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英語標示糾錯有感

2020-12-12 觀察者網

本篇並非理論文章,而是遊記和雜談,當然,還是圍繞英語標示問題說事。

一年前,我就計劃今年五一前去上海探親並遊覽長三角地區;一個月前,拙文「不止是英語問題—公共場所英語標示糾錯有感」完稿後,自己覺得還有些「剩勇」和「餘興」,於是靈機一動:何不來個一石二鳥、公私兼顧,將探親旅遊與學習考察、語言實習揉在一起?自己學習英語、從事翻譯及語言教學幾十年了,運用「角色扮演」和「以活動為基礎, 以任務為中心」等教學法還算輕車熟路。就這樣,我成了「二自」(自封、自費)的「巡視員」和帶「金」(退休金)的「太學生」(我輩因文革等原因曾在北外度過了八年多時間,其中大部是「蹉跎歲月」,同學間常以「太學生」自娛自樂)。

讓美麗的大上海更美麗,願精明的上海人更智慧

1. 第一次震驚——中國館內竟把英文國名中的C小寫了!

4月18日上午,來到嚮往已久的世博園中國館,見到了那神奇的「清明上河圖」。雖在匆忙間,但仍可領略到館內精彩的中英文解說及標示詞,只嘆自己眼睛和大腦都不夠使。但萬分遺憾的是,在館內的展廳外短暫候場時,猛一抬頭,就看見了歡迎觀眾來中國館的電子顯示屏將英文國名中的C字母小寫了,顏色是綠的,我下意識地看手錶,時針指向11時整,有關方可調出監控錄像查查是怎麼回事!我不禁嚷嚷起來:國名詞首C怎可小寫!旁邊有接下茬的:C小寫不是「瓷器」嗎?幾天後,我參觀青浦的古鎮朱家角,見有一中國瓷器展銷廳,廳門上方的英文標示很值得玩味:China—china,人家就理得清,還玩上了文字遊戲(Play of Words)。

進館前,曾在外面的蛇形防護欄內排長隊,臨近入館前,我突然發現右邊隔著三十米開外的防護欄欄口處頭頂上方電子顯示屏上的英語標示(中英文均豎排列)也有錯,其中文是「XX介紹」,英文是「Introduction of XXX」。看來,這介詞錯已成我國英譯界的「多發病」和「流行病」了。這次南行,就見杭州在這方面最講究,西湖各處景點「介紹」,不是用Introduction to就是Profile of 。但蘇州、無錫、烏鎮、普陀山等地把介詞TO與OF用混的例子比比皆是,好幾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不能倖免,連烏鎮茅公(沈雁冰先生)兒時就讀的小學也不例外!

2. 第二次震驚——老城隍廟前的英文簡介令「人神共憤」!

老城隍廟地區(現正式名叫「豫園」)是個旅遊和文化勝地,我來到城隍廟前,本想買門票進去看看,但在大門外就改變主意了,原來是其英文簡介讓我「是可忍孰不可忍」!—Shanghai City God Temple was built in …haveelapsed (註:原文如此) since the 600 year history. 再看原文,才知道它想說的是:「上海城隍廟始建於XX年,至今已有600年歷史。」這是什麼英文?簡直「無法無天」!老實說,我們當年在北外一下讀《北京周報》、《中國建設》等課外讀物就掌握了「600 years have elapsed (或passe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City God Temple 」這類的句型, 真不知譯者是何資質!可能是有更多的原本像我這樣的潛在遊客都不屑得一顧吧,裡面香火不旺,就稀稀拉拉兩三人。這麼下去廟裡的神也該責怪譯者誤大事了。於是我扭頭去了旁邊的「豫園」,儘管門票一人多了30,我們還是不後悔。「豫園」不僅建築和園林都精美,裡面的英文標示也是上乘。一隊隊外國遊客進進出出,青年導遊們或英音,或美音,解說都準確流暢,上海不乏外語人才!我還「蹭聽」了幾段,如庭院過道有一處「發願碎石拼圖」,中英文標示都沒有。若沒聽到導遊的,自己肯定會漏景點。

3. 第三次震驚——南京路上的英語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竟不加S!

南京路步行街上就一家店鋪有膽量在其臨街外牆上明文標出「本店提供英語服務—This Store Offer English Service」。這是一家體育用品店,在南京東路512號,位於「老鳳祥銀樓」東側,離和平飯店不遠。其勇氣固然可嘉,「資本」卻似不足,嚴謹就更談不上!我不知這白底紅字的醒目大牌牌掛了多久,而且還要持續多長。請趕緊在這第三人稱單數動詞OFFER後加個小S吧!可「低碳糾錯」,不用換牌牌冤枉花錢,就用防水顏色筆,在動詞後加。 我順便考察了兩遍,發現空格比較大,好加,最好用黑色,在南京路演一出「紅與黑」,既警醒自己又提醒別人,「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也,其過者,人皆見之;其更者,人皆仰之。」國人學英語,尤其學語法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最多,但成效並不很大,至少不是最大。要不,「英孚」為何把我們的英語熟練度排在那麼後。

說到在南京路上見了最低級的英語語法錯,就不能不提到頭天大五一的,在浦東陸家嘴,見到揚州外事旅遊服務公司的大轎車上竟將譯文「Foreign Affairs」中的字母S錯成了A了! 當時車就停在明珠電視塔側面,我真不知Affaira還要「招搖過市」到何日?揚州我沒去過,可知道那裡是風光旖麗、人傑地靈,別給她抹黑喲!

