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大學生失業現象及其體制原因

2020-12-16 搜狐評論

  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社會問題。2006年當年畢業的大學生有110多萬人沒有找到工作,加上往年沒有就業的,估算有250多萬大學生處於失業狀況。正確認識大學生失業現象,和分析其體制原因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失業具有必然性

  宏觀經濟學假定勞動力是同質的,但真實世界中勞動力是異質的。按照知識水平和就業技能來分,勞動力可分成知識型勞動力(大學生)和普通型勞動力。前者主要指高校畢業生,包括各類大專、本科、研究生等等;後者主要指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勞動力。高等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理性選擇。理論上,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如果(1)人口自由流動;(2)自主選擇職業;(3)自由決定是否以及何時接受高等教育,那麼,兩類勞動力的比例及其失業率也是由它們的實際工資水平、經濟發展對他們的需求水平和勞動力總數共同決定的。大學生就業預期收入是實際工資與就業概率之積,普通勞動力的就業預期收入也是其實際工資與就業概率。當前者的預期收入高於後者時,更多的人選擇上大學;當前者的預期收入低於後者時,選擇上大學的人數會有所下降。當兩者相等時,選擇上大學的人數保持穩定,其結果是,兩類勞動力的比例保持不變,處於均衡狀態。可見,大學生存在失業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國外實踐也表明,知識型勞動力的就業水平與全社會的就業水平是相互聯動的。

  有人推算,目前我國城鎮真實失業率在15%—17%左右。世界銀行對瀋陽、北京、天津、上海四大城市的計算表明,失業率大約是11%-12%。目前進入正規部門就業的大學生的工資和福利,與普通勞動力的工資和福利的收入比應該在3∶1-6∶1之間。假設扣除高等教育成本,實際比也達到了4∶1。在此條件下,只要大學生進入正規部門的就業率高於普通勞動力就業率的四分之一,人們就會理性地選擇上大學。如果普通勞動力就業率為85%,那麼新增大學生只要有22%以上的可能進入正規部門就業,上大學就是划算的。也就是說,如果全社會存在失業,大學生失業問題可能會更嚴重。

  我們認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有以下兩個深層次原因。

  二、大學生就業難深層次的原因之一:高等教育的身份轉換功能

  高等教育的身份轉換功能是指,接受高等教育能使一個農村青年有機會改變農民身份,轉為城鎮居民,進而成為正規部門的勞動力;或者使城鎮居民從非正規部門就業轉換到正規部門就業。正規部門的特徵是,工作相對穩定、工資和福利比較好、具有完備的社會保障,主要包括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少數大型外資企業等單位。非正規部門的特徵是,工作相對不穩定、工資和福利一般、沒有什麼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私營企業、中小企業、大多數外資企業等單位。目前部分正規部門僱傭的合同工、臨時工,也屬於非正規部門就業人員。兩個部門勞動力的收入具有天壤之別,比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還大,相當於白領階層與農民工的收入差別。

  過去,國家對大學生就業實行統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學,就可以實現這一「驚險一跳」。現在,隨著擴招和就業的市場化,只有部分大學畢業生能實現這一轉變。從2005年的有關調查數據推算,只要44%左右的高校畢業生進入了正規部門就業。過去中國農民要轉換為城市居民,除上大學外,還有參軍、國企招工等途徑。目前國有企業不再向農村招收正式職工了;部隊復員轉業人員也不一定能改變身份,進入正規部門工作。接受高等教育,特別是接受公辦高等教育,成為了廣大農村青年改變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這凸現了高等教育身份轉換功能的價值。

  高等教育轉換功能扭曲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一般來說,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率是隨著教育年限的增長而逐漸下降,即小學的投資回報率大於初中的,初中的大於高中的,大學的最低。在中國,由於高等教育具有身份轉換功能,改變了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曲線,大學教育的真實投資回報率是最高的。人們按照這種投資回報率曲線對接受教育的情況進行選擇,從而扭曲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上大學是接受基礎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標。一般來說,勞動力選擇接受什麼程度的教育,是權衡投資收益後的理性行為。在中國,高等教育的身份轉換功能提高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由於農民工工資太低,上大學預期收入還是比較高的,上大學還是有吸引力的。很多家庭存在就業預期滯後,認為上大學後進入正規部門就業概率是100%,不會想到2005年就降到44%。在他們心目中,上大學的預期收入,比上大學後實際收入要高。這勢必增強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現有政策不調整的情況下,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還會非常旺盛。

