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2020-12-25 騰訊網

作者 | 羅sir

在改革開放之前,文盲一詞是形容那些不識字的廣大群眾。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或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文盲一詞,主要是指代你不懂計算機的基本操作。

曾幾何時,我也一度認為現在的中國社會已經沒有了文盲,那種傳統意義上的不識字的文盲。但這次疫情,讓身在農村老家的我,清楚的認識到了一個現狀:中國成人文盲依然存在,且數量不菲。

對於今天很多生活在都市的年輕白領來說,文盲一詞幾乎從他們的認知世界中離去。在今年以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但這段疫情,讓我在家對於農村對於教育,有了一些更為深入的思考。

在今天,我們很難去相信一個不識字的人,走在大街上是如何去辦事的,更不論買票回家這種遠距離操作。

但在農村,在四五線城市和鄉間小鎮還存在著大量的「留守老人」。這類老人到集市買東西、操辦事物,從來不會去看招牌上的文字,而是看店內的布置、售賣物。

可以說,這是中國的最後一批「成年文盲」。

但這可能又還不是最後一批成年文盲。

舉一個我身邊的例子:

我嫂子,今年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但我嫂子沒有讀過書,從來沒有上過學。這算不算最後一批成年文盲呢?

也未必。

但起碼,我嫂子最後自學把字認會了。而一旦會認字了,一個人的潛能就可以無限大;她可以每天下班去圖書館看書,也可以一個人去健身館鍛鍊,會認字,這是你進步的第一個前提要求。

會認字,才能看書、從文字中學習知識;你也可以說今天的網際網路帶給我們全新的語言和視頻交互,但你依然不能否認會認字是一個基本面。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你不相信還有人為了一張火車票發愁;你更不會相信身邊竟然還有人不識字;當然,還有那些掙扎在溫飽線上苦苦生存的人。

大數法則欺騙了多少人的雙眼?

不信?那我們看看數據。

羅sir能查到最近的數據是2010年的。

70年間,中國文盲率從建國初期的超過80%降至2010年的4.1%,學校數量從35.22萬所增至51.88萬所,教師隊伍擴大了1680%,在校學生數量也從0.26億增至2.76億。

這意味著,在十年前中國文盲率依然還有4.1%;當然,十年後的今天情況一定會更有所改善。

但你依然不能否認的是,成年人再受到教育的可能性已經很低了;從這個角度出發,文盲率依然會維持在一個百分比,且隨著人口的自然死亡而減少。

顛覆認知的事不少,更不要小看成年文盲這個群體的殺傷力。

一、「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建國初期,百業待興,那時候中國人大字不識一個的多了去了。而國家也正是那時候開始大力發展教育,改革開放,更是把教育這股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

但縱使是春風,也還是有它吹不到的地方。

70後80後普遍還是上過學的,因為那時候改革的春風已經吹起來了。但在農村,受限於地域遼闊和封建觀念,依然存在著許多的文盲。

現在,這部分群體的大概年紀都在65歲以上。

他們幾乎沒有了再去學習的動力,工作幹不動了,農村種種地又根本不需要識字,日常花銷簡單數字也會計算,那他們還需要讀書識字嗎?

答案是:需要。

因為這種不良後果,是持久性的。

一:不利社會協和發展

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提起老年人,大家通常都會想到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等等。

但隨著網際網路的全民普及,大眾的視野面也變得更為寬闊。老年群體,慢慢變成了一個複雜多樣的含義。

一方面,大多數老人的心底還是保留著淳樸和善良;但另一方面,極少數的「老年文盲」們開始了倒行逆施,碰瓷訛人、倚老賣老的社會新聞屢見不鮮。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導致的呢?

有人說是因為老人孤獨,寂寞;還有人說是因為老人缺乏社會普遍的包容和關愛。

但在羅sir看來,其實這背後的原因本質問題是缺乏教育。

當然,這個觀點在很多人看來是大不敬的。有句話不是這麼說的麼:「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這話常常用來訓誡晚輩,以表示長輩的經驗豐富和不容置疑。

但很多人,就是那樣走了許多彎路,這是大的歷史背景下的個體無力感。

回到主題,社會是需要不斷進步的,這個進步應該是不分年齡、不分階層的。這種進步不一定是追求金錢至上,但精神和物質總應該豐富。

這是有利社會道德風氣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

留守老人多,留守兒童依然不少。中國有幾千萬的留守兒童是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的,這背後透露的是一種無奈。但相比父母撫養,爺爺奶奶撫養的弊端不少。

這種教育,常常就是掛在嘴邊的好好讀書、聽話。這種親情的確非常暖心,但對孩子的教育我們完全可以更為科學合理。

譬如最為簡單的,充分尊重孩子、不要大吼大叫、給予孩子一定程度的選擇權等等。

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過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說的雖然不乏誇張成分,但恰恰說明教育的重要性。

而這一切,都應當是可以改變的。

二、改變、改變、改變

不管「成年文盲」這個群體是老人還是無法接受再教育的青壯年,一個事實是:改變,是人依據環境做出的適應性調整。

這個改變前提是,你得讓人看到有利的那面。

在以前,農民都是世代在田裡勞作農忙的,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更多的青壯年選擇不再務農,到大城市去打拼。

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改變?很簡單,因為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告訴你,去大城市打工比在家裡幹農活來錢快多了!

