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彥院士:培養創新能力要從娃娃抓起

2021-02-18 中國科技網

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研討會暨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啟動儀式6月18號在京舉行。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出席會議並作了題為《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需求與挑戰》的主旨演講。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作主旨演講

會上,王乃彥從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大力倡導科學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質等七個方面,深度剖析了目前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面臨的挑戰、如何培養未來人才所需要的綜合科學素養等問題。

科技創新有「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到2035年左右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王乃彥在會上表示:「將來到2050年,我們要到達世界先進行列裡面的前面,很多東西都不是人家做過的,我們將來遇到越來越多的事,別人也沒有做過,所以不能只靠學習別人來解決問題,要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創造,突破別人沒有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有創新能力,因此培養創新人才至關重要。」

和創新相關的英文有Discovery、Creation和Innovation。其中,Discovery是原始創新,Creation是創造、創作,Innovation是革新、創新。「創新的四大要素很重要,第一要有創新的意識,第二要有創新的意志,第三要有創新的能力,最後還離不開創新的環境。前三者是內因,最後一個是外因,創新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王乃彥告訴我們。

科學界對科學精神作了長期的研究,並把科學精神的內涵歸結為客觀的依據、理性的質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和寬容的激勵等內容。

在這裡,王乃彥院士提到理性的質疑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青少年質疑的提出要審慎,保護好兒童的好奇心;二是要培養青少年理性質疑即批判性思維能力。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我們要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想像力,擴展思維。這不僅是為了增加他們在探索研究工作中的動力,而且也是在成就他們終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能力。」王乃彥說道。

王乃彥提到,我們要使青少年學生對學習科學、工程、技術越學越有勁,越學越愛學,不能越學越煩惱,並喪失學習的興趣。由好奇引發了探究的動力,由探究發現了新問題和新矛盾,進一步引發思考和解決的方案。李政道先生曾經說過「做學問,要學問,不學問,非學問」就是這個道理。

創新需要堅實的基礎,王乃彥認為要從小培養青少年努力學習和工作的意識,讓他們練好基本功,一定要有很好的、紮實的業務基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功相當於金字塔下面的塔底,只有堅固的塔底,才能有輝煌燦爛的塔尖。

「創新能力就是從小要培養他創新的思維,從小就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事物,然後去改造世界。除了創新思維外,基本功很差也是不行的,所以我們不要過早要求青少年什麼都學,要一步一步來,扎紮實實來。」王乃彥會後接受採訪時補充說。

如何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王乃彥提到要學會批判性的思維:「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舉一反三,青少年不能讀死書、死讀書,要思考,學習好的地方,並且進行改進。所以我們教育不能過分強調傳授知識,知識如果沒有變成自己的東西,那就不是真正的知識。嚴格說來,知識是自己學到的東西,並且能夠掌握它,應用它去解決問題,這才是你的知識。」

另外,王乃彥還提到一定要處理好創新和繼承的關係。創新很多時候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學好掌握好,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牛頓說過「我之所以做出這些成就,是因為我站在偉人的肩膀上」。因此告誡年輕人要青出於藍更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

「要進行新課程改革,將創新的教學模式引入我國中小學課堂中,大大提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動手實踐中,提升學生科學的創新能力,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現在國際上,一致推薦STEM教學理念,它是採用啟發式的、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王乃彥有力呼籲。

(點擊視頻,聽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深度剖析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需求與所面臨的挑戰)

STE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和Mathematics的縮寫,這種教學理念強調的是互動式、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注重實踐,是多學科結合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提高他們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STEM教育的追求目標,不僅是使學生學到知識,而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培養科學的思維能力。

「我們不要想把所有知識都教授給學生,這沒有必要。他有學習的能力,有自己科學的思維能力。你要讓他對學習越來越有興趣,你不用教他,自己就會去學,這非常重要。我們教育很重要的一條,不是只傳授知識,而是要傳授正確的、科學的思維方法,以及觀察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最主要的。」王乃彥告訴我們。

