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民族的傳統和風俗都會滲透進家庭教育裡,衍生出的育兒方法各有不同,造就出有著不同情致、不同價值主張的教育方式。
各個國家的育兒方法各有千秋,但不管用什麼方式,目的是一樣的——希望孩子快樂、健康。下面,看看國外有哪些育兒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呢?
美國:幼兒園第一課是分辨廁所
美國所有幼兒託管機構裡,廁所是分男女的,幼兒到園的第一課便是認識廁所,女廁所是一個扎著小辮子女孩坐廁姿勢圖案,而男廁所一個男孩坐廁姿勢圖案的標誌,裡面的設施完全按正規男女廁所設計,只不過是小尺寸的而已。
不僅如此,有的女廁所的牆、瓷磚還用粉紅色,男廁所則用淺灰色。但孩子是好奇的,如男孩跑到女廁所探個究竟,老師一般不批評,只是會提醒他們走錯地方了,並且詢問他們看到了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法國:嬰幼兒室外午睡更健康
法國巴黎有一所幼兒園,寄託的都是兩個半月到一歲的嬰幼兒,所有的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在一個室外的大陽臺上睡午覺。巴黎的冬天,氣溫會降到零下10攝氏度,而孩子們仍然在陽臺上照睡不誤,他們不僅沒有凍著,而且身體越來越健康,抵抗力也越來越強了。當然,冬天午睡的時候,幼兒園老師會把孩子包裹得好好的,只露出一張小臉。
澳大利亞:再富也要「窮」孩子
澳大利亞人的育兒經是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在最冷的月份,早晚很少見到哪位澳大利亞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絨衣,便若無其事地行進在寒風中,太陽一出來,他們便將絨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褲、短裙。在澳大利亞,還常見家長陪著光頭、赤腳、只穿背心短褲的孩子從學校出來。
日本:利用遊泳課教育性別
在日本,幼兒園通常要開設遊泳課,男孩女孩都在一起,老師們會在此時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通常會問:「男孩子與女孩子什麼地方不一樣?」孩子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尿尿的地方不一樣」,「男的有小雞雞,女的沒有」……老師會抓住這些時機,讓孩子適當地理解男女性別的不同,學會尊重對方的身體,獲得充實感和安定感。
新加坡:性別教育從內衣分男女開始
在新加坡的幼兒園,和美國一樣,廁所的設施也是按正規男女廁所而設。但新加坡的性別教育更側重生活,尤其是內衣,從嬰幼兒開始,無論是內衣還是外裝,都是分男女裝的,很多裹著尿布的男嬰兒,已經穿著非常正規的男裝三角褲,目的是讓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男孩。而對咿呀學語的孩子,媽媽們也會不厭其煩地說著「你是男孩不是女孩」,「你是女孩不是男孩」強化寶寶的性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