  其次,職業教育畢業生的比例過低。現在很多人認為,職業教育落後,與普通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這有一定道理。因為大學生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出現了錯位。人們不選擇上職業院校的真正原因,是職業教育身份轉換功能的喪失,導致其投資回報率遠遠低於普通高等教育的回報率。過去技校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一樣能轉戶口、進入正規部門就業,很多家庭和青年那時會從家庭條件、興趣、天賦等方面出發,進行合理的人力資本投資,比如暫時選擇接受中等、高等職業教育,不去擠高考這「獨木橋」。而現在是,中等職業教育幾乎不能使青年改變自己的身份和進入正規部門就業。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收入差距被不合理地擴大了。有調查顯示,在北京中職畢業生,無論什麼專業,就業後待遇普遍偏低,一般也就是每月幾百元收入,月工資不到1000元。他們的收入遠遠低於北京市2005年職工2734元的月平均工資,與正規部門就業人員的工資差距更大,如果算上住房、醫療、養老等各種福利保障收入,差距就更大了。在西部中職畢業生的工資就更低了,很多人的月工資不到500元。因此,學生之所以「只要有別的出路就不進職校」,主要是收益少。高等教育的身份轉換功能,逼迫青年「理性」選擇上大學,導致整個社會高職生比例過低,普通畢業生過多,畢業生供給結構與社會的需求結構不匹配,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

  高等教育轉換功能保持了公辦高等教育的實質性壟斷地位,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雖然允許民辦高校的存在和發展,但民辦高校的畢業生是沒有資格進入正規部門就業的,比如轉戶口,考公務員,進入國有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業,等等,這樣,公辦高校通過壟斷高等教育的身份轉換功能,保持了公辦高校的實質性壟斷地位。民辦高校的畢業生與中職畢業生一道,甚至與農民工一樣,在與公辦高校畢業生進行崗位競爭時,不是輸在能力上,而是輸在資格上、輸在起點上。為此青年只有在考不上公辦高校時,才會選擇民辦高校。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也在不斷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與其它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改革一樣,儘管收費實行了市場化,但其提供的服務和產品還是計劃經濟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內部改革停滯不前,高校畢業生的質量不符合市場的需求。也就是壟斷提高了培養成本。首先,從學費佔人均GDP的比例來看,美國和日本兩國該比例在5%—10%之間,加拿大的比率為7.2%,中國為46.15%。其次,從學費佔人均收入來看,從世界範圍來看,學費佔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如果過多超過這個比值,就意味著家庭的生活質量下降。在歐美發達國家,公立高校生該比例為10-15%左右。在2001-2005年期間,我國人均上大學的學費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別為66%、59%、54%、48%、43%;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92%、184%、174%、155%、140%。這一比例實際被低估了,因為它是以2003年的生均收費4557元計算的。而有調查研究表明,2003-2004年度,減免後生均學費支出約為5327元,必須支出生均約為9800元。因此,在西部貧困地區,上4年大學要化一個強壯勞力35年的純收入。這遠遠高於了國際上的一般水平,使高等教育成為很多家庭的重大包袱。更重要的是,過高的受教育成本,必然提高大學生的最低工資要求,增加大學生的就業難度。

  三、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原因之二:三元經濟社會結構

  從各個部門勞動力所能享受的待遇來看,中國經濟社會不是二元結構,而是一個三元結構,它包括城市正規部門、城市非正規部門和農村。如前面所講,在城市正規部門就業的勞動力是高工資和享受完備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規部門就業的勞動力一般是低工資和享有不完備的福利;農民的工資更低,能享受的福利更少。三元結構主要不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而是由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福利體制演變而來的。城鄉經濟社會的三元結構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影響大學生的就業。

  首先,三元經濟社會結構是高等教育身份轉換功能存在的基礎。三個部門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在三個部門就業的勞動力的實際收入和福利會趨於一致。目前非正規部門與農民的實際工資是差不多的,原因是農民基本上可以自由選擇在農村還是在非正規部門就業。同樣技術的勞動力在正規部門與非正規部門的工資卻相差很大。問題是,在正規部門崗位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選擇進入者?

