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過於真實,贊恩最後的笑真是令人心酸又感動

2020-12-20 就是寧靜的寧

記得是五月下旬看了電影《何以為家》, 群裡有人提了一嘴這個就看了, 就恰巧而已,這電影看得我不知道怎麼形容,反正就是喘不過氣壓抑的很,有的鏡頭想哭但又哭不出來,直到最後一個鏡頭,也是全集唯一的笑容時,真的忍不住了,稍微平復心情後,屏幕又顯示,贊恩演繹的就是自己曾經經歷的大部分,就更壓抑了。

一開始衝著評分去,電影剛開始覺得很亂,鏡頭也到處亂晃,有點懷疑評分,後面忍著性子繼續看下去感覺真的很不一樣,最觸動我的是贊恩離家出走後為了逃離到別的地方而回家找身份證明發現自己的妹妹死了,那一刻的心酸與無助,瞬間淚崩。整場電影下來真的很壓抑,片尾也說了這是贊恩自己的親身經歷,戰爭帶來的從來都是痛苦,孩子又做錯了什麼。

這部電影看起來過於真實,更像紀錄片,看完心情很沉重,一個人的生活幸不幸福可能看眼神就可以了解,幸福的人的眼睛裡仿佛時刻閃爍著光芒,而生活在不幸中的人們眼神大多數時候是空洞無神的,就像一開始的贊恩。但很開心,在影片的最後,他終於綻放了笑容,現實生活中的他也敲開了幸福的門。觀後感覺有一些些壓抑,有很多想法,但是表達不出來,有幾句話戳中了我的淚點。

主要這是這個孩子自己親身經歷的,就非常心疼了,這兩個小孩子都演的很好,黑人小孩子很可愛,贊恩很帥特別,他的眼睛好似漩渦能把我吸進去。全片壓抑氣氛濃鬱,時不時配上一點玩笑情節,再加上悠長沉悶的配樂,讓人深深陷進對贊恩的同情與劇情走向之中,是一部戳心的好片子。在一個沒有身份證明,孩子成群的家庭,贊恩沒有成長為父母的樣子,而且善良,勇敢,更多是善良。

小小年紀就肩負養家的重擔,幫助初次來大姨媽的妹妹,包括在被阿姨拋棄後照顧只有一歲的小男孩,自言自語對著鏡子練習自己的名字,被迫像自己的母親一樣用藥片研製令人上癮的藥水換錢,他很善良,卻又有12歲男孩不該有的堅強和不該吃的苦頭,全片看下來淚奔幾次都是因為心疼這個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出生的小男孩,當他被人照顧,當他第一次睡到有被子的床上,短暫的幸福確是珍貴已久的溫暖。

世界上應該還有不少這樣的家庭吧,希望她們擺脫苦海,遠離戰爭,幸福的生活。也希望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贊恩最後的笑真是令人又心酸,又感動。看了這個電影,怎麼說呢,看完後不知道,把他們這樣痛苦的生活歸咎於誰,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當然最令我想不到的是影片最後說裡面大部分情節都是真實的,小男孩的勇敢頑強,那些所謂的「黑戶」所過的黑暗的生活都令我震撼,最大的感想就是自己真的很幸福吧。

