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算上今年在蘇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已經連續六屆擔任該項賽事的全國評審委員會主任了。
儘管評審工作無比瑣碎,王乃彥的工作也十分繁忙,但他仍然堅持參與到這個「大學生科技奧林匹克盛會」中,與這些大孩子一起「玩科技」。
究其原因,王乃彥的回答非常簡單:「我覺得這個事情確實很重要——評委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挑選一些有科學潛質的優秀青年。」
與一般的科技獎項評審不同的是,挑戰杯的評委任務「非常艱巨」:他們不是簡單地看材料,也不是簡單地以項目的水平高低來衡量。「更多的是要看作品背後的東西,看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王乃彥說。
如何鑑別老師和學生的投入在項目中所佔比例
王乃彥直言,對挑戰杯的評委而言,現在很重要的工作是要鑑別哪些成果是學生做的,哪些成果是老師做的。
這項工作並不好做。王乃彥說,評委們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其背後,依賴的是評委們豐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驗。
首先不能否認:參賽學生的項目受到老師和師兄師姐的啟發是正常的。王乃彥舉例說,有的老師帶很多學生,一批從事相關課題研究的學生畢業後,沒畢業的學生則繼續相同的研究方向。這種代代傳遞是可以的,但是,有個原則,「必須以自己為主」。
評委們一旦遇到那種論文做得特別好,甚至達到研究生水平的就「特別小心」。王乃彥承認,「學生超水平發揮的情況可能發生」,對這種學生必須進行深入交流。
實際上,這也是評委評判參賽學生的主要內容。
評委首先要看學生對這個問題理解的程度,基本知識是必考的,比如要考項目用到的與原理有關的內容。「如果這個項目是學生自己做的,他就會知道;如果不是,就會答不好。」
現在不少學校經費充足,儀器設備非常好。而學生不可能自己買儀器設備,一定會用學校的。那麼,儀器設備是老師調試好了,學生自己去測個數據呢?還是學生自己會用?
「我們非常忌諱什麼設備都是老師弄好了,學生進去弄兩下就完事了。這樣學生的獨立性就很差。」王乃彥強調,學生必須對設備有所了解。
論文也一樣。王乃彥說,很多同學發表論文,評委要提問,比如,做論文對有關參考資料理解得怎樣?對結果理解的程度如何?
很重要的一點,評委也要參考論文的作者排序。而這個排序不是簡單地看署名是否在前。
「我們會很細心地甄別。」王乃彥說。以研究生論文為例,儘管不提倡導師當第一作者,可有的導師會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前面,把學生的名字放在後面。
「我們讓同學陳訴,自己的名字為什麼排在這個位置上。」他說。
更重要的是,評委要給學生傳遞這樣一種理念:按照科學道德,每個作者的署名都是有講究的。不能給點經費支持就把名字寫進去了或者因為對方是領導也把名字寫進去。
參加評審多年,王乃彥說,目前來看主流是好的:老師和師兄師姐的指導是肯定有的,但是絕大部分是學生自己做的。
不能在學生心中埋下「造假獲利」的定時炸彈
挑戰杯的評委們一直掌握這樣一個原則:項目要正確反映出研究者的水平,並不一定要看項目的水平有多高。
王乃彥說得很直白:項目水平高低與學校和老師的條件有關係。如果老師的研究水平很高,分出的一小部分項目的水平也很高。
「大學生就是大學生的水平,高中生就是高中生的水平。」王乃彥說。
水平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思維方法對不對,清楚不清楚。只要思維方法對頭,這個孩子有悟性,聰明,就可以培養。」
「關鍵是卡住一條線:弄虛作假絕對不行。」王乃彥說,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取消學生的參賽資格。
他和同仁們在儘量杜絕這種情況發生。王乃彥說,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嚴重的造假情況,「應該說是越來越好」。
「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作假者得獎。」王乃彥說:「做科研的人都知道,到了科研攻關階段是非常艱苦的。如果總也攻關不上去,希望走捷徑的人可能就會找歪門邪道。」
與發生弄虛作假的情況相比,王乃彥更擔心的是作假者獲獎後引發的連鎖反應:「年輕的學生們認為作假可以獲利,這會給他們心中埋下個定時炸彈。」
「不能讓弄虛作假者得逞,也不能漏掉真正有潛力的學生。」王乃彥說,「研究工作必須是自己的,不能整合別人的工作當做自己的。」
這也是評委們努力營造的氛圍:儘量按照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標準來考核青年學子,讓他們提前熟悉科研氛圍和規則。
學校不要把在挑戰杯上的獲獎數量當做一場比賽
王乃彥第一次參與挑戰杯是2003年。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一些好題目,但很多項目還是處於初始階段。換句話說,「想法比較好,做出來的東西,精度比較差」。「與實用性還有一段距離」。
最近10年,王乃彥感覺變化很明顯:「內容與實際結合的非常緊密,應用價值越來越大,發表的文章也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生也可以在比較好的雜誌上發表文章了。
背後的大背景不容忽視:挑戰杯的研究項目完全是跟著國家大的發展戰略在走。「現在學生的研究成果,無論是發明製作還是論文,都與學校整體水平有關。整體教育水平提高,老師做的研究課題水平提高,學生也跟著提高了。」
「就學生的學術層次而言,這項比賽是最高級別的。」王乃彥說。在他看來,以大學生的水平而言,確實有一些項目做得很好,已經有實用的價值和相當的學術水平。
「這些學生只要好好培養,創造更好的機會和平臺,我相信可以做得很好。不見得一定要出國去。」
這位老科學家還對學校提出一點期望:不要把在挑戰杯上的獲獎數量當做一場比賽。他理解學校希望自己的學生得到很好的成績,但是,學校對學生的幫助必須是在開頭,幫助學生創造更好的條件,可以很好地做實驗和研究,讓他們在好的環境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