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特有生理現象(掙勁、 驚嚇 、打嗝、 皮膚紅斑、發稀)

2020-09-03 嬰幼兒護理分享

掙勁

新手媽媽常常問醫生,寶寶總是使勁。尤其是快睡醒時,有時感得滿臉通紅,是不是寶寶哪裡不舒服呀?寶寶沒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新生兒感紅臉,那是在伸懶腰.是活動筋骨的一種運動,媽媽不要大驚小怪。把寶「寶緊緊抱住,不讓孩子使幼,或帶著孩子到醫院,都是沒有必要的。

驚嚇

新生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善,神經管還沒有被完全包裹住,當外界有刺激時,新生兒會突然一驚,或者哭鬧。媽媽們為了避免寶寶受到「驚嚇」,多把新生兒的肢體包裹上,使其睡得安穩些。但要注意,長期包裹孩子,不利於孩子的生長;當寶寶醒來時,就應該打開包裹;一定不要把寶寶包裹得直挺挺的,就像蠟燭一樣。「蠟燭包」對新生兒的發育是有害的。

打嗝

新生兒吃得急或吃得哪裡不對時,就會持續地打嗝。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媽媽用中指彈擊寶寶足底,令其啼哭數聲,哭聲停止後,打嗝也就隨之停止了。如果沒有停止,可以重複上述方法。

彈擊足底強制打喝的辦法,在操作中常常失敗,原因往往是媽媽心疼孩子,不合得用力,寶寶哭的程度和時間都不夠。寶寶哭上幾聲,比寶寶持續打嗝要好受得多。新生兒的哭,有利於鍛鍊身體,想想看,如果助產士不拍打新生兒的足底,不刺激新生兒大聲地哭,新生兒的肺臟就不可能完全張開,就不會有充分的氣體交換,就可能出現強肺的病變。所以說,當寶寶打嗝時,彈擊寶寶足底,使小傢伙放聲大哭,不僅抑制了打嗝,還鍛練了身體,有百利而無一害,媽媽放心去做吧。

皮膚紅斑

新生兒出生頭幾天,可能出現皮膚紅斑。紅斑的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顏色鮮紅,分布全身,以頭面部和軀幹為主。新生兒有不適感,但一般幾天後即可消失,很少超過一周。個別新生兒出現紅斑時,還伴有脫皮現象。

有學者認為,新生兒紅斑是新生兒出生後,受光、空氣、溫度等環境影響和機械刺激而產生的,比如新生兒洗澡後,紅斑可加重。不管學理上還有什麼爭論,有一點是明確而一致的:新生兒紅斑對健康沒有任何威脅,不用處理,自行消退。

鼻塞、打噴嚏

新生兒鼻黏膜發達,毛細血管擴張且鼻道狹窄。有分泌物時,新生兒都會出現鼻塞。新手爸爸媽媽要學會為寶寶清理鼻道。新生兒洗澡或換尿布時,受涼就會打噴嚏。這是身體的自我保護,不一定就是感冒。

出汗

新生兒手心、腳心極易出汗,睡覺時頭部也微微出汗。因為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當周圍環境溫度較高時,嬰兒會通過皮膚蒸發水分和出汗來散熱。所以,媽媽們要注意居室的溫度和空氣的流通,要給寶寶補充足夠的水分。