來源:中國科技網

作者:何沛蓯、李忠明

編輯:孟慶飛

審核:侯  萌

相關焦點

  • 核物理學家王乃彥:學校教育千萬別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
    王乃彥認為,不管學文、學理、學醫還是進演藝圈,首先都要愛國,也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打好人生底色。王乃彥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一位20年如一日熱心關切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的慈愛的耄耋老者。 「比我聰明的人有的是」 「比我聰明的人有的是,我能走到今天,要感謝老師對我的啟發、學校環境對我的薰陶。」
  • 培養動手能力要從娃娃抓起
    培養動手能力要從娃娃抓起本報評論員 馬景華大事小事全都代勞,餵飯穿衣百般關愛……這些做法,看起來似乎讓孩子過得更舒服了,但事實上,這些家長的「愛」,一定程度上反而阻礙了孩子的成長。近日,肅寧縣第五實驗小學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比賽。
  • 院士王乃彥:從未離開科研一線
    人物簡介: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參加建立了我國第一臺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在國內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   1952年,王乃彥與同班的5個同學憑藉優異的成績一起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   最美的時光奉獻給了核試驗   1955年,大學三年級。原本要學無線電電子學專業的王乃彥被調去學習原子能專業。   這又是一次決定命運的選擇。   那一年,國家作出了建立和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
  • 王乃彥:啟發學生科學思維,要給「實驗室」而非「參考書」
    6月18日,由科技日報社、中國平安、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研討會暨科技素養啟動儀式」上,白髮蒼蒼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王乃彥語重心長地強調,在他眼裡,孩子天生熱愛探索,「要保護青少年的好奇心,要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想像力,擴展思維,這能成就他們終身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的能力。」
  • 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Self-study)從娃娃抓起
    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把多年積累的學習能力調整為自學能力,把遇到的新知識,新技能、新思維重新學習,然後重新武裝暫新的自己,迎接挑戰,培養能適應時代的超強能力。這種自學能力(Self-study)已經成為我們所有教師和所有家長都要重視起來的問題。
  • 王乃彥:「氫」色歲月
    王乃彥,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5年11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6年畢業於北大物理系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三年後,在組長錢三強的推薦下,王乃彥去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中子物理實驗室工作。極其認真的態度,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得過諾貝爾獎的實驗室主任弗朗克教授從一開始對他的看不起轉為了讚賞有加。
  • 衛生應急素養要從娃娃抓起
    良好的衛生應急素養既是當下疫情防控的堅實基礎,也是長遠防疫最好的「疫苗」,要把包括衛生應急素養培育在內的疾控體系作為一項根本性、基礎性和長遠性建設來抓。全面提升我國公民衛生應急素養,需要從最基礎、最長遠、最根本的基礎教育抓起,要從娃娃抓起。從娃娃抓起,需要以應知教育為前提,注重知識普及。
  • 王乃彥:為科技創新的「雛鷹」提供更多助力
    在當晚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中,白髮蒼蒼的王乃彥顯得頗為引人注目。就在幾個月前,連續十年擔任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委的他,因對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的傑出貢獻獲得了「終身成就獎」。  雖然已入耄耋之年,王乃彥的生活仍舊十分忙碌,除了搞科研就是做青少年科普和人才培養工作,幾乎很難覓得片刻的清閒。這些年來,他的科普足跡早已遍布了大江南北。
  • 宋俊玉:培養科學精神從娃娃抓起
    原標題:吉林南仁東小學:培養科學精神從娃娃抓起 一年來,這所為紀念「天眼之父」成立的小學已成為吉林省培養青少年科學精神、科技素質的示範基地。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思考如何通過程序設計,讓小球按照預想的線路行動。」在學校的「編程達人」科技社團活動中,同學們坐在電腦前編碼設計程序。「我很喜歡這門課,從一年級起就報名加入了社團。」三年級學生張裕澤說。
  • 王乃彥:不能漏掉真正有潛力的學生
    如果算上今年在蘇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已經連續六屆擔任該項賽事的全國評審委員會主任了。「更多的是要看作品背後的東西,看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王乃彥說。  如何鑑別老師和學生的投入在項目中所佔比例   王乃彥直言,對挑戰杯的評委而言,現在很重要的工作是要鑑別哪些成果是學生做的,哪些成果是老師做的。  這項工作並不好做。王乃彥說,評委們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