 刻骨銘心的江浙之行

1. 人文薈萃、人傑地靈的「人間天堂」

蘇州、杭州是「人間天堂」,江蘇、浙江兩省都人文薈萃、人傑地靈, 難怪乾隆等皇帝多次下江南,馬可•波羅也給了杭州最高的評價。僅從學習、考察中英文公共標示的角度,我這次在江浙數地都收穫頗豐。在杭州,看廁所便盆前的標示:「來也匆匆,去也衝衝」。再看交通標示,更是琳琅滿目 —「心中有愛,通行無隘。」「人身美好,步步小心。」「拒酒千裡外,安全萬裡行。」「交法在手中,平安在心中。」「行車要禮讓,路口多張望。」在杭州停留了兩天,多次看到一交通安全標示:「但願人長久,一路共平安。」我不禁想起在澳洲看到的英文標示「Speeding Kills」,洋人倒是「一針見血」,簡潔明快、直露有效,但「超速快行,殺身之禍」這樣的文字在偏愛含蓄的國人看來過於「血裡呼啦」,「殺」、「禍」兩字很不「吉利」,真不好說出口,更沒法討「彩頭」!於是蘇東坡、唐伯虎的後人們就「反話正說」,將交通警示和公共標示融入詩情畫意和平平仄仄之中。本是冷冰冰、硬幫幫甚至血淋淋的事情從江浙人嘴裡出來就成了吳儂細語,成了西子湖畔那「涼爽的風」。我在江浙薰陶了幾日後,似乎也有了些許靈感,於是把這「但願」的標示語試譯如下:May people enjoy life long, and travelers share their journeys safe and sound, fit and strong! 見笑了。其實,我早已明白「不到北京不知自己官小」,現又體驗到「不到蘇浙滬,不知自己學問少。」(自攢語)

2. 世界頂級的「廁所文化」——西湖小島上的「歸一」處

遊覽西湖,來到「小瀛洲」島看「三潭印月」,但沒想到還有一「副產品」同樣精彩。原來,遊客上島、離島都離不開那遊船碼頭,碼頭旁邊就是島上唯一的公廁,這可是「戰略要地」,各導遊都拿它當遊客「集散點」。更有趣的是,廁所大門上方有一很大的匾牌,上書「歸一」兩字,這不知是那位文人雅士給廁所起的「雅號」。導遊稍作講解後,我也「大徹大悟」了,原來,無論「九轉肥腸」還是「九轉瘦腸」,最後都要「九九歸一」的。這「歸一」二字有文採、有哲理、有佛法、有禪機!我問導遊這是誰寫的,是打啥時就有的,導遊答不上,但他估摸這詞自古就有。於是我的問題又來了:這等好詞,為何沒有中英文標示?可能西湖上、西湖邊的古蹟和景點太多,此等「雕蟲小技」根本就排不上號。自知功力不濟,但仍試著整出個毛坯英譯——「Shared Goal」,聊勝於無吧。我真替杭州的同行們撓頭,如外國客人非要問個究竟,我們弄不好就「現場抓瞎」。這詞若現場口譯,能否給它來個「COME TOGETHER」或「JOIN ME」之類?請教了。據說,這世界上還有些「廁所文化協會」,他們是否派人來此考察過?

在這「雅號」前流連許久,只好把看御碑的時間都縮短了。聯想起我去年在墨爾本一市政廳看到的英文的廁所文化,是勸人「便後要洗手」,用了精彩的雙關語——Your health is in your hands!「健康就在您手中」。尤其是見人家用「After visiting the bathroom」來表達「便後」,自己就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驚喜,並將此例收錄到給單位網站寫的談中譯英的文稿中,稱「沒想到英語裡還有這樣說方便俗事的雅詞」。我現在有些懺悔了:自己真是「淺薄」和「著相」,你不知道的多了,連母語中的高詞都不知道,遑論英文。欣賞、學習英語是應該的,但也得常提醒自己,可別「數典忘祖」!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幾點肺腑之言

此次南行,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真是感觸良多、獲益匪淺、有時也五味雜陳、百感交集。概括起來,還有以下幾點想說:

1. 英語標示糾錯任重道遠

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如國家外文局、中國譯協在過去幾年中一直關注公示語翻譯問題,積極參與北京市公共場所標識英譯標準的制定,並支持深圳市譯協開展公共場所標示英譯工程;北京市外辦積極協調有關工作,聘請了北外的陳琳教授和二外的美國專家「老杜」David Tools等顧問,並在網上設「填空欄」,供民眾舉報並糾錯;《環球時報》常常發表北大、北外教授的糾錯短文;《北京青年報》周末出的英文小報《今日北京》專有一頁是糾錯的,其中不少涉及公共標示;《中國日報》點津網和《新浪》外語網等在這方面也有不少貢獻;廣大網民更是熱情高漲,不斷在網上爆出錯譯笑料,並積極參與探討正確的譯文。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錯誤已成「野火燒不盡」之勢,而且呈現出「割了舊一茬、又出新一茬」的「韭菜」狀。在滬期間,網上看到「國博」把館內通道之「出口」譯為外貿之「出口」,我連看了兩遍有關報導,不禁「掩卷長嘆」。我上次寫「不止是英語的問題」純系有感而發。「國博」之錯是英語錯,但它反映的卻是我們的作風、管理出了大毛病,是我們社會中的諸多弊病,甚至是流弊!(如「抄襲」,「國博」是否「抄襲」了去年廣州亞運會某些場館的標示錯?)上次,我給外文局和市外辦領導郵寄拙文時都給他們寫了句還算是體貼的話——糾英語標示錯,連帶揪出中文錯,如公家車上的「專座」,但糾中文錯卻是超出了外文局和外辦的「地界」哦。事雖難,但又不能不管!套句時髦的話說,必須對公共標示錯誤「保持高壓態勢」!

