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共課師生比失衡 教師發公開信表擔憂—新聞—科學網

2020-12-13 科學網

 

章健是深圳大學一名大學英語老師,性格耿直的他日前往深圳大學校長郵箱發了一篇公開信,反映在公共英語課中教師常態化一學期教近400個學生,存在的一個師生比嚴重失衡現象。昨日(3月22日),@深大南區等深大校園知名微博轉載了章老師的文章全文,文中所述事實引起了無數師生的轉發和感慨。

 

昨日下午,記者聯繫上了章健老師和深大外國語學院。記者了解到,章健老師文中所述內容基本屬實,而嚴重失衡的師生比狀態下,勢必影響到高等教育質量,學院領導稱目前這個問題在國內高校普遍存在,受困於教師編制、課室有限等客觀原因,目前還很難得到根本解決。

 

深大老師獻言校長: 師生比嚴重失衡

 

「李校長:我不知道您有沒有考慮過教師群體中的勞逸不均、師生比嚴重失衡的現象。這個情況,在深圳大學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章健在給深大校長李清泉的公開信中寫道。章健給信件標題為《 迫使公英教師常態化教400人/學期,對老師和學生均是一種侮辱》。在文中,章健老師指出:深大一線的大學英語教學部的老師,在沒有配置助教的情況下,常態化地教授5個班次(10學時)/學期,每周面對的學生人數,高達250~400人。一個老師一個學期教400個學生,既不科學,也不合理!

 

「我每學期5個班300人,僅布置一篇作文,每篇作業閱讀並撰寫評語,即便就給五六分鐘/人,都是一次30個小時的工作量。而實現『全程緊張』,至少需要3~4次作業。」章健在文中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情況。

 

曾留學美國的章健認為,教育質量,是最講究人力投入的。但是,深大師生比(1:22.5)已經極不正常。以每個老師負責22.5個學生20個學分的功課量計算,這已經是美國一流大學的3倍左右。而且,美國大學僱用了大量的研究生做助教,實際的人力投入,是深大的5~6倍。

 

優質的教學,講求全程緊張。但是,深大畸形的師生比,使得像樣的大學英語教育,幾乎不可能。「深圳大學擴招10年,學生人數增長3~4倍。而我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幾十年來非常單一陳舊,我們這點人手(67人)只增加了1倍不到,根本無力給兩個年級、30000多名學生連續兩年提供優質的英語技能課程。」章健發文懇請校長重視大學英語教學部的課程改革。

 

章健:高校育人不能流水線

 

「章老師的課嚴肅活潑,有自己的風格,並不拘泥於教材,所以他的課很難選上。」昨日,一名深大學生告訴記者。記者了解到,章健曾經留學美國碩士畢業,還曾經到日本進修,2011年再度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碩士,是一名年輕的海歸派學者。

 

章老師昨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從2006年起就開始呼籲學校改革大學英語的課程體系,這兩年更是全力呼籲寧可保質、不可保量,但是,毫無效果。

 

章健介紹,目前,師生比畸形問題隨著擴招越來越嚴重,勢必影響教育質量。以章健所教的大學英語為例,本來一學期佔4個學分,常理應該是老師面授四節課,可是由於教師短缺和教室也短缺,目前英語老師一周只面授兩節課,而另外兩節課則放到網絡聽力課室上,雖然現場有一名老師指導,「但基本是放水式教學」。

 

章健認為,」我們不能再搞流水線式的作業,要搞像模像樣的高等教育作業。這個問題,總需要有一個人站出來,提醒人們注意」。章健認為,要解決師資短缺問題也很簡單,就是效仿香港等高校,壓縮學制,不需要那麼多學分,讓學生更為開放式地學習。

 

深大外語學院:

 

這是擴招高校的普遍問題 一時無法解決

 

