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父母們一方面感覺終於解脫了,另一方面又會非常擔心,怕孩子在幼兒園過得不好。孩子年齡小,根本說不清楚,問老師的話,得到的信息也很有限。其實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從回家之後的很多細節中是可以看出來的,父母要多留意。
一、突然出現尿床
如果孩子平時不尿床,但是自從上了幼兒園之後就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了令自己感到恐懼的事情。孩子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驚恐的情緒壓抑在內心,晚上容易做噩夢,就會尿床。
二、突然不想去幼兒園
如果孩子是剛剛入園,不想去是正常的。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又突然不想去了,很可能是被人欺負了,父母要及時向老師了解情況。
三、突然每天都很餓
一般的幼兒園都會比較重視孩子們的飲食,不太可能出現夥食問題,但是如果孩子突然出現回家特別餓,說自己沒吃飽的情況,可能就是飯菜不可口,或者被懲罰不讓吃飯。
四、突然很粘人
假如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變得特別粘人,比如整天粘著媽媽不肯離開半步,說明孩子的情緒非常焦慮,並且缺乏安全感。可能是由於分離焦慮,或者是在幼兒園遇到了問題,從而向親人尋求安全感。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困擾
1、旁敲側擊
父母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不要直接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可能因為有顧慮而不敢說。父母要採用旁敲側擊的問法,比如「今天你們班上有哪個小朋友受批評了?」「有沒有小朋友因為犯錯被懲罰了」?
2、角色扮演
到家以後,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孩子一般都喜歡表演老師,而且會模仿老師對待同學的樣子,父母可以從中看出端倪。
孩子擁有哪些能力,才能快樂地度過幼兒園時光
1、自理能力
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說過:「父母給孩子的最成功的愛,就是教會孩子獨立,早日放手。」
自理能力是孩子邁出家庭,走向社會的基本能力。如果連吃飯、穿鞋、入廁這些都不會,孩子在幼兒園將舉步維艱。父母要從小教孩子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比如一歲後就引導孩子自己吃飯,兩歲教孩子穿衣服、鞋襪,自己製造的垃圾,要扔進垃圾桶,上廁所學會穿脫褲子等等。
2、表達能力
上幼兒園之前,如果孩子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連完整的一句話也說不好,那麼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在孩子小時候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這樣能保證,孩子遇到問題時,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敘述明白,無論是跟家長還是老師溝通起來更順暢。
3、管理情緒的能力
人際大師約翰戈特曼博士說過:「父母和孩子怎樣進行情緒溝通,直接決定孩子的情商高低。」
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面對和處理情緒,孩子才能在集體生活中很好地解決問題。首先父母要做到遇事態度平和,不急躁,比如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了,父母要冷靜地和老師溝通,不要上來就大聲指責。要先把原因弄清楚,是孩子之間的打鬧玩耍,還是因為搶某樣東西,然後告訴孩子再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樣正確處理。在上幼兒園前,就可以通過情緒管理的繪本,讓孩子從繪本中學習這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