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樂老師帶來《流浪地球》最硬核科普!文科生也能看懂!

2020-12-12 勵志學生

今年過年刷爆朋友圈的是什麼,其中之一肯定有《流浪地球》,作為外交部發言人都力推的國產科幻電影,它讓我國在科幻的歷史上又邁出了一大步。這部電影有很多的硬核科幻情節,比如太陽真的會爆炸嗎?人類為何帶地球飛向比鄰星?引力彈弓效應是什麼?洛希極限是什麼?今天勵志學生們和大家一起看看李永樂老師怎麼說吧!

一、恆星的誕生

我們都知道地球圍繞公轉的太陽是一顆恆星,所有的星球其實和人類都是一樣的,都要經歷出生、成長、壯年、衰老和死亡,這就是恆星的演化,那麼恆星是怎麼誕生的呢?現代科學理論認為:所有的恆星都是由星際物質組成的,星際物質是散落在宇宙中的氣體或者固體,只要是氫和氦還有一些少量的重元素。星際物質之間是有萬有引力存在的,經過漫長的時間演化,大量的星際物質聚集在一起並且收縮,釋放大量的熱,一旦達到某種條件,這顆恆星就開始發光發熱,這樣一顆恆星就誕生了。

二、太陽會爆炸嗎

有的同學又會問了太陽會爆炸嗎?要是爆炸還有多長時間才爆炸呢?其實恆星按照星質的不同,都有一個發光發熱的階段,並且這個階段會佔據恆星壽命的90%。那麼太陽是怎樣演化的呢?一般來說恆星的質量越大則壽命越短,質量越小則壽命越長。根據愛因斯坦的智能方程可得,恆星在聚變的過程其實是在不斷的損失能量,而質量的減少又會造成恆星引力的不斷下降,慢慢的恆星就會「衰老」甚至「死亡」。恆星的演變過程是從原恆星到主序星再到紅巨星最後到白矮星。據相關數據顯示太陽還有50億年就會變成紅巨星,在紅巨星階段太陽釋放的能量足以摧毀整個地球,這也就是《流浪地球》描述的災難源泉。

為什麼要飛往比鄰星

地球為什麼要去飛往比鄰星呢?因為比鄰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它在4.2光年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它的壽命甚至比太陽更長。前面說到恆星的質量越大壽命越低,質量越小壽命越長。比鄰星的質量是太陽的八分之一,科學家通過計算比鄰星的壽命至少有數千億年,而現在整個宇宙的年齡不過只有138億年,所以《流浪地球》中選擇比鄰星作為我們地球永恆的恆星。

