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的百年滄桑

2020-09-10 紅雨

一、抗戰前民國的義務教育

1930年,現代學校仍然堪稱鳳毛麟角。一個縣一般只有一所中學,小學有兩所就不錯了。民國義務教育面雖窄,但政府財政投入和老師待遇上卻較高。當時普通警察一個月兩塊銀洋,縣長一個月20塊銀洋。而國立小學,校長一個月可以拿到40塊銀洋,普通老師拿的俸祿比校長少,但是比縣長多。自新式教育開辦以來,對其「食洋不化」的批評就一直存在,代價昂貴、普及教育遙不可及,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教育的內在精神沒有提高。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激烈批評:「這是培養小姐、少爺、高級廢物的教育」,直到1949年,全國學齡兒童的入學率不足20%,中國的文盲高達80%以上。學校只有富家子弟才上得起,一年下來需要幾十塊大洋,農村的孩子一般就讀於私塾,一年要給先生交三四鬥米,中秋春節也要上貢。

二、新中國教育的大發展

解放後,私塾被全面取締。為了迅速實現普及現代初等教育目標,1951年政務院頒布《關於學制改革的決定》,將工農速成學校、業餘學校、識字學校等正式納入學校系統,形成工農速成教育、成人業餘教育和正規教育三足鼎立之格局。1952年,全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已達49.2%,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高達96%。這一指標,已經和改革開放後的同類指標相當。1956年,教育部印發《十二年教育事業規劃綱要》,準備「7年內在全國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到了9月份的中共八大,基本上普及更變成了「普及義務教育」,時間也延長到12年。即使這樣,毛澤東依然不太滿意。1964年,毛澤東對農村教育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提出批評。隨後在「文革」中,大批知識分子和知識青年從城裡下放到農村的廣闊天地,農村學校大量設立,民辦教師也大量出現,全國農村迅速形成了大隊辦小學,公社辦初中,區委會辦高中的新格局。農村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和升學率陡然攀升,前者從1962年的56.1%上升到1976年的97.1%,後者則由42.6%升至94.2%。「當時的教育基本免費。」在「文革」中度過小學時代的安徽大學教授張德元說,「我上小學的時候,一個學期學費是兩毛錢,語文和算術兩本教材,每本一毛錢,算起來只相當於農民抽的兩三包煙錢。」而教師工資由縣財政負擔。「文革時期公辦老師工資由縣財政全包,民辦老師收入分兩部分,一部分為補貼,從7元漲到14元、21元錢,由縣財政局出,另一部分算工分,由生產大隊負擔。」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玉林說,「老師工資佔教育經費80%的比例,縣財政承擔下來就能解決問題,所以當時儘管工資水平低,但是不拖欠。」「文革」時期的中小學,一半時間用來上課,主要是語文、算術,另一半時間用來學工、學農、學軍:隨貧下中農下地,到工廠勞動,或者扛著紅旗和部隊一樣拉練,一天步行三五十公裡。上高中,學費每年5塊錢,數年不變。上大學,更是享受到了「國家全包」的待遇:從洗臉盆、茶缸到床上的被子,全是公費。除此外,一個月還發17.5元,足夠他一人夥食費。「當時工人一個月才30元錢。大學畢業後,由國家來分配工作。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這是一段美好時光。當時中小學教育收費低,公共保障好,由上級政府負責教育經費,村民象徵性交點錢,即使交不起,中小學也有助學金可以申請。人民公社成立後,教育、衛生醫療到水利建設,全由公社包幹,「免費教育」一直持續到「文革」結束。

三、改革開放後的「義務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撥亂反正」,義務教育開始收費。基層教育收費風開始愈演愈烈。弱小的鄉鎮財政無法滿足農村義務教育的需求,政府向農民徵收教育費用成為常態。有關部門曾經數次清理過教育亂收費的名目,除教育附加費、雜費和課本費外,還有贊助費、考試費、補考費、住宿費等;一些重點中小學還收取與入學掛鈎的擇校費,強制代收保險費等。上世紀90年代後,全國對農民徵收的「教育附加費」和各種「教育集資」,最保守的估計也在1500億元以上。在農村,許多學校是農民自己建起來的,老師的工資和辦公費用也由農民來分擔,但令他們尷尬和無奈的是,他們的孩子,仍然不能順利就讀,許多家庭為供孩子上學,終年生活在貧病之中,城鄉兒童和青少年失學嚴重。1998年,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風行大陸,為90年代的農村教育,刻下了一個深切的註腳,片中反映鄉村教育的凋敝和老師學生的艱辛,令人噓唏。進入新世紀「稅費改革」後,「亂收費」愈演愈烈。國家發改委多次統計顯示,教育亂收費舉報,連續數年居價格舉報首位。從中央各部委到各級地方政府,緊急通知、調查組、舉報電話再加上三令五申,一年年治理風暴刮過,效果卻有限。中央制止「亂收費」的行動,最後演變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原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在公開場合把亂收費的矛頭直接指向地方政府:「我調查的結果是,中小學亂收費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亂收費。不是學校在亂收費,都是地方政府逼著學校亂收費。」事實上,一些地方政府不僅對中央部委的相關規定置之不理,連取消教育附加費都在暗中抵制。

