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第一個月總是有很多節日,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每天都有流傳下來的事情要做。初八之後逐漸恢復正軌,然後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佳節,這依然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小編小時候一直認為正月裡只有這些傳統,後來才知道在西南沿海地區正月十四這一天也是有故事的,還與民族英雄戚繼光有關。
在明朝後期,倭寇屢屢犯邊,戚繼光臨危受命徵戰海上,把倭寇打的落荒而逃。即便戚繼光很英勇,可是倭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全打跑的,就在這一年的正月初,雙方又打了起來。在這裡小編要佩服一下中國軍人,他們真的太辛苦了。剛過完年,正式家家團圓的時刻,這些人還要為了千萬家的平安時刻準備著,看到敵情馬上投入戰鬥,完全沒有年節休假的傳統。正是因為有這些無私無畏的將士,我們才能安居樂業,享受幸福。
再來說戚繼光的這一戰,我們的常勝將軍再次打的倭寇丟盔卸甲。海上沒有他們的容身之處,無奈之下只能向內地潛逃。這夥人逃到黃巖地區時天色已晚,他們便跑到黃巖的橘林裡躲避,有的還慌不擇路的跑到農家。這時戚繼光的軍隊也追到了。為了配合官兵,為了自己能有安定的生活,這一代的百姓自發點起蠟燭,拿起燈籠,幫助官兵搜索敵寇。這一天,正是正月十四。
小編想,黃巖地區正月十四這一天,一定燈火輝煌。不僅橘林和甬道上一片燈海,家家戶戶也是高燭明臺亮如白晝。於是在戚繼光和全體百姓的通力合作下,倭寇的殘餘勢力悉數被擒,這一代得到短暫的安定。為了紀念戚繼光的抗倭行動,此地就把正月十四點燈的習俗流傳下來。這一天與元宵節是不衝突的。
幾百年過去了,現在的黃巖地區還流傳著這樣的習俗,並且花樣更多了。首先就是每家每戶都會點燈,沒有人住的房間也會燈火通明,讓小人無所遁形。在房間過門前還會放置獨具特色的橘藍燈、橘花燈、鳳凰燈,讓遊客的一雙美目應接不暇。用橘子坐燈,這可是其他地區看不到的景致,冰心先生的小桔燈比這個小多了。同時,還有舞龍舞獅、劃旱船、敲花鼓的表演,與過年一樣熱鬧。
最具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的是「瞭倭高蹺」。聽到這個名字就是倭寇和高蹺的組合。這裡的高蹺高達五六仗,是明朝的時候為了防止倭寇在正月突襲而設計出來的。
每一個高蹺就是一座移動的瞭望臺,站在高蹺上的人可以輕鬆的看到遠處是否有敵情,若發現異動,立刻全軍戒備。在人流太擁擠的時候,他們還可以坐在房簷上看風景。一舉數得。小編在此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在艱苦的年月還能想到如此好玩又實用的高蹺,必須來一個大寫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