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12點多,躺在床上睡不著,越睡不著越煩躁,睜著眼睛發了會兒呆,於是乾脆爬起來學了一個多小時英語。
大致的過程就是聽一段兩分多鐘的兩個人的對話,聽完一段就複述一段,不看原文。結果發現這個過程比想像中要難至少三倍。
因為對話裡的每一句我都能聽懂是什麼意思,所以在我開始複述之前,我覺得我能夠很順利地完全複述出來,但實際操作起來之後,發現出現了這樣幾種情況。:
(1)一段話聽完之後,聽懂了是什麼意思,但想不起來剛剛具體說了啥,一個詞都說不出口;
(2)一段話聽完之後,聽懂了,也大致能說出這段話的意思,但是說出來的單詞、詞組、句式或者語法有多處跟原文不一樣的地方,直到我看原文之前根本就想不起來原文是啥;
(3)一段話聽完之後,聽懂了,也基本複述得跟原文一模一樣,但是會有個別介詞使用錯誤,或者乾脆就漏掉了。再或者是某些連接詞多加了一個,或者漏掉了一個,比如說to、of、that。
我想了一下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固然有一點是因為大半夜的腦子不好使了,記憶力降到了最低點。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聽懂、知道、了解,和會用會說完全是兩碼事。有些單詞雖然能聽懂,但是從來沒用過,自然也就不會用;有些詞組或者句法雖然能聽懂,但是也從來沒用過,所以當實際要去說出來的時候自然就想不起來,即使是剛剛聽過的。
於是我想到,如果這個對話裡面的單詞、詞組、句式我都能毫不費力地說出來,達到不僅在耳朵上熟悉、也在嘴巴上熟悉的程度,那我豈不是就相當於真正掌握了它們?就是說,光耳朵懂不行,還得嘴巴懂。
那麼在學英語這件事情上,雖然以前我也知道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學了10多年英語,還用不好英語,但是現在有了這種切身的真實體驗和感受,我就更加明白了,我們以往學英語主要是讓眼睛去熟悉,但對於耳朵和嘴巴的熟悉度還遠遠不夠,準確來說,眼睛的熟悉度大於耳朵的熟悉度大於嘴巴的熟悉度,所以我們說不好英語,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稍微扯遠一點,在其他的事情上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就是說如果我們想做成某件事,或者說想培養某種能力,首先想一想當我們最終掌握它之後,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使用它。那麼從一開始我們就直接用這種方式去學習它就好了,比如說最終是要用嘴的,那一開始就用嘴來學習;最終是要用手的,那一開始就用手來學習;最終是要用腿的,那一開始就用腿來學習。
知道這一點之後,剩下的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的練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