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刷爆朋友圈的是什麼,其中之一肯定有《流浪地球》,作為外交部發言人都力推的國產科幻電影,它讓我國在科幻的歷史上又邁出了一大步。這部電影有很多的硬核科幻情節,比如太陽真的會爆炸嗎?人類為何帶地球飛向比鄰星?引力彈弓效應是什麼?洛希極限是什麼?今天勵志學生們和大家一起看看李永樂老師怎麼說吧!
一、恆星的誕生
我們都知道地球圍繞公轉的太陽是一顆恆星,所有的星球其實和人類都是一樣的,都要經歷出生、成長、壯年、衰老和死亡,這就是恆星的演化,那麼恆星是怎麼誕生的呢?現代科學理論認為:所有的恆星都是由星際物質組成的,星際物質是散落在宇宙中的氣體或者固體,只要是氫和氦還有一些少量的重元素。星際物質之間是有萬有引力存在的,經過漫長的時間演化,大量的星際物質聚集在一起並且收縮,釋放大量的熱,一旦達到某種條件,這顆恆星就開始發光發熱,這樣一顆恆星就誕生了。
二、太陽會爆炸嗎
有的同學又會問了太陽會爆炸嗎?要是爆炸還有多長時間才爆炸呢?其實恆星按照星質的不同,都有一個發光發熱的階段,並且這個階段會佔據恆星壽命的90%。那麼太陽是怎樣演化的呢?一般來說恆星的質量越大則壽命越短,質量越小則壽命越長。根據愛因斯坦的智能方程可得,恆星在聚變的過程其實是在不斷的損失能量,而質量的減少又會造成恆星引力的不斷下降,慢慢的恆星就會「衰老」甚至「死亡」。恆星的演變過程是從原恆星到主序星再到紅巨星最後到白矮星。據相關數據顯示太陽還有50億年就會變成紅巨星,在紅巨星階段太陽釋放的能量足以摧毀整個地球,這也就是《流浪地球》描述的災難源泉。
為什麼要飛往比鄰星
地球為什麼要去飛往比鄰星呢?因為比鄰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它在4.2光年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它的壽命甚至比太陽更長。前面說到恆星的質量越大壽命越低,質量越小壽命越長。比鄰星的質量是太陽的八分之一,科學家通過計算比鄰星的壽命至少有數千億年,而現在整個宇宙的年齡不過只有138億年,所以《流浪地球》中選擇比鄰星作為我們地球永恆的恆星。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還有哪些知識點呢?歡迎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