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包含了諸多社會發展領域的目標。加之,新冠疫情過程中,暴露了我國社會事業領域存在諸多短板,暴露了我國社會事業發展整體上與國民經濟、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相比明顯滯後。因此,『十四五規劃』應強化社會發展內容。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廣泛,具有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併列的必要性。」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鍾茂初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今年兩會其將帶來兩份提案,其中一份《關於「十四五規劃」強化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的提案》中建議將「十四五規劃」目標對象準確定位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三者並重。
除此之外,就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鍾茂初關注到近一時期我國區域發展中出現南北發展差距擴大態勢,並提出《關於「以振興環渤海區域為著力點,遏止南北發展差距拉大態勢」的提案》。
在提案之外,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形勢錯綜複雜,諸多問題亟須解答,多個領域需要建言獻策。鍾茂初圍繞疫後全球供應鏈重塑以及恢復經濟方面的貨幣、財政政策相關問題,分享了觀點、建議。
以下為採訪實錄:
《中國經營報》:今年你將帶來哪些提案,主要關注哪些方面?
鍾茂初:今年兩會上,我將提出《關於「十四五規劃」強化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的提案》,建議:將「十四五規劃」目標對象準確定位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三者並重。提出這一建議的主要依據是:其一,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包含了諸多社會發展領域的目標。加之,新冠疫情過程中,暴露了我國社會事業領域存在諸多短板,暴露了我國社會事業發展整體上與國民經濟、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相比明顯滯後。因此,「十四五規劃」應強化社會發展內容。其二,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廣泛,具有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併列的必要性。
提出的建議有:其一,「十四五規劃」之中有關社會發展的規劃至少應增加以下內容:(1)四中全會決定涉及社會發展的內容,應轉化為具體的社會發展目標;(2)對照新冠疫情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社會事業各領域急需加緊補齊的各項短板,應轉化為具體的社會發展目標;(3)對比國際上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應明確提出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新技術發展水平、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著力彌補滯後性的社會發展指標。其二,「十四五規劃」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應包含:(1)「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應將這一長期目標分解轉化為「十四五規劃」的階段性目標。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碳排放總量控制、汙染總量控制等,應成為「十四五規劃」各項經濟指標的前置約束條件。(2)四中全會有關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各項內容,應轉化為「十四五規劃」的具體行動目標,如: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3)應突出生態環境區域協同方面的規劃,如,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黃河流域、京津冀、環渤海等都應明確其生態環境區域協同治理、協同保護的規劃。
鍾茂初:今年兩會上,我還將提出《關於「以振興環渤海區域為著力點,遏止南北發展差距拉大態勢」的提案》,針對的問題是:近一時期,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我國區域發展中出現南北發展差距擴大態勢。表現為,北方多數省區的增長減緩速度比南方省區更為顯著,北方多數省區的人才、勞動力乃至人口都呈現淨流出的態勢。其中,環渤海區域各省市表現得最具典型性。近年來,環渤海區域與其他區域的發展差距恐將進一步拉大。主要建議有:(一)「遏止南北發展差距拉大」,是推動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主題,應作為「十四五規劃」目標之一,「振興環渤海區域」可作為其著力點。(二)大規模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此為著力點,推動環渤海區域傳統企業與市場經濟發達區域企業之間的融入性合作,激活環渤海區域經濟活力。(三)中央政府應以環渤海汙染治理的協同為著力點,「倒逼」促成形成以環渤海生態聯繫、產業聯繫為紐帶的區域有效協作、利益共享的長期合作機制,並借鑑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四)推動能夠大力促進環渤海區域發展與協作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五)通過「振興環渤海區域」,促進我國的東北亞區域合作,推進東北亞合作機制的形成和實質性落實。如,將組建「東北亞合作銀行」作為推動環渤海區域開放發展的重要舉措。
《中國經營報》:受疫情影響,全球產業鏈遭受嚴重衝擊,圍繞疫後全球產業鏈重塑,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能否分享你的觀點?
鍾茂初:機遇方面,一是中國產業企業經濟活動率先恢復的先行優勢已經形成。中國經濟各行各業應當充分發揮這一先行優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發揮積極作用,弱化全球產業鏈斷裂的風險,有效修復全球產業鏈的斷點、堵點,並以中國產業企業的正常經濟活動及其良好的預期,給全球經濟以信心。二是,將抗疫期間形成的各種創新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將抗疫期間形成的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構想商品化、標準化、規模化,將新型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所需的產品、服務、服務平臺,進行商業化、產業化,並進一步推廣擴大市場需求。
挑戰方面,一是全球疫情發展狀況,對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可能通過各種路徑轉化為風險。二是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關聯大的企業,在財務狀況、經營成本和其他負擔、資金鍊、原材料供應、產品市場需求、勞動力僱傭、物流等方面存在突出困難,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及關聯產業部門協同解決。
《中國經營報》:在恢復經濟方面的貨幣、財政政策以及節奏把握上,可否分享你的建言建議?
鍾茂初:針對經濟復甦,應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投資刺激政策,用於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社會事業基礎設施「補短板」;再如,必要的消費刺激政策、就業保障政策,既帶動各產業復甦,也保障低收入群體獲得收入。
貨幣政策方面,促進經濟復甦與防控金融風險要兼顧考量。著力刺激經濟復甦的過程中,同時也要防控金融風險,既包括消減疫情本身導致的金融風險,也包括控制投資等刺激政策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要考慮貨幣擴張可能帶來的通脹因素。金融,還與國際經濟活動密切關聯。在疫情背景下,還要預防國際金融風險的輸入,尤其是要預防美元作為全球經濟活動中的主要貨幣而美國採取「無上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給全球經濟體系帶來的風險。
原文標題:
全國政協委員鍾茂初:疫情暴露短板建議「十四五規劃」增加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內容
【兩會專題:2020年兩會環保之聲】
編輯:趙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