  進入這些行業的一個基本條件是接受公辦的高等教育。並且是進入正規部門的學歷門檻越來越高,從過去的中專大專,到現在的本科,甚至碩士、博士;從過去的一般大學畢業生,到現在的重點大學畢業生,甚至海歸生。儘管現在進入正規部門就業的大學生的比例在下降,但是,不讀公辦大學是幾乎沒有機會進入的。特別是,正規部門與非正規部門存在巨大的工資和福利差距,儘管進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這一預期收益比普通勞動力預期收入還是要大很多。可見,經濟社會三元結構能給接受公辦高等教育的人帶來巨大的預期收益,從而賦予了公辦高等教育的身份轉換功能。

  其次,三元經濟社會結構制約了大學生的就業去路。由於非正規部門沒有健全的用工制度、合理的工資和福利體制以及社會保障制度,其待遇對大學畢業生還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目前私營個體經濟佔了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但是吸收的大學畢業生與此很不成比例。2005年當年畢業的已就業的大學生,只有16.3%到私營企業,9.5%到三資企業就業。從全部大學生的就業去向來看,這一比例更低。截止2004年底,我國目前只有4.7%的本科畢業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營個體企業被僱傭就業。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大學生不願意到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就業是其就業難的原因。其實,這只是看到了表面現象,沒有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即經濟社會的不合理分割,導致經濟快速發展的部門不能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去就業,縮小了大學生的就業去處。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社會的三元體制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它使城鎮非正規部門不能為大學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崗位;另一方面它使高等教育的功能出現異化,使之承擔身份轉換功能。高等教育身份轉換功能一方面保持了高等教育的壟斷,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導致大學畢業生結構不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結構,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大學畢業生的規模和結構,以及大學畢業生對工作崗位的選擇,都是經濟社會三元體制和高等教育身份轉換功能派生出來的。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李清)