語言用好了,是「軟實力」;用壞了,則是殘害自己的「軟刀子」、「膿包」和「潰瘍」!我們要防止環境汙染,防止社會汙染,語言環境太重要了!這絕不是「雕蟲小技」,而是「事關大局」!國強而語盛,國弱而語衰。就為了國強和語盛,也該動真格,治治種種語言「亂象」!再不動手,就會「積重難返」,久而久之,就要「病入膏肓」!

既然標示錯連帶各方,那糾正它就得「整合資源」,才能「齊抓共管」和「綜合治理」。要不要也來個「門前三包」? 不過,管理方面的老難題又來了,是否都由外辦牽頭,外文局、譯協提供技術規範指導,還要聘請中外教授、專家為顧問,並請各媒體和廣大民眾包括網民監督?但首先,各級行政領導,尤其是第一把手,要不要加強領導,至少得認真關注此事?特色事就得特色辦。雖按管理學理論,讓一把手事事親歷親為很不好,但有時就得面對這現實,第一把手給的力度小了,事情,尤其是些難事,又辦不了。說起管理問題來,還真頭疼。我以為,僅就糾正「公標」的語言錯而言,也是好的行政管理比好的語言專才更為重要,這道理太簡單了。現在為何「公標」英譯錯誤百出,邊糾邊出,糾了又出?一是因為有人放著那麼多現成的高翻、中外專家、教授不請不用,寧可去「自創」Chinglish;二是即使你作慈善、作義工,絞盡腦汁替他去糾,人家也根本不聽,叫你徒喚奈何。「病程」拖久了,即使像我們這些「稍給點陽光就燦爛」, 甚至那些「不用揚鞭自奮蹄」的人也難免不疲!

「定向支援」、「對口幫扶」、「內部挖潛」等都是好辦法,我去過北京方圓公證處幾趟,幫親友辦公證,見「無犯罪證明」和「親屬關係證明」等的英譯都那麼地道,很佩服,再看公證處大廳的翻譯通告,才知道原來是中央編譯局在承擔翻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江浙等地有的是外語專業人才集中的單位。凡需要搞英語標示但自己又沒把握的,都應找個「掛靠」。比如蘇州,其報恩寺和定園,如找找蘇州大學(其英語水平,我是很讚賞的),還能出現上文所列的那些滑稽錯嗎?北京鐵路局,為何不找找學長唐聞生女士?她曾是翻譯界「國家隊」的,又任過鐵道部外事局的領導,退休後也沒閒著,至少是在擔任一雙語雜誌的顧問。以她的人品學識,我敢說,不要一分錢,她也不忍心讓你們老特快上的英語標示弄得那步田地! 至於國博譯「出口」,更是「小菜一碟」,「國博」職工文化素質普遍較高,即使未上過正規大學者,往往也苦讀過「五大生」。此類人員,我就認識一個,她的中、英語水平譯這詞綽綽有餘,再說她兒子在北大讀英文專業,老公也是外語專業人員,再說還有朋友我,也可幫忙。真這麼辦了,還用得著副館長作檢討嗎?

2. 糾錯需「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也要搞點「斬首行動」和「定點清除」

既然錯很多,就更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得挑重點抓要害。我以為,無論從文化還是語言的角度講,國家級的文化單位、還有其他諸多的旅遊景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都是要害處,本來就是陣地,是「潛移默化」之地,可不能讓錯誤百出的標示在那裡「出醜」和「放毒」,那樣不僅會影響了我們這一輩,還要貽害我們的子孫後代,那就「罪在千秋」了!公共事業單位、公權力部門都是要害部門,其標示應是「一言九鼎」、「一錘定音」的。公交車上那個「虛頭馬腦」的「專」字不給它夯實了,那「公標」的「權威性」何在?豈不助長「你說你的,我幹我的」? 公安分局在英語標示中將正常「轉帳」推入「各種詐騙」之列,就更是使其標示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蕩然無存!

糾正列車、公交車等交通工具上的標示錯當屬「斬首行動」,即「打蛇要打七寸」,因為這些交通工具萬一裝載了「謬種」,那可是流傳甚廣、甚快,對語言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汙染太大了。看看客流統計數字,動不動就是數百萬、數千萬、甚至數億人次!又說到那「專」字了,我從燕山腳下追蹤到黃浦江畔,天地良心,絕非是與京、滬兩市的交通委過不去。「鈍刀子割肉割不出血來」,可「詞鋒犀利」又容易「惡語傷人」,傷及領導和同行,兩難哦!

而且,首先把要害部門、部位的錯糾過來後,才好糾那些個體戶、民企和小犄角旮旯的標示錯。得抓緊把京、滬的一些大錯糾了,才好說人家貴州那邊把「貴陽」譯為「EXPENSIVE SUN」,把「警風」譯為「POLICE BREEZE」;還有西安的,把「停車」的英文搞成PORK什麼的。否則,人家不服氣,說是你首先上梁不正我才下梁歪,你又何以辯駁?

