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12:34:42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我找到植物化石了!」
「我這塊化石裡面有好多好多小貝殼。」
4月19日,在沙坪垻區中梁山鎮海石公園附近,十多位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跟著地質隊員,在第51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一起開展主城四山地學文化科考活動。
孩子們利用手中的工具,觀察藏於巖石之中的植物與動物化石,一覽重慶主城豐富的自然資源文化現象,了解主城2.5億年以來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
上中梁山
看主城億萬年地質變遷
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此次開展的「穿越重慶山脊-尋找滄海桑田的地質秘密」科普活動,旨在帶領大家探密主城四山地學文化,發現和欣賞重慶四山自然資源之美。
當天上午9點半,科普活動正式活動。在川東南地質大隊地學旅遊研究院科普講解員王平的帶領下,家長和孩子們分成三組,對中梁山上的6個觀察點進行考察。
「觀察點位於中梁鎮北部的海石公園附近,每個點位都有不同的亮點。」王平介紹,此次考察線路長度約7公裡,孩子們通過步行+乘車的方式,由東向西穿越中梁山。
在此次活動中,孩子們還獲得了一個特別的工具包,裡面裝有地質錘、羅盤儀、60倍顯微鏡等工具,大家在學會使用工具的同時,還能學會繪製出中梁山的剖面圖,建立對中梁山地形地貌的初步認知,甚至還能觀察到藏於頁巖之間的植物與動物化石。
喜山運動
主城有了如今面貌
在幹堰塘東埡口觀察點,王平看著山坡下方遠處的一片巨大丘陵地形,向小朋友們詢問了一個問題:「誰能告訴我,遠處是主城區的哪裡呢?」
「沙坪垻區!」「九龍坡區!」孩子們爭相搶答,但答案卻出乎大家的意料:「那裡其實是渝北區,再往遠處看的話,還能看見銅鑼山。」
王平解釋道,銅鑼山是與中梁山平行的背斜構造,具有相同的地質結構。在兩山之間,形成了寬達10餘公裡的丘陵地貌,這片相對平緩開闊的槽谷,正是主城區城市建設的區域。
原來,在約0.95億年前的燕山運動中,分布在當時重慶中西部地區的巖層受到水平擠壓力的作用,形成隔檔式褶皺構造。
而在距今6500萬年開始的喜山運動中,重慶地區逐漸被抬升,在風化作用影響下,隔檔式褶皺中緊閉的背斜形成了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山脈,寬闊的向斜形成了槽谷。
廢棄礦坑
孩子們建議修過山車
在荒頂坡採石場觀察點,孩子們則找到了「重慶海洋」的證據——分布於此的三疊系飛仙關組地層,其實是在形約2.5億年前的海洋環境中形成的。層層疊疊的巖層,在構造擠壓中傾斜,如同書寫了億萬年歷史的書頁一般。
王平帶著孩子們一邊步行,一邊觀察2.5億年前海水深度變化對巖層形成發揮的作用,這時一個巨大的灰巖礦坑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
「這個大坑是幹什麼的呀?」「這個坑是隕石坑嗎?」孩子們的小問號再次萌生,王平便給大家做起了科普。飛仙關組中的灰巖是優質的建築用石料以及水泥用原料,而在重慶的山脈中,曾經就分布有大量的石灰巖礦山。
「隨著主城四山功能的變化,四山地區石灰巖礦山逐步退出,並開展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王平說道。
詢問起礦坑將來的用途時,孩子們的回答也充滿了童趣。「在這裡修一個過山車!」「可以倒滿水做一個遊泳池!」
王平說,對於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其實有很多種方案,比如渝北區的銅鑼山礦山地質公園,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恢復治理案例,在保護主城四山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成為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貝殼化石
地理課本知識現場實踐
在滴水巖觀察點,大家看見了中梁山上白雲巖與炭質頁巖分界點,這亦是重慶地區受2.3億年前中三疊紀晚期印支運動影響的標誌,也由海洋環境變換成為陸地環境的交界點。