相關焦點

  • 大學生摩擦性失業及其成因分析
    文獻來源:溫曉慧、錢永坤《大學生摩擦性失業與就業市場功能的完善》提高就業質量,我們來分享關於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大家好,今天為你分享由溫曉慧、錢永坤所撰寫的文章《大學生摩擦性失業與就業市場功能的完善》。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紹了職業搜尋理論與摩擦性失業。
  • 全拓數據丨關於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的思考
    《韓國先驅報》於26日發表文章,「韓國事實上有超過100萬年輕人失業」,每4名韓國青年中就有1人沒有穩定工作。這一現象引發了企業界媒體圈眾人討論,在當前產能過剩、經濟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失業已開始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 日媒分析越南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原因
    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12日報導,越南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越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失業大學生人數已達到19.25萬,佔該國總失業人口的15%。儘管大學生受教育程度較高,但由於結構性問題,當地很多擁有大學學歷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
  • 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的四大原因,懂了,才能找到好工作
    導讀:畢業等於失業,這是最近幾年大學生畢業,社會比較認可的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的四大原因,懂了,才能找到好工作。第一:大學擴招,大學已經成為大眾教育。大學生不用擔心工作問題呢?一方面國家包分配,另一方面那時候的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現在隨著大學擴招,很多公辦民辦大學包括專科學校,擴大生源招生人數不斷上升。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校最大的變化就每年都會多蓋1棟學生宿舍樓。學校的擴張大學就變成了大眾教育,沒有社會競爭力。第二:書本知識與崗位需求脫節嚴重。
  • 大學生失業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這現象的原因應該和這3點有關!
    很多大學生根本不缺錢,他們是主動選擇不就業的。類似「失業越來越嚴重,大學生何去何從」的問題,怎麼看都不像是大學生提出的問題。01.「失業」與「主動不就業」不是一個概念,效果也不同失業是想找工作,但是找不到。年過35歲也許會遇到這種問題,想好好幹,公司請你走人。但是,大學生現在的情況更多是:能找到一份工作,由於不滿意,自己寧願在家待著。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說明我們所處的時代允許不一樣的選擇。
  •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應引起重視!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只是今年由於疫情影響顯得更加嚴峻些,今年有840多萬大學畢業生。雖然這840多萬畢業生當中有很大一部分由於就業壓力過大或其他原因選擇考研繼續深造外,仍有很大一部分畢業生直接面臨就業。
  • 大學畢業生遭痛批:「你不失業,天理難容」,致渾渾度日的大學生
    大學畢業生遭痛批:「你不失業,天理難容」,致渾渾度日的大學生現在應屆大學生的就業成為難題,找工作一屆比一屆難,每年大學生失業人數都在不斷攀升。面對大學生失業問題,政府也無可奈何,提供了多個就業崗位,但是就是沒有大學生願意去做,崗位有大量的空缺,但是大學生卻依舊處在失業狀態。
  • 為什麼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大學生自己如何破解這個難題?
    大學生工作難找,畢業即失業,既有社會、學校、用人單位的問題,也有學生及家長面對現實的就業環境不能正確抉擇的問題。一、社會、學校、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1、高校大規模擴招使大學生畢業數量基數過大,就業崗位從數量上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更多的大學生無法走上就業之路。
  •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醫療體制內外的兩個世界
    昨天,我在健康界院長有話說欄目,獨家推出了深度思考的文章:論體制內外的兩個醫療價值觀。在業界與全國不少醫生群中引起關注和熱議。在此,筆者再做幾點討論。一是中國體制內外的醫療環境真的差異很大。體制內專業引導,政府主導,黨政領導。一切皆為慣性運轉為主。很多醫生與院長都適應了這樣一種生活和環境。
  • 沉睡的大學生,你不失業誰失業
    一組圖展現現代大學校園普遍存在的現象有一組公式:大學生=吃飯+睡覺+談戀愛 豬=吃飯+睡覺 結論:大學生=豬+談戀愛;雖然諷刺,但是現實。當然這是當代大學校園存在的一些普遍現象只能代表部分學生。但是還有大部分學生是積極向上的。少年強則國家強,希望部分學生改反省反省自己。像這樣的部分學生將來你不失業誰失業?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 如何培養女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策略?
    「女大學生的就業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就業觀念多元化歸根結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價值取向多元化在女大學生就業意識中的體現。」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引導著其就業觀念,而價值取向又是由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決定的。所以,女大學生就業動機不端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思想來源即人生觀、價值觀的不純。
  • 大學生畢業後失業的三個原因
    實際上,這些都是不穩定的原因。當我們剛剛進入社會時,如果我們能穩定地工作,畢業後我們就不會失業。 2.沒有真正的才能不是我們在這裡抹殺大學生。拋開重點大學,我們只討論普通的大學。這是許多大學生的現狀。在這種狀態下,很難學習有價值的東西。如果現在大學生沒有技能,如何在社會中立足呢。他們的理論知識不強,如何在社會中實踐?即使找到實習機會,也會發現自身的無能為力。因此,畢業季節已成為失業季節。大家都很無奈。
  • 四個正確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
    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中,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是「四個正確認識」的核心。因為正確認識當代中國大局和把握未來發展大勢,需要兩個坐標:其一,是從歷史到現實的縱向坐標,從中體現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即中國能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取得成就、以及今天還存在不少困難和矛盾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一個應屆大學生剛剛入職,領導讓把辦公室的地掃一下,他說:「我可是剛畢業的優秀大學生」,領導遲疑了一會:「那我教你怎麼掃地吧」。---------------------------------------------這是一個幽默段子,並不是針對任何人,雖然寫得很露骨,可是經歷過的人回想起來,確實是這樣的,大學,我到底學到了什麼,為什麼一畢業就失業,一畢業就迷茫。
  • 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大學生「畢業就失業」了,原來是因為這幾點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出現了新的失業群體———大學生失業群體,失業人數逐年增加。據統計,我國大學生失業人數從2000年的30萬猛增到2008年的150萬。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770萬人。
  • 【公共基礎】事業單位考試20題(2.11)~周期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季節性失業你能分清楚嗎?
    這說明:A.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B.認識是實踐的目的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D.實踐是認識的本質3.加強社會管理,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其中,加強社會管理不包括:A.完善基層服務和管理網絡,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B.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C.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D.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民主權利保障制度4.( )是我們黨永葆先進性的根本保證。
  • 石冀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失業問題的理論適用性
    由於公有制為主體是中國市場經濟具有社會主義屬性的根本標誌之一,因此將應對失業問題與公有制為主體相聯繫,會觸及主流學者長期秉持的一種理論言說,既社會主義制度下也有失業,社會主義並不具有消滅失業的優越性。這類學者為了論證這一點,杜撰了一個隱性失業概念。這是指計劃經濟體制下所謂的「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幹」的現象。
  • 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大學裡的專業為何做不到專業?
    大學生失業總體分為兩種:顯性失業和隱性失業。顯性失業主要指高校畢業生渴望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明顯表現為無事可做。隱性失業主要指勞動者雖有工作,但是工作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處於學非所用,用非所長的狀態。
  • 這四類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名校也不可避免,看看有你嗎?
    在畢業時候才是大學生最為焦慮的,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市場供大於求,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的同學在大四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準備,參加實習並且有了明確的目標,往往能夠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還有一部分同學畢業後即面臨著失業,名校也不可避免。這幾類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1.
  • 為啥大學生「畢業就失業」,看不到希望?原因說出,網友:太難了
    今天我科普的話題是:為啥大學生「畢業就失業」,一點也看不到希望?原因說出,網友:太難了現在社會上基本上已經不缺大學生了這其實也不對,因為專科也算是大學生。目前最嚴峻的問題是就業問題,很多人反應他們一畢業就失業,根本看不到未來的希望,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