看完影片只能說,實在是太感動了,贊恩太不容易了,這部影片的小主角是一個真實的難民,影片大部分都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希望有更多像讚恩一樣的難民能被看到能夠被救助,能夠看出影片最後的那個笑容是他發自內心的笑容,最心疼的是劇尾處寫明,由贊恩的真實經歷改編,難以想像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是怎樣承受過來的,還好現實中的他可以好好生活,每一個善良的孩子都會被世界溫柔以待。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推薦一部2019年感動全球的電影《何以為家》
    每當中國的觀眾們想看一些大片,總會想到好萊塢電影或者說是歐美電影,但是2019年的最佳影片卻是由一個處於戰爭的國家用最撿漏的工具拍攝的,那就是黎巴嫩,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何以為家》。這是一部由黎巴嫩導演用落後的手持攝影機拍攝的一部真實反映黎巴嫩孩子現狀的一部電影,沒有任何的修飾,一部真實的不能再真實的生活畫面,卻感動了全世界的所有人,理由是太真實了,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劇中的男主演是一名12歲的小男孩,叫做贊恩,是導演從難民營裡挑選出來的,電影裡面演的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父母生而不養,長子贊恩渡人卻無法渡己,無愛《何以為家》
    《小偷家族》是從普適的社會問題切入最終落腳於人性的模糊地帶,而《何以為家》則是以個人境遇為樣本揭露社會制度的缺失。《何以為家》這部影片根據贊恩的真實事件進行改編,男孩的父母只管生孩子,在家什麼也不幹,讓自己年幼的孩子去雜貨店打工來獲取食物。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內心被觸及的那一刻,我想起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遂將想把種種感受寫下來。寫給自己,也寫給像「贊恩」一樣的無數生命。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
  • 《何以為家》:淺析3類人物的性格及結局,夾縫中還有溫暖
    說實話,二刷《何以為家》,看的整個過程都是壓抑的,那種最直觀的悲傷情緒,悶悶得在胸口,實在是令我無限惆悵,對生活的思慮,對贊恩的心疼。整部影片令我淚目,但最戳心的還是影片最後的那句:大部分劇情都是贊恩的真實經歷。
  • 《何以為家》,小國別電影的逆襲魔法
    可最後,殺出重圍的偏偏是《何以為家》,一部以12歲孩子視角呈現的難民題材電影,真的有什麼魔法嗎?《何以為家》影片4月29日首映日排片達到14%,僅次於《復聯4》位居當日排片第二。這個「時間差」是幸運的,作為當日唯一一部首映影片,在五一檔正式開啟前,積累了第一波口碑。
  • 影片《何以為家》分析
    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要人物有男主角贊恩、母親蘇阿德、父親塞利姆、妹妹薩哈、偷渡的單身母親拉希爾、嬰兒約納斯他們的性格特點為贊恩是一個不甘於現狀充滿保護欲的男孩被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大人、而他的父親和母親是有著悲慘的過去被時間固化思想的守舊者和對於生活無可奈何的順從者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2018年,《何以為家》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中入圍了金棕櫚獎的評選,獲得了評審團獎,並已在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抖音平臺上,《何以為家》登上熱搜第一,朋友圈也「刷屏」不斷。  片中,導演拉巴基採取類似偽紀錄片式的真實質感,並且大量啟用非專業演員。飾演男主角贊恩的小男孩與角色身世相似,2004年出生於敘利亞的他, 8歲時舉家前往黎巴嫩,因為無法適應當地教育體系,只能斷斷續續接受一些家庭輔導,10歲起就開始打零工。
  • 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影評《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由黎巴嫩籍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在這之前她還有兩部長篇《焦糖》和《吾等何處去》,評分都還不錯,算是小有名氣。《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迦百農」在拉丁語中意為「混亂無序之地」,與影片戰爭背景相暗合。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觀眾可以在贊恩這個角色中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與孩子特有的天真,感受到那種毫無出路的絕望。
  •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影片名為《何以為家》,表面上看,是一個12歲的流浪少年渴望有個家、渴望有父母之愛,卻又在得不到後憎惡家、逃離家的故事。但其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陰影隨處可見,孩子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童年,他們的遭遇令人揪心,令人感傷。看完之後,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影片最後打出的字幕: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 從《何以為家》看黎巴嫩的社會問題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曾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也獲得了第71屆金棕櫚獎和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十二歲的少年贊恩將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且最後勝訴的故事。贊恩是一個十二歲的少年,他沒有像其他很多孩子一樣去上學,他從小就給一個叫阿薩德的雜貨店店主打工。
  • 今日電影推薦-《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 《何以為家》觀後感
    今天看了別人推薦的電影《何以為家》,嗯,怎麼說呢?大概就是看了贊恩的經歷,更多的是慶幸自己生在的是中國,我們不是處在和平的時代,只是處在和平的國家。贊恩的反抗也只能是離家出走,離開那個沒有感情、滿是心(辛)酸淚水的家,可是離開了,又能怎麼樣?沒有身份證明、未成年的他根本找不到工作,也沒有處所可住,更別說水了;吃完僅有食物的他,無處可去,還好善良的泰格斯特收養了他。其實你會發現,即使自身也很困難,人類也會有仁慈之心,儘自己綿薄之力去幫助比自己更弱的人,這大概都是人本身所存的善念吧!
  • 《何以為家》12歲少年犯起訴親生父母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中12歲男孩贊恩對父母的控訴。而此刻,他竟是個正在服刑的少年犯,罪名是拿刀捅人。這部來自黎巴嫩的影片製作時間長達5年,3年的前期調查,6個月的拍攝,2年的剪輯,在選角上更是啟用了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而影片中大部分內容源自男主角贊恩·阿爾·拉菲亞的真實生活經歷。
  • 《何以為家》:你該感到幸運,至少還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在查分過程中,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接下來的高考志願填報也是重中之重!每年在高考出分後,都會有很多「感動高考」的事例被人們熟知,今年也不例外。昨天,北京公布高考成績,一名網友乘計程車時隨手拍下了一幕:司機師傅接到女兒報成績的電話,欣慰地誇了句「姑娘真爭氣」,便匆匆掛斷了。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