其實,要害部門糾標示錯,要比一般單位本當容易得多,因為它們有更多的資源,更好的人才,因而有更高的水平。返京後打車回家,我坐在司機旁,市發改委、交通委關於徵收燃油附加稅的提示中英文映入眼帘。看,它寫得多麼準確地道,讓乘客沒任何廢話就把計價器上未能顯示的那兩元錢掏出來了。我還一字不差地把雙語標示錄入小本中,這對我是難得的免費範文吶!中文是「自2011年4月9日起,向乘坐距離超過基價公裡(3公裡)的乘客收取燃油附加費2.00元/運次」;英文是「Notice — Passengers need to pay a gasoline surcharge of RMB 2 for each ride that exceeds 3 kilometers as of April 9, 2011. 」我玩味了一下,其主謂語選得準;不定式用得好;幾個介詞也用得好;從翻譯技巧上說,將「基價公裡」不說了,只提「3公裡」就夠清楚了,此為「省略」術,將中文的「乘坐距離」與「運次」歸併一處、融為一體,譯為RIDE更是高明。但我還是不明白,既有如此高手,市交通委為何不趕緊把她/他派過去,將公交車上再明顯不過的不實之詞——「專座」及其雖是翻譯忠實但卻存在事實錯誤的英譯文「RESERVED FOR」一併給替換掉?

3. 對翻譯從業人員要嚴格準入制,對英語標示是否至少也應「登記備案」?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外文局早已著手翻譯人員的資格準入這方面的工作,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及培訓等相關工作越做越好,但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太多,我們從一些標示錯可清楚看出,翻譯界的「南郭先生」何其多也!今後,應對那些根本就不夠翻譯資格,不講職業道德,不思進取的不可救藥者,要堅決予以淘汰和清除。

對製作英語標示實行報批制恐怕不太現實,但可否要求「登記備案」,這樣一來對製作單位和譯者都給點壓力,有點管頭,就不敢胡亂來了;二來備案後,監管方也好掌握情況,並組織專家進行普查或抽查,就是有錯也能較快得以糾正;三來利於發現人才,對於一些難譯的標示又譯得出彩的,就好追根溯源。但為管理者計,難題又來了,向誰去登記備案喲,又由誰來監管哦?不過,「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真是非幹不可的,總會想出辦法來的。

4. 周總理關於「三個基本功」的諄諄教導,對增強譯者素質、提高譯文質量行之有效

文革中,外院傳達過周總理關於對外語院校的學生要加強政治、知識和語言三方面基本功的指示。四十多年過去了,我絲毫不感到此教誨有任何的過時之處。先說最敏感的政治,普陀山那飯店簡介的譯者若稍有政治頭腦,能把「海天佛國」的「國」譯成COUNTRY嗎?有人誤以為一講政治就是極左,大錯!須不知西方人士現在撰文、講演有多講「政治的正確性」!我前天看見北京的一大報批評故宮四道安全屏障形同虛設時竟用了一歇後語,說那是什麼人的耳朵,是「擺設」,這太不「與時俱進」了!能對我們的聽力障礙者如此不恭嗎?

再說知識面,這對翻譯來說太重要了。幹我們這一行的,哪位不是早上聽報摘、晚上看聯播、外帶儘可能多讀書看報,現在還得上網查資料,不然你怎麼翻?「國博」的那位譯者是否知識面也窄點,是否太「孤陋寡聞」?再如,前年,我在翻譯公司審稿子,見一年輕譯者將「網上電價」譯為Price of electricity on line, 一看就樂了,年輕人上網多,見「網」就以為是英特網,翻「ON LINE」不奇怪。但吾輩呢?得先辨明是啥網,網兜、網絡、漁網、蜘蛛網、護欄網、鐵絲網、電網、英特網還是電力網?這兒,當然只能是「國家電網」, 而且我們多少有點積累,這得靠在日常生活中「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我在北京的街上多次見到電業局、變電站旁邊貼有「國家電網 state grid」的標識,都注意並記住了,這詞需要用時就一點也不費勁了。而且,翻譯離不開邏輯思維,譯者不妨用反證法試試,這「ON LINE」可以是無線的,是何方神聖能叫它在空氣中帶上電,還能計電價?! 誠然,現在年輕人普遍比我們會上網,比我輩新知識多,但恕我直言,有些人可能QQ太多,還要「鬥地主」加「偷菜」,能學多少知識!即使用搜尋引擎,也得費勁去「甄別」篩選。薄熙來同志說得對,信息多不等於知識多,現在好多信息是垃圾。不信,可搜搜「百度」、「谷歌」,看「南北通透」是怎麼翻的?不是「透水」的permeability的,就是「透明」的transparency (我在國外見過房地產業的「垃圾郵件」,有用good exposure表示房舍「通透」的)。還有「精裝修」,網上我沒找到一個完全正確的,只好在墨爾本房地產商的「垃圾郵件」中搜,發現「quality fittings and decor」很管用、很好用。

我上文說過「上博」的「小心」翻得好, 人家是用了WATCH作謂語動詞;看看頤和園後山的標示吧:「遊客上山,小心路滑 — Mind the Hilly Steps!」, 多好;再看看國外的,我在澳大利亞見過標示,是提醒機動車要小心小岔道出來的自行車——「Look Out for Bicycle! 」這LOOK OUT不也是動詞嗎?當然,也可用名詞或形容詞,如:Caution, Wet Floor; Wet floor, Careful之類。

