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和如今的高考誰更難?看看這5點重要的區別

2020-12-13 明清閣談史

炎熱的夏天到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年一度的高考。高考對於千萬考生有多重要,自然不言而喻。它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關卡,通過了便可前程似錦,柳暗花明。在這裡,小編預祝天下的考生能取得好成績,都能夠金榜題名。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談談的是古代的「高考」,也就是科舉考試。科舉考試產生於隋朝,歷經1300年,到了晚清被廢除。科舉考試是古代政府選拔人才官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古代的學子們為了出人頭地,參加科舉考試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那麼科舉考試和如今的高考相比誰更難呢?小編認為有5點區別。

1.人數差異

科舉考試有著嚴格系統的考試順序,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層級,只有成為該省最出類拔萃的才有機會參加最後的「高考」——殿試。據史料記載,我國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只有270多名考生參加,和如今數以萬計的高考生相比,考試人數可謂是九牛一毛。並且科舉考試只有萬分之一的通過率,難度可比高考大不少,最後能參加殿試考試的,也就那幾個出類拔萃的考生。

2.考試時間不同

如今的高考最長的考試時間也就兩個半小時,時間一到,就得交卷。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考生長時間答題精力,體力會跟不上。但要是到了科舉考試那就不一樣,你要沒有個好體格還真吃不消。科舉考試的時間一般長達十幾個小時,從凌晨就要進考場,上午10點開始考試,直到下午6點才結束答卷。而且考生的吃喝拉撒都得在考場裡解決,不得離開考場,是不是相當嚴苛呢?

3.考試科目不同

如今的高考主要分為文、理兩個大類別,文科生和理科生拿到的考試卷也都不一樣。在古代則分為文試和武試兩個類別,大家經常聽到的武狀元就是通過武試選拔出來的。文試的考試要求主要側重於政治上的才能和考生的文學水平,而武試考察的則是帶兵作戰,排兵布陣的軍事才能。那麼被稱為文武雙全的人,他肯定是人中之龍了。

4.考試題目不同

如今的高考由於文理科的區別,所以考試的科目並不完全一樣。古代的科舉考試考的則是四書五經,論語大學之類的知識。尤其到了殿試,是由皇上出考試題,更要考查考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往往這些題目都是涉及到國家的發展問題,考生要是對歷史和國情沒有深刻的認識,是很難在科舉考試中勝出的。

閱卷標準不同

如今的高考的評判標準主要看的是考生的答題的正確率,這直接影響到最後的考試成績。那麼在古代高考,答題正確率可不是唯一標準。另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考生的書寫要求,考生的字體是否工整美觀,是否達到了:「字必正體,文必到行,工整有格的要求」考生要是沒有一手寫漂亮毛筆字的功力,是無法通過考試的,甚至連第一關童試你也過不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咱們老祖宗總結出來的人生道理。要想飛黃騰達,取得成功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呢,要是真回到了古代,想要金榜題名可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喲。

