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彥:不能漏掉真正有潛力的學生

2020-12-25 中國科學院

  如果算上今年在蘇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已經連續六屆擔任該項賽事的全國評審委員會主任了。

  儘管評審工作無比瑣碎,王乃彥的工作也十分繁忙,但他仍然堅持參與到這個「大學生科技奧林匹克盛會」中,與這些大孩子一起「玩科技」。

  究其原因,王乃彥的回答非常簡單:「我覺得這個事情確實很重要——評委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挑選一些有科學潛質的優秀青年。」

  與一般的科技獎項評審不同的是,挑戰杯的評委任務「非常艱巨」:他們不是簡單地看材料,也不是簡單地以項目的水平高低來衡量。「更多的是要看作品背後的東西,看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王乃彥說。

  如何鑑別老師和學生的投入在項目中所佔比例 

  王乃彥直言,對挑戰杯的評委而言,現在很重要的工作是要鑑別哪些成果是學生做的,哪些成果是老師做的。

  這項工作並不好做。王乃彥說,評委們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其背後,依賴的是評委們豐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驗。

  首先不能否認:參賽學生的項目受到老師和師兄師姐的啟發是正常的。王乃彥舉例說,有的老師帶很多學生,一批從事相關課題研究的學生畢業後,沒畢業的學生則繼續相同的研究方向。這種代代傳遞是可以的,但是,有個原則,「必須以自己為主」。

  評委們一旦遇到那種論文做得特別好,甚至達到研究生水平的就「特別小心」。王乃彥承認,「學生超水平發揮的情況可能發生」,對這種學生必須進行深入交流。

  實際上,這也是評委評判參賽學生的主要內容。

  評委首先要看學生對這個問題理解的程度,基本知識是必考的,比如要考項目用到的與原理有關的內容。「如果這個項目是學生自己做的,他就會知道;如果不是,就會答不好。」

  現在不少學校經費充足,儀器設備非常好。而學生不可能自己買儀器設備,一定會用學校的。那麼,儀器設備是老師調試好了,學生自己去測個數據呢?還是學生自己會用?

  「我們非常忌諱什麼設備都是老師弄好了,學生進去弄兩下就完事了。這樣學生的獨立性就很差。」王乃彥強調,學生必須對設備有所了解。

  論文也一樣。王乃彥說,很多同學發表論文,評委要提問,比如,做論文對有關參考資料理解得怎樣?對結果理解的程度如何?

  很重要的一點,評委也要參考論文的作者排序。而這個排序不是簡單地看署名是否在前。

  「我們會很細心地甄別。」王乃彥說。以研究生論文為例,儘管不提倡導師當第一作者,可有的導師會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前面,把學生的名字放在後面。

  「我們讓同學陳訴,自己的名字為什麼排在這個位置上。」他說。

  更重要的是,評委要給學生傳遞這樣一種理念:按照科學道德,每個作者的署名都是有講究的。不能給點經費支持就把名字寫進去了或者因為對方是領導也把名字寫進去。

  參加評審多年,王乃彥說,目前來看主流是好的:老師和師兄師姐的指導是肯定有的,但是絕大部分是學生自己做的。

  不能在學生心中埋下「造假獲利」的定時炸彈 

  挑戰杯的評委們一直掌握這樣一個原則:項目要正確反映出研究者的水平,並不一定要看項目的水平有多高。

  王乃彥說得很直白:項目水平高低與學校和老師的條件有關係。如果老師的研究水平很高,分出的一小部分項目的水平也很高。

  「大學生就是大學生的水平,高中生就是高中生的水平。」王乃彥說。

  水平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思維方法對不對,清楚不清楚。只要思維方法對頭,這個孩子有悟性,聰明,就可以培養。」

  「關鍵是卡住一條線:弄虛作假絕對不行。」王乃彥說,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取消學生的參賽資格。

  他和同仁們在儘量杜絕這種情況發生。王乃彥說,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嚴重的造假情況,「應該說是越來越好」。

  「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作假者得獎。」王乃彥說:「做科研的人都知道,到了科研攻關階段是非常艱苦的。如果總也攻關不上去,希望走捷徑的人可能就會找歪門邪道。」

  與發生弄虛作假的情況相比,王乃彥更擔心的是作假者獲獎後引發的連鎖反應:「年輕的學生們認為作假可以獲利,這會給他們心中埋下個定時炸彈。」

  「不能讓弄虛作假者得逞,也不能漏掉真正有潛力的學生。」王乃彥說,「研究工作必須是自己的,不能整合別人的工作當做自己的。」

  這也是評委們努力營造的氛圍:儘量按照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標準來考核青年學子,讓他們提前熟悉科研氛圍和規則。

  學校不要把在挑戰杯上的獲獎數量當做一場比賽 

  王乃彥第一次參與挑戰杯是2003年。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一些好題目,但很多項目還是處於初始階段。換句話說,「想法比較好,做出來的東西,精度比較差」。「與實用性還有一段距離」。