如果,有人告訴你,擺脫文盲就能成為百萬富翁,那你會做出這個改變嗎?這恐怕也是一個十分明確的答案。

yes,I do.

但恐怕沒人會向你作出這個保證。沒人能保證知識能讓你擺脫貧窮。

但如果我們從概率上來算,卻能得出一個近乎百分百的肯定答案。

沒有一個(精神或物質)富有的人,不是知識豐富的大拿,即使不是大拿,也不可能是文盲。

擺脫文盲也許不會令你致富,但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至少能決定你後代的大概率富足。

有了這個清晰認知,再來談改變,其實就不那麼難。

如果我們看到有利的那面,儘量不去想擺脫文盲者需要付出什麼,那麼作出改變也並不難。

就連筆者的嫂子也能自學擺脫文盲標籤,那麼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況且,我的嫂子家有十個兄弟姐妹。

當這個社會已經在強調終生學習的時候,你還沒能擺脫文盲的標籤。從競爭者角度來看,你已經落後;從教育來看,你的認知上限幾乎能夠決定你孩子的教育上限。(這個數據是有過權威調查的)

研究者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名校的學生,其父母也基本都是高素質高教育人士。

改變自己,從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氛圍,更是有助於這種狀況的改善。

相比你整天抱著智能機玩耍,孩子至少不會有太大的熱情對學習提起興趣。

改變,也不應該是一句口號,除去需要的專注度以外,更多的需要我們去堅持;做任何事情,不妨多堅持五分鐘,往往會有奇效。

寫在後面

我知道這篇文章的受眾群體看不到。他們大概率不識字,又或者不會用智能機。

但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能夠把這個理念身體力行的推廣給那些「文盲者」。

我們可能無法體會老輩人在那個艱苦時代所遭受的磨難,但我們至少能夠體會現代社會「無知」所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我們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家庭的一成員,我們熟知「無知」帶來的不良行為有多麼嚴重甚至是惡劣。

要麼是被騙錢財、要麼是惡意碰瓷訛人、又或者對待孩子教育錯誤等等。就連前段時間國外的很多旅遊景點都在控訴「中國大媽們」不懂文明,不懂互相尊重。

我們在面對這一情況,通常是指責訓斥長輩,又或者好言相勸;但與其這樣,不如首先做一個良好的表率,建立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帶動長輩。