我工作幾十年,主要是在國內外的使館當秘書,最後到「一秘」最高檔,到頭了,老秘了,但我仍戒不掉「秘書癮」。在上海,見「國博」副館長在那裡道歉,我真替他著急。可能是秘書的說貼(Talking Points)沒寫好,怎能強調「試運轉期間肯定有很多問題」呢?詞不達意嗎!弄個「儘管」或「雖然」這樣的「讓步」修辭再來個「但是」一「轉折」不就解決了嗎?我不主張在「但是」後「開小差」,但真心誠意地作深刻檢查總可以吧。我願替他這樣潤色一下:「儘管試運轉期間問題較多,但出現這樣的錯誤是根本不應該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他這麼講,那些「吹毛求疵」之徒就甭想「在雞蛋裡頭挑骨頭」!其實。「出口」之錯譯與「試運轉」沒有邏輯聯繫,更沒有必然的聯繫。這一說又「擴大化」了,扯到邏輯上來了,但語言與邏輯能分開嗎?在國外進修時,聽過一知名語言學家的大課,他說人與動物的區別之一不在於是否會「說話」,鸚鵡也會學舌說話的。最關鍵的是,只有人才有邏輯思維,學會了「想吃麵包」後就會套此句型,做「語言的再構造」,再說出「想吃米飯」來。

5. 警惕對「中式英語」CHINGLISH的「捧殺」

現在似乎CHINGLISH很是一種「時尚」,加上有些洋人一吹捧(比如說CHINGLISH斷然是不可廢除的,如CHINGLISH真要絕跡的話,那我們的生活將多麼乏味等等。我說句難聽點的話,有個別人還巴不得老看舊社會中國婦女的小腳呢!),我們有的人就更不知東南西北了。我曾冷靜思考過,CHINGLISH其實「乏善可陳」,其成功代表作不就是少得可憐的「LONG TIME NO SEE」之類嗎?我們不能不分清「一般性」和「個別性」。再說,尼克森他們與我們的領導人會見或宴會,至少在正式場合,他們說「long time no see」還是「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 and always urgently」(「多少事,從來急」);再說近的,歐巴馬,希拉蕊他們愛引用中國成語,有哪句是用CHINGLISH翻譯過去的?我們有的同志一片苦心,想把BUZHETENG作為胡主席上次說那「三不」中的「不折騰」的正式譯文推出去,外國人就買帳嗎?且不說語言這東西「約定俗成」,得在使用中經受長時間的檢驗,就這兩年我在網上見過外國人寫的博文,他們堅決不同意,據說是人家英文裡早就有MESS ABOUT/AROUND之類的詞,可表示「亂整」、「幹活沒計劃、盡作費工」等意思,所以根本沒必要從漢語拼音裡去「引進」。看來,CHINGLISH也不可「強加於人」哦!

現在有些人英譯公共標示,老想「標新立異」、「特立獨行」、「我行我素」、「一鳴驚人」,大有「語不驚人誓不休」之勢,總是幻想著再弄出個「LONG TIME NO SEE」來。天底下哪有此等便宜事?那翻譯界還要我們的錢鍾書、傅雷、楊憲益等大師幹嗎?就弄些膽子大的再頂多加個「翻譯軟體」即可,根本不用講究什麼詞法、句法、辨異、褒貶,也無需翻譯技巧,只要循中文的順序,把詞硬往上碼,就「單擺浮擱」算了!別怕,世上壓根就沒有什麼「洋涇浜」或「broken English」一說! 反正「譯者多大膽,譯文多大產」!

6. 英語標示錯誤及糾錯可在專業技術上給予業內多種啟示

這個題目也太大,限於水平和篇幅,我只能是「不疼不癢」、「蜻蜓點水」。

(1) 翻譯界、語言界的技術支持和理論支持。許多標示譯錯了,都是用詞沒「辨異」好,要想辨異好,就得透過語言的「模糊性」(language ambiguity)認清語言真相和事實真相。毛主席笑談過英文詞的「不講理」,就是指語言的「一詞多義」和「模稜兩可」。語言最「不講理」的莫過於「一馬雙跨,各奔東西」,即同一個詞,竟能有著截然相反的兩個含義。如有網友挑出來的「WIND UP」, 你即可讓它「上發條」「開啟」如「wind up a clock」, 也可讓它當「結束」講,如「wind up a speech」。中文也一樣,「老不死的」即可當咒罵,也可是暱稱。還有「前面施工,請繞行」,這「繞行」真是叫人躲開它;可「繞行好望角」中的「繞行」卻剛好相反,是讓你即使捨近求遠,也要經過好望角,是繞不開的。

前幾年,有朋友把「肯德基」的俏皮話「We do chickens right」發到我手機上,據說這句話漢譯能弄出好幾種不同的意思來,就像我們兒時所聽到的「下雨天留客天」一樣;前天我又聽一特級語文教師告訴我一段笑話,說的是外國人初學漢語,知道「方便」是「入廁」的委婉話後,當有人再請她在「方便的時候照張相」時,她就要跟人急。我在上海的古鎮「朱家角」還見到個有關「方便」的真實「玩笑」,鎮上一男廁所小便池有標示,中文很美:「靠近方便、貼近文明」;英文卻糟了糕,是「Chose(註:原拼寫如此)to Convenience, Come the Civilization.」。

「文明」這詞作英譯,頂費神了。我以前知道它在不同的語境下可分別譯為civilization, civilized, polite等。後來又見到將「文明之師」中的「文明」譯為well-disciplined, 我直讚嘆,軍隊的「文明」之處最關鍵的不正是反映在紀律上嗎?北京的男廁所小便池「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譯為「A step up closer helps keep it cleaner」實在是高,不僅抓住了此處文明之精髓「乾淨衛生」,而且譯文也同樣合轍押韻。這次,在上海又學了一招,他們把「文明小區」譯為「MODEL QUARTER」,細想想,把「文明」在英譯中轉化為「模範」還真在道理。現在這麼提倡「文明」,就是因為不文明太多,誰真「文明」了不也就成為大家的「模範」了嗎?

