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不僅僅高考那麼簡單,其中的這些學問,你了解過麼?

2020-09-04 歷史千面怪

現在的很多人都十分熟悉高考,甚至一些人對於高考十分重視,因為高考是改變一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在中國來說考大學如今已經不是一個難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不斷的變化,掌握一門實用的技術已經越來越被重視,也就是現在更為常聽到的,學歷是敲門磚,而自己能力才是競爭力,那古代的科舉是不是也和高考一樣呢?實際上其中的學問很多,其中科舉到底和現如今的高考區別在哪裡,科舉制度到底是被國人批評腐化僵化的制度,還是被國外學者讚賞的良好選拔制度,讓我們從多個角度對比分析古代的科舉制度。

1、 科舉難度和高考完全不同

在現代高考來說,分數代表著一切,只要您可以在科目當中獲得最高的總分就可以,對於這樣的模式,很多人表示這高考完全就是對於古代科舉制的一種轉型,但實際情況來說,高考相比較科舉制度來說真的是不值一提,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科舉當中的幾個等級也就是環節: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相信大家對這幾種科舉的形式還是很熟悉的,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這其中可不是只有殿試才是最難的,可謂是每一環節的競爭都是十分慘烈的。

首先來說就是童試,一般的情況下童試三年會舉辦兩次(排除一些極特殊的情況),每一次的童試一般是考三場,但是這個地方需要注意了,這個考試在當時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必須是需要有一名士紳來進行擔保才可以參與考試,士紳的作用主要是證明參與考試的人的道德品質是過關的,畢竟在古代更多的是先看重道德品質的,這就有點像現如今參加考試需要提升一些初級的證明,才可以報名參加高考一樣。可以成為這個擔保的方式就是童試的一個準考證吧,這三場考試分別是知縣、知府來打頭陣,第一關更多的是考驗你的真才實學,也就是一些文學作品的考核,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環節,很多人是在這個環節因為一個小錯誤就倒下的。相比較知縣的考試知府的考試就相對簡單許多了,更多是確保一下是否當時知縣那裡有沒有作弊的情況出現,基本上算是一個檢查的過程,通過這兩關卡的人會得到一個身份證明,也就是人們常說得&34;。

在當時這個稱呼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也沒有任何的特權,但是這裡要提一下的是,普遍來說獲得童生這個身份的時候大多數的年紀都是17-19歲之間,這個時間可謂是和我們的高考年紀基本是吻合的,得到童生身份以後就是第三關的考核,那就是各省學政主持的院士,對比來說可以說是如今每個省份的廳長來進行考試吧,只不過當時這些人權利很大,因為這些人都是皇帝親自挑選出來派遣下去,這第三關通過的人,自然而然的就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卡&34;。秀才在某種程度來說算是離開了平民的階段,秀才在當時是有一些特權的,不用服徭役、受審不用刑等基本的特權,但是這還不是重點,相信大家喜歡歷史的都知道一個詞語&34;,實際上來說儘管有了一些平民不具備的特權,但是實際並不會獲得什麼經濟收入,依然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工作來養活自己,一旦出現一些變故,很容易變成窮秀才。所以很多秀才因為自己有一些學問的,更多的人會選擇去教書來養活自己,並且繼續學習,考取更高的功名。但是這裡不得不說的是秀才在當時的通過率已經很低,甚至很多人都了解過有考了很多年,甚至頭髮發白的秀才,這是很現實的,可以說當時秀才的等級不亞於現在各個省市的高考狀元吧。

2、 鄉試才是真正的學習的開始,童試只不過是一場開胃菜

鄉試是三年舉辦一次的,很多學子都會在這個三年的時間專心的讀書學習,很相像的就是現如今大部分的地區高考也是三年的時間,但是難度確實是不同,鄉試一般都是會在省會舉行,當地的士紳會為這些要參加鄉試的人提供一些經濟幫助,鄉試的考官也是皇帝親自指派的,甚至就像是現在判卷一樣的感覺,考官的身份一定不能當地本省的,全部都需要來自外省,鄉試就是大家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場景一樣,大家都在一個個專屬的空間參與考試,並且在這過程當中考生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這個小空間完成的,當時鄉試持續時間較長,並且考試科目的安排相對緊湊,很多考生不是智力不行,而是體力不行慘遭淘汰的,鄉試更像是一場智力和耐力的比拼。一般考完試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內出結果,在當時有點像如今考研一樣,都是規定名額的,並且名額真的是少點可憐,很多秀才都是反覆參加好幾年的鄉試才可以順利成為&34;。成功突破鄉試的人就會從秀才的身份變成舉人,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功成名就了,這個年紀在當時普遍是30歲左右的,這個時間不管是心智還是閱歷都是很不錯的年紀,並且可以考取舉人足夠展現其智慧,可謂是人中龍鳳了。至於學中舉的概率到底是多低,在《國家,科舉和社會》當中講解當中明朝中舉概率不足4%,清朝的中舉更是達到了1.5%的 水平,這樣的概率可謂是十分低了。