發稀和枕禿

新生兒的頭髮質量,與媽媽孕期營養有極大的關係。進入嬰幼兒時期,寶寶的頭髮質量開始與家族遺傳關係密切。

新生兒枕禿,並不是新生兒缺鈣的特有體徵,枕頭較硬、缺鐵性貧血、其他營養不良性疾病,都可導致枕禿。

相關焦點

  • 新生兒特有的20個生理現象
    生理性體重降低(塌水膘):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是新生兒的普遍現象。新生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天,睡眠時間長,吸吮力弱,吃奶時間和次數少,肺和皮膚蒸發大量水分,大小便排洩量也相對多,再加上媽媽開始時乳汁分泌量少,所以新生兒在出生的頭幾天,體重不增加,反而下降,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俗稱「塌水膘」,新手媽媽不必著急。在隨後的日子裡,新生兒體重會迅速增長。
  • 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驚嚇 打嗝 紅斑如何護理?
    新生兒生理現象之驚嚇 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當外界有刺激時,新生兒會突然一驚或者哭鬧,媽媽為了避免寶寶受到驚嚇,把寶寶的肢體包裹上,長時間包裹孩子,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當寶寶醒來時,就應該打開包裹,切記一定不要蠟燭包,把寶寶包裹得直直的,就像蠟燭一樣。
  • 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二),看看你家孩子都有嗎?
    大家好,我是祺祺媽媽,上一篇和大家分享了新生兒的部分生理現象,不知道各位寶爸寶媽們有沒有看到自己家的寶寶有哪些描述的現象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他的一些新生兒的生理現象,僅供大家參考噢~驚嚇新生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善,神經管還沒有被完全包裹住,當外界有刺激時、新生兒會突然一驚或者哭鬧。
  • 10種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你知道幾個?
    在出生前,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生活,出生後的寶寶會保持一些特有的生理現象,在慢慢適應新生活的過程中,這些生理現象會隨之消失。下面這些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家長們知道幾個?快一起來看看吧~1、先鋒頭(產瘤)順產的寶寶,會經過產道的擠壓,尤其寶寶的頭部很大,受擠壓後頭顱軟組織血液回流受阻,水分外滲造成頭皮軟組織水腫,即醫生所說的先鋒頭(產瘤)。
  • 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你了解多少?來看看這些
    相信很多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在照顧新生兒過程中,會經常出現一些比如餵奶後寶寶打嗝溢乳的現象,沒有經驗的家長就會大驚小怪,十分擔心,其實這些都是正常剛出生寶寶的正常表現。   常見的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
  • 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一),看看你家孩子都有嗎?
    作為剛出生的寶寶,有一些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這些現象會隨著月齡的增長而慢慢消失,如果你也是剛剛升級為寶爸寶媽的話,快來看看這些新生兒現象你家孩子都有嗎?如果有也不必特別緊張噢~看來看看吧!暫時性黃疸是因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殊性引起的,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一般早產兒比足月兒更容易出現黃疸,但暫時性黃疸在出生7-10天後會自然消退。建議在自然光線下多關注寶寶的皮膚顏色,並且要每天進行適當時間的太陽光照,有助於黃疸消退。
  • 新生兒生理現象
    其實,有一些只是新生兒期的正常生理現象,爸爸媽媽不用著急。寶寶出生後至28天稱為新生兒期,下面為大家簡單講解幾種新生兒期常見的生理現象: 1 馬牙:提起馬牙,有些老人會說拿個針把它挑破就行啦,這是不可取的,容易發生感染,而且馬牙對新生兒沒有任何危害,它只是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在上顎中線和齒齦部位積留所形成的黃白色小顆粒,數周內可自然消退。
  • 新生兒常見的12個生理現象,不是病,新手爸媽不必驚慌失措
    其實,每個新生兒都不一樣,都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生理現象,這都是正常的,爸媽不必太過擔心。這些生理現象隨著孩子的成長就會慢慢消失了。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些所謂的生理現象。1.新生兒黃疸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新生兒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 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知多少?
    新生兒誕生的喜悅是無可複製的,照顧新生兒也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新生兒指的是自臍帶結紮起到28天,這28天對於新生兒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寶寶在出生之前是依附於寶媽而生存,一旦離開母體,他們就要依靠自己的肺去呼吸、依靠自己的消化道去消化吸收營養等,而新生兒的這些器官生理功能尚未完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調整,才能逐漸健全起來。