一味地訓斥和勸告,其實作用有限。我們應該起一個引導的作用,用閒暇時間,多陪陪長輩,教長輩讀讀書,這不妨也是一段「親子閱讀」好時光。

作者:羅sir,你的每一步,都不應該毫無意義。關注我,每天同三千萬職場人一起精進,走自己的路。

相關焦點

  • 中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報告
    1949年,從新中國誕生的第一天起,中國政府就把提高民族素質、普及義務教育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全面振興發展的新航程,也真正開啟了中國教育事業大發展的新航程,國家逐步把普及義務教育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並提升到了教育發展「重中之重」的戰略高度。
  • 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義務教育的普及,帶來了哪些好處?
    那麼,義務教育的普及,能夠帶來哪些好處? 義務教育普及能帶來哪些好處? 1、人均學歷提升 首先,義務教育的普及帶來的一項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人均學歷的提升。眾所周知,如今我國的人均學歷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我們父輩乃至祖父輩,大學生的人數非常稀少。
  • 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圓一個幾代人的夢
    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這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是振興中華、教育強國的百年夢想。   為了讓夢想成為現實,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隨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裡,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堅持將「兩基」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領導全國人民克服困難,不懈努力,進行了一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偉大實踐。
  •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義務教育的普及,能帶來哪些好處?
    這一系列的數據足以說明,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落實和鞏固,這也就意味著大部分的適齡兒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權利都能夠得到保障,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社會發展都是有一定好處的。那麼,義務教育的普及,能夠帶來哪些好處?義務教育普及能帶來哪些好處?
  • 中國特色的依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之路
    該決定指出:「現在,我們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係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來,全黨、全社會和全國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積極地、有步驟地予以實施。」 當時,我國還沒有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務,在農村地區還有相當一部分適齡兒童沒有入學,有些學生,特別是女童沒讀完小學就失學,教師的學歷達標率還比較低,校舍破爛失修。
  • 關於公布第六批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縣(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和《掃除文盲工作條例》以及原國家教委頒發的《普及義務教育評估驗收暫行辦法》的規定,國家教育督導團對河北、山西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送的1999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縣(市、區)材料進行了審查。
  • 教育事業70年:從文盲率80%到義務教育鞏固率94.2%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80%的文盲率,到如今94.2%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教育優先 築基發展(大數據觀察·輝煌70年)數據來源:教育部、國家統計局本版製圖:汪哲平「知識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教育能提高一個民族的素質。我們這一輩人對這些話感受最深,因為親身經歷過、親眼見證過中國教育的日新月異。」
  • 舉報李商隱抄襲的笑話也只能發生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之後
    網上有人已評價有可能是修圖造假,目的就是營銷號炒熱度找罵玩,但也不排除真的會發生這種事,因為在中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後很多不可思議的事都變得正常了。大家都知道李商隱是唐朝的大詩人,只要上過小學就不可能沒讀過他的詩,凡是不知道李商隱的可以肯定沒在中國上過小學,這在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前也是正常現象,那時不知道李商隱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但同時他們還有一共同的稱呼文盲,文盲不知道李商隱,但也不可能從別的書上讀到李商隱的詩,更不可能有機會認定李商隱抄襲。
  • 我國已全面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少年文盲目標
    一是抓好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重點。我們完成了兩基攻堅任務,全面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少年文盲目標。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行業深度融合。
  • 中國全面普及9年義務教育 居9發展中人口大國前列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到2000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質量在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位居前列,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的目標。從1949年,我國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就提出要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
  • 我省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文盲人口覆蓋率100%
    本報訊記者19日從省教育廳獲悉,目前我省已經實現了「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人口覆蓋率達100%的工作目標,2007年上半年將接受國家教育督導團的督導檢查與驗收。  據介紹,「兩基」人口覆蓋率是指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實現「兩基」的縣人口數之和佔本地區總人口數的比重。
  • 普及義務教育:百年曆程及客觀態勢
    推行普及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清末受「西學東漸」的影響,維新人士紛紛提出普及義務教育的主張。如康有為於1898年在《請開學校折》中首次介紹德國和日本的普及義務教育情況;梁啓超通過對日本教育的考察,於1902年發表了《教育政策私議》和《論教育當定宗旨》兩篇專文,呼籲在中國推行普及義務教育。
  • 普及義務教育:百年曆程及客觀態勢
    推行普及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清末受「西學東漸」的影響,維新人士紛紛提出普及義務教育的主張。如康有為於1898年在《請開學校折》中首次介紹德國和日本的普及義務教育情況;梁啓超通過對日本教育的考察,於1902年發表了《教育政策私議》和《論教育當定宗旨》兩篇專文,呼籲在中國推行普及義務教育。
  • 從文盲率80%到義務教育普及100%,中國的掃盲運動為什麼能成功?
    如今,中國人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正不斷提升。以義務教育為例,普及率接近100%,這個比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高等教育普及率達到48%,相當於兩個人裡有一個人是大學生,意味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雖然今天讀大學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就算是讀研究生都大有人在。
  • 《進程:人類命運的10大關鍵議題》07:文盲
    文盲如今在我們老一輩身上還是很常見,像我們的爺爺奶奶,或者年長的爸爸媽媽,能夠看懂報紙的還是寥寥無幾。當然,這個不用諾伯格分析,我們也知道文盲在未來肯定是會得到改善的,畢竟在我們這一代基本都已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即使我們長大了,知識依然會留在我們的大腦,不會跑。別說看報紙了,就是讀起英文來也能略知一二。
  • 新中國義務教育制度「三步走」
    第一,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改革開放之初,神州大地文盲、半文盲多達2.3億人。鄧小平提出,「中央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並且從中小學抓起」。《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果斷髮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宣言。
  • 「十一五」時期我國將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據新華社電教育部部長周濟昨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十一五」時期,我國將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使「普九」人口覆蓋率接近100%。  周濟說,「十五」期間,我們把鞏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成果,作為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使「兩基」邁上了新臺階。
  • 十二年制義務教育要來?網友:普及高中教育,人人都能上大學
    我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已經很久了,於是家長們有了新的期待,希望能普及「12年義務教育」。前幾年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明確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這預示著高中教育真的普及在望了嗎?
  • 九年義務教育升級為十二年,會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
    這就意味著,我國孩童必須得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時代的到來。一、九年義務教育政策的普及,給我國人民帶來了好處。中國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性質為強制性、公益性、統一性。九年義務教育的到來,大大增多了我國孩童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大大減少了我國文盲率的佔比。這項政策給我國人民帶來的好處,不僅僅局限與孩子們,更讓無力承擔孩子讀書費用的父母,著實鬆了一口氣,減少了一份經濟壓力。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九年義務教育似乎也迎來了「升級」 。
  • 義務教育的百年滄桑
    自新式教育開辦以來,對其「食洋不化」的批評就一直存在,代價昂貴、普及教育遙不可及,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教育的內在精神沒有提高。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激烈批評:「這是培養小姐、少爺、高級廢物的教育」,直到1949年,全國學齡兒童的入學率不足20%,中國的文盲高達80%以上。學校只有富家子弟才上得起,一年下來需要幾十塊大洋,農村的孩子一般就讀於私塾,一年要給先生交三四鬥米,中秋春節也要上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