舉人才當時已經算是衣錦還鄉了,完全可以通過免稅權來養活自己一家老小,同時舉人還獲得了進入官場的權利,達到舉人以後國家是會給安排一個職位的,這種是和秀才完全不同的,秀才還有的被稱為窮秀才,但是舉人是完全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成為舉人基本上不需要為經濟太過苦惱,這也是為啥當時範進中舉那麼的興奮,因為舉人才是真的到了有特權的一級別。可以在當時享受生活的級別。

3、 京城複試,反而是難度不高的考試,但是前途是大不相同

成為舉人以後,就可以準備前往京城進行最後的考試,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另外也是為了自己的前程努力。會試一般是中央的比較知名的官員來考試,考試也是名額限制的,但是這個名額相對會多一些,中考的就會獲得一個新的稱呼也就是貢士,只有有這個頭銜的人,才可以參加皇上的殿試,殿試是相對簡單的,能夠參加殿試的人都會被賦予進士的稱呼,然後排名更好的人就會得到我們如今常聽說的狀元、榜樣、探花了。殿試更多的是給這些人進行一個等級的評定,考核內容也沒有很難為人,因為可以通過鄉試的人基本上都是有真才實學的,殿試可以說更多的是看這個人的仕途和是否適合做官,有點像是如今研究生面試的感覺。舉人來說可選擇的官是有限的,但是進士就不同,可以這麼說舉人最多也就是一個縣令,但是進士最差是一個縣令,可謂是差距十分的明顯。

對於考取功名對於學子來說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甚至是不惜多次準備,多年參加考試,尤其是獲得了舉人稱呼的人,只有隨著年紀不斷增加才會放棄繼續爭奪功名,安心的當小官,不然是永遠會考取更高的功名,但是不得不說這種選拔制度還是很嚴格的,高考有點小巫見大巫了。從這個的選拔的過程來說,很像是現在的考核制度,但在難度上還是有很明顯的去區別,多數詬病科舉制度更多的是集中在考核內容相對單一,偏向應試教育,但是不得不說,這種選拔的制度確實是從大量競爭者當中快速選拔出優秀者的方式。

參考文獻:

《選舉制》

《國家,科舉和社會》

《科舉》

相關焦點

  • 科舉,不僅僅是高考
    如果說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是一座大廈,那麼,科舉制就是大廈的頂梁柱。國外學者就不乏讚美之詞。日本學者原勝郎:「科舉制度造就了中國文明,它是中國文明的頂峰。」英國人格爾斯在1835年指出:「科舉是古往今來的其他偉大的君主制度所無法相比的。也許這就是他們所創造出來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
  • 從明代科舉到現代高考
    高考,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小朋友的一切學習和補習,都是為了高考;家長的努力奮鬥和學區房,都是為了高考;高考過後多少年,夢裡想的,還是高考。考得好的偷著樂,再把下一代仔細培養。考得一般的偷著難過,再摩拳擦掌寄希望於下一代。高考,決定了大學的層次,進而決定未來的朋友圈,未來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決定學生的未來。
  • 今天的高考,昨日的科舉,是底層人民改變命運最佳途徑
    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部是優等生也沒有用,最關鍵的兩天你沒有堅持住,那麼你的人生就變成了一個笑話,就變成了以後老師口中的案例。所以有很多學子們經受不住人生的打擊,接受失敗。這就是高考中的不公平地方。北方人與南方人在科舉上完敗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參加高考和參加科舉哪個難度更大?歷史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為何走到了盡頭?對這些問題,也許大家心中都有疑惑,下面我們主要以清代科舉制度為例,逐一解答上述這幾個問題。一、古代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1、科舉考試的程序有許多老師和家長在向孩子們強調高考的重要性時,常常都會提到這麼一句話:一考定終身。而參加科舉考試,遠沒有「一考」那麼簡單,尤其是在明清兩代建立起四級科舉考試制度後,科舉之路可謂是漫漫徵途,可以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
  • 【傳統文化】高考難?古代的科舉更難!
    而現在的高考放在古代,也就是科舉。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它究竟開始於哪朝哪代呢?據史料記載,科舉制度萌芽於漢朝的察舉,漢文帝就曾經親策晁錯。真正意義上的誕生,是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開始設進士科,以考拔官,打破世襲傳統,科舉制度由此誕生。
  • 袁世凱廢科舉
    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國的科舉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瀾。這種平等的「中國精神」成為西方一系列啟蒙思想家,包括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人的理論武器,在法國以及後來的英國形成一股傾心中國文明的潮流。通過他們,中國的文官制度、科舉制度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歷史進程。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全軍覆沒
    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所以,狀元指的就是古代科舉的殿試第一名。不過,有時狀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麼嚴格,唐時的新進士、宋時廷試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稱為狀元。    說到狀元,就不能不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
  • 科舉VS高考:哪一個更容易考
    明清的科舉考試最重視考八股文,但也不僅僅考八股文,明代的鄉試要考三場,首場試經義,此即所謂的「八股文」,第二場試「論」及應用文寫作,第三場試「策」;清代的鄉試也是考三場,首場試經義及韻詩,第二場試經文,第三場試策。
  • 高考,科舉的延續嗎?
    高考剛剛結束,收到各地發來的清華北大的捷報。這些在大城市也能引起轟動,何況我們這樣的十七八線城市。換作以前會敲鑼打鼓去送錄取通知書,各個地方為了獎掖後輩還會給錢給大紅花,相應地還得要去學生去遊街,儼然當初的新科狀元。現在風氣下去了,因為大學生也不是天之驕子,自從高考擴招後,不是大學生的基本算文盲了。大城市能憑自己本事考上國外大學的也不少,也只有我們這些小地方還把清華北大作為最高學府對待。
  • 科舉和高考之比較
    科舉和高考,在最初理應是對立的。清末的新政改革,廢科舉,就是為了興學堂,而興學堂,就是用西方的新式教育,取代已經被科舉綁架的舊教育。其中,新式教育的龍頭,就是高等教育的入學考試。在實質上,這兩者的確也大不相同。被科舉綁架的舊教育,是針對於仕途的,即所謂讀書做官,而新教育,主要針對的社會,為社會提供各色人才,做官,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起眼的出路。
  • 了解世界,不僅僅是讀懂英文那麼簡單
    了解世界,不僅僅是讀懂英文那麼簡單。《經濟學人·商論》能帶給你的,遠比「讀懂英文」更多。。
  • 從科舉開始,我們聊一聊高考
    高考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科舉制,經過近代的改良才演變成「高考」,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終止過一段時間,直到1977年才被重新恢復,至今都是國家選拔人才的窗口,也是「寒門子弟」走出困境的一扇大門。,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已基本確立,「狀元」這個名詞就是在唐朝發明的到了宋代,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大體跟唐朝一樣,明朝時期科舉制進入鼎盛,規定「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始於隋,確立於唐,於宋發展興盛,明清完備。那麼古代的「高考」究竟難不難,它可不可以和我們今時今日同日而語?那古人所使用的教科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下文簡稱五三)又究竟都是哪些呢?歡迎走進古代學子們高考前的「寶貴」時光!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堙沒無聞
    所以,狀元指的就是古代科舉的殿試第一名。不過,有時狀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麼嚴格,唐時的新進士、宋時廷試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稱為狀元。說到狀元,就不能不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科舉制度是在漢魏以來察舉制度基礎上經漫長演變發展而來的,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礎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種全新的選官制度,是一種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人才選拔制度。
  • 比高考更加重要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
    那時候的高考是擇優機制。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多,尤其在城市裡大學生不再像以前那麼吃香,而沒有上過大學則被默認為能力不足,不受用人單位歡迎。現在的高考是略汰機制。高考如此重要,以致高考這幾天,全社會都在為高考服務。交警全員出動保障交通,愛心人士用私家車義務送考,商家為考場外的候考家長免費提供遮陽傘、消暑飲料等等。現代社會有高考,古代社會有科舉考試。
  • 日本文化一直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那麼科舉制傳到日本後有何變化?
    其中的越南,廢除科舉制度居然比科舉的故鄉中國還要晚,可見華夏文化在古代社會深遠的影響力。日本作為華夏文明周邊最強大的文明之一,在大化改新照搬唐朝的制度後,就用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兩道政府條令,確立了科舉制度的翻版,貢舉制度在日本的形成。
  • 科舉制度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我們現在說的高考狀元,是每一個省每一年的高考第一名,這在明清時代充其量只能算是解元。還有一種更輝煌的成就:如果考生在鄉試、會試、殿試時都是第一名,就是解元、會元、狀元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王朝中簡直是裡程碑式的存在。1300多年的科舉歷史中,連中三元的一共只有十餘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 高考錄取為什麼要分省?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給我們答案
    科舉南北之爭的有效解決,要到三十年後。明仁宗洪熙元年,內閣首輔楊士奇提出南北分卷。楊士奇說,「會試當兼取南、北士。」仁宗說:「北人學問遠不及南人。」楊士奇說:「長才大氣,俱出北方,南人雖有才華,多輕浮。」仁宗說:「然則將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