現在有的人中譯英時不講識文斷句,不講意群,不講語法,不講先要透徹理解原文後才能在譯文中準確表達,而是胡譯亂翻,甚至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這如何了得!我這次南行前,單位一同事告訴我她發現一社區醫院的「輸液室」竟標成「LOSE FLUID ROOM」, 先不說語法,就說這語義都叫人無法容忍。本是補液之地竟還要讓人再給掏空,豈非恐怖!建議我們有關的協會、語言所和大專院校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我們讀研、讀博、博士後的論文,對語言「模糊性」的研究是否要加大點分量,以便多拿出些理論成果總結實踐、指導實踐。

(2) 我們的出版界、教育界也可得到一些啟發。如詞典條目的收錄和例句的選用,能否加強「辨異」,在外語教學中也加強辨異。我看到「上博」十一個展廳的「前言」分別用了Introduction, Foreword和Preface三詞,用Foreword的地方最多,這裡面有何考究?返京後,查字典和參考書都查不出來,只見臺灣梁實秋先生的《遠東英漢大》第1085頁對這三詞的區別作了一小段辨異,現將梁先生的辧異濃縮如下:Introduction是「緒論」,與全書(劇本)的內容是一體的,是其中的一部分;Preface是「序文」,是與一本書的本文分開的,只解釋該書的目的、方法、重要性等;Foreword是「前言」,即簡短的「序文」。那我的問題就由此而生了,因為我見「上博」各展廳的「前言」牌子都一樣大,其文字篇幅也差不多,並不是Foreword的就比Preface簡短。梁先生的意見與「上博」的相比,哪個正確呢?此題留待下次去上海再考察。

我兩次寫「有感」都重點提到INTRODUCTION當「介紹」用時後面搭配的介詞一定要規範為TO,這是因為現在這方面的錯太多了,以至於我不得不懷疑是否有許多老師都教錯了,或起碼是對正確的強調不夠。還有,我最近在上海和北京看電視時都聽到權威的醫學、營養學教授們說C字母時發音全是SHE,我以前還聽過正經八百的英語專業人員念C也發SHE或SAY音,不妨統計一下,國人中有多少能正確地發C/SEE音。這難道還不能說明我們的教學有漏洞和失誤?昨天聽廣播說已叫停在小學開英語課,太好了,別光說孩子負擔太重,就現在這師資力量也不行,拔苗助長、一哄而起的事最好別幹,千萬別「誤人子弟」!

我們的大專院校在編教材、教學資料和課外讀物及考試命題時能否增加點包括公共場所標示詞和介紹段子在內的實用性強的內容?西方「教學法」方面的規範教科書往往都專有一節,講「將垃圾郵件轉化為教材」,這說明他們非常重視教材的實用性。在不丟掉「大部頭」的同時也別輕視「豆腐塊」和「雕蟲小計」。「海天佛國」、「轉帳詐騙」、「南北通透」和「小心碰頭」之類要英譯起來都不是省油的燈,誰認為這是「小兒科」就讓誰試試!

我們的外語大專院校和一些語言培訓機構能否多來點教學旅遊、語言實習 (field trip) 之類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適當走出校園小課堂,進入社會大課堂,一來可實地、實景學習語言,二來可增強今天的學生,即今後的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感。老師們率領高年級學生,帶著研究生們去看看各種公共英語標示,凡佳作都是免費的學習資料。同時,若發現錯誤,也可幫人家改正,「法布施」也是一種大慈善。我不時想起、甚至很留戀在北外的一年「回爐」生活,當時真是「時間緊、任務重」。我們這些人文革停課前才學一、兩年,要強化的太多。師生們日夜奮戰,小班加大講座,當然是以英文(包括原文和譯文)為主,但中文、文學、文化、歷史、國際關係等樣樣都學點再加上各種實習。頤和園這樣的大公園、劇場、首鋼、燕山石化、京棉廠、工藝美術廠等,我們都去過。還有部分同學有機會去外地,如廣交會或一些海員俱樂部,我當時去的是秦皇島海員俱樂部。不這麼幹,我們怎能一出校門、只經工作單位稍加「入門培訓」的短期調教後,就能獨當一面作翻譯?離開校園幾十年了,不了解現在的情況。時下各種軟、硬體條件照說比我們當年好得多,但我覺得當時的一些「土辦法」和「急就章」應該是仍有不少可用之處。

(3) 大力提倡在譯界開展譯文(包括公共標示譯文)批評。我指的是廣義的批評,美的、好的,研究、學習一下人家是怎麼個美法、好法;錯的、差的,分析一下人家是怎麼個錯法、差法。即使錯誤是一個人犯的,箇中教訓大家都受用。中國傳統文化講「與人為善」和「對事不對人」,後一句,英語裡也有相應說法,我去年剛學的, 覺得比我們的詞霸和搜素引擎上的更地道:「Don’t ask who is right, just what is right, 其姊妹句是Don’t ask who is wrong, just what is wrong. 」可否搞點公共英語標示佳作評獎活動,或徵稿、有獎徵文等活動,為的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併集思廣益、提倡參與和發現人才,同時提高廣大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全社會對公共標示包括英語標示的關注度。

