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某街道上,一小孩要過馬路,汽車司機看到後,停下來讓小孩先過。在過馬路的時候,小孩一直敬著禮,最後小孩還朝汽車司機鞠躬表示感謝。
日本是特別注重禮貌、禮讓的國家,看過日本電影、電視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某節目中,聽馬未都先生講他對日本的印象,他說:初到日本,會感覺那裡的人非常禮貌、安靜、客氣。在排隊的時候,不會有插隊的情況,在餐廳吃飯的時候,不會聽到大聲喧譁。
在馬路上,很少能聽到司機按喇叭,基本上都是互相謙讓的一種場景。還有一點令馬未都先生感到佩服,那就是大家整體上比較注重衛生,包括個人以及公共的。比如到景區遊玩,很少能看到地上有垃圾,大家都是誰的垃圾誰自己帶走,很自覺。
時刻都要考慮到別人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講了一段在日本經歷的事情:
朋友去市役所辦事,期間去洗手間,預見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小女孩,蹦蹦跳跳的剛進廁所。而她媽媽懷裡還抱著一個嬰兒,在外面等候,我朋友也在廁所入口排隊。
小女孩很活潑,什麼都要自己來,不讓媽媽幫忙,所以用的時間比較長。等女孩從廁所出來,媽媽一邊帶著孩子洗手,一邊輕聲跟排隊的人道歉。
後來在大廳又遇到了這對母女,能看出來是媽媽在教育女兒。走近後聽到媽媽說:因為你是小孩子,所以你大聲說話、蹦蹦跳跳、做事情慢一些,大家會讓著你。但是你這樣做,有時候會給別人添麻煩,比如剛才上廁所,因為你很慢,所以好幾個人都在外面等。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到別人。
小女孩大概是聽懂了,認真地點點頭,媽媽也微笑著摸了摸女孩的頭。
遵循「人性本善」的觀念
日本的小學,大多數是結伴一起上學,家長是不直接送的。而是由爺爺奶奶,或者是家庭主婦媽媽們組織的安全巡邏隊,在小學生們通往學校的路上,隔十幾米一個崗哨,安全護送小朋友們,主要也是為了鍛鍊小朋友的獨立能力。
在路上,日本的小學生會對路過的每一個人打招呼。對,是每一個人,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都會想你問好。可以想像一下,一排可愛的小天使,每個人在早晨都向你問好,你會不會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
在過馬路時,當信號燈變綠後,孩子們會舉手過斑馬線。然後到了馬路對面,小朋友們會轉身,向停下的車流鞠躬致謝,左右兩邊各鞠一躬。
不僅是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在路上見到陌生人也會打招呼。
在《蠟筆小新》中,小新每次出門都會說「我走了」,回家進門後會說「我回來了」,這些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還有就是吃飯時,大家會雙手合十一起說「我開動了」,其實真實意思應該是「感謝上帝賜給我的食物」。
在吃飯的時候,日本的媽媽要求比較嚴格。從孩子會拿勺子開始,就不會再餵飯,從小讓他們自己吃。而且吃飯的時候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亂走,要坐在飯桌前吃飯。可以添飯,但是絕對不許剩飯,甚至一個飯粒都不許剩。
我覺得自己好慚愧,小時候上學必須媽媽去送,看到陌生人根本不敢說話,上小學了還得讓媽媽餵飯,幾乎每次都會剩下點飯吃不完。
無規矩不成方圓
日本的孩子向成人鞠躬的時候,成人也會向孩子鞠躬。日本孩子向成人問候早上好,成人也會回答早上好。
但是在中國的場景是:孩子向成人問候,成人會笑著誇一句「真乖」。當成人對孩子有禮貌了,孩子也就會學著變禮貌。
朋友還跟我講了一件事:
有一次在日本成田機場等飛機,有個小型兒童樂園,朋友的女兒剛兩歲多一點,周圍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五六歲的樣子。他們幾個孩子也都是相互不認識,但卻能玩耍到一起,沒有爭執,聲音也不吵。
朋友的女兒想過去玩,一開始朋友還擔心自己的女兒會被排擠。結果,自己的女兒過去後,幾個大一點的哥哥姐姐全部讓著她,還帶著她女兒一起玩耍,完全沒有排擠外人的感覺。
聯想到我們這裡的遊樂場,有時候不敢輕易讓孩子一個人進去玩。因為大哥哥、大姐姐,為了搶某個地方玩,會互相推搡,甚至家長也會進來一起扯皮。因為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家長之間拳打腳踢的新聞,不是一次兩次了。
當然了,這種禮貌的行為,使得日本的服務行業做得很好。但是日本社會普遍缺乏活力,生活欲望偏低,總感覺他們生活的勞累、壓抑。每次聽到他們說謝謝、辛苦之類的話,就會覺得他們很憋屈。
「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僅僅在家裡要守規矩,在公共場合更要守規矩。孩子從小就要學會守規矩,因為守規矩的孩子,通常都很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