  • 新生兒前兩周特殊的生理現象及處理方法
    馬牙是牙齒生發過程中伴發的現象,馬牙病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也不會引起疾病,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完全屬於正常生理過程,數周內會自行消失,寶媽寶爸完全不用擔憂。,這就是我們說的「胎便」也叫「胎S」,排胎便的過程一般持續2-5天,後續孩子的大便顏色會慢慢變成稀稀的黃色,說明胎便已經排完。
  • 這些常見的新生兒特殊生理現象,你都知道了嗎?
    新生兒出生後,有很多看起來特殊的症狀,很多家長擔心寶寶是不是生病,其實很多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這些正常生理現象不需要處理,短期內自然會消失。下面給大家列舉下生活中最常見的十種正常生理現象:生理性黃疸由於胎兒出生後血氧分壓突然升高,紅細胞破壞很快,產生較多膽紅素及肝功能不成熟等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所致。生理性黃疸大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發黃,第4-6天達高峰,最高值不超過12.9mgdl,一般10-14天消退。
  • 兒科醫生提醒:新生兒這些特殊生理現象,娃不是生病,不要亂花錢
    兒科醫生和她們說,新生寶寶還會有一些特殊生理現象,不是孩子生病了,不必驚慌。也不需到醫院亂花錢。一、乳房腫大因為受媽媽體內激素的影響,新生兒(不分男女)出生後1周內通常會出現乳房腫大現象,有時還會泌乳。
  • 新生兒7種正常皮膚現象解析
    剛出生不久的寶寶,由於自身的生理原因,皮膚會出現很多「症狀」,其實大多數皮膚現象都是正常的,只要注意護理,精心呵護,都會自動便好的。新生兒7種正常皮膚現象解析皮膚變黃  寶貝出生後2-3天,會出現皮膚淡黃色、眼白微黃、尿色稍黃但不染黃尿布的現象,但是寶貝吃奶有力、四肢活動好、哭聲響亮,到了出生後7-9天,皮膚黃色會逐漸消退。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叫做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如有異常,就可能是其他類型的黃疸,應該及時治療。
  • 新生兒特殊生理現象
    新生兒由於膽紅素生成過多;血漿白蛋白聯結膽紅素的能力差;肝細胞處理(攝取、結合、排洩)膽紅素能力低;腸肝循環增加等原因,容易發生黃疸。新生兒血中膽紅素>5~7mg/d|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50%~60%足月兒和80%早產兒出現生理性黃疸。
  • 新生兒特有生理現象(笑、先鋒頭、呼吸快慢、抖動、表情怪相)
    笑新生兒的笑,往往出現在睡眠中,微微地笑,或只是嘴角向上翹一下。新生兒清醒時,不易發笑,也不易被訓笑。長期以來人們都據此認為,新生兒的笑並無明確意義。新生兒的笑有一定意義。媽媽在護理新生兒時,已經體會到,寶寶吃飽後舒適地睡去,睡眠中常會出現微笑,甚至能笑出聲來。
  • 如何認識新生兒期的「異常」生理現象
    其實很多是新生兒期的特殊生理現象,隨著寶寶長大會自然消失,這裡和媽媽分享一下如何認識這些特殊的生理狀態,一共有八種。 5、新生兒紅斑 寶寶出生1-2天在頭部、軀幹和四肢會出現大小不等的多形紅斑,稱為新生兒紅斑,有些嚴重的紅斑中間的皮膚偏白,周圍的邊比較紅,稱為新生兒毒性紅斑,有嗜酸粒細胞浸潤,一般數天後自然消失,不需要做特殊處理,紅斑持續超過一周,可以看醫生排除其他皮膚疾病。
  • 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家長別盲目處理
    還有看見孩子乳房腫脹,認為裡面有奶汁,一定要擠出來,導致孩子發燒、皮膚發紅,嚴重的甚至引起敗血症,危及孩子生命。那麼哪些是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溫玲玲介紹了幾種臨床上常見的情況。她提醒,一般,這些現象會自行消退,如果持續不退,則需要就醫排查疾病。新生兒脫髮:有些新生兒出生時頭髮很好、很黑,過些日子有的地方會脫髮,這種現象俗稱「奶禿」,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頭髮會越長越好的。
  • 新生兒常見的12個生理現象,新手爸媽不必過於擔心
    新生兒特別容易出現一些非常嚇人的症狀,新手爸媽不了解,經常帶孩子去醫院,浪費了時間,也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下面我們將盤點一下新生兒常見的12個生理現象。一般在出生2至3天後,大概4/5的孩子會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的現象,這是比較正常的,幾天後就會消失,爸爸媽媽不用太擔心。不過如果黃疸一周後沒有消退,或者伴有其他症狀,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除了黃疸、假月經,這6種新生兒特殊生理現象,很多家長不知道
    新生兒是人特殊的生理階段,那麼既然是特殊時期,肯定也有一些成人沒有的,只有新生兒時期才會出現的特殊生理現象,雖然我們知道生理性黃疸、乳腺腫大、假月經這些常見的生理現象,但是一些新媽媽一旦發現寶寶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急急忙忙的往醫院跑。 其實大可不必,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種新生兒特殊的生理現象。
  • 全面解讀新生寶寶生理現象!這些「異常」要早就醫
    新生寶寶脫離母體後,會有很多特有的正常的生理現象,一些初為人父人母的新爸爸新媽媽如果沒有做足功課,會以為這些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寶寶患上了某些嚴重疾病的表現,引起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慌。所以新爸爸新媽媽對新生寶寶的正常生理現象要有所了解、辨別,這樣才不會白擔心一場。1、剛出生的健康寶寶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