言以上再無定律,盡可隨機杼出聯,但依平仄,有抑揚頓挫之調即可。十二言以上可謂長聯,長聯頗不易為,更不易佳絕,故非功底深厚,熟諳此道者,殊不可為。現舉例一二,以供鑑賞。
  • 古詩初學者平仄快速入門
    什麼是平仄?你是不是經常聽到卻又從來沒用過?其實平仄是近體詩實用的音調規則系統。中國人從小學習古詩詞,難免會接觸到唐詩宋詞,可是老師一般不會講解平仄。所以給大家一個模糊、似有似無的概念。我們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古音發音已經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規則到了今天在學詩的人的眼裡難免有些混亂,再加上格律詩對平仄限定很嚴,所以有很多人對平仄格律如臨大敵,甚至有一部分人乾脆放棄,打起「不以詞害意」的虎皮,痛罵平仄害人,是鐐銬,限制了思緒自由,並自得其樂。這是個人選擇,不代表大眾趨勢。平仄難嗎?並不。
  • 【詩詞格律與寫作】鄰對 正反對 對聯平仄 馬蹄韻
    短聯的基本平仄 一字聯:平-仄 二字聯:平仄-仄平 三字聯: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四字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聯:
  • 夢梅軒詞話:填詞格律平仄問題
    平是此處應該用平聲字,仄是此處應該用仄聲字,中是通用,此處平仄字都可以使用。但是在制譜的時候有些人只顧悶頭照抄,不講究句式、韻律和平仄、上、去聲的關係,於是就形成了一整句全是「中」的句式。查歷代名家詞作《沁園春》的起句都是兩兩平仄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