黨的十八大以後,「義務教育」和取消「亂收費」從真正看到希望。

相關焦點

  • 百年僑校百年滄桑與榮光 暨南大學迎來百年華誕
    暨南歷經百年,自強不息,折而不斷,始終堅持「宏教澤而系僑情」的辦學宗旨,以招收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子弟回祖(籍)國求學為使命,為海內外培養了近20萬優秀人才。如果說有海水處即有華僑華人,那麼有華僑華人處則有暨南學子。
  • 一個村 一部史——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的百年滄桑
    新華社鄭州12月18日電 題:一個村 一部史——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的百年滄桑新華社記者桂娟、李文哲進入寒冬臘月,82歲的張蔚珍本應在兒女城裡的家中,盡享天倫之樂。而他卻與老伴兒守在陳家溝村一隅的舊式小院裡,靜靜等待一個消息。
  • 普及義務教育:百年曆程及客觀態勢
    作者: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趙豔、慄洪武中國推進義務教育的歷史表明,在發展基礎教育過程中,普及教育與義務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雖既定目標為實現義務教育,但須先推進普及教育;而為保障普及教育的有效實施,又須以法律法規的方式規定其義務性。百年間推進義務教育的路徑由小學向中學延伸,並呈現出一些明顯的歷史性與階段性特徵。
  • 濟南記憶 | 郵政大樓,見證濟南百年歷史滄桑
    百年光陰倏忽而逝,幸運的是,郵政大樓至今矗立,見證著濟南百年歷史風雨滄桑。砌於外牆中的老郵筒  在趙曼眼裡,郵政大樓的價值,不僅因為它是濟南市郵政建築的代表,見證了濟南郵政的發展歷史,更因為它見證了濟南百年的歷史滄桑。
  • 普及義務教育:百年曆程及客觀態勢
    中國推進義務教育的歷史表明,在發展基礎教育過程中,普及教育與義務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雖既定目標為實現義務教育,但須先推進普及教育;而為保障普及教育的有效實施,又須以法律法規的方式規定其義務性。百年間推進義務教育的路徑由小學向中學延伸,並呈現出一些明顯的歷史性與階段性特徵。
  • 百年騎樓:歷經滄桑,愈加繁華
    海口騎樓建築    早上九時徜徉在騎樓老街,陽光尚未鋪滿街道,各商戶門前客人已經不絕如縷,身著古裝的女孩子們衣袂飄飄,遊客來來往往,「百年前的盛景」仿佛在今日得以重現。周璇的輕柔又低沉聲音似在耳邊低訴,一個多情的小姐講述著相逢時的眼波流轉,離別的愁雲慘澹,青春時的活潑可愛,年老時的懷念,再多的語言也難以形容這聲音裡的滄桑感。    即使未到飯點,餐廳內已坐滿了人,我在想,是什麼吸引這些食客來此呢?
  • 香港歷史博物館推出大型老照片展 回溯香江百年滄桑
    700多張記錄香港過去百年滄桑變遷的珍貴照片,將帶領人們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蕭麗娟在17日的預展儀式中表示,700多張舊照片精選自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及夢周文教基金會的歷史圖片珍藏,當中包括不少人們耳熟能詳的早期外國攝影師的佳作,如彌爾頓·米勒及約翰·湯姆遜等人的作品,這批照片不但反映出攝影術在香港的發展,也是香港歷史、民生、風俗的真實記錄。
  • 復興公園的百年滄桑
    復興公園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變遷,當年種植的懸鈴木已經高大成林。進入新世紀後,復興公園又經過改造,保留並提升了歷史風貌和人文景觀。徜徉在公園裡,仍然能深切感受到法蘭西園林的風情和神韻。沉床花壇見證了復興公園的百年滄桑從上世紀90年代起,曾經高大上錢櫃迅速徵服了中國七零後八零初一代人,都市裡不知有多少人的青春往事與錢櫃有關
  • 百年滄桑 中美教育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題:百年滄桑 中美教育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1909年,中國向美國派遣首批「庚款留美學生」50人。2011年1月,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透露,目前有12萬中國人在美留學。同時,美國來華學生也由零增至2萬多人。
  • 中國第一所幼兒園經歷風雨滄桑迎來百年華誕
