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有人問: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你們覺得是從書上看到的重要呢,還是親身去遠行重要呢?
我覺得,讀書更重要!
現在很多人喜歡旅遊,閒聊時,一聊到某個地方,有人就會搶著說,我去過我去過,哪裡有什麼什麼小吃,哪裡有什麼什麼名勝。然而,再問他一些非表面的東西,他就說不上來了。他們對那個地方只有簡單的「好玩」或「不好玩」「有意思」或「沒意思」來評價。
這些到過很多城市甚至很多國家,見過很多世面的人,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依然是老樣子,就連談吐也沒有多大長進。
沒有多少目的,只有溜達。「到此一遊」,這四個字對很多旅遊者來說,形象又貼切!
旅遊固然能增長見識,但是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收穫不了多少。這種旅遊,很大程度上是在滿足虛榮心。
人若想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必得在那個地方待上一段才可得。當然,這對很多人來說,不現實,因為工作等原因脫不開身。
行萬裡路,是有閒人才能得享的。
有一句評價旅遊的流行語是:不去,會後悔;去了,更後悔。
一邊讀書一邊旅行,固然好,但是,旅行最好帶有目的性,而不是只為了吃喝玩樂,或是增長點見聞。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不過是一句抒情而已,真正讀書的人會如此抒情嗎?對此,我表示懷疑。
讀書,越來越成為一種姿態,一種炫耀。
《朗讀者》節目確實不錯,引得很多人津津樂道,但是,樂道之後呢?我未見他們從此迷上讀書了。我見喜歡節目的人,還是在忙著談論節目談論明星,談論主持人的氣質如何如何好。
從書上看到的重要,還是親身去遠行重要?
很顯然,我認為讀書更重要。
通過讀書成為學者或思想家的數不勝數,而僅通過遠行就能成為學者或思想家的,我沒太聽說過。
康德,一生的活動範圍不超過一百公裡,不照樣成為世界級的大思想家嗎?
當然,讀書,也得看讀什麼內容的書,總是停留在低質的閱讀上,那收穫也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