  • 兩彈功臣王乃彥對合肥核技術的應用充滿信心
    ○王乃彥為科技城合肥題詞贈言  當老一輩「兩彈元勳」陸續離世,他是仍然健在的為數不多的兩彈功臣。昨日,78歲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彥現身安徽中福光電科技成果鑑定會。王乃彥對科技城——合肥核技術的應用抱有信心。他提筆贈言合肥城:「十年磨一劍,不敢露鋒芒,再磨十年劍,泰山不可擋。」  連聲讚嘆安徽人「太厲害」  1965年,由於中蘇關係破裂,王乃彥及所有在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的中國人員全部撤回國內。這使得王乃彥與王淦昌先生重續師生緣,並投身第一顆氫彈的科研工作。
  • 培養節約糧食的習慣要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
    培養節約糧食的習慣要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為此,安達市萬寶山鎮中心小學聯合家長採用線上觀看的方式,引導孩子節約糧食,珍惜糧食。
  • 深圳提升科技創新素養從娃娃抓起
    5日,記者從市政協召開的重點提案督辦協商座談會上獲悉,我市將建設一批與高科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辦學的科技創新教育特色學校。據介紹,目前,深圳中學與華為和大疆,深圳明德實驗學校與騰訊已經開展合作辦學。在此基礎上,我市將建設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教育特色學校,探索開展科技創新教育「1+N」工程。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當代青少年趕上了科技創新的好時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發言。新華網 於耀東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方針,科技創新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長遠布局,奮力爭先。
  • 教育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教育應從娃娃抓起,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年輕父母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孩子有時候會著急,有時候會逼著孩子寫作業,這時候做為孩子的爺爺或奶奶便出來給孩子解圍,也會說那誰誰誰也沒上過學,現在混的也很好;那誰誰誰文化水平也不高,現在也沒餓著。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但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或許有更多的人沒有去深層次地考慮過。在該學習的年齡就要應該去學習,如果過了這個年齡再去學習,學再多的習也是「徒勞無獲」。
  • 75校慶·校友風採 | 1946屆校友王乃彥:中科院院士,永不停歇的核彈專家!
    記者翻開他的作息時間安排,發現他一天根本無法睡夠8小時,而且沒有一個周末是閒著的,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主持著多項研究等,這就是一個七十多歲中科院院士的工作,有人將他稱為「永不停歇的發動機」,王老樂於接受這個稱號,但是,對於別人給他的「原子彈之父」的稱呼,他非常嚴肅地指正說,絕對不能這麼說,一顆原子彈的成功引爆,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共同成果。
  • 南京市政協委員沈婷婷:提升朗讀能力 要從娃娃抓起
    市政協委員沈婷婷。1月20日,市政協委員沈婷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她此次上會就準備提交一份關於提升我市中小學生朗讀能力的提案。  沈婷婷說,目前,南京師範類院校中文專業學生沒有專業朗讀課程的設置;一些語文教師選聘沒有過朗讀關;不少中小學沒有重視朗讀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  「中國的朗讀是從古至今都有的一門學問。它是中華文化的又一瑰寶,是強化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環節。
  • 《Hello Ruby》:培養程式設計師要從娃娃抓起
    都說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原來連編程這等高端大氣的技術也要從娃娃抓起了。最近在Kickstarter上頗為流行一本叫做《Hello Ruby》的書,專門教五至七歲小孩學習編程。我覺得這樣的書籍都不是說 培養孩子做程式設計師的,而是讓他們對軟體開發過程感興趣,培養他們對編程的好奇心,鍛鍊小孩的邏輯感。孩子們也許長大後並不會做程式設計師,也許以後從事的職業 與編程完全無關,但是在年幼的時候能夠多一分興趣,多一點這樣的好奇心,都會對以後的人生道路有益。不過提起編程,我就想起大學裡面譚浩強編寫的那本《C語言入門》,學的我是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呀!
  • 「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歸根結底,忽視了基礎科學。基礎學問做不出來,應用科學也做不到第一流。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在任何一個科技水平頂尖的國家,數學都是最重要的。
  • 語言是一種藝術,想要學生談吐不凡,培養要從娃娃抓起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一直致力於培養孩子的各類特長,比如「舞蹈、畫畫、奧數」等,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卻很少。但是在社會上生存,語言藝術尤為重要,不凡的談吐會讓整個人加分不少。當然學好語文主要就是靠記住基礎知識,想要讓自己有更深層次的修養,還要多讀書籍,但是語文這個基礎一定要打好。出口成章不是一天就能煉成的,很多事情一定要從娃娃抓起。但是對於天性好玩兒又在小學階段的小朋友,我們必須對他們進行合理的督促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