在滬期間,看到消息,說香港的鄧永鏘和古德明兩位語言大家為「九七來臨,當局要我們都學國語」這一句的英譯打了好幾回合的筆墨官司,「唇槍舌劍」、「火藥味」甚濃。我連看了三遍,原來,他們爭論的焦點就是,對於此句而言,WITH、FROM、IN、SINCE這幾個介詞到底用哪個好以及相應的謂語動詞的時態等該怎麼搭配。我對兩先生的敬業和學養極其佩服。對鄧先生過去不熟,但古大總編寫的糾錯小冊子,我在國外拜讀過兩本。他把香港各知名大學的中英文錯,一些公文的中英文錯,特首的某個中文病句,甚至連一位英國王子的語法錯都糾了個遍。他還抨擊一些人搞「歐式中文」是「不僅英文沒學好,而且把中文帶壞了!」我在墨爾本的社區圖書館裡,還看過其他幾位香港的翻譯家寫的書,相當部分都是在糾英文和中文錯。感佩之餘,我似乎更明白為什麼香港的英語熟練程度排名在大陸之上,我原來一直將此歸於歷史原因和種種客觀條件的不同,我現在認定還有個主觀因素,即人家那裡的譯文評論和文藝批評開展得比我們好。期盼我們有越來越多的翻譯家和語言教育家也多寫寫評論,多搞點糾錯。若能給廣大從業人員和眾多的外語愛好者多指點一下迷津,那就功德無量了

