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很多人都十分熟悉高考,甚至一些人對於高考十分重視,因為高考是改變一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在中國來說考大學如今已經不是一個難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不斷的變化,掌握一門實用的技術已經越來越被重視,也就是現在更為常聽到的,學歷是敲門磚,而自己能力才是競爭力,那古代的科舉是不是也和高考一樣呢?實際上其中的學問很多,其中科舉到底和現如今的高考區別在哪裡,科舉制度到底是被國人批評腐化僵化的制度,還是被國外學者讚賞的良好選拔制度,讓我們從多個角度對比分析古代的科舉制度。
1、 科舉難度和高考完全不同
在現代高考來說,分數代表著一切,只要您可以在科目當中獲得最高的總分就可以,對於這樣的模式,很多人表示這高考完全就是對於古代科舉制的一種轉型,但實際情況來說,高考相比較科舉制度來說真的是不值一提,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科舉當中的幾個等級也就是環節: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相信大家對這幾種科舉的形式還是很熟悉的,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這其中可不是只有殿試才是最難的,可謂是每一環節的競爭都是十分慘烈的。
首先來說就是童試,一般的情況下童試三年會舉辦兩次(排除一些極特殊的情況),每一次的童試一般是考三場,但是這個地方需要注意了,這個考試在當時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必須是需要有一名士紳來進行擔保才可以參與考試,士紳的作用主要是證明參與考試的人的道德品質是過關的,畢竟在古代更多的是先看重道德品質的,這就有點像現如今參加考試需要提升一些初級的證明,才可以報名參加高考一樣。可以成為這個擔保的方式就是童試的一個準考證吧,這三場考試分別是知縣、知府來打頭陣,第一關更多的是考驗你的真才實學,也就是一些文學作品的考核,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環節,很多人是在這個環節因為一個小錯誤就倒下的。相比較知縣的考試知府的考試就相對簡單許多了,更多是確保一下是否當時知縣那裡有沒有作弊的情況出現,基本上算是一個檢查的過程,通過這兩關卡的人會得到一個身份證明,也就是人們常說得&34;。
在當時這個稱呼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也沒有任何的特權,但是這裡要提一下的是,普遍來說獲得童生這個身份的時候大多數的年紀都是17-19歲之間,這個時間可謂是和我們的高考年紀基本是吻合的,得到童生身份以後就是第三關的考核,那就是各省學政主持的院士,對比來說可以說是如今每個省份的廳長來進行考試吧,只不過當時這些人權利很大,因為這些人都是皇帝親自挑選出來派遣下去,這第三關通過的人,自然而然的就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卡&34;。秀才在某種程度來說算是離開了平民的階段,秀才在當時是有一些特權的,不用服徭役、受審不用刑等基本的特權,但是這還不是重點,相信大家喜歡歷史的都知道一個詞語&34;,實際上來說儘管有了一些平民不具備的特權,但是實際並不會獲得什麼經濟收入,依然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工作來養活自己,一旦出現一些變故,很容易變成窮秀才。所以很多秀才因為自己有一些學問的,更多的人會選擇去教書來養活自己,並且繼續學習,考取更高的功名。但是這裡不得不說的是秀才在當時的通過率已經很低,甚至很多人都了解過有考了很多年,甚至頭髮發白的秀才,這是很現實的,可以說當時秀才的等級不亞於現在各個省市的高考狀元吧。
2、 鄉試才是真正的學習的開始,童試只不過是一場開胃菜
鄉試是三年舉辦一次的,很多學子都會在這個三年的時間專心的讀書學習,很相像的就是現如今大部分的地區高考也是三年的時間,但是難度確實是不同,鄉試一般都是會在省會舉行,當地的士紳會為這些要參加鄉試的人提供一些經濟幫助,鄉試的考官也是皇帝親自指派的,甚至就像是現在判卷一樣的感覺,考官的身份一定不能當地本省的,全部都需要來自外省,鄉試就是大家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場景一樣,大家都在一個個專屬的空間參與考試,並且在這過程當中考生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這個小空間完成的,當時鄉試持續時間較長,並且考試科目的安排相對緊湊,很多考生不是智力不行,而是體力不行慘遭淘汰的,鄉試更像是一場智力和耐力的比拼。一般考完試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內出結果,在當時有點像如今考研一樣,都是規定名額的,並且名額真的是少點可憐,很多秀才都是反覆參加好幾年的鄉試才可以順利成為&34;。成功突破鄉試的人就會從秀才的身份變成舉人,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功成名就了,這個年紀在當時普遍是30歲左右的,這個時間不管是心智還是閱歷都是很不錯的年紀,並且可以考取舉人足夠展現其智慧,可謂是人中龍鳳了。至於學中舉的概率到底是多低,在《國家,科舉和社會》當中講解當中明朝中舉概率不足4%,清朝的中舉更是達到了1.5%的 水平,這樣的概率可謂是十分低了。
舉人才當時已經算是衣錦還鄉了,完全可以通過免稅權來養活自己一家老小,同時舉人還獲得了進入官場的權利,達到舉人以後國家是會給安排一個職位的,這種是和秀才完全不同的,秀才還有的被稱為窮秀才,但是舉人是完全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成為舉人基本上不需要為經濟太過苦惱,這也是為啥當時範進中舉那麼的興奮,因為舉人才是真的到了有特權的一級別。可以在當時享受生活的級別。
3、 京城複試,反而是難度不高的考試,但是前途是大不相同
成為舉人以後,就可以準備前往京城進行最後的考試,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另外也是為了自己的前程努力。會試一般是中央的比較知名的官員來考試,考試也是名額限制的,但是這個名額相對會多一些,中考的就會獲得一個新的稱呼也就是貢士,只有有這個頭銜的人,才可以參加皇上的殿試,殿試是相對簡單的,能夠參加殿試的人都會被賦予進士的稱呼,然後排名更好的人就會得到我們如今常聽說的狀元、榜樣、探花了。殿試更多的是給這些人進行一個等級的評定,考核內容也沒有很難為人,因為可以通過鄉試的人基本上都是有真才實學的,殿試可以說更多的是看這個人的仕途和是否適合做官,有點像是如今研究生面試的感覺。舉人來說可選擇的官是有限的,但是進士就不同,可以這麼說舉人最多也就是一個縣令,但是進士最差是一個縣令,可謂是差距十分的明顯。
對於考取功名對於學子來說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甚至是不惜多次準備,多年參加考試,尤其是獲得了舉人稱呼的人,只有隨著年紀不斷增加才會放棄繼續爭奪功名,安心的當小官,不然是永遠會考取更高的功名,但是不得不說這種選拔制度還是很嚴格的,高考有點小巫見大巫了。從這個的選拔的過程來說,很像是現在的考核制度,但在難度上還是有很明顯的去區別,多數詬病科舉制度更多的是集中在考核內容相對單一,偏向應試教育,但是不得不說,這種選拔的制度確實是從大量競爭者當中快速選拔出優秀者的方式。
參考文獻:
《選舉制》
《國家,科舉和社會》
《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