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是電影《何以為家》中12歲男孩贊恩對父母的控訴。而此刻,他竟是個正在服刑的少年犯,罪名是拿刀捅人。
這部來自黎巴嫩的影片製作時間長達5年,3年的前期調查,6個月的拍攝,2年的剪輯,在選角上更是啟用了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而影片中大部分內容源自男主角贊恩·阿爾·拉菲亞的真實生活經歷。
影片一開場就是黎巴嫩一個小城鎮的航拍全景,一棟棟破敗不堪的樓房緊密地挨在一起,一片慘澹的沙土色。一個個穿著破爛的枯瘦少年,在廢棄樓裡吐著煙圈,在街頭上追打「槍戰」,無不在訴說著,這是一個貧窮落後的戰亂國家。
12歲的贊恩沒有正式身份,弱小的肩膀承擔了原本應該由大人承擔的生活重壓。父親不讓他去上學,除了要照顧弟妹的生活,他還要在雜貨店打工。每天整理商品、送貨,和妹妹上街賣果汁。
沒有經濟來源的父母什麼都不管,卻特別擅長一件事情——「生娃」。越生越窮,越窮越生。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小女孩可以被嫁掉換錢,小男孩可以幹活賺錢。
所以當雜貨店老闆看上他們年僅9歲的女兒薩哈時,他們毫不猶豫地把她嫁掉以換取租金。贊恩拼了命也無法守護住妹妹,眼睜睜看著妹妹被帶走的他最後選擇逃出這個令人絕望的家。
贊恩憤怒離家,遇到了和他一樣沒有合法身份的拉希爾母子,並與他們相互扶持勉強度日。拉希爾在餐廳打工,贊恩負責在家照看還在喝奶的約納斯。這對贊恩而言,應該是最平靜最輕鬆的一段時光,不需要為活著而奔波。然而,生活並沒有打算就此饒過贊恩。
拉希爾因偷渡身份被抓,再也沒有回家,留下了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為了養活約納斯和自己,贊恩想盡辦法,搶鄰居小孩的牛奶、吃別人吃剩的東西、售賣毒品飲料。但最終還是被房東趕走,走投無路之下,他只能選擇把約納斯賣掉。
為了離開黎巴嫩,贊恩回家拿身份證明,卻聽到妹妹薩哈的死訊,憤怒的他拿著刀衝到房東家,砍傷了他。從此贊恩成為了少年犯。而當在牢裡聽說媽媽又再次懷孕之後,贊恩終於爆發,將父母告上法庭,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父母都別再生育。
這就是12歲男孩贊恩的故事。
為了體現電影故事的真實性,為了讓觀眾意識到現實的殘酷,導演娜丁·拉巴基選擇了一批真正的難民出演影片,而影片中贊恩的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實的敘利亞難民。
一部電影也許無法改變社會的現狀,但足以讓身為父母者重新審視自我,讓身處新時代的我們珍惜當下,努力生活。
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停留在贊恩的笑容特寫,也是全片唯一一次看到贊恩的笑容。因為他可以得到一張印著自己名字的身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