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尋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身邊的社區醫院、縣鎮醫院的醫務人員總是忙前忙後卻總也忙不過來。基層醫務人員的編制緊缺、引進難和留住難的問題始終存在,同時因為水平低難以學習醫療新技術的難題,縣鎮人民的就醫時常出現困難,不得不轉而去大城市就醫。據統計,重慶市共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1396個,衛生人員50933人,其中非編人員佔比23.4%。執業(助理)醫師、註冊護士僅分別佔衛生人員數的30.1%和21.4%。對此,重慶市積極開展「縣聘鄉用、鄉聘村用」改革探索。
醫改良方
良方一:「縣管鄉用」探索
重慶市墊江縣從2015年開始探索臨床醫生「縣管鄉用」輪換派遣制度,在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單獨設置「縣管鄉用」醫師編制100個,用5年時間為全縣25個基層醫療機構派遣內兒科、外科、婦產科、中醫科醫師共100名。
確立政策保障機制,確保人才「沉得下」。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單獨設置「縣管鄉用」編制,實行定編制規模、定基層配置數、定縣級醫院派遣數的管理模式。在不增加全縣衛生健康系統編制總額的前提下,增加縣鄉醫院的派遣人員。縣財政同時給予派遣醫師每人每年8萬元的經費保障,定額補助到派遣醫院和派駐單位。
嚴格選人用人條件,確保人才「用得好」。為了給大家更好的醫療條件,縣政府規定派遣醫師必須取得執業醫師證書、在縣級醫院臨床工作5年以上、達到中級及以上職稱。重點選擇內兒科、外科、婦產科、中醫科4類緊缺人才。派遣期1年,定期輪換,避免醫師長期下沉基層無法跟上醫療科技的進步;同時,基層選派等額人員到派出醫院跟班學習,彌補縣級醫院人手不足問題。
建立激勵考核機制,確保人才「留得住」。為了留住更多更好的醫護人員,縣政府提出派遣人員待遇保障不變,經濟待遇不低於原單位科室同級人員平均水平。派遣醫師服務期滿仍回原單位原崗位,同等條件下實行晉升職稱、擔任職務、評優評先「三優先」,還將派遣醫師服務基層經歷做為聘任上一級技術職務的前提條件。派遣醫師接受派出醫院和派駐單位的雙重管理,兩項考核結果均與該醫師的經費補助和醫師定期考核掛鈎。縣衛生行政部門將派出醫院完成縣管鄉用情況納入年度綜合目標考核。
開展「鄉編縣管鄉用」試點。將鄉鎮衛生院的20個編制調劑到縣級公立醫院,由公立醫院招聘大學生,並按調劑的編制數量長期向基層衛生院派駐中高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
建立「編制池」。按照縣編制委員會確定的公立醫院機構可使用總編制數(2569個)建立編制池,將名額由原各醫療單位必須空編3%,調整為在全縣編制總額內空編10名作為緊缺人才引進等應急使用,其餘空編納入「編制池」。
建立「職稱庫」。對中高級職稱崗位進行統一管理,鼓勵有晉升職稱需求的縣級醫院人員到中心衛生院、中心衛生院到一般鄉鎮衛生院工作。在調入單位工作滿3-5年後,可調回原單位且優先聘任職稱,解決「有人無崗、有崗無人」問題。
良方二:「鄉聘村用」探索
鄉鎮衛生院公開招聘人員派駐村衛生室工作。彭水縣調劑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230名。通過「鄉聘村用」方式,使用鄉鎮衛生院編制公開招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派駐到村衛生室工作。
鄉鎮衛生院聘用村醫為臨聘人員。墊江、忠縣為鄉鎮衛生院聘用村醫為臨聘人員,籤訂勞務合用(一年一籤),由鄉鎮衛生院購買「五險」,發放鄉鎮衛生院基本工資和基礎績效,同時享受村醫有關待遇。
醫改成績單
(一)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有發展。墊江縣坪山中心衛生院連續多年派駐婦產科醫師,婦產科診療人次增幅13%、產科手術增幅130%;沙坪鎮衛生院連續4年派駐醫師7名,內科、外科、骨科先後引進新設備,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腹腔鏡闌尾切除等新技術。彭水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人次呈逐年上升趨勢,基層業務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數較改革前增長3倍。忠縣372個行政村(社區)建有標準化衛生室472個,村醫559名,每個衛生室都有1名合格村醫。村衛生室診療量佔基層總診療人次20%以上。
(二)群眾就醫獲得感增強得實惠。墊江縣通過「縣管鄉用」醫師派駐,群眾能以鄉鎮醫院的收費標準享受縣級醫院同等的醫療服務。忠縣創建甲級衛生院2家、乙級4家、丙級1家,任家鎮衛生院被評為全市「最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三)分級診療格局形成見實效。墊江縣連續9年實現大病不出縣,作為西部地區唯一一個擁有兩所三甲醫院的縣城,全縣基層診療人次佔比由2017年的59%上升至2019年的62%,呈逐年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