比鄰星照片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還有哪些知識點呢?歡迎大家討論

相關焦點

  • 能看到希望就不是流浪——《流浪地球》觀後感
    於是出現的晨昏線過後的永夜、火種計劃、讓地球流浪、木星推動地球等情節的設定,讓我這個文科生看上去相當費解,但是又憋著不去問旁邊的小夥伴,生怕錯過接下來的劇情。以前的科幻片都是在舊金山啦,紐約啦,離自己的生活遠得很,而這部電影裡展現的東方明珠塔,奧運中心,校車大巴,一看就有親切感,更能讓自己進入故事。不過多劇透,寫這篇文章只想說一點,只要能看到希望就不是流浪。
  • 《流浪地球》理科生更愛「含京量」?文科生更有愛國情懷?
    《流浪地球》的熱映引起了全民討論,而吳京再一次登上了風口浪尖,這一次比之前更學術有內涵,廣大黑黝黝們全力抵制「含京量」,甚至不惜打一星差評來保護更多地人不受「含京量」荼毒,說實話我都為他們的良苦用心感動了,不能辜負!
  • 「別人家的物理老師」李永樂 要在江蘇衛視《從地球出發》開課啦
    外星人如何才能發現地球?考清華和中500萬哪個更難?……一個人,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十幾分鐘就能將枯燥難懂的科學問題講清講透。他是李永樂,他是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也是火爆全網的科普紅人,更是江蘇衛視《從地球出發》節目智囊團之一。距離節目12月20日首播還有兩天,「別人家的物理老師」李永樂也接受了節目組的專訪,暢聊節目與科普。
  • 看懂《流浪地球》的三個瞬間,「莫斯」最後一句話細思極恐
    《流浪地球》上映之後,在國內廣受好評,被廣大朋友成為:「中國如今最為拿得出手的科幻片。」這個頭銜細細數來和《流浪地球》搭配確實妥當。整部片子上千的特效鏡頭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由中國的團隊製作的,可以準確得稱為「中國製造」。
  • 《流浪地球》在IMDB獲7.7分高評,打臉某些「跪久了」的人
    要說在今年的賀歲檔裡,哪部電影最有爭議,那必須是《流浪地球》。喜歡本片的觀眾,稱它是「中國電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硬核科幻大片!」而不喜歡本片的觀眾,則是拿它和國外的科幻大片做對比,指《流浪地球》其實很差勁,被捧的太高了。
  • 物理老師李永樂,從西瓜紅出圈
    李永樂老師火出圈了。白天的李永樂是人大附中的一名物理老師,35 歲的他已經從教 11 年,處理課本知識熟門熟路,教學生也早就得心應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備課教書的功課「早就在剛當老師那會兒做完了」。而到了夜裡,處理完教學任務的李永樂老師就會走進一間人少的教室,對著一臺錄像機開始自己身為科普視頻創作人的「第二人生」。
  • 地球上最硬的物質是什麼?
    地球上最硬的物質是什麼?很多同學剛學了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會認為是金剛石,如果不用準確來說,這還算是一個很棒的答案,因為在自然界中金剛石的確是最硬,這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鑽石。  天然的物質,是沒有比金剛石更硬的,但是人造的的物質就有比金剛石要硬的。那麼目前人類能做出最硬的物質是什麼?這些物質會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呢?
  • 李永樂:想要撕掉「網紅「標籤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李永樂講《流浪地球》中的洛希極限。從《流浪地球》,講引力彈弓效應;由C羅進球,引出其背後的物理學原理;用概率知識計算考清華北大和中500萬彩票哪個概率更大……李永樂已積累了近千萬粉絲,熱點視頻在單個平臺播放量超過百萬,成為泛文化領域現象級的網紅代表。
  • 看·電影|再看《流浪地球》,或許你能看懂更多
    而作為一部商業類型片,《流浪地球》無疑也是成功的,它以46.86億的累積總票房佳績,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三名。顯然,《流浪地球》同樣是票房收益最高的中國科幻類型電影。「再拍科幻片,壓力很大」,有創作者這樣評價。
  • 鳳凰對話網紅教師李永樂:不要想著一定要讓孩子上北大、清華|你好!創作者
    出品 《風眼》深度報導組 鳳凰網科技 鳳凰新聞客戶端「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讓教育資源變得稍微不那麼不公平一些」,面對著鏡頭,李永樂(微博ID@李永樂老師 )一字一頓地說。 你可能不認識他,但你一定會看到他的視頻。李永樂是北京人大附中的一名老師,同時也是網絡上粉絲超千萬的科普視頻創作者。視頻是他試圖去消弭教育資源不平等的武器,也是他對抗世界的方式。 最開始,走紅是一件完全偶然的事件。幾年前,他大學時教課的視頻忽然在網上爆火,讓他意識到視頻可能帶來的巨大傳播量。
