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分享本頁面內容
最近網上一個來自南非的DJ簡直火爆了,各種混音炫技,不輸於職業DJ高手,而且他只有2歲,對,你沒看錯,只有2歲……他叫奧瑞特維·賀朗威(Oratilwe Hlongwane),他的DJ神技全憑自學,這自學能力槓槓滴啊!引發各位家長老師的陣陣感嘆:生子當如賀朗威啊!
知識爆炸的資訊時代,自學能力佳,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怎麼才能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呢?犯難啊…… 甭愁,今天小編為您推薦陳錢林的育子秘籍,他的一對龍鳳胎孩子自學能力一點不比賀朗威差,而且已經成才,小小年紀就分別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南科大實驗班。這是久經考驗、實打實的自學成才之路啊!嘿,人家孩子,這自學能力咋培養的?一起來看看~Q:我曾經在三所初中任教語文,後來在教育局負責過高中管理。我深知,真正的有效學習,不一定都要沒日沒夜地做作業,不一定都要起早貪黑。
杳與杲上小學後,儘管小學作業並不多,但想到中學時期的「黑暗」生活,如果我不採取措施,孩子們將逃不了應試教育的折磨。我沒辦法改變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但能不能嘗試走一條中間路線?於是,我選擇讓杲杲跳級,嘗試自學。
結果,杲杲基本上沒做老師統一的作業,分數也還過得去,儘管考試分數常常只有90來分,在班級屬於低分,但我覺得沒做作業能得90來分,說明完全具備學習能力。
讀初中後,按小學的學習方式來,發現初中的內容更易於自學。杲杲讀高中時,杳杳讀初中,我引導杳杳學習杲杲的自學方式。開始時有些不適應,但很快發現從初中開始自學也不遲。於是,杳杳也徹底走上了自學之路。
孩子們嘗試自學後,不用做老師布置的統一作業,不用參加早自修、晚自修,學習負擔明顯比同學輕,這樣就有更多時間學習教材外的內容,如看報紙,做小課題研究。
這些看似與知識點學習無關的學習,正好提升了能力,而這些能力,又利於孩子更好地學習課程。後來,杲杲讀中學期間,都是上午到校上課,下午在家自學;杳杳讀高一時,一天上課一天在家自學,高二時一周上課一周在家自學,自學的時間更多,學習的效率也更高。
實際上,杳與杲的自學能力,從幼兒期的探究活動就已開始培養。
探究學習,更多地帶有遊戲的色彩,以孩子喜歡為主。探究與遊戲的區別在於,以課程觀引導遊戲,在遊戲中多一些學習目的,多一些假設、聯想、歸類與推理,多一些反思、感悟。孩子們探究的「課題」,涉及動物、植物、天文、地理、歷史等。因為年幼,探究不可能取得「科學成果」,但不知不覺中,知識面拓寬了,自學能力也獲得了發展。
孩子們的拓展學習從上學後開始,圍繞一個主題,或到書店找書、雜誌,或上網瀏覽,或請教老師。每當教材中有感興趣的內容,孩子們總是以拓展學習的方式,進行系統的了解。我從大教學觀的思路引導孩子拓展學習。
如語文方面,重在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我就引導孩子自由閱讀、看報紙,不時聽取孩子的匯報,這樣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識字量、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數學方面,我引導孩子做智力遊戲、看數學家故事;科學方面,我引導孩子觀看科普電視節目、瀏覽科普網站、看科普書籍。
拓展學習有時也做習題,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做一些相應的練習。孩子們購買一些習題集,結合老師的教學進度自由選擇。書店裡有一些試卷集,孩子們選擇一些難題做做,總體學習效果不錯。孩子們都有整理錯題集的習慣,把平時做錯的題目或者想了好久才想出來的題目,抄在專用本子上,不時看看。杲杲小學跳級後,我引導他超前學習(即提前學習以後的知識內容),我發現,六七歲的孩子也具有超前學習能力。剛跳級時,我有時會教給杲杲一些自學方法。
後來發現杲杲總體的學習狀態不錯,慢慢地,我也就樂得清閒,連他看什麼參考書都不管了,只是抽空聽聽他的匯報,陪他去去書店,表揚表揚而已。
杲杲讀中學後,也以超前學習為主,讀初一時,我把初中三年的教材和參考書都備齊。杲杲常到新華書店買些配套的練習題,這些練習題後面都有參考答案。