  最近10年,王乃彥感覺變化很明顯:「內容與實際結合的非常緊密,應用價值越來越大,發表的文章也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生也可以在比較好的雜誌上發表文章了。

  背後的大背景不容忽視:挑戰杯的研究項目完全是跟著國家大的發展戰略在走。「現在學生的研究成果,無論是發明製作還是論文,都與學校整體水平有關。整體教育水平提高,老師做的研究課題水平提高,學生也跟著提高了。」

  「就學生的學術層次而言,這項比賽是最高級別的。」王乃彥說。在他看來,以大學生的水平而言,確實有一些項目做得很好,已經有實用的價值和相當的學術水平。

  「這些學生只要好好培養,創造更好的機會和平臺,我相信可以做得很好。不見得一定要出國去。」

  這位老科學家還對學校提出一點期望:不要把在挑戰杯上的獲獎數量當做一場比賽。他理解學校希望自己的學生得到很好的成績,但是,學校對學生的幫助必須是在開頭,幫助學生創造更好的條件,可以很好地做實驗和研究,讓他們在好的環境裡成長。

相關焦點

  • 王乃彥:啟發學生科學思維,要給「實驗室」而非「參考書」
    王乃彥說條件很艱苦,那時有書讀,就很滿足了。王乃彥因個頭小,被安排坐第一排,正好是在老師的講桌對面。一次,校長來上課,拿來一個馬蹄鍾,告訴王乃彥,「你來負責看管鐘錶,到了時間,就要敲去下課鐘聲。」  那時正好是冬天,山區的天氣太冷。於是有同學去攛掇王乃彥撥快時間,「早點下課,去外面曬太陽。」王乃彥經不住同學央求,就答應了。他正在課堂上撥快分針,被校長看見了。
  • 王乃彥:為科技創新的「雛鷹」提供更多助力
    在當晚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中,白髮蒼蒼的王乃彥顯得頗為引人注目。就在幾個月前,連續十年擔任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委的他,因對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的傑出貢獻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雖然已入耄耋之年,王乃彥的生活仍舊十分忙碌,除了搞科研就是做青少年科普和人才培養工作,幾乎很難覓得片刻的清閒。這些年來,他的科普足跡早已遍布了大江南北。
  • 王乃彥院士:培養創新能力要從娃娃抓起
    王乃彥在會上表示:「將來到2050年,我們要到達世界先進行列裡面的前面,很多東西都不是人家做過的,我們將來遇到越來越多的事,別人也沒有做過,所以不能只靠學習別人來解決問題,要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創造,突破別人沒有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有創新能力,因此培養創新人才至關重要。」和創新相關的英文有Discovery、Creation和Innovation。
  • 院士王乃彥:從未離開科研一線
    王乃彥說,一生中有三次最關鍵的選擇成就了他。   一次是中學時代,他放棄了就業工作的機會而選擇了考大學;一次是放棄了原本熱愛的無線電電子學轉而學習核科學與核工程專業;還有一次就是年老之後繼續堅持科研工作,並選擇參加更能回饋社會的活動。
  • 王乃彥:「氫」色歲月
    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年11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6年畢業於北大物理系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三年後,在組長錢三強的推薦下,王乃彥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極其認真的態度,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得過諾貝爾獎的實驗室主任弗朗克教授從一開始對他的看不起轉為了讚賞有加。
  • 核物理學家王乃彥:學校教育千萬別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
    科學家是聰明的人,但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有聰明的人在做事。」王乃彥認為,不管學文、學理、學醫還是進演藝圈,首先都要愛國,也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打好人生底色。王乃彥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一位20年如一日熱心關切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慈愛的耄耋老者。
  • 兩彈功臣王乃彥對合肥核技術的應用充滿信心
    王乃彥對科技城——合肥核技術的應用抱有信心。他提筆贈言合肥城:「十年磨一劍,不敢露鋒芒,再磨十年劍,泰山不可擋。」  連聲讚嘆安徽人「太厲害」  1965年,由於中蘇關係破裂,王乃彥及所有在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的中國人員全部撤回國內。這使得王乃彥與王淦昌先生重續師生緣,並投身第一顆氫彈的科研工作。
  • 王乃彥:莫因懼怕「輻射」「爆炸」而「恐核」
    為了尋求科學的解釋,記者日前採訪了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  記者:不少住在核電廠附近的人擔心核電廠輻射會對自身健康造成傷害。事實果真如此嗎?  王乃彥:認為核電輻射很危險是個偽命題。既然輻射逃不掉,樹立正確的輻射觀就很有必要。  在不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核電廠附近的日常輻射有多少?相關統計顯示:核電廠員工平均每年接受的來自核電機組的輻射量比環境本底輻射要小得多;而周圍居民接受的來自核電廠的輻射更是微乎其微,一般每年在0.01毫希沃特以下,相當於每年增加了5天的環境本底外照射,而現在國際安全標準是公眾劑量一年1毫希沃特。