昨日,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蔣院長接受了記者採訪。蔣院長介紹,章健提出的問題客觀存在,這是一個擴招高校存在的普遍問題。深大一名普通大英老師每周教8至10節課,要面對400名左右學生。不過,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已經在努力採取很多應對措施,如網絡聽力授課教室的使用,英語成績好的同學可以申請免修降低授課學生量等。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還特意成立了課程組,加強網絡後臺管理。但是 總體要降低老師的授課學生量目前還很難解決,目前老師編制有限,擴編又是件很複雜的事情。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大學公共課師生比失衡 教師發公開信表擔憂
    大學公共課師生比失衡 教師發公開信表擔憂   章健是深圳大學一名大學英語老師,性格耿直的他日前往深圳大學校長郵箱發了一篇公開信,反映在公共英語課中教師常態化一學期教近400個學生,存在的一個師生比嚴重失衡現象。
  • 上海交通大學開講2020年春季學期在線教學第一課—新聞—科學網
    5萬名師生「雲端」相聚,開啟「線上」新學期上海交通大學開講2020年春季學期在線教學第一課 姜斯憲表示:「在抗擊疫情共克時艱的特殊時期,我們交大師生要發揚自強不息、勤奮向學之傳統,堅定必勝信念,做好守護者;引領風氣之先,爭當奮進者!」 「今天,學校專門組織這次特殊的『第一課』,既是向大家發出新學期的『動員令』,也是希望給大家帶來戰『疫』之中的現場教學。」林忠欽希望同學們都能夠繼承和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讓「學在交大」實至名歸、不負期許。
  • 東華大學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新聞—科學網
    「近百年前,陳獨秀將新青年編輯部從北京遷回上海,入駐老漁陽裡
  • 中國科學院大學17位教授受聘科技副校長—新聞—科學網
    科技副校長聘任儀式 12月27日,北京懷柔區第一批中小學校科技副校長聘任儀式舉行,中國科學院大學 科技副校長也將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學校引進一些優質科技教育資源,通過「科學家走進來,教師、學生走出去」等方式,幫助學校搭建高端科技教育平臺。科技副校長還將利用自身影響力,幫助學校提高科教意識與水平,拓寬科教眼界與思路,促進科教創新工作發展。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大師劇《顏福慶》首演—新聞—科學網
    演出劇照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供圖 「不僅要辦中國人的醫院,我們還要辦我們自己的醫學院,開創中國的『新醫學』。」 11月22日,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下簡稱上醫)出品的大師劇《顏福慶》在中山醫院福慶廳上演。舞臺上,顏福慶曾在1937年叩問辦醫學醫初心,鏗鏘有力,至今仍令人動容。
  • 深圳大學英語教師喊崩潰
    (資料圖片)深大英語教師喊崩潰,1人要教400學生課改將兩年縮一半,效果如何尚待觀察晶報報導 「李校長,我不知道您有沒有考慮過教師群體中的勞逸不均、師生比嚴重失衡的現象。這個情況,在深圳大學已經到了無法不加以重視的地步……」今年3月5日,深圳大學大英教學部教師章健在校長信箱發了一封名為《迫使公英教師常態化教400人/學期,對老師和學生均是一種侮辱》的公開信。昨天,這封信有了回音,深大再度傳來即將課改的消息。據悉,此次課改從2013級新生開始,把大學英語必修課的時間壓縮到1年。
  • 教師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引起家長擔憂,老師真的太難了
    教師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引起家長擔憂,學校教師已經形成「陰盛陽衰」  教師男女比例失衡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而且大學教師不一定是師範類畢業,不要求科目知識,需要更多的是專業和實踐知識。很多大學教師都不是為了當教師而學習的,在專業的領域裡能教授專業的知識即可,例如小編大學的新媒體老師,之前是一名記者,工作了三年左右就轉行當教師了。
  • —新聞—科學網
  • 揭大學教育弊病:公共關係課用上世紀80年代教材
    專業課上,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授課內容乏味,提不起學生的任何興趣,課下師生也基本沒什麼交流,等等。近日,她將這些失望寫了出來,並用電子郵件的形式發給本報編輯部。  這並不是一個新問題。隨著大學教育的「餅」越攤越大,大學教育質量下滑問題日益突出。然而,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發現,儘管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但現實是,部分大學的本科教育質量問題並未得到根本改善。
  • 一起師生衝突 幾多大學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孫家洲發布公開信,申明要斷絕與新招碩士生郝相赫的師生關係,原因是學生郝相赫在朋友圈發布的微信「居然對北大閻步克教授、人大韓樹峰教授無端嘲諷」。EPb瀟湘晨報網  @王聃:說實話,看完整個新聞,我對這個導師的作為有些不認同。EPb瀟湘晨報網  @王聃:無論如何,有一點是無法否定,在大學和學術場裡,導師相對學生是絕對的「強勢者」。EPb瀟湘晨報網  @高亞洲:從這個學生的言論來看,確實有點狂妄了。
  • 東華大學開講新生第一堂思政課—新聞—科學網
    把理論講「透」,把課堂講「活」
  • 人大「師生斷交」事件-新聞專題-科學網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孫家洲日前公開宣布與今年新招碩士生郝相赫斷絕師生關係】9月20日,微信公眾號「點墨軒藝術空間」發表一篇題為「中國人民大學孫家洲教授#為斷絕本人與新招碩士生郝相赫的師生關係
  • 東華大學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新聞—科學網
  • 抗疫模範教師為安徽醫科大學師生上開學第一課
    原標題:抗疫模範教師為安徽醫科大學師生上開學第一課先進報告會現場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這段時間有風有雨、有血有淚、有生有死,但只要我們風雨與共,同舟共濟,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我為我們這支隊伍自豪,也為武漢人民自豪。」
  • 教授支持封殺大學師生戀:當教師應放棄某些自由
    其中,招生腐敗、學術不端和師生桃色醜聞是負面影響較大的幾個現實問題,也是建設中國現代大學制度必須破解的緊迫性難題。對於後者,由於會牽涉到性、婚外戀、家庭矛盾等,刺激和挑戰中國的傳統家庭倫理觀念,往往會成為社會輿論和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
  • —新聞—科學網
    最近,南京林業大學評出了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於是,「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也能評教授」的新聞火了。
  • 同濟大學: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姜泓冰《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9
  • 「師生比」排行榜引導大學回歸教育—新聞—科學網
    「211工程」大學2012級本科新生師資力量排行榜》,兩份榜單收集了全國39所「985工程」大學和115所「211工程」大學官方網站上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將每所大學現有的專任教師總人數、本科專業總個數和2012年本科生招生總人數逐一核算,獲得「每個本科專業專任教師和新生人數的平均比重」這項重要的排名依據。
  • 報告顯示:近六成中小學教師熱愛本職工作—新聞—科學網
    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難點和重點是什麼?12月4日,由東北師範大學教授李廣、柳海民等撰寫,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教師發展報告2019: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成就、挑戰與舉措》(以下簡稱《教師發展報告》)在吉林長春發布,回答了以上問題。
  • 復旦大學校史館全景導覽系統上線—新聞—科學網
    日曆又一次翻到5月27日,復旦大學迎來115歲生日。復旦大學校史館全景導覽系統」5月26日正式上線。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可以打開「復旦記憶」微信公眾號或通過掃碼連結,便可足不出戶,「雲參觀」校史館,了解學校校史,感受復旦的精神與魅力。 復旦大學校史館開館至今已有15年。館內展有千餘幅圖片,近四百件實物及影像資料,立體呈現復旦大學百餘年的發展歷程、辦學成就及學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