杲杲自學了一些知識點,做些相應的練習,與標準答案對照下,如果發現錯的較多,再看知識點;差不多了,就往下自學。杲杲也參加學校的每次考試,成績作為自學的參照。
杳杳的超前學習開始於初中一年級。杳杳選擇《教材全解》進行自學,比學校教學進度略微超前,在自學中發現了問題,課餘向老師請教。後來,杳杳學習效率明顯提高,讀初二時就把初三的教材學完了,讀高二時基本上把高三的教材都學了。
超前學習,看起來由於缺少練習而打下的知識基礎不很紮實,但杳杳總結說:「許多知識點,如果要求每次都搞清楚,會花很多時間,甚至會鑽牛角尖,但學了後邊的內容,回過頭來再看原來的『攔路虎』,克服起來會很輕鬆。」
超前學習的明顯作用,是少做練習題。學懂了的部分,就沒必要做練習題了。我們當老師和家長的,往往心太急,把知識點的鞏固看得太重要,學了一點就想著鞏固。
實際上,許多知識點不一定需要馬上鞏固,學了下面部分後,前面的問題會迎刃而解,那麼前面的低效的鞏固練習時間就省了。當然,如果學了後邊的部分,發現前面依然有問題,這時候的練習是省不了的,再補上去,看起來也還是練習,但這時候練習的針對性更強,更個性化,也就更高效。
孩子的學習如長跑,放手讓孩子跑,這是很自然的事,但大人如果太盯著細節,盯著孩子跑步的每一個動作,不斷地糾正,非但不利跑步的能力,還容易影響跑步的興趣。
教材提供了系統的知識點,自學時不能離開教材。現在中小學的教材編寫內在邏輯性很強,適合於孩子自學。杳與杲先後跳級,我都把跳過去的教材找了來,他們順著教材自學,延續知識的邏輯性。
但是,最好的教材,也只是參考書。教材僅僅提供了知識系統的線索,要想學好各門學科,僅靠學習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學習需要舉一反三,教材起到「舉一」的作用,「反三」需要拓展學習與實踐性學習。 要想學好各門學科,需要有課程的意識,而且要有大課程觀、活課程觀。如語文是語言藝術的課程,所有與語言藝術相關的內容,都屬於課程內容。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體育、音樂、美術、品德等課程,都是個大課程。從課程角度看學科,不能局限於教材。如語文的經典文學的閱讀,局限於教材上的那一丁點文章,是遠遠不夠的。
如我一直堅持引導孩子們讀報紙,這本身就是自學,看似與語文課文無關,實際上報紙上不僅有語文,還有語文教材上所沒有的知識點,更主要地培養了孩子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這些能力本身也就屬於自學能力。
如果說知識是海洋的話,那麼課程就是一艘艘船,而教材是舵。孩子的自學,如坐漁船去打魚,需要教材的舵來明確學習方向,可工夫在教材外,在於課程這艘船的容量,更在於是否學會了打魚的方法。 孩子的個性不同,學習方式也會有差異。同樣的自學,杲杲每天下午在家,杳杳卻一周在校一周在家。記憶類學習,杲杲大多安排在早上,而杳杳卻說中午效果最好。自學的關鍵在於尊重孩子的個性化學習,這是精髓所在讓孩子自學,家長最擔心的是,成績下降了怎麼辦?我覺得,要從大課程觀看分數。因為少做老師布置的作業,而試卷都是老師出的,所以自學的孩子,剛開始時考試也許「不理想」,這沒什麼可怕的。
我曾對此打過比方:老師教的是太極拳,孩子自學南拳,兩者都可健身,學南拳的孩子去考太極拳,分數低些有什麼可怕?從長期看,自學的孩子能力發展更快,當分數開始提升的時候,孩子的能力已經勝人一籌了,能力提升後,必定利於提高分數。實際上,凡高考狀元之類的拔尖生,一般都不是只做老師作業的學生,大多都是善於自學者。
常有家長問我,可否借鑑杳與杲的自學方式?我覺得,上午在校下午在家,或者一周在校一周在家,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也存在較大的風險。但我堅信,自學應該適合大部分孩子。
小學低段,孩子不用家長盯著就能獨立完成作業,也是自學;學有餘力的孩子,在完成老師的作業之後,自主安排一些學習項目,這也是自學。從小鼓勵孩子自學,更容易逐步領悟、總結學習方法,才可能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記得全國勞模教師周民曾說,學生沒有教出來的,都是自學成才。這是周老師20多年的教學總結,他還說,「我的教書就是告訴學生要怎麼去學,學了有什麼用,而不是為我而學。」 我親愛的老師和家長們,您覺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圖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