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情報總監易人,美情報界擔心「政治侵蝕情報分析客觀性」

2020-12-16 澎湃新聞
約瑟夫•馬奎爾

美國外交和情報界人事問題眼下再次成為圈內熱議的話題。

美國總統川普對新的國家情報總監約瑟夫•馬奎爾(Joseph Maguire)的任命於8月15日生效,此前擔任國家反恐中心現任局長的馬奎爾被川普盛讚為「有著悠久而卓越的職業生涯」。

馬奎爾16日發表到任聲明,正式填補了前國家情報總監科茨(Dan Coats)和副總監戈登(Sue Gordon)離任帶來的職務空缺,然而這一最新人事變動在美國情報圈引發的震蕩仍在持續,有人擔心,川普更傾向於選擇他想聽什麼,而不是真相。

同樣擔憂的還有美國外交圈。根據《外交政策》雜誌網站最新刊發的數據顯示,在159名川普提名的大使中,有73位都屬政治任命,這極大壓縮了職業外交官的比例,在前兩屆政府,這一比例往往保持在30%。對此, 一批現任和前任的美國外交官們警告,人事任命趨勢正在損害美國外交。

新情報總監曾領銜反恐中心

據美國媒體8月19日報導,美國新的代理情報總監約瑟夫•馬奎爾16日在一份聲明中說,「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繼續致力於領導情報機構,為支持我們國家的安全提供關鍵信息。」

馬奎爾是前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成員,之前一直擔任國家反恐中心主任。一些現任和前任情報官員認為,馬奎爾具有足夠的領導才能,可以沉穩地領導美國情報機構繼續為政策制定人提供坦誠的情報分析。但也有人擔心,隨著前國家情報總監科茨和副總監戈登的離任,政治問題將會愈發滲入國家的情報分析之中,侵蝕情報分析的客觀性。

華盛頓喬治城大學前中情局高級官員皮拉爾(Paul Pillar)說:「科茨和戈登的離職對國家和健康的情報政策關係來說都是最不幸的,因為他們的離職似乎都是川普不願從情報機構那裡聽到任何不符合其政治需求的東西造成的。」

「這是情報機構使命的腐化。」他說。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一職是根據2004年美國情報改革和防止恐怖主義法案設立,負責監督整個美國情報機構,包括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局以及五角大樓、國務院,甚至能源部的辦公室,屬內閣成員,由總統任命,聯邦參議院批准。76歲的科茨擁有豐富的國會和外交工作經驗,是川普政府和共和黨建制派之間的重要紐帶。從上任國家情報總監一職開始,科茨就堅持獨立於川普,在對俄羅斯、伊朗以及朝鮮關係等問題上,公開發表和川普有分歧的看法。

歐巴馬總統時期擔任國家情報總監的克拉柏(James Clapper)表示,「很明顯,總統希望擔任這個職務的人首先要忠於自己。」

「我對情報機構的人感到擔憂,擔心他們會被要求提供與總統世界觀相符的情報分析,而不是他們認為符合事實的分析。」克拉柏說。

但川普總統的支持者認為,這種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美國安全政策中心負責人、前中情局分析員弗萊茨(Fred Fletiz)表示,「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的職責是向總統提供儘可能準確、客觀和非政治的情報。」

弗萊茨同時說,有必要進行改革。「情報官員必須承認,情報在2016年的選舉中被武器化了,用來擊敗川普。情報被濫用了。」他說。

專業外交人員隊伍遭削減

同樣犯愁的還有美國外交圈。

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近日刊文稱, 現任和前任的外交官們警告稱,國務院的大批政治任命正在損害美國外交。

報導稱,歷屆政府都把職業外交官從華盛頓和國外的高級職位上擠出,以提名政治支持者。但在川普總統的領導下,這一趨勢似乎進一步加速,因為越來越多國務院的管理層職位和大使職位被移交給了「有關係的人」。

一些美國的前外交官無不擔憂地表示,這一趨勢削弱了國務院有效執行外交政策的能力,因為一些受政治任命的人士幾乎沒有經驗。

「我們從未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這不僅是極不尋常的,而且是一種獨特的情況,它進一步削弱了所有從事外交工作的優秀人員的可信度,」前職業外交官、曾在小布希政府時期擔任副國務卿的R.Nicholas Burns說道,「我真的很擔心外交工作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絕望的困境。」

根據美國對外服務協會(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的數據,在159名川普提名的大使中,有73位——超過總數的45%——都屬政治任命,在前兩屆政府,這一比例往往保持在30%。