相關焦點

  • 不止是英語問題——公共場所英語標示糾錯有感(之一)
    來源:中國翻譯協會(作者:龔乃緒 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   發布時間:2016-01-14     年初,在國外得知北京市今年將繼續對街頭英語標示清理糾錯的消息
  • 翻譯的標準與境界——公共場所英語標示糾錯有感(之二)
    一年前,我就計劃今年五一前去上海探親並遊覽長三角地區;一個月前,拙文「不止是英語問題—公共場所英語標示糾錯有感」完稿後,自己覺得還有些「剩勇」和「餘興」,於是靈機一動:何不來個一石二鳥、公私兼顧,將探親旅遊與學習考察、語言實習揉在一起?自己學習英語、從事翻譯及語言教學幾十年了,運用「角色扮演」和「以活動為基礎, 以任務為中心」等教學法還算輕車熟路。
  • 2013年北京市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網上糾錯活動啟動
    2013年3月至12月組織開展「2013年北京市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網上糾錯活動」,通過在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官方網站(www.bjenglish.com.cn)設立外語標識糾錯活動專區,邀請廣大市民參與網上糾錯活動並對全市公共場所外語標識規範工作進行監督。
  • @青島市民,公共場所的「神翻譯」見過嗎?速來糾錯吧
    為全面提升青島國際化語言環境,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市政府外辦開展「青島市公共場所外語標識糾錯網上徵集活動」,邀請廣大市民來當「啄木鳥」,給全民參與公共場所外語標識規範提供渠道。而青島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規範活動從2007年就開始了。據市外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當年為給奧帆賽營造良好的國際化語言環境,青島市啟動公共場所外語標識規範工作,成立了市規範公共場所英語標識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按行業設立了7個工作小組,並成立了青島市外語專家顧問團。各工作小組會同顧問團制定完成了《青島市公共標識英文譯法》,通過市質監局以地方標準的形式正式發布。
  • 我市公共場所英語標誌全面糾錯
    姚曉東作出批示:「建議很好,請市語委牽頭,文明辦、外辦、城管等部門參與,按照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於開展公共場所中外文雙語標誌規範工作的通知》要求,對我市公共場所中外文雙語標誌逐一檢查梳理,整改規範,進一步提升文明開放形象。」
  • 小學英語:公共場所英文標誌大全,非常實用!
    小學英語詞彙量積累,在英語學習中是重中之重。如果沒有大量的詞彙,就很難去完成閱讀題。  在公共場所,隨處可見一些標誌說明,通常會以雙語標示,為了照顧國際友人。那些標誌中,只有英語標示,沒有漢字標示,怎麼辦。所以這些要靠我們平時去積累。
  • 每日新報:南大研究生給公共場所英文「糾錯」(圖)
    新報訊【記者 彭未風 通訊員 馬超】「宣紙譯成xuan paper是錯的,正確翻譯應該是rice paper」,「天津火車站的翻譯直接用了拼音tianjin huochezhan,其實我們知道應該是Tianjin Railway Station……」最近,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廣新和她的同學們發現公共場所的很多英文單詞存在誤用的情況,他們進行了
  • 雲大英語教師成立課題組調查昆明公共場所雙語標識 這些翻譯錯誤有...
    原標題:雲大英語教師成立課題組調查昆明公共場所雙語標識 這些翻譯錯誤有損昆明形象近日,長期從事英語教學的雲南大學外語學院教師趙剛向記者反映,目前,昆明市內有的著名景區、高鐵站、地鐵站、重要紀念地、星級賓館等公共場所的一些雙語標識英文存在錯譯、書寫不規範和不統一等現象,有的地方還錯得離譜
  • 海南邀您為這些指示牌糾錯
    目前 「全民來找茬—— 海南公共場所外語標識標牌 糾錯隨手拍」活動 正在火熱進行中
  • 雲大英語教師成立課題組,調查昆明公共場所...
    近日,長期從事英語教學的雲南大學外語學院教師趙剛向記者反映,目前,昆明市內有的著名景區、高鐵站、地鐵站、重要紀念地、星級賓館等公共場所的一些雙語標識英文存在錯譯、書寫不規範和不統一等現象,有的地方還錯得離譜。為此,他建議儘快規範昆明及全省範圍內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翻譯的工作,並將其納入COP15會議的籌備工作中。
  • 快報號召的英語糾錯行動全省都動起來了
    寧波大學科技學院人文分院的「英語糾錯行動小組」,針對寧波市公共場所的雙語標識的錯誤,形成了糾錯彙編。而浙江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生,英語糾錯行動已經實施了三年。  在都市快報對此做了報導後,加入糾錯行列的英語高手越來越多。至昨天,成果頗豐。
  • 雲大英語教師成立課題組調查昆明公共場所雙語標識 這些翻譯錯誤有損昆明形象
    這些翻譯錯誤有損昆明形象   近日,長期從事英語教學的雲南大學外語學院教師趙剛向記者反映,目前,昆明市內有的著名景區、高鐵站、地鐵站、重要紀念地、星級賓館等公共場所的一些雙語標識英文存在錯譯、書寫不規範和不統一等現象,有的地方還錯得離譜。
  • 海南外語標識標牌有獎糾錯活動引來大波「啄木鳥」,萬綠園、白沙門...
    目前,「全民來找茬——海南公共場所外語標識標牌糾錯隨手拍」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有獎糾錯吸引了一批細心的「啄木鳥」,他們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已經揪出了不少「蟲」。  記者獲悉,活動組委會收到的有效糾錯信息中,有不少關於英文拼寫錯誤方面的內容。「公共場所標識標牌覆蓋面廣,市民遊客能夠發現這些細微之處的差異,是處處留心生活的表現。」評審專家表示,拼寫錯誤、用詞不當、中英文不符是公共場所外語標識標牌中常見的不規範現象。
  • 《衢州市公共場所標識英文譯寫指導手冊》全市發放
    10月22日起,《衢州市公共場所標識英文譯寫指導手冊》開始在全市發放,這是我市公共場所標識英文譯寫首個規範化地方標準。  昨日,記者從市外僑辦獲悉,為提升衢州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化形象,市外僑辦組織專業翻譯力量經過三個多月的精心篩選和譯校,編寫了《衢州市公共場所標識英文譯寫指導手冊》,分為公共場所通用類、道路交通類、旅遊景區景點類等九大類共計2萬餘字 。
  • 武漢給街頭英文標識糾錯 出口寫成Export大廳寫成Hal
    武漢給街頭英文標識糾錯 出口寫成Export大廳寫成Hal 201910日上午,英語專家在武漢一公園內指出標識錯誤。自上月,武漢市決定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公共場所英文標識規範整治工作,以進一步提升武漢城市國際化水平以來,市外辦組織全市公共場所英文標識規範整治抽查專家團隊,前往武漢公共場所、城市道路設施等區域,對英文標識現場糾錯。  「這塊交通指示牌,有英文拼寫錯誤。」
  • 公示語英文標誌糾錯啟動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孫錦)2016年公示語英文標誌糾錯啟動啦!由市外辦牽頭,組織中外專家、媒體記者等組成的聯合督查小組昨日赴仙湖植物園和梧桐山森林公園,開始對市、區25個公園的雙語標識進行現場檢查,今年9月底之前相關責任單位將完成對問題標誌的整改。
  • 【「外語糾錯」進行時】專家、外籍友人到秦皇島景區挑錯
    在秦皇島的公共場所,中英文指示牌經常會看到,但你是否會留意這上面的英文是否正確呢?一旦翻譯有誤,就容易給外國友人造成誤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城市的國際形象。在一處景區門口,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秦皇島瀚海國際化語言風景研究中心主任邵麗君看著出口的英語標識寫得有些複雜,她指出這裡用一個「exit」單詞就足夠了。河北科技師範學院陳昕博士也指出不少英語語法錯誤:「有不少時間點都翻譯錯了,這讓外國人無法了解中國歷史。」果然,外籍友人Tim需要在別人幫助下了解英文內容。
  • 卡住公共場所英譯問題並非難事
    對一些單位來說,公示語英譯出錯還是在於重視不夠,只是在形式上設置了雙語標識牌、提示牌,對於「牌子」究竟有沒有「面子」、是否經得起細看卻無所用心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昨日,深圳市外辦牽頭,組織由中外專家、媒體記者組成的聯合督查小組赴多處文化場館進行檢查,這標誌著深圳今年聚焦於文化場館的雙語標識糾錯行動正式開啟。
  • 外籍人士可獲24小時英語翻譯服務
    今後,穗外籍人士撥打960169號碼,將得到英語24小時實時服務,以及日語、韓語上午9點至晚上9點的全天12小時的政務翻譯服務。  根據市公安局出入境數據統計,目前在穗外國人國籍以美日韓為前三位,廣州多語種服務平臺上線運行後,服務語種為英語、日語、韓語,待平臺運行成熟,將根據在線實時運行的情況,再適當調整其他小語種或延長服務時間。
  • 糾錯積分能換豐厚獎品!「海南外語標識標牌糾錯」小程序兌換商城...
    此前預告的點讚獲積分、分享資訊獲積分功能也已經設置完畢,在糾錯能手卡頁面展示的優秀糾錯內容獲贊一次,相對應的糾錯能手即可得1分,每天最高得10分;分享小程序內的資訊一次可得1分,每天最多積5分。根據活動規則,只要上傳隨手拍下的不規範外語標識標牌圖片、具體位置,並描述不規範之處,上傳正確譯法的建議,得到專家評審組認可後即可算作有效糾錯信息從而獲得積分,每月積分最高的1位糾錯達人將獲得1000元獎勵,活動最終評出累計積分最高的糾錯之星,獎勵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