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給孩子讀什麼書就關注 寶寶閱讀
數字閱讀素養的培養,就是數字自學能力,這在網絡時代是愈來愈重要的。 網絡上的訊息是分散、非線性的,有圖片、影像和動畫等,又分別可往外連結到不同的素材。 讀者可能被不一樣的圖片吸引分心,忘記最初要找什麼,這就是網絡閱讀的特性之一。
網絡閱讀素養的學習從「有目的的搜索」開始:要定義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材料,再去搜尋與選擇。在一大堆搜索結果中,還要判斷這些數據是否符合原先訂下的搜索目的,並考慮到資料的信度和效度,最後再整合成自己的知識。
重新看待電腦手機 :從娛樂工具變學習幫手
透過國際評比的調查,我們發現臺灣有電腦、網路、智慧型手機的家庭比例非常高,有電子書設備的比例也不低。但是,再深入調查學生使用這些設備的目的,我們發現有很大比例的孩子,並沒有用設備上網閱讀。原因可能是父母怕孩子遇到假新聞或壞人,所以禁止。
學生會用設備玩遊戲、看視頻或是聊天,但不是用來學習。
55%的學生響應「從不或幾乎從不」在學校用電腦做功課,因為電腦放在電腦教室。從不在家裡用電腦做功課的比例,也有33%。而教師使用電腦進行閱讀教學活動,例如讀數字文章、使用數字閱讀策略,或是練習批判的找信息等活動的頻率都低於鄰近的新加坡。從國際研究的結果,我看到學生和老師以電腦、平板進行學習的頻率待加強。
上網是實踐海闊天空、自我學習的重要路徑。 但要知道如何選擇、判斷,最後整合信息,才能達成自主學習。 然而,我們面對網絡有許多的矛盾,通過網絡接觸到各種文化和知識,可是我們仍處於剪貼和抄襲網絡文章,拿了一點資料就開始拼湊,沒有深度學習。 又例如,在網絡上人人平等,可以自由發言。 也有許多新的娛樂方式,讓現代生活一點都不無聊。 但我們同時面對新的挑戰,譬如:網絡霸凌、個資安全等隱憂也仍是無解。
大人該怎麼看待科技工具呢?取決於我們將之視為學習工具還是「保母機」。
柯華葳強調,現在知識來源眾多,孩子要學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判斷信息的能力。
數字時代的自學力:選擇、判斷、整合知識
做為讀者,不考證不判斷,大量的轉傳,認為大家都是好朋友,不會有人傳假訊息給我。但因著方便,成為了「懶讀者」。懶讀者就是新世紀的文盲,徒有工具但沒有長知識。這樣的文盲不是因為不識字,而是因為習慣一昧的剪貼抄襲,不考慮安全問題,不加思索的轉傳。
如何從數字文盲變成有數字素養的讀者?如何從懶讀者變成主動的讀者?我的建議是要從research(研究)、response(響應)、responsibility(負責)開始。這三個詞都有re開頭,意思是「再一次」。就是當你找到資料,請你再確認(re-search),要和你的朋友再討論、辯論(response)。再一次即是慢一點轉傳,停下來想一下,三思而後傳,這是責任(responsibility)。
回到教室裡。以往的教室是老師站在前面,學生排排坐著聽課。後來課桌椅排列改變,也運用電腦教學,甚至近年已到了人手一機。但是,我們學習的方式和內容有差嗎?學生的注意力還是在講臺上,所有的學習材料是老師交代的。這並不符合網絡時代的特色。我們要肯定學生可以自學。
在網絡上,沒有全體一致的閱讀路徑。沒有唯一或是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網絡資料日新月異,你昨天找到的資料今天不一定一樣。所以面對數字時代的閱讀,必須要有信念上的改變。
過去尊重知識唯一的來源是教材,老師是宣達教材者,但現在我們有這麼多的來源,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選擇。過去因著學習材料有唯一的來源,我們也會看重標準答案,但現在我們要判斷在眾多選項中最合適的,我們要學的是判斷力。過去的知識因為有限,所以可以灌輸,但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老師教導的是學習的方法,學生才有辦法終身學習。學習的責任必須慢慢轉移,老師僅是示範,學生要扛起學習的責任。
過去的基礎能力指的是讀寫算,數字時代在讀寫算基礎上加搜索、瀏覽、整合。搜尋是有目標的,學習怎麼樣選擇,怎麼樣分類、判斷、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識,這樣才算是自主學習。
所以,新世紀對我們(大人)的挑戰是該如何放手,讓孩子對自己上網去搜尋、選擇、判斷有信心。(整理/林思廷)
書單推薦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好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