  • 國民老師李永樂帶來的物理啟蒙課,讓孩子吃透每個知識點!
    可以說,李永樂老師的科普短視頻確實老少鹹宜,畢竟要「活到老學到老」嘛。不過要說到教育,自然還是要從娃娃抓起。這不,李老師動真格的了,和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合作,前後花了3年時間,給5—12歲的小朋友們精心創作了一套系統全面的物理啟蒙書——《李永樂老師給孩子講物理》。並且隨書免費贈送10堂李永樂老師原聲錄製的動畫視頻課!
  • 理科生的遊戲日常,能看懂的都是真學霸,網友:文科生不懂!
    高中分為文理科,很多理科生覺得選文科好,每天不用做那麼多的題,只需要讀讀背背就可以了,但是文科生卻覺得理科生幸福,不需要死記硬背那麼多的知識,只需要刷點題就可以。但是只有自己真正身處其中,才能真正理解對方都不容易。你知道理科生的遊戲日產是什麼嗎?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
    自流浪地球上映以來無論是朋友圈,豆瓣,還是熱門新聞都充斥著對這部電影的大加讚美,簡直可以用狂轟濫炸來形容這種場面。不得不說,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確實不錯,但也沒必要這麼過譽。對於一部國產科幻電影來說,其中的視覺效果可以稱得上是頂峰了。
  • 想看懂《流浪地球》太空知識了解一下?
    地球洛希極限軌道運行示意圖作為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公映之後口碑可謂是一度炸裂朋友圈。本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影片,除了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這個設定之外,幾乎一切都是新的,可以說這是一部建造在《流浪地球》世界觀體系下的新故事。以至於,就算是一些原著黨看了也會覺得新奇,更別說普通觀眾了。
  • 《流浪地球》中的科學:太陽何時吞併地球?需要啟動流浪地球計劃
    《流浪地球》海報本片中一個細節,正是因為太陽的膨脹,地球在數十年後會被吞沒,所以人類才啟動「流浪地球」計劃的。那麼,劇中所描述的太陽膨脹,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是否是憑空杜撰的呢?在《流浪地球》中,劉慈欣做的事只是把那一天到來的時間大幅提前了而已。【太陽的末日】為了儘可能讓大家看懂天文學術語,我儘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太陽即將面臨的「大難」。
  • 李永樂老師從清華大學畢業,甘願去中學當教師,是否太屈才了?
    提到李永樂老師,相信不少高中生或者大學生都對他非常了解,因為很多人都看過他在網絡上所講述的科普內容,非常生動有趣。作為一位文科生,我也非常迷戀李永樂老師所講課的內容。他向我們講解了許多科普類的知識,讓我們從中獲益。
  • 三個詞看懂《流浪地球》背後的職場哲學
    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其實剛開始我對此並不抱太大希望,只是想看看特效場景,但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會被這部科幻電影感動。特別是聯繫到這些年從事工作後的經歷,讓我從中悟出了一些職場哲學。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簡單來說,影片講述的是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在這部硬科幻的電影中,有三個詞最讓我感動和震撼。
  • 李永樂老師、「媽咪說」可否就我對你們科普講座的質疑回復一下
    李永樂老師與「媽咪說」周哲老師都做過很多科普講座,講得都很生動,我看過不少視頻資料。在看過李永樂老師科普講座《月亮為什麼總是一面朝著地球?潮汐的大潮和小潮是怎麼回事?李永樂老師講解潮汐鎖定》後,發現講座內容存在問題;我的百家號視頻資料:《第四節 質疑科普對海洋潮汐原理的解釋之一》講的就是對李永樂老師講座內容的質疑。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怎麼評價流浪地球計劃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計劃,這個計劃的名稱起的太消極。流浪,指的是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而人類終極目標是遷移到適合居住的地方,是有明確目的地的。為什麼不叫遷徙地球計劃、轉移地球計劃、新家園計劃、光年之旅計劃、重生地球計劃,為什麼偏偏叫流浪,電影名字可以這樣叫,但作為電影裡的聯合政府,讓地球流浪,這就太消極了。對比一下火種計劃,聽聽火種這個名字,充滿了重生的希望。流浪地球裡最缺的是什麼,是希望。為什麼流浪地球的名字讓人失去希望,人類失去希望,聯合政府起名字的能力要擔一半責任,誰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