接受採訪的六名現任國務院官員和前高級官員皆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但有其他官員說,這些數字和觀點並不能說明全部情況。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核心圈子中不乏職業外交官,包括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戴維·黑爾——成為國務院三號人物;高級顧問麥可·麥金利;以及現擔任美國敘利亞問題特使的退休職業外交官詹姆斯·傑弗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國新情報頭子登場,能拯救偏聽到底的川普嗎?
    追隨他而去的,還有國家情報副總監蘇戈登(Sue Gordon)。就在國家情報總監一職空出,並且無人頂替時,川普提名了拉特克裡夫,只是他沒想到,會引來那麼多的非議。7月24日,特別檢察官穆勒的眾院聽證會上,拉特克裡夫(左邊)堅定地站在川普這邊。
  • 【學術新銳】Intelligence 視角下美國情報教育研究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情報機構,按其隸屬關係和職責可以分為四個層級:國會立法建立、總統直接領導的機構;國防部管理的、為政府決策服務的國家情報機構;由國務院和各行政部門管理的情報機構;軍事情報部門[[7]]。根據國家情報總監(DNI)提供的16個機構網站進行調研查詢發現,提供專門情報教育或培訓的情報機構共有12所,如表1所示。
  • 「黑客門」餘波不斷 美情報界敲打川普
    未經證實的情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當天援引多名政府高層人士的話報導,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斯·科米、中情局局長約翰·布倫南和國家安全局局長麥可·羅傑斯四位情報界大佬6日向川普匯報了「黑客門」事件的調查報告,並在報告後文綴了一份兩頁紙的提要,內容是俄羅斯方面號稱掌握有損川普聲譽的信息。由於事情敏感,這些知情人士都不願公開姓名。
  • 美國情報總監:讓我們看看是否會有拜登政府吧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周一(12月7日)拒絕承認拜登政府,這是在川普總統及其盟友試圖阻止權力交接之際,川普政府官員的最新表態。他說:「我希望聯邦調查局(FBI)和司法部的領導層能夠直接對美國人說出這些事情,因為美國人在這方面缺乏信心。這個國家有很多人認為選票的計算是不公平的。」本月早些時候,川普任命的司法部長威廉·巴爾(William Barr)對美聯社表示,聯邦當局正在處理有關選舉問題的投訴,但還沒有發現能夠改變選舉結果的證據。
  • 宣揚冷戰式諜戰是搞政治動員
    美國情報部門掌門人的這番毫不遮掩的露骨表述,使人不免想起與「冷戰」如影隨形的「諜戰」戲碼。自發布上任以來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後,川普政府的戰略重心做出調整,美國政府各對外職能部門紛紛將自己的運行軌道轉到以中俄為主要目標的所謂「大國競爭」方向。一時間,對抗中俄成為美國官員與川普對表的「政治正確」。因此,哈斯佩爾作為CIA的負責人做這一表態並不出人意料。
  • 美前情報總監揭秘調查阻礙,挺川普「清華盛頓沼澤」
    雷克裡夫的前一任美國情報總監是格雷內爾,7號接受專訪。他表示,希望川普繼續改變華盛頓特區。他表示,大家需要思考,為什麼華盛頓內部的人不滿、反對川普所做、所說的一切,因為川普的「小政府」政策,削弱了華盛頓特區的權力。
  • 我學者獲美國戰略與競爭情報協會「終身成就獎」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莉)在近日召開的2014競爭情報(北京)國際論壇上,我國競爭情報事業的倡導者包昌火研究員獲美國戰略與競爭情報從業者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在中國推廣競爭情報研究工作上的傑出貢獻。  包昌火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一直在中國兵器工業情報研究所從事常規兵器和情報科學的研究。
  •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聲稱中國是當今對美最大威脅 外交部回應
    在今天(4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美方發布所謂「中國是對美最大威脅」進行回應。華春瑩說,你剛才提到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發文章來攻擊中國是頭號國家安全威脅,我想這篇所謂的文章只是起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但全篇沒有拿出任何的真憑實據,只是繼續重複著他的謊言和謠言,對中國竭盡污衊和抹黑之能事,大肆渲染中國威脅。我想這可謂是美國政府有關部門一段時間以來炮製的又一篇謊言的大雜燴而已。