而在種植園觀察點,孩子們迎來了約2億年前三疊紀結束進入侏羅紀的「時間點」——因地殼逐漸下降,重慶主城逐漸由平原演化為湖泊環境。
在這裡,不少孩子都「有所斬獲」。正讀初一年級的張溍桐,就尋找到了一塊布滿小貝殼的化石。「初一上學期的地理課,學習了海陸的變遷,這次能把書本上的知識用來實踐,感覺很有成就感。」
王平介紹,這些化石其實是大量雙殼類生物死亡後堆積形成的巖石,學名是介殼灰巖。它們夾在觀察點紫紅和灰白色泥巖層之間,可以反應在侏羅紀早期環境頻繁變化的特徵。
此時往西眺望,寬闊的科學城槽谷和遠處的縉雲山盡收眼底——我們山城的豐富地形地貌,都來自於億萬年來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
「在第51個世界地球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組織小朋友們來野外進行地質科考非常有意義。」王平告訴記者,活動並不是為了要給孩子們灌輸地學方面的知識,而是通過觀察化石、感受地貌變化等方式,培養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孩子們積極的去發現、去探索,看見孩子們有所收穫後的笑容,我就覺得很開心了。」
王平表示,他們未來也計劃開闢包括縉雲山、銅鑼山、明月山主城其他三山的線路。「或者走出主城,去周邊區縣開展考察活動。」
新聞多一點>>
這條考察路線走一遍 讓你親歷主城區地質變遷
據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介紹,此次世界地球日主題活動的考察路線,位於沙坪垻區中梁山鎮北部海石公園附近,有6個觀察點組成,路線長度約7公裡。
路線由東向西穿越中梁山,將觀察到構成主城地下基礎的巖石,一覽重慶主城地質演化、地形地貌、建築碎石資源、溫泉資源、鹽巖資源、煤礦資源、古生物化石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文化現象,了解主城2.5億年以來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
線路不僅具有較高的專業看點,也展現出了自然對人類的貢獻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倡導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年度活動理念。
觀察點1:幹堰塘東埡口
主題:主城地質結構及演化、主城地貌形態及演化
參觀內容:重慶主城主要分布三疊紀、侏羅紀時期形成的碳酸鹽巖、砂巖和泥巖,這些巖石呈層狀依次疊覆。向東可遠眺銅鑼山和渝北區槽谷丘陵地貌。
觀察點2:荒頂坡採石場
主題:巖石層面,沉積環境,碎石資源,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參觀內容:觀察三疊系飛仙關組地層,其形成於約2.5億年前的海洋環境,主要由泥巖、頁巖與灰巖層組成。
觀察點3:響洞坪路口
主題:背斜構造
參觀內容:公路的東側可以觀察到向東傾斜的巖層,而在公路西側可以觀察向西傾斜的巖層。這種褶皺的形成正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我們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地球動力的強大。
觀察點4:後槽路路口
主題:嘉陵江組地層的形成,溫泉的形成與開發,鹽礦的形成與開發
參觀內容:地層形成於2.4億年前的海洋環境(瀉湖環境),該層為重慶主城溫泉母巖層,主城所有溫泉水均是從該地層中抽取而來。所含的鹽巖也是川渝一帶重要的鹽礦資源,可加工成食用鹽。
觀察點5:滴水巖
主題:三疊紀中晚期海陸演化歷史,中梁山煤礦資源,植物化石
參觀內容:可觀察到白雲巖與炭質頁巖的界面,代表海陸變遷的界面。界面以東代表海洋沉積的碳酸鹽巖,界面以西為陸地沼澤環境形成的炭質頁巖,炭質頁巖中可發現大量植物化石。
觀察點6:種植園
主題:侏羅紀沉積環境,介殼灰巖化石富集層,主城地形地貌
參觀內容:發育有紫紅和灰白色泥巖層,夾有大量雙殼類生物死亡後堆積形成的巖石層,反應在侏羅紀早期環境頻繁變化的特徵。點處往西眺望,可見寬闊的科學城槽谷和遠處的縉雲山。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梓涵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