相關焦點

  • 探秘高考和古代科舉考試,誰更難?進士及第竟然比上清華還難3倍
    不對呀,我已經畢業好多年呢,現在想起來備戰高考的場景歷歷在目,轉眼又是新的一輪備戰的學子,一共九個小時時間卻決定了芊芊學子的命運,高考在即,不少高三學子現在已經處於最後的衝刺階段,而衡水中學的高三學子甚至爭分奪秒到洗澡就不吃飯,吃飯必看書的狀態,這是何等的拼搏,甚至人都變為了學習的機器,但在古代,人們為了考上狀元郎拼搏的程度卻也絲毫不亞於現在的高考,其進士及第堪比現在考上清華的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高考是無數遊子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考上好的大學意味著有更好的平臺和前途;高考是無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自己這一輩子幾乎定型,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高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高考是寒門弟子實現人生逆襲最公平、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考不上大學,幾乎無法使自己和家庭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高考也是國家和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
  • 高考和古代的科舉考試,誰更難?進士及第竟然比上清華還難3倍
    高考已經結束,這個時候聊聊高考和科舉,似乎挺合適也挺有趣。科舉考試從隋代被創立之後,便以一種燎原之勢迅速在歷朝歷代被傳承下來,而今日的高考,事實上也是科舉的一種延伸。高考之後,放飛的何止是心情儘管今日,我們覺得高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確實又找不到更好的方式,這畢竟是目前能想到最公平公正公開的「晉升通道」了。
  • 【傳統文化】高考難?古代的科舉更難!
    考試錄取,就叫進士及第。因此主要的考試只有一次。到了明代,殆因報考的人數更多了,才分成幾次考。」明清時期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四級,即府縣考、鄉試、會試和殿試。古代科舉資格限制——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先來說一下這誘人的成名之路的第一大限制,那就是古代科舉真不是誰都能參加的,這裡面可有很多神秘的規定呢。
  • 抄襲、頂替和高考「移民」,早在科舉時代就見怪不怪
    「宮崎市定寫的不僅是一種考試制度,而是把科舉制度放在官員選拔的角度來考察,對重新看待科舉制很有啟發。」《科舉史》譯者、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馬雲超說。二戰期間的「遺稿」《科舉史》的出版過程比較曲折,最早寫於1939年,5年後才有出版社有意出版。
  • 古代科舉和現代的高考,哪一個更難?考上清華在古代算什麼水平
    每年的考試都是驚心動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古代可能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出路,否則只是一個沒有功名的人。而現代則不同,只要高考能考上大學,畢業有工作就算沒有白讀書。如果古代的科舉和現代的高考相比,哪一個會更難呢?
  • 真實的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有什麼不同?
    科舉制度從隋朝建立起,多少古代的窮苦考生渴望能夠因此一考成名,實現能夠進入仕途的夢想。在諸多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看到了無數古代的知識分子上京趕考,只求能夠在這次考試當中能夠光宗耀祖。現在的高考也是上升的重要途徑,考上一所理想大學獲得入場券,一樣能實現逆襲。
  • 盤點古代科舉和現代高考的「習俗」,看看哪個才「穩過」
    科舉和高考作為我國最公平的選拔制度,大家都極為重視,於是,也誕生了很多有意思的「習俗」,旨在助力考試順利通過。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古至今考試時到底有哪些「習俗」,看看你是否用得上。科舉考試前,先拜孔子後拜魁星在古代科舉時,參加科舉的考生會先去祭拜孔子。
  • 高考作文·前世 最後的科舉考試仍可取
    胡適寫下一篇「亂談考據」的短文,不料改卷老師也有考據癖,居然給了他100分。這其中,自然有運氣的成分。百年白雲蒼狗,時至2014年,像胡適這樣的高分作文似乎越來越不大為人所關注,倒是高考語文考試甫一結束,零分作文即粉墨登場,受到歡迎。此一流變,意味深長。不過,要對作文考試真正有所理解,還得從它的源頭——科舉考試說起。
  • 科舉考試和高考一樣有人作弊替考,處罰力度重,依然有人以身犯險
    自從隋文帝楊堅發明科舉考試以來,科舉考試作弊和冒名頂替的事情就經常發生,古代作弊的手段絲毫不亞於如今的高考作弊和篡改志願冒名頂替。作弊的方法很多,主要分為三大類:夾帶、替考和賄賂考官。夾帶就是考試帶小抄,科舉考試跟今天不一樣,今天的高考兩天時間就結束了,古代科舉考試的時間很長,前後要考九天,而且九天裡面,不管是答卷還是生活起居都在一個很小的隔間裡,連上廁所都在裡面解決,門口還有士兵把守,一步也不能離開。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參加高考和參加科舉哪個難度更大?歷史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為何走到了盡頭?對這些問題,也許大家心中都有疑惑,下面我們主要以清代科舉制度為例,逐一解答上述這幾個問題。一、古代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清朝建立後,雖然在三場考試的考察內容和側重點上有所微調,但仍基本沿用了明朝的舊制。在康熙年間,曾經一度廢除首場的八股文考試,但不久後即行恢復。直到清末進行徹底的科舉改革之前,明清兩代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二、高考和科舉哪個更難考?
  • 科舉不僅僅高考那麼簡單,其中的這些學問,你了解過麼?
    現在的很多人都十分熟悉高考,甚至一些人對於高考十分重視,因為高考是改變一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在中國來說考大學如今已經不是一個難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不斷的變化,掌握一門實用的技術已經越來越被重視,也就是現在更為常聽到的,學歷是敲門磚,而自己能力才是競爭力,那古代的科舉是不是也和高考一樣呢?
  • 學生家長鬚知:高考和科舉的區別
    話說,今天在網上偶遇一人,正咬牙切齒地為自己親戚家的孩子痛惜,說這孩子曾經是某某市的狀元好多人圍成一圈,和他一起痛惜。我倒覺得沒啥奇怪的。其實啊,感覺很多中國人,把高考和科舉弄混了,以為考上好大學,就像科舉得中一樣,一步登天。然而高考和科舉是一樣的嗎?差遠了!過去的科舉,是只要得中,就有俸祿,好的就可以當官。而現在的高考,不管你考進多好的學校,能不能順利畢業是一碼事,出來後能不能順利找到工作,又是一碼事。
  •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幾級?
    現代的「狀元誇官」每年高考結束後,各地都會選出本地的高考成績最高者,一般稱之為「某地高考狀元」,被選出來的學子帶上大紅花,有的地方還會讓學子們乘車巡遊,在中國古代這個儀式叫做「誇官」,只是現在的本質發生了變化 ,高考過後還要上大學,上完大學還要找工作
  • 高考,科舉的延續嗎?
    高考剛剛結束,收到各地發來的清華北大的捷報。這些在大城市也能引起轟動,何況我們這樣的十七八線城市。換作以前會敲鑼打鼓去送錄取通知書,各個地方為了獎掖後輩還會給錢給大紅花,相應地還得要去學生去遊街,儼然當初的新科狀元。現在風氣下去了,因為大學生也不是天之驕子,自從高考擴招後,不是大學生的基本算文盲了。大城市能憑自己本事考上國外大學的也不少,也只有我們這些小地方還把清華北大作為最高學府對待。
  • 從科舉開始,我們聊一聊高考
    高考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科舉制,經過近代的改良才演變成「高考」,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終止過一段時間,直到1977年才被重新恢復,至今都是國家選拔人才的窗口,也是「寒門子弟」走出困境的一扇大門。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考試分為文史和理工兩部分,英語(外語)還沒有列入正式科目,只是作為加試存在,直到1983年才列入正式科目。
  • 科舉與高考同為選拔人才考試,高考生放在古代能算秀才嗎?
    高考,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也是人生走向的一個岔路口,通過考試,將決定萬千學子今後的人生走向,有人因此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有人將從此走向社會。選拔人才考試,今天叫高考,而將歷史退回一百多年,那時候叫科舉。同樣是選拔人才的考試,這兩個不同稱謂的考試方式有什麼不同?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