  •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大量刺探日本的戰爭情報,施倫堡的報告說明一切
    不得不說希特勒能夠橫掃歐洲得益於他手下的幾員幹將,除了幾個世界文明的人之外,還有就是情報界的精英施倫堡。今天就和大家說說施倫堡的奇聞異事。就任情報處長的施倫堡覺得自己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於是,伴隨著希特勒的侵略戰車東徵西殺,施倫堡的情報活動也在歐洲各地全面展開。
  • 好奇:西方人搞情報都要老婆坐旁邊壓驚嗎?
    「知情人士」對美媒描述稱,這兩名外交官駕車闖入了維吉尼亞州的軍事禁區,直到最後被一輛消防車擋住,當時車上還有兩位外交官的夫人。美方分析認為,這兩名外交官不一定是要搜集基地的情報,他們更可能在測試基地的戒備情況,或者向美方發出北京有意以更強力方式搜集情報的信號。
  • 川普終於接受三大情報部門結論:有黑客幹預美國大選
    而此前他一直不願接受美國情報機構作出的這一判斷。   當天,川普在紐約舉行的大選獲勝後首次記者會上說:「在黑客攻擊問題上,我認為是俄羅斯所為,但我同時認為美國一直遭到許多其他國家和個人的黑客攻擊。」他還批評民主黨方面未做好抵禦黑客攻擊的防範措施。   目前,川普和其內閣提名人正面臨公眾對他們對俄態度和潛在利益衝突的質疑。
  • 美國正在搞一場大規模人工智慧大賽,主辦方是情報研究計劃局
    CNET科技行者 11月30日 北京消息 近幾年國際安全情報領域發生對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些事件,如維基解密事件、稜鏡門事件等。從安全情報的視角來看,說明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推動了情報獲取、整理和分析等過程中的技術變革和創新,反映了現代科技已深度融合於情報領域。
  • 美政客病毒源頭謊言被多方質疑,崔天凱:有些人智商與所處位置不...
    多名澳大利亞高級情報官員告訴《雪梨先驅晨報》和《時代報》,一份在政治圈中傳閱、由「五眼聯盟」準備的「研究文件」實際上大部分內容來自公開報導,幾乎沒什麼情報信息。澳情報機構對美官員聲稱「握有證據」表示懷疑。
  • 美國新情報總監否認曾言語侮辱臺灣(圖)
    美國新任情報總監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韋博報導,據美國《華盛頓郵報》透露,美退役海軍上將、美國新任情報總監布萊爾在書面答覆共和黨參議員提問時否認自己曾形容臺灣是「中美關係湯鍋裡的一粒屎」。  他指責向媒體聲稱他稱臺灣是「一粒屎」的人是有「惡意企圖」,他聲稱自己會對大陸和臺灣都很重視。
  • 【論文】基於事件偵測方法的自動化開源情報分析研究
    當獲得情報後需要及時分析,情報分析師依據相關準則與流程[4]對情報進行分析,期間需要運用大量技巧、經驗及智慧,這些技巧與經驗的積累需要耗費的時間與心力極大,故無法大量為之。因此,各國政府莫不把高水平的情報分析師視為國家重要資產。
  • 美空軍情報體系積極轉型 招募精通情報技術人員
    空軍情報分析員安德烈莫拉爾斯負責為他們提供情報支援。隨著任務的進展,安德烈 莫拉爾斯的任務變得越來越多。剛開始的時候,莫拉爾斯的情報信息支援任務只是提供那條公路附近3個具體位置的相關信息。莫拉爾斯是加利福尼亞州比利空軍基地的一個分析人員,負責操作美國空軍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統(Distributed Common Ground System DCGS),可以在數分鐘內為作戰部隊提供信息。
  • 最新揭秘:從公開文獻看CIA針對中國怎樣收集情報
    於是,在這樣一種薄弱的美國情報工作的背景下,一個獨立、系統的情報機構開始醞釀準備。到1942年珍珠港事件的爆發才使得美國人如夢初醒,一個具有獨立核心地位、負責情報搜集分析和外事宣傳的美國戰略情報局正式成立。
  • 世界十大神秘情報機構排行榜:中國第七,俄羅斯也只能排第四!
    但是事實上,這個老牌的情報機構到底什麼樣,知者寥寥。據估計目前ISI約有10000名僱員,其中多數來自巴基斯坦軍隊。需要擴員時ISI會發布招聘廣告,普通民眾也可以報考,考試科目很多,重點考察考生的英語、時事政治以及分析能力。9·11之後,ISI大展身手,一躍成為世界諜海強手。據報導,9·11眾多嫌疑犯中,絕大多數是由他們逮捕的。
  • 中共情報技術優於國民黨?
    62日本陸軍破譯密碼的能力,雖然無法和英、美相比,但是靠著從大使館竊取密碼本,也能夠解讀中階的英、美電訊。 63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日本陸軍破解密碼的人手如能增加,其能力應可與英、美相同。 64如果與中國相比,更是遙遙領先。
  • 世界最牛的情報機構究竟是誰?和它比起來美國中情局都不是對手
    ,並且抓捕了幾十名美國特工,提供了許多充分的證據,對此,世界上各個愛好的和平的國家都對此表示了不滿和擔憂。▲詹姆斯邦德是最著名的間諜形象軍情六處,又被稱作秘密情報局,西方情報界把軍情六處視為英國情報的"祖父"。從伊莉莎白一世早期開始,軍情六處所有的東西都是嚴格保密的,由於嚴格的保密制度,英國秘密情報局的總部所在地也一直被隱藏,不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