    新華網武漢12月9日電(記者李鵬翔)9日下午,隨著清代湖廣總督張之洞銅像揭幕,中國第一所幼兒園——湖北省實驗幼兒園(初創時名為「湖北幼稚園」)在經歷了百年風雨滄桑後,迎來了自己的百年華誕。
  • 西南大學的百年滄桑 都在這些藏書印上了
    好了,現在心裡是不是有點數了呢。開始吧——△川東師範鄉師專修科圖書館藏書印 百年前一個專修科就有一個圖書館,厲害了。西南大學藏書印這二十枚小小的隱藏在圖書中的藏書章,也反映出西南大學百年的辦學歷史,是西南大學辦學歷史的實物見證。
  • 阮湧小學:始建1903年 百年老校見證歷史滄桑變幻
    115年來,作為百年來東莞乃至中國教育的縮影,隨著時代變幻,阮湧小學的教制、教學內容,乃至校名等也隨著變化,帶上了濃濃的時代色彩,反映了歷史背後的滄桑變幻,也見證了時代的巨變和現代生活的日新月異。前世:東莞乃至全國百年歷史的縮影阮湧小學位於莞城阮湧路,這裡是莞邑大地人文薈萃之所在。
  • 城陵磯洋關:百年滄桑待新生
    適逢正午,日頭猛烈,但驕陽下、長江邊小山包上的洋關看起來大氣磅礴,美輪美奐,竟也不像一棟歷經百年時光的滄桑建築,反倒清爽異常。「有人重視洋關了!」徐亞平感嘆。 「以前是什麼樣子,灰撲撲,稀巴爛的。」看到牆根腳下碧玉妝成的草坪,徐亞平很是高興,連嘆,「尹總懂歷史,懂文化,有誠信!他說要維護、綠化。他說到做到了。」
  • 《滄桑風骨——新安畫派張家百年丹青》序一:陳祥明
    薛永年 滄桑風骨題寫書名安徽徽州青山綠水,黃山白嶽雄險奇秀,新安江風光綺麗,這裡人傑地靈,歷來為文人薈萃之地。時代的風風雨雨,他們領略太多的滄桑,經受太多的挫折。而他們,永遠保持著家國情懷,始終堅守作為一個文化人的淡泊,保持著可貴的風骨。因為張家低調,使這個本不平凡的家庭一度被歷史塵埃所掩沒,好在他們的藝術有著無窮的魅力,透出了無限光芒。《滄桑風骨——新安畫派張家百年丹青》的出版,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的奮鬥與榮光,也感受了他們的挫折與苦難。
  • 讀書|別樣的世界銀行史 《百年金融滄桑的金屬記憶》序
    時間如白駒過隙,當我完成了《百年金融滄桑的金屬記憶》前兩卷的最後一篇文章,開始寫這個序言時,突然發現從執筆第一篇到殺青第四十篇,已經整整六年過去了。記得《英雄失去了小紅傘》是我寫國外銀行歷史的第一篇文章,是一則從花旗銀行的一枚歷史大銅章引發的花旗銀行和旅行者保險集團的故事。當時恰逢次貸危機肆虐,讀者對這樣的銀行歷史札記比較喜歡。
  • 漳州市角美鎮東美村 百年「黑煙厝」滄桑中見風採
    百年「黑煙厝」:滄桑中見風採  極具閩南建築風格的大夫第,氣勢恢弘,屋內設計精美,工藝精湛。最讓人稱奇的是,四面牆壁均是黑色的,在閩南古建築中甚是罕見。近日,導報記者到漳州市臺商區角美鎮東美村,探訪這「黑煙厝」。
  • 世紀滄桑砥礪 百年春華秋實——集美工業學校召開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百年校慶捐資助學大會
    世紀滄桑砥礪 百年春華秋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百年校慶捐資 助學大會當教師節遇上百年校慶——傳統意義上的「雙喜臨門」並不足以表達這種碰撞的激情。;因為百年校慶,教師節添了一腔奮進的熱血。謝東升副校長宣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30年(女25年)教職工名單及其表揚決定》他們獲得榮譽的背後,是學校在2019-2020學年取得的亮眼成績: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示範性建設終期驗收位列市屬校第一、各級各類技能比賽繼續摘金奪銀、校園建設再上新臺階、抗「疫」中黨員教師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線上教學豐富多彩別具特色……世紀滄桑砥礪
  • 河大故事,從河南大學校門百年變遷來追溯河大滄桑歷史
    河南大學歷史滄桑,曾經是國內外的著名高校,今日是雙一流高校,咱們就回顧一下河南大學的滄桑歷史。河南大學最早歷史是追溯到1902年和河南大學堂,河南大學堂在河南開封1903至1904年,中國最後兩次會試在河南貢院舉行,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就此劃上句號。
  • 【同川故事】百年風雨話滄桑(山西 郭雙明)
    百年風雨話滄桑——紀念祖父郭鎬都郭雙明
  • 百年滄桑回歸路,豈容宵小覬覦之.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百年風雨回歸路,豈容宵小覬覦之!