  • 75校慶·校友風採 | 1946屆校友王乃彥:中科院院士,永不停歇的核彈專家!
    約王乃彥教授採訪,我足足用了一周的時間,這還是通過他哥哥的關係。2006年12月29日,北京,本約定在當天下午採訪。到北京後,我給他打了個電話,他說,「實在抱歉,今天下午有個非常重要的會議。」採訪時間推遲到晚上7時30分,他說,他一定提前在辦公室裡等我。晚7時15分,他果然先到了。
  • 有能力不如有潛力?這些才是真正的高潛人才
    真正的高潛人才又有哪些特質呢? 人才識別經過了不同階段,最早選拔的標準多與體能相關。後來,智力、經驗和業績成為標準。20世紀80年代,人才識別的新標準變為能力,直到今天依舊盛行。 如今,我們剛進入識別人才的第四個時代,潛力成為重中之重。
  • 班主任:潛力最大的學生,往往有3點表現
    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令狐攀認為,成績其實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對於很多學生而言,差的不是天賦智商,而是一些細微的表現以及習慣,尤其是學習上的態度、能力,才是真正導致成績分層的主要原因,而那些潛力最大的學生,其實往往有3點表現。1、習慣多問一句「為什麼」孔子曾經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帶班成績全校第一,30年老教師:最有潛力的學生,一般有3點特質
    對於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而言,除了對教學的課程有著自己的一套體系方法,同時對於學生心理、學生特質等方面,也有著豐厚的閱歷以及經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宋盛從大學畢業,當了一名老師之後一直保持的教育原則,曾經在學校裡學習的一些理論知識,如何應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去,不僅是對老師能力的考查,更是對老師與學生之間關係的一種考量。
  • 高三老師眼裡,有潛力的學生,會有這些習慣,請參考
    大家如若不能,把握住高考的契機,考出理想的分數,最終都等於零。所以說,成績優異的學生,要戒驕戒躁,在穩打穩紮中,一步步攀登學業的高峰;而成績缺乏優勢的高中生,也不要妄自氣餒,而是應該在查漏補缺中,爭取逆襲高考的機會。
  • 不斷挖掘學生的潛力,指導學生有效獲得教學新理念
    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滔滔不絕地灌輸書本理論的解釋,缺乏以問題為導向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實踐案例講授與分析,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學、思、悟、行」相割裂,甚至「思、悟、行」嚴重缺失,不利於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實踐實訓,也抑制了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忽略了學生全面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
  • 去宜蘭旅遊絕對不能漏掉的行程!
    來到宜蘭縣旅遊,「羅東夜市」是絕對不能漏掉的行程。請與您的胃溝通好,是該輪到他上戰場的時候了!
  • 什麼是真正的潛力股?看完你就明白了!
    有人說,炒股的本質其實就是選股,如果選對了股票,無論如何操作,都能實現盈利;一旦股票選錯,哪怕你有再精熟的炒股技巧,最後也難免一敗塗地。這麼說雖然有點過於絕對,但卻充分體現了選股的重要性。
  • 北大教授:除前3名外,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在平時,有3點特徵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未來的發展方向、能力的範圍,都是受自身以及客觀環境雙重影響下的綜合產物,尤其在學生時代,學習能力正處於旺盛階段,而且能力也處於發展階段,真正的潛力能夠挖掘到什麼程度,都是影響著他們未來可能的重要因素。
  • 怎麼樣讓學生的數學取得好成績?需要挖掘數學例題的潛力
    怎麼樣讓學生的數學取得好成績?需要挖掘數學例題的潛力在學習例題時,有些同學認為例題很容易,往往只是簡單看看,或者只是機械地記憶解答的過程,這樣的學習不僅不能能充分發揮例題應有的作用,而且還會影響學生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 妻子懷孕了,丈夫們不能漏掉的照顧清單
    丈夫們對妻子有同理心,參與到妻子的孕育過程,未來能減少產後矛盾。在妻子的孕期中,丈夫們不能漏掉的4個照顧清單1、懷孕初期開始,丈夫開始關注妻子的身體不適大概孕期6周開始,孕婦們會經歷孕吐。妻子孕期中,建議爸爸們的溝通技巧準爸爸們除了要懂得一些孕婦會面臨的問題之外,在孕期,夫妻相處要有智慧,丈夫們最好要掌握3個溝通技巧:技巧1,心裡想的不一定要說出來有個丈夫看到妻子穿拖鞋的樣子
  • 有潛力不是聰明,有建設性才是
    今天,我們來聊聊「潛力」。01更有潛力在職場上,我們經常會表揚別人,說別人有潛力。其實有潛力,就是有建設性;有建設性,才真正的有潛力。也就是,你可以發展的更好。如果有這麼幾個新員工,你會選擇誰?我們肯定會選擇那些更有建設性意見的。也就是說,誰更有建設性